中国传统音乐(平顶山学院)第十一讲 北方曲种
中国民间音乐流派分类及特征系列
![中国民间音乐流派分类及特征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34f019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4.png)
中国民间音乐流派分类及特征系列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间音乐流派进行分类,并介绍每个流派的特点和特征。
一、北方宫调音乐北方宫调音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它采用宫调,并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闻名。
北方宫调音乐通常使用中国民乐中的弹拨乐器,如古琴、古筝和二胡等,以及打击乐器如锣鼓和木鱼等。
这种音乐流派在表现力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常用于宫廷音乐、歌舞表演和庆典等场合。
二、南方民谣音乐南方民谣音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它以简洁的乐曲和流畅的歌词见长,呈现出独特的南方音乐特色。
南方民谣音乐常以吉他、口琴和竖琴等乐器伴奏,并以民间故事、生活琐事和情感表达为主题。
这种音乐流派表达了南方地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三、西北唢呐音乐西北唢呐音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唢呐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民间管乐器,其音域广泛,音色宏亮。
西北唢呐音乐常以农村婚丧嫁娶、庆典和舞蹈等场合中进行演奏。
其特点是音乐激昂,节奏明快,并常以唢呐独奏或者集体合奏的形式呈现。
四、东北满族舞蹈音乐东北满族舞蹈音乐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传承并发扬了自己的音乐舞蹈艺术。
东北满族舞蹈音乐常以木管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音乐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独特,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西南藏族山歌音乐西南藏族山歌音乐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藏族山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
西南藏族山歌音乐通常以人声为主导,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和铜鼓等。
这种音乐流派歌词深情表达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家园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色彩。
六、华南潮剧音乐华南潮剧音乐是中国华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潮剧是一种典型的音乐舞蹈戏剧,以其特有的旋律、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华南潮剧音乐以潮剧的唱腔、伴奏乐器(如二胡、板鼓等)和音效等为特色,演绎出一个个具有传统民间色彩的戏剧故事,富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和戏剧张力。
北方民歌总结
![北方民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a173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f.png)
北方民歌总结引言北方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代表了北方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北方民歌进行总结,探讨其特点、起源和影响。
背景北方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四大分支之一,主要流布在以北纬30度线为界的广大地区,涵盖了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方。
北方民歌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歌曲和祭祀歌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俗的演变,北方民歌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特点1.朴实自然:北方民歌以朴实自然的风格著称,歌词简单直接,情感真挚。
不同于南方的细腻婉约,北方民歌更加豪放激昂,富有阳刚之气。
2.民俗文化:北方民歌紧密地融合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从歌曲中可以感受到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3.和声与节奏:北方民歌以简单的和声和明快的节奏为特点。
多数歌曲采用单声部的形式,但在一些特殊的民间仪式和舞蹈中,也会伴有合唱和伴奏。
4.题材广泛:北方民歌的题材多样,既有描绘生活场景的田园牧歌,又有表达感情的恋歌别曲,还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歌谣。
流派与代表作品北方民歌拥有众多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流派和代表作品:1.京剧唱腔:以京剧为代表的北方民歌流派,将京剧的唱腔与北方音乐特色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唱腔风格。
代表作品有《打渔船》、《大河之舞》等。
2.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以东北地区的民歌为基础,加入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段子。
代表作品有《白桦林》、《大连渔歌》等。
3.陕北民歌: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地区,以其深情厚重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代表作品有《茉莉花》、《黄河谣》等。
这些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北方民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与传承北方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方民歌的种类
![北方民歌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687c4fc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6.png)
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北曲的名词解释
![北曲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3ea7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d.png)
北曲的名词解释北曲,又称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流派。
它起源于北京地区,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北曲进行名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其内涵与魅力。
首先,北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形式。
它以中国北方方言为基础,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表达故事情节。
北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行当、身段和化妆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北曲的独特艺术风格。
其次,北曲作为一种戏曲流派,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清朝时期,受到满族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唱腔为主导的表演形式。
北曲的故事情节多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经典的故事素材为北曲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北曲在音乐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其音乐演奏采用的乐器包括板胡、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北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而唱腔则以“变调”为特点,通过不同的音调变化来表达角色的不同情绪和心理状态。
北曲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流畅,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表演艺术方面,北曲注重身段和化妆的塑造。
身段是表演者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特征,它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舞蹈和体操技巧。
而化妆则是通过精心的化妆技术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气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北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
在舞台布景方面,北曲注重舞台背景的布置和灯光的运用,以创造出与故事情节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
在服装设计方面,北曲通过精美的服饰和道具来展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此外,北曲的表演还常常伴随着人物角色的身份性别的转变。
传统上,北曲男角和女角都由男性演员扮演,这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演技和形体表演能力。
男演员通过削发束发、拖鞋等变装手法来扮演女性角色,女演员借助整体舞台形象和姿态来饰演男性角色。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9c1f49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c.png)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4 二人转
二人转在历史上曾称“蹦蹦”“双条”“对口”“双玩 意”“小秧歌”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1952年,在第一 届全国文代会上定称“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吸收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皮影、相声、梆子及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 唱腔和表演技巧,同时融进了大量的民间笑话,不断地丰富和充 实,逐渐发展为具有“唱”“说”“扮”“舞”“绝”等综合技 能的表演艺术。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其中以刘宝全、白云鹏、张晓轩为代表的三个流派 最有代表性,刘派高亢挺拔、刚柔相济,白派委婉缠绵、 曲调低回,张派气壮声宏、粗犷豪放。 刘宝全有“鼓界大王”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刘派对 京韵大鼓的发展影响较深,其后的艺人主要都从他的唱腔 中汲取营养,如白凤鸣、骆玉笙等。 京韵大鼓在城市中流传时,由于听众发生了改变, 演唱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使用四胡、三弦为伴 奏乐器,还用小段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渐趋成熟。
“扮”指表演,二人转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角称下装、 丑角,女角称上装、包头;其表演是靠两个演员“分包赶角”“跳进跳出” 地装扮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的效果。 “舞”指舞蹈。二人转采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说唱故事,基本舞蹈 动作来源于东北秧歌中的各式舞蹈。 “绝”指绝活,是类似杂技表演艺术中的独特技能,如各式的“抛 绢”“转扇”“竹板花”等的高难度动作,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鉴赏曲目:《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以刘宝全和骆玉笙的演唱版本最有代表性。《丑末寅初》是为数不多 的抒情写景小段,相对故事性叙述唱段而言,它更具有高雅的气质。 该唱段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内,即一天的开始之时,中国古代人民 的生活情景,犹如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画卷。 唱词由极不对称的上、下句构成,上句为标准的七字句,下句大幅度扩充,每对上下句描绘了一个完 整的画面、场景或人物。 它的唱腔流畅舒展,节奏平稳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鉴赏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fef04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9.png)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中民间音乐一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中以“北十番”为代表的北方民间音乐被誉为“音乐之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十番”这一传统民间音乐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
“北十番”是中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北十番”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包括“河北梆子”、“山西调子”、“山东琴曲”等多种类型。
这些音乐形式传承了古老的艺术传统,表现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北十番”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饱受着生存空间的压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音乐市场的崛起,“北十番”这一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和观众群体。
大型商业演出和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间音乐的传统演出渠道日益减少,许多优秀的北方民间音乐表演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使得“北十番”的传统演出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改变着,“北十番”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可能已经成为了陌生的表演形式,导致他们对于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较为匮乏。
“北十番”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也并不容乐观。
作为民间音乐形式,“北十番”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授和师徒传承的方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许多传统音乐艺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后继者来继承自己的技艺和经验,这导致了“北十番”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音乐市场的冲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北十番”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创作和演出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导致了新的音乐艺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平台和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进一步加剧了“北十番”传统音乐文化的困境。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62f848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4.png)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汉族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汉族民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色彩区划,这种区划不仅展现了汉族民歌的地域差异,还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一、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朴实为特点,旋律高亢,歌词质朴。
其中,山西地区的民歌以“嗷嗷”切人心弦的嗓音、极富磅礴气势的节奏和粗狂豪放的旋律为主要特点。
而河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扎实的唱腔和浑厚的声音表现出大地的宽广与奔放。
而中国的首都北京,则有着充满威严与豪气的京剧唱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民歌,更是独树一帜。
二、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表现出柔美、细腻的特点,常常以流畅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广东地区的民歌以优美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江苏地区的民歌则常以婉转动听、清丽秀美的表现形式引人入胜。
另外,在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民歌则更多地表现出悠扬、娓娓动听的特点,不同于南方其他地区的细腻柔美,更多的体现了辽阔山川与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表现出北方民歌的直接、自由和不羁。
山东地区的民歌声音雄壮豪放,多用孤担、板石、石锣等乐器伴奏,气势磅礴。
黑龙江地区的民歌则给人一种宽广与淳朴的感觉,常以大气磅礴的声音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为之动容。
汉族民歌色彩的区划虽然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管何种类型的汉族民歌,它们都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音乐资源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弘扬汉族民歌这一瑰宝,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汉族山歌及北方一般山歌
![汉族山歌及北方一般山歌](https://img.taocdn.com/s3/m/5fceae146c85ec3a86c2c51d.png)
(三)花儿的分类: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 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 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
北方一般山歌主要种类
(四)唱词特点 1、“头尾齐式”
2、“两担水”或“折断腰”
(五)曲调特点: 民族、地名、衬词、编唱 山歌体、小调体
典型的音乐特征:结构短小,曲调高亢、 嘹亮,情感质朴,节奏自由、悠长。
汉族山歌概述
山歌的由来:
“南音”《候人歌》 候人兮猗
山歌与劳动号子和小调的区别 自由是其魂魄; 抒情是其功能
地方色彩最为明显; 音乐形式,即兴性很强
山歌节奏自由悠长,小调节奏规范均衡
北方一般山歌主要种类
一、陕北信天游 (一)概述 (二)歌词特点 即兴创作、多以7字,两句一首,上句 比兴,下句点题,句尾押韵,歌词精炼, 常用叠字。 (三)曲调特点 1、节奏自由式;2、节奏规整式
北方一般山歌主要种类
二、山西山曲 (一)概述 (二)歌词特点: 7字一句;两句一曲;全曲8小节 常用起兴、比喻、反复叠句等 下句重复上句,尾音变化。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北方一般山歌主要种类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连同我国申报的其他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道获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汉族山歌及北方一般山歌
汉族山歌概述
山歌定义: 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 的歌曲。
北方一般山歌主要种类
三、“花儿” (一)概述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 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 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 的民歌。 因歌词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 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 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 后)
中国戏曲之北方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之北方戏曲剧种](https://img.taocdn.com/s3/m/543a7e2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9.png)
中国戏曲之北方戏曲剧种
•京剧。
名声大,发源晚。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融合昆区,梆子,
京腔的精华而逐渐形成的。
京剧的腔调主要分为西皮和二黄,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戏衣则沿用我国明代的服装。
为人熟知的代表剧目有《定军山》《锁麟囊》《穆桂英挂帅》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
主要流传于华北地区。
豫剧融合了昆区,皮簧和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戏曲元素,还带有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的特色。
豫剧声腔朴质淳厚,丰富细腻,富有乡土气息。
代表剧目有《花木兰》《朝阳沟》《大祭桩》
•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西北,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
秦腔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
著名剧目有:《忠保国》《斩韩信》《铡美案》
•评剧,也叫蹦蹦戏。
最早产生于河北东部,流传于华北,东北地区。
以唱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
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乾坤带》
•晋剧。
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优美、醇厚、亲切、清澈,具有浓郁的晋中地区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经典剧目:《打金枝》《下河东》《三请樊梨花》
•吕剧。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流传于华北地区。
语言淳朴生动,唱腔优雅悦耳。
代表剧目有《小姑贤》《姊妹易嫁》《龙凤面》。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及主要特征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及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1fcd9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1.png)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及主要特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可以从地域分为北方音乐和南方音乐两类。
北方音乐主要包括京剧、评剧等曲艺形式,以及二胡、琵琶等弹拨乐器的演奏。
京剧和评剧是中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音乐形式,其中京剧以京腔、划子腔为主要表演方式,评剧以评书为文本,以板眼腔为主要表现手法。
北方音乐以其激昂豪放的节奏和高亢激情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而二胡和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在表演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高超的技巧受到广泛赞赏。
南方音乐主要包括广东音乐、客家音乐、崑曲等。
广东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韵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客家音乐则是客家族群中常见的音乐形式,其音乐风格较为简单朴素,具有清新雅致的特点。
崑曲是中国南方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其表演形式以唱为主,搭配器乐和表演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同于西方音乐,它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人文价值观。
在演奏和表演中,音乐家和演员都需要借助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这种综合的表演方式使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和感染力。
此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还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表达。
不同的音乐形式有着各自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如京剧以其独特的锣鼓声和起承转合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戏剧的紧张感和变化性;而广东音乐则以其流畅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婉转。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又共同追求表达情感和传递人文价值观的目标。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演方式,为世界音乐文化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北方民歌
![北方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aa796629aaea998fcc220eb5.png)
北方民歌风格与演唱方法方面的 四大特点:
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北 方咬字棱角分明; 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 凑,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 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 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 能 想 起 哪 些 女 中 豪 杰 ?
i
莘
——北朝民歌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 选自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 ,它的体裁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 北方民歌。北方民歌以《乐府诗 集》所载“鼓角横吹曲”为主, 所谓“鼓角横吹曲”即在马上演 奏的军乐时有鼓和号角而得名。 《木兰诗》便是这种代表作。
• 东北秧歌的伴奏乐器和音乐曲牌:
• 东北大秧歌的乐队由一至二唢呐、大鼓 、大钹、小钹和锣组成。伴奏音乐以唢呐 演奏为主,打击乐器锣、鼓、镲等配合唢 呐统一步法。
• 典型的音乐曲牌有:《句句双》、《满堂 红》、《丰收乐》、《五匹马》等。
第三节 西北色彩 区
•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 乐中,西北音乐是独具 魅力的。民歌中最有特 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 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 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 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 的震撼,能让你闻声落 泪、血脉贲张的,那就 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 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 中国民歌之魂...
北方民歌分区: 东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 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 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回 娘家》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 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 岭以北。使用西北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 “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 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北方山歌课件
![北方山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8776408bd63186bcebbccd.png)
举例: 《蓝花花》(陕北)
第二段 上句: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歌词运用了“比” 的手法,用田野中农作物就数高粱最高, 来“比喻”在女孩中,就数蓝花花最好。 下句:歌词点主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蓝花花好。
在“信天游”歌曲中,下句一般都是具体的抒情和叙事。
所以,从《蓝花花》的歌词中,非常典型的反映出了“信天 游”的歌词特点。
《提起哥哥走西口》:流行于山西“河曲” 一带,是反映 “走西口”真实生活的代表曲目之一。歌曲以直白的表现手 法,深刻的描绘出女主人得知丈夫要“走西口”那种撕心裂 肺可又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
如歌词中“一把拉住哥哥的手,说下个日子你再走”,使 歌曲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欣赏 《人家都在你不在》(河曲)
当地流行一首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跑 口外,女人挖野菜。
2.山曲
(3)歌曲形式:歌词多为七字句,曲体短小,多为上下句 结构。 (4)演唱题材:“山曲” 又被当地人称为“酸曲儿”,其 含义在于特殊的人文环境,给“山曲”赋予了特定的题材—— 苦涩的爱情表达。
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欣赏
3.演唱形式:它的演唱形式富于激情,往往在歌曲的一开 始处就出现了全曲最高音,并常常伴随着自由延长音,因 为山歌音域较高,因此,经常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演 唱方法。
二、山歌的种类
从学者的角度,将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 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个种类。
(一)一般山歌
流行地区:一般山歌广泛流行于山区、高原,在我国
音乐欣赏
1.信天游
•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北以及宁夏、 甘肃的东部、山西的西部、内蒙古的西南部地区。
1.信天游
信天游流传地区
秦淮以北之戏曲——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秦淮以北之戏曲——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96ff7e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8.png)
秦淮以北之戏曲——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1.2 豫剧和梆子腔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靠 山吼”,为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区域分布甚广, 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等地都有豫剧演出, 现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 豫剧在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 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属于板腔体的梆子腔剧种。梆子腔 又有西秦腔、乱弹、秦腔等名称,因演唱时用枣木棒子击 节伴奏而成,故名梆子腔,俗称“桄桄乱弹”。 清代康熙时期,秦腔广泛流传,同各地的语言和民间 艺术结合,逐步形成众多地方性梆子腔剧种,豫剧就是梆 子腔经山西向东传播至河南后形成的梆子腔剧种。
秦淮以北之戏曲——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1.2 豫剧和梆子腔
由于地方色彩和方言语音的差异,豫剧在河南也形成了不同的声腔流派,主 要有豫东声腔和豫西声腔两大体系。 豫东声腔以豫东调为代表,还包括祥符调、沙河调、高调。声腔的语言基础 是中州音韵的豫东地区的音韵和语调,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声高音细,花腔 多,具有高亢、奔放、挺拔、明朗的特点,唱腔多用“上五音”,代表人物有陈 素真、马金凤等。 豫西声腔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豫西语调,多用真嗓演唱,唱腔中哭腔多,演 唱特点是粗犷、悲壮、深沉、浑厚,唱腔多用“下五音”,代表人物为常香玉。
音乐艺术鉴赏
秦淮以北之戏曲——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剧和皮黄腔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起,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南方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此时主要演唱二黄腔。 道光八年(1825年)湖北的汉调艺人进京演出,带来了西皮腔,徽班和汉班经常同台演出,至此开始出 现了两调合流,加之又广泛吸收了昆曲、梆子腔、四平调等诸腔之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京剧。
北方民歌的历史演变
![北方民歌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1812c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a.png)
北方民歌的历史演变民歌是汉族人民自然生活中产生的、流传于民间的歌曲。
它是人民智慧和勤劳劳动的结晶,是表达民间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歌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北方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文化交融。
北方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百家姓、广陵散等。
在晋唐时期,民歌经过了一番文化的融合和升华,产生出了很多经典的民歌作品,如《长歌行》、《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民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特色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华北地区,以山东潍县民歌、元宝山民歌、陕北山歌、内蒙古草原民歌等为代表;在东北地区,以黑龙江民歌、吉林二人转、辽西大鼓等为代表。
这些北方地区的民歌都是以自然、生活、劳动等为主题,它们抒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也展现了中国民歌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中国,北方民歌也经历了一些新的演变。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民歌这一浓郁的文化形式也开始有所改变。
民歌内容逐渐从生活、自然转向了爱情、友情等话题,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一些北方民歌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例如电子音乐、流行曲等。
这种趋势虽然给北方民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思考,但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和争议,人们开始质疑民歌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纯正性。
总的来说,北方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劳动、自然情感的自然呈现。
作为一个代表着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劳动成果,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不断地开辟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它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北曲名词解释
![北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c4ff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7.png)
北曲名词解释
北曲是中国古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北方地区,主要流传于明清时期。
北曲是汉族地方戏曲的一种,以诗作唱,相对于南曲而言,北曲
演唱的方式更加写实,内容多涉及农村、市井百姓生活、社会现实等。
北曲的音乐特点是节奏明快,旋律高亢,歌唱技巧上注重声腔的掌握
和表达力的体现。
北曲在其发展中吸收了南曲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一些特点,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强调音乐的鲜明表达力,力图通过音乐来表现
戏剧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北曲也注重剧情的发展和推动,故事情
节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在
剧目上,北曲的代表性作品有《桃花扇》、《汉宫秋》、《梁祝》等。
此外,北曲也在演唱形式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它不仅注重音乐的
表演,还注重演员的形体动作、舞蹈和道具的运用,丰富了舞台呈现
的形式。
北曲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固定套路,如引子(即演唱前的书面
序言)、前发(角色的现身段)、中发(角色的表演段)和尾发(角
色的离场段)等。
这些套路的运用使北曲的表演形式更加规范、统一。
总的来说,北曲是中国古代地方戏曲中的一种,音乐风格独特,
剧情丰富多样,通过较为写实的方式将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表达出来。
它的发展离不开南曲和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在演唱形式上也有独特
之处。
北曲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艺
术的一种形式。
北曲的名词解释是啥呀什么意思
![北曲的名词解释是啥呀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bbf44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7.png)
北曲的名词解释是啥呀什么意思北曲,又称北方曲艺,是中国传统音乐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它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而闻名于世。
北曲源于古代宫廷音乐,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北曲与南曲是中国曲艺的两大传统分支,南曲以江南地区为基地,源自宋元时期的南音,发展出了京剧、越剧等著名的曲艺形式。
而北曲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包括曲剧、评弹、二人转等多种表演形式。
北曲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北曲指的是以北方地区为基地的曲艺表演,它在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北方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北曲在不同地区还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北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曲艺形式的名称。
在北方地区,有许多非常有名的北曲表演形式,如曲剧、评弹、二人转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特点。
曲剧是由北方地区戏曲和南方曲艺相互融合发展而来,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娓娓动听的唱腔而广受欢迎。
评弹则是一种以弹唱为主要表演方式的北方曲艺,通过弹拨乐器和歌唱,讲述故事,传达情感。
二人转则是北方地区的相声艺术,以幽默风趣的口技和语言表演为主,乐于讲述生活百态中的种种趣事,引人发笑。
此外,北曲也可被理解为“北方音乐艺术”的代称。
北方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以及古朴庄重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
北曲音乐一般由琵琶、唢呐、豆钉、板鼓等乐器伴奏,通过高亢激昂的曲调和杂技般的演唱方式,传达出沉郁悲壮或欢快激昂的情感。
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北方地区的众多曲艺表演和戏曲剧目中。
总结来说,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它代表了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和音乐特点。
北曲可指北方地区作为基地的曲艺表演,也可指特定的曲艺形式和音乐艺术。
通过北曲,我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风格,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
北方民族音乐风格
![北方民族音乐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31ee314a76e58fafab003f5.png)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具有北方民族音乐风格的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学院:艺术学院年级:专业:音乐表演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我国北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族人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信仰差异,但作曲家们对于把各个民族音乐艺术元素应用于于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追求却都充满着相同的热情。
长期以来,他们共同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北方民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魅力以及鲜明的地方艺术个性。
中国北方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汲取外来技巧的基础上,将丰富深邃的中国北方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创作出一大批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广为演奏家及小提琴爱好者们所传唱。
因此,充分的了解这些中国北方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民族风格以及演奏的技巧,这样才能精彩地诠释出这些作品的特色,让世人得见具有中国北方民族音乐元素的小提琴作品的璀璨光芒。
关键词小提琴;音乐风格;民族音乐AbstractIn north China is a multi-ethnic populated areas,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habits and cust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faith differences, but the composers for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music art applied to pursue in the creation of violin music works are filled with the same enthusiasm. For a long time, they created a lot of violin music works with the northern national music style, has the unique national music charm and distinctive artistic personality. Northern Chinese violin music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foreign skills, will rich deep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 China is blended in among them,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favorite music works by the Chinese people, is still widely performers and violin enthusiasts. Therefore, fully know these northern Chinese violin works of national elements, national style and playing techniques, so as to explain features of these works wonderfully, let people to see with northern China national music elements of violin works bright ray of light.Keywordsviolin;musical styles;national music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我国北方民族风格的小提琴音乐概述 (1)(一)传统西洋乐器小提琴与我国北方民族音乐的结合 (1)(二)北方民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元素 (2)二、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小提琴作品 (3)(一)在琴声中彰显创作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作品 (3)(二)结合演奏技法品鉴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小提琴作品 (3)三、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小提琴作品的演奏分析 (5)(一)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小提琴作品表演技法的实际意义 (5)(二)北方民族音乐风格小提琴作品的技巧创作手法在演奏中的分析 (5)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前言明末清初,小提琴传入中国,随着学堂教育的发展,中国学生开始了解、学习小提琴。
北曲名词解释
![北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8d4d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d.png)
"北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元代,也延续到明清时期。
以下是对"北曲"的一些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北曲"起源于中国北方,特别是在元代时达到鼎盛。
它是由早期的曲艺形式,如散曲、变文、杂剧等演变而来的。
2. **音乐特点**:"北曲"的音乐特点是它的曲调较为激昂、高亢,节奏感强,适合表达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感。
这与它的南方对应物——南曲(以婉转、柔和著称)形成鲜明对比。
3. **语言风格**:"北曲"通常使用较为直白、粗犷的北方方言,语言朴实、生动。
4. **代表作品**:元代的许多著名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等,都属于北曲范畴。
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5. **表演风格**:"北曲"在表演上往往强调大气、豪放的风格,同时也包含了较为精细的表演技巧。
6. **社会影响**:在元代,北曲成为官方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主要戏曲形式,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京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北曲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玉笙,是京韵大鼓六大艺术流派中唯一的女性演员 。她声音条件极佳, 基功深厚 ,加之自幼习京剧、唱二黄,涉猎过多种艺术形式,受过多种艺 术薰陶,自三十年代起,在继承刘、白两派艺术基础上,复吸取少白派(白 凤鸣)一些创造,在其业师韩永禄(原为刘宝全弦师,号称“三弦圣手”)、 及后期弦师刘文有等人的帮助下,博采广收,融通精化,于四十年代逐渐 形成她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解放后,在新的形势下,她遵循党的“百花 齐放”方针,着力进行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这一极为完整又相当凝固的 鼓曲形式,在表观新生活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而其风格益为浓郁, 艺术益为成熟,世称为“骆派”。骆派是唯一的跨跃两个不同时代的艺术 流派!是唯一在建国后成熟、完善的艺术流派!就其艺术本身、或是从其建国 后的艺术成熟,对骆派艺术进行研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吸收北方各种鼓词类曲艺音乐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音乐丰富,旋律变化多端,语言 略带北京口音,节奏流利。著名演员以乔利元、乔清秀为代表。乔清秀影响较大,形 成“乔派”,吐字清脆,风格清新、善于利用不同旋律音区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和情 节。 中路:以开封、郑州为中心。原由三弦书艺人改唱坠子,后又吸收河南梆子、越调、 二夹弦等戏曲剧种音乐发展起来的。旋律起伏度不大,讲究吐字,节奏归整稳健。著 名演员:早期有董桂枝等,形成“董派”,后有刘宗琴、刘鸣枝、赵玉凤等。 东路:以商丘为中心。原由唱道情艺人改唱坠子,后又吸收山东琴书等音乐发展起来 的。旋律婉转柔美,多说长篇书目。著名演员有:徐玉兰、张大贵等。 河南坠子 属主曲体曲种。唱词以7字句和10字句为主。唱腔由上、下两乐句变化而成。 常见的唱腔有: 1、开唱段:也称起腔,用于整个唱段的开始处,2句或4句。曲调起伏性大,歌唱性 强。 2、平腔:河南坠子的基本唱腔,上下句体,抒情性和叙述性兼具。 3、含韵:有大含韵、小含韵两种。紧拉慢唱,常用于悲伤哀怨等需要集中抒咏感情的 地方。含韵唱完后,有一段较长的器乐过门模仿腔,以增强感染力。 4、快札板:1/4拍,一般用于唱段的最后部分,形成高潮。 代表曲目:《凤仪亭》,乔清秀的代表唱段。
具,歌词内容很广。唱词整齐,基本句式为3、3、4的10字句,唱腔为起承转 合的4句体乐段。徵调式。四句落音分别是“2、5、6、5”、“5、5、1、5”或 “1、5、6、5”等。其旋律骨干与民间流传的“十杯酒”(孟姜女调)、河南 大调曲子的“扬调”、江苏扬剧的“梳妆台”有密切的关系。 2、垛子板:在传统曲目中称“二板”或“快板”。2/4拍,速度适中,曲调欢 快热烈,有时较紧凑激越,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述性段落。 3、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常用“下河调”、“上河调”、“汉口垛”、“叠断 桥”、“阴阳句”等。 三类曲牌中,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基本曲调,各种民间小曲穿插其间, 构成“主插体”的唱腔体式。 代表曲目:《梁祝下山》
三、山东琴书
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伴奏乐器为扬琴。 派别:南路、北路、东路。 南路:产生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以曹县、荷泽、郓城为中心,代表性演
员是茹兴礼,称“茹派”,旋律朴直。 北路:流行于鲁西北、鲁中一带,以济南为中心,代表性演员是邓九如,称
“邓派”,风格平易近人,淳朴幽默。 东路:流行于胶东地区,代表性演员是商业兴,称“商派”。曲调流利优美。 三派中,北路发展较突出。 山东琴书音乐属主插体。唱腔由三个部分组成。 1、凤阳歌,即“四平调”,4/4拍,速度舒缓,旋律优美,抒情和叙述特点兼
天津时调属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 一种时调小曲。
特点是一字多腔,节奏多变,听起来俊俏清脆, 委婉明快,加上伴奏色调的明亮透砌,构成天津 时调的独特风格,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时调有“时兴”、“合时”之意。主要唱腔为 “靠山调”。特点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基本 曲调4句。
代表曲目: 《秋景》——王毓宝的著名唱段。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主曲体,由上下两乐句作变化反复而组成,唱词基本句式为七 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以慢板(4/4)和紧板(1/4)两种为主,有时也用 2/4。
慢板唱腔中有6种腔调: 平腔——是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上下句结构,音域较窄,曲调变化不大,叙述
性强,接近于吟诵,下句固定落音为宫音(1 )。 挑腔——一种将旋律推向高音区的富有表现力的腔调。歌唱性强,音域宽,起伏
度大,固定落音为宫音(1)。一般在平腔的第三个腔节处将旋律推向高音区, 加以扩展而成,大多用于唱段开始的上句处,有时也与平腔相结合作为下句使用。 落腔——常用于挑腔后面,组成一起一落的上下句结构。旋律下行,缓慢松弛。 固定落音为徵音(5 )。 长腔——篇幅长大的拖腔。大多位于上句,曲调深沉,抒情委婉。固定音为商音 (2)。 拉腔——常用于甩腔唱句前面,大多位于上句,具有不稳定感。固定落音为变宫 音(7 )。 甩腔——用于唱腔大段落结束处。大多位于下句,音域最宽,常为两个8度的曲 线下旋。稳定感强,落宫音( 1)。
第二节 北方主要曲种
一、京韵大鼓 二、单弦牌子曲 三、山东琴书 四、河南坠子 五、天津时调
一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因 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
京韵大鼓向以旋律起伏跌岩、挺拔飘洒为其风格特点。音域宽阔(2个8度以 上),音区变换流畅自如。唱腔常使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润腔常用5、6、7度 音程的装饰,颤音幅度也较大,给人以激越奔放之感。
天 津 时 调
代表性艺人及流派:
刘宝全的“流派”。刘宝全是清末明初红及一时的大鼓 艺人。他不但在曲坛享有盛名,而且为京剧界谭鑫培、 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所推崇,被誉为“鼓界大王”。
骆玉笙的“骆”派。骆玉笙艺名“小彩舞”,1914年 生于上海。七八岁时学唱京剧,专攻老生、老旦,又从 杨鹤亭习京韵大鼓。1934年随“三弦圣手”韩永禄学 唱京韵大鼓,始唱刘宝全、白凤鸣的书目。首抵天津演 出一举成名,被称为“金喉歌王”。
京韵大鼓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这个诞生于上世纪中叶、几经变革成型 于天津的说唱形式,经过近百年时间,经过几代各家大师的反复实践、探 索和锤炼,也成为形式完整、音乐优美、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说唱音乐 品种。与江南评弹并称“南弹北鼓”。六个流派(刘、白、张、崔、少白、 骆)的精湛技艺,衣钵相传,至今兴盛不衰。
代表曲目:
《丑末寅初》,刘宝全代表作品。
《剑阁闻铃》,骆玉笙代表作品。
《林冲发配》,骆玉笙早期代表作品。
京韵大鼓
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经常在天津演出,有“鼓王”之誉。
白云鹏(1875-1952),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 白云鹏年轻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拜 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为师。1910年三十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由木板衍变而成的京韵 大鼓。初时演唱的曲目有《长坂坡》、《战长沙》、《单刀会》等。随着在四海升 平游艺场演唱“文明大鼓”,白云鹏不断地在实践探年后白云鹏根据自己的素质和理解力加工创造了白派的代 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文》及《孟姜女》等。他嗓音虽低,听来却圆 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 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 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骆玉笙
年轻时的骆玉笙
20世纪30年代便装照。
1962年,骆玉笙亲自操琴为《光荣的航行》 创作唱腔。
曲艺名家骆玉笙1946年在庆云戏院演出《关黄对刀》的情景
她以刘派唱腔 的为基础,熔 “白(云鹏) 派”、“少白 (凤鸣)派” 京韵于一炉, 并从京剧、评 弹等姐妹艺术 中广泛汲取营 养, 结合自身 嗓音条件, 通
乔 清 秀
乔清秀(1910—1944),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 。 她本名袁金秀,十四岁随乔利元学艺,改名乔清秀。本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河南坠 子女艺人乔清秀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 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 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 “乔派”。“乔派”与同时在津、京地区行艺的程(玉兰)派、董(桂枝)派形成了河南坠子
四、河南坠子
是道情类流传较广的曲中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以及安徽、山东等地。因用坠胡为主 要伴奏乐器得名。
其音乐原为民间的“三弦书”,流于皖北后,加入了道情,同时又与当地民间的“莺 歌溜”相结合,有“三归一”之说。
1930年以后,进入兴盛时期,流传各地,逐渐形成了中路、东路和北路3大风格流派。 北路(北口):以新乡、安阳为中心。原由唱“莺歌溜”书的艺人发展其唱腔,后又
过长期的艺术 实践,创立了 华丽而委婉、 优美而含蓄, 抒情色彩浓郁 的“骆派”京 韵大鼓。骆玉 笙将京韵大鼓 艺术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骆派京韵是当 代京韵大鼓的 一个里程碑。
骆玉笙(1914-2002),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二、单弦牌子曲
单弦牌子曲是曲牌类的主要乐种之一。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而得名。主 要流行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山东等地。
单弦牌子曲属曲牌体。唱词格式有上下句重复体、3句体或4句体。主 要唱腔分为岔曲和曲牌两个部分。
传统的岔曲为6句体结构。其唱腔和唱词在结构上并非完全一致,每个 词句的字数多少也不固定。第一、二、四句唱词长短较固定,第三、五、 六句中可以加入若干垛句或其它衬句、衬腔等。岔曲的六句唱腔之间都 用过门隔开,分句明显,各自独立,但三、四、五3句唱腔和唱词的句 逗不尽一致,独立的乐句把完整的一句唱词分割开,即每句唱词的后半 部分的词被安置在下一乐句的开头。这种腔词句逗的交错是单弦牌子曲 的主要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