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汇报人:2024-01-09•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目录•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特殊情况下的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处理•总结与展望01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药物不良反应注射后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
神经损伤注射过程中损伤神经,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
感染注射部位出现感染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疼痛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
出血注射后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
常见并发症类型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选择不当药物性质影响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发生原因01020304操作过程中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掌握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
选择肌肉厚度较薄、血管丰富或神经分布集中的部位进行注射,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某些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浓度对组织刺激性强,易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注射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并发症可能影响药物的正常吸收和疾病的治疗进程。
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可能引发其他系统性疾病。
并发症可能导致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增加患者痛苦延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增加医疗成本02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定期进行注射技术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注射技巧。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免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学习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药物准确注入。
提高注射技术水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射前对注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交叉感染。
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避免在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进行注射。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注射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六)注射部位渗液
• 1.发生原因
•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 (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 2.临床表现
•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一)硬结形成
• 1.发生原因 •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2.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3.预防 •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
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血肿
预防: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处理:
1、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2、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或外渗
预防: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处理:
1、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3、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一、疼痛同皮内注射二、过敏反应(一)预防1、注射前询问有无过敏史。
2、备好急救药品3、注射后观察 30 分钟。
(二)处理同皮内注射三、局部硬块、局部感染(一)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2、少用或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粉剂药物用前要充分溶解、摇匀;油剂药物应更换大号针头。
4、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二)处理1、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热敷或50%硫酸镁湿热敷。
2、必要时请康复科会诊,行理疗。
3、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取分泌物进行培养,使用抗生素。
四、出血及断针(一)预防1、选择正规、质量有保证的注射器,严格按照注射规范,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断针。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2、拔针后正确按压至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二)处理1、若针筒里回抽出血液,立即拔针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更换药液和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少量出血者,重新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至出血停止。
3、形成血肿的,小血肿早期冷敷,48 小时后热敷;较大血肿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必要时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 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余针体取出。
五、周围神经损伤(一)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关注病人的主诉,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二)处理1、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2、必要时应行微波照射、理疗等处理。
六、晕厥(一)预防1、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使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尽量避免空腹注射。
(二)处理1、立即使患者平卧,解开衣领,吸氧。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作好记录。
3、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
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一)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预防及处理:1.选择粗细合适、质量过关的针头。
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取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针体断裂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取出(二)神经性损伤预防及处理: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有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科学根据的选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做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避开神经和血管同时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处理流程:(三) 局部或全身感染预防及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处理流程: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安抚患者,报告医生、护士长更换注射部位,加强局部观察若全身感染遵医嘱处理(血培养、药敏试验及使用抗菌药)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院感染科。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
范
预防和处理肌内注射常见并发症
疼痛是肌内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症状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酸胀、肢体无力和麻木。
如果注射不当,还可能引起下肢和坐骨神经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足下垂或跛行,甚至下肢瘫痪。
预防和处理疼痛的方法包括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无痛注射技术、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轮换注射部位等。
神经性损伤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症状包括注射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一周左右后疼痛会减轻,但留下的固定麻木区可能会导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患者可能会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和处理神经性损伤的方法包括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全神贯注注射时注意解剖关系、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
针头堵塞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和处理针头堵塞的方法包括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等。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最新指南
在肌肉中打一针可能听起来不像最刺激的体验,但让我们面对它,这是一个漂亮的方法交付一些重要的药。
然而,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一样,也可能有一些不太好玩的副作用。
你可能会有点疼痛,肿胀,瘀伤,或者注射点红。
如果你真的不走运,你甚至可能最终会感染、脓肿或神经损伤。
谢天谢地,这些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但当它们发生的时候,它绝对是一个bungkill。
重要的是要注意你拍摄后发生的任何怪事,不要害羞,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得到一些帮助。
毕竟,没人想
把手臂打一拳变成一个大问题!
保健工作者需要遵循规则和准则,以确保在给肌肉注射时安全,不会
造成任何问题。
这意味着使用正确的技术,确保拍摄地点是干净的,
并检查他们是否给出了正确的药量。
他们还需要教病人在打完针后要
注意什么,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话,让他们大声说出来。
如果在拍摄
后有任何问题,必须立刻检查出来,给予正确的治疗,以免病人病情
恶化。
这可能意味着利用正确的医疗计划处理感染或过敏反应等事情。
最近关于管理肌肉内注射引起的感染的准则强调了预防性和以病人为
中心的护理的特殊重要性。
保健提供者必须随时了解与肌肉内注射安
全有关的任何相关最新情况或新情况。
通过警惕和积极主动的办法,
保健提供者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坚持安全、成功地为其病人注射
肌肉内脏。
最新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头。 •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
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 4.处理流程 •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Βιβλιοθήκη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 • 3.预防 •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 •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 • (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液吸收。 •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并发症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并发症第二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预防及处理1. 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 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 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 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及处理1.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ppt课件
三、并发症
(一)疼痛 (二)神经性损伤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四)针口渗液 (五)针头堵塞
ppt课件
5
(一)疼痛
(1)发生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原因,
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 激皮肤的疼痛。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 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 可引起疼痛。
ppt课件
38
⑸需长期肌内注射的病人,注射部位 应交替更换,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 生。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 匀,以减少局部刺激。
ppt课件
39
⑹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 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 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 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⑺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肌内注射操 作技术,增强无菌消毒观念,防止肌 注时微粒污染。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3级;
ppt课件
12
(3) 预防及处理:
1. 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 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 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 严格把关。
2. 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 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3. 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 注射。
ppt课件
23
4. 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 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 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 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 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ppt课件
ppt课件
8
3. 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 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 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 毫升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 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 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 射,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肌内注射PPT参考课件
2020/1/20
6
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 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联线 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 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 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 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 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 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 解术。
2020/1/20
10
操作并发症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 全身发生感染。
2020/1/20
12
操作并发症
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 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 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注射器,呈90°插入,并固定。③小心地 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 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 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 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 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2020/1/20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1.皮内注射法:可能会出现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疾病传播等问题。
2.皮下注射:可能会出现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等问题。
3.肌肉注射:可能会出现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口渗液、针头堵塞等问题。
4.静脉注射:可能会出现药液外渗性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等问题。
二、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1.周围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疼痛、败血症、神经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导管阻塞、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问题。
2.头皮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误入动脉、糖代谢紊乱、发热反应、静脉穿刺失败等问题。
三、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可能会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低体温、疾病传播、液血胸、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问题。
四、抽血法操作并发症1.静脉抽血: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晕针或晕血、误抽动脉血等问题。
2.动脉穿刺抽血:可能会出现感染、皮下血肿、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等问题。
五、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可能会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口腔感染、恶心呕吐等问题。
六、喂饲法操作并发症1.鼻胃管鼻饲法:可能会出现腹泻、胃食管反流、误吸、便秘、鼻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胃出血、胃潴留、呼吸心跳骤停、血糖紊乱、水电解质紊乱、食管狭窄等问题。
2.留置胃管法:可能会出现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等问题。
3.造瘘口管饲法:可能会出现感染、造瘘管堵塞、腹泻、便秘、水电解质紊乱、食物反流等问题。
4.胃肠减压术:可能会出现引流不畅、插管困难、上消化道出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低钾血症、败血症等问题。
肌肉注射并发症的处理
肌肉注射并发症的处理1、硬结最为常见,注射部位局部硬结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内注射的患者。
与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射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引发局部刺激形成硬结。
对策:①热敷:硬结形成后,可进行局部热敷,每次热敷 20~30 分钟。
②避免受压:避免硬结部位继续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感染一次性注射器的全面使用,这种并发症现在已经较少见了。
预防上以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把药液质量,注意配伍禁忌为主。
对策:治疗上可局部给予湿热敷,促进炎症消散。
全身应用抗生素。
脓肿形成后,可给予外科清创。
3、臀肌肌肉挛缩肌肉挛缩多见于长期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是指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对策:可行手术治疗。
4、青斑样皮炎较少见。
是因肌肉、关节内、动脉内或动脉周围注射某些药物后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末端动脉受损,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或注射的药物及添加剂引起的细胞毒作用。
临床表现为局部注射后立即出现注射处剧烈疼痛,皮肤苍白(缺血性),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该处出现红斑,随后转变成网状紫色斑,而后出血形成淤斑,不久出现坏死和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常继发感染,并可导致蜂窝织炎或败血症。
同时可损伤神经,溃疡愈合缓慢,常留有明显瘢痕。
对策:目前已知降低青斑样皮炎风险的方法是在注射前回抽针管,以确保是在肌内注射而非静脉注射或动脉内注射。
操作时以预防为主,如严格掌握注射适应证,注射部位和注射深度。
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应用止痛剂,一旦坏死和溃疡形成,尚无特效治疗。
其他措施有局部清创、切除坏死组织、植皮、局部和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等。
5、人工性脂膜炎常发生于注射矿物油(如石蜡油)和液体硅酮后。
注射引起的人工性脂膜炎皮损发生位置视注射部位而定,常见于臀部。
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黄体酮,也会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甚至人工性脂膜炎。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注射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对于一些急需快速治疗的情况非常重要。
但是,注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注射法及其可能的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
1.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皮下组织,常用于给予患者一些小剂量的药物。
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反应:可能有红肿、疼痛或刺痛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将针头拔出并在局部用冷敷物敷在注射点上。
2.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肌肉组织,常用于给予一些大剂量的药物。
肌肉注射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反应:可能有红肿、疼痛或刺痛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将针头拔出并在局部用冷敷物敷在注射点上。
-血管穿刺:可能会导致出血,甚至引发血管损伤。
应急预案是迅速停止注射,立即给予局部压迫,如果需要,寻求医生进一步处理。
3.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静脉,常用于给予急需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
静脉注射的并发症包括:-血管刺破: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局部压迫,并尽快寻求医生进一步处理。
-静脉炎:可能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的感染。
应急预案是终止注射并观察病情,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
4.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腹腔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腹部腔隙,主要用于研究或治疗腹腔相关的疾病。
腹腔注射的并发症包括:-脏器穿刺:可能会导致腹腔内器官受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床旁观察,并迅速就医处理。
-感染:可能会引发腹腔感染。
应急预案是停止注射,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寻求医生进一步治疗。
5.骨髓注射(Bone Marrow Injection):骨髓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入骨髓内,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就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内组织内得方法。
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
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由于疾病传播、硬结形成、虚脱、过敏性休克、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
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得其它并发症。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原因,如针刺入皮肤得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得疼痛。
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出下肢瘫痪。
(三)预防与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本组结果表明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可减轻疼痛,按压得穴
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
进行股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
国外有资料指出注射时如按常规操作,注射器内存在少量得空气可减少疼痛。
用持针得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得皮肤(上般为注射区得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得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
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
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病人得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预防与处理流程: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与活动范围减少。
约一周后疼痛减轻。
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与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损伤程度: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与轻度损伤。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与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与感觉降为3级。
(三)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就是一种医源损伤,就是完全可以预防得,应在慎重选择药
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得药物,不能毫无科学根
据地选用刺激性很强得药物作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得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得肌内注射
位置,避天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得深度与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得可能
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会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与药物吸收,
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得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预防与处理流程:
(二)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与疼痛。
局部压痛明显。
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三)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液
(一)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二)临床表现
推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
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
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3、每次轮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
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
②右手持空针,呈90°插入,并固定。
③小心地以左手得拇指与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得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
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得牵引。
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组织受损,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预防与处理流程:
(一)发生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得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得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针头过细、药液黏稠、粉剂未充分溶解或药液为悬浊液,如长效青霉素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得药液推入体内。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得性质选用粗细适合得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得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
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得90°改为45°,因为改
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得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预防与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