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院马金龙30089摘要: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统治阶级用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统治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它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今天“以民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
民本思想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由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提出并实行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以保证自身特权。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但也阻碍了古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概括而言,即民为国本,治国以民和政在养民。

民为国本强调国家的合法化来源,治国以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政策对象,政在养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方法。

民为国本和治国以民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回答了为什么要以民为本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政治意义的集中体现,而政在养民则回答了怎样做到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治理意义的集中体现。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全面认识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一)从政治角度来看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政治统治的角度。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人治成分十分浓重的体现父爱主义政府理念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始终是消除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缓和阶级矛盾,最终达到维持政治统治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从国家起源来看,原始人为抵御自然力量而组成人类共同体,共同体逐渐发展而成为氏族部落,最后发展为国家。

既然国家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们组成国家的最原始目的就是抵御自然力量,那么国家和政治产生的同时就应该有以重视民众为核心的民本思想的萌芽。

当然,这只是推测,更确切的,有文字可考的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和产生阶段,它回答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目的还是为了“邦宁”亦即维持统治秩序,也就是说,从民本思想萌芽和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维持统治的政治意义。

就民本思想的实行原因而言,主要是后代王朝吸取前代王朝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而对人民推行让步政策,目的还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维持自身统治地位。

夏桀和商纣为西周王朝提供了很好的反面例子,所以西周在统治初期推行了民本思想,对被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

汉唐王朝借农民起义的“东风”而建立起来,这使得汉唐初年的统治阶级都能充分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因此,他们都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在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后来明王朝的统治亦然。

而与之相反,秦朝在以武力统一六国之后过度迷信法家学说,并未采取民本思想,而是推行严刑酷法统治人民,与之类似,元朝以蒙古铁骑入主中原,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导致两个王朝速亡。

综上所述,统治阶级在决定是否推行民本思想的问题上考虑的往往不是人民的需求,而是怎样维持自身的统治,民本思想带有极重的政治统治色彩。

“民本”与“君本”的关系要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政治意义,就要分清“民本”与“君本”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所以“民本”指的是民为国本,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的合法化来源,因此有“政在得民”之说,而《孟子·梁惠王传》里也指出“‘天下乌乎定?’‘定于
一。

’‘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一之。

’‘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体现了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

在民本思想上升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同时,“君本”之说也大行其道。

如《陆九渊集》“君之心,政之本”,朱熹《朱子语录》“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

“民本”与“君本”关系如何,二者是否自相矛盾?按照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二者谁为本的问题似乎很容易分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君主和人民从来就没有平等过,片面理解“民本”高于“君本”必然走入歧途。

就笔者而言,“君本”才是基础,而“民本”只是辅助手段,是为巩固“君本”服务的。

民本思想在整个古代社会并未真正实行,它是在适应“君本”需要的前提下有限度实行的,君主始终是天下之贵,而人民则只能自称“草民”。

“民本”是就国家而言,民为国本,“君本”是就政治体系而言,君为政本,二者并不矛盾,“君本”高于“民本”,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性,而“民本”只是为君本服务的,之所以实行民本思想,就是因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民本思想产生于统治阶级,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消磨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维持本阶级特权和统治制度。

民主思想产生于被统治阶级,它要求取消统治阶级特权,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和平均,对底层人民的反抗斗争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民本思想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却阻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民主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具有极强的鼓动力,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其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农民起义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性上。

中国古代民主思想往往体现在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政治平等的诉求;宋代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的“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表明了农民对经济平均、政治平等的要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亦然。

民主思想的集大成时期当属明末清初四大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明确反对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而这些民主思想都最终没有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体现了民主思想同整个统治阶级和统治制度的对立。

民本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维持通知的工具,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主思想既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也反对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而言,中国古代民主思想同民本思想是对立的。

民本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明显阻碍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这也是原始民主消亡之后,中国迟迟没有民主思想和民主思想始终上升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原因。

(二)从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要求政在养民,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

首先,以民为本要求做到重民爱民,舟水关系和民贵君轻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政在养民的重要手段是富民安民和宽民养民,汉代刘向在这方面有经典论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这些政策无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历代推行民本思想的王朝所做的不外乎如此。

最后,在治理中,也存在政策的消极方面,政在养民的具体做法往往包括愚民政策,以达到对人民的控制和维护现存秩序。

中国古代很多民本论者,包括孔子、孟子都明确提出过教化民众、控制民众和愚弄民众的政策指导原则。

所以政在养民其实就是要做到“民养、民服、民愚”。

从治理的具体效果来看,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带有人治色彩和父爱主义政府观念,在民本思想的体系之中,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开国君主往往励精图治,因此国家容易走向繁荣,但是民本思想往往难以在后代君主中继承下去,最终导致一整套政治制度的腐朽和阶级矛盾的激化,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总结:
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带有极重的阶级统治色彩,它是统治阶级提出的用来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的实行同君主能力以及社会稳定程度具有很大的联系。

民本思想虽然阻碍了古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但却收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效果。

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