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后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背影》课后习题解答提示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答案:四次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答: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答: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答: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解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解答第一单元课文篇
习题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习题二: 选词填空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第二单元词语篇
习题一: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习题二: 填词填空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第三单元语法篇
习题一: 选择题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习题二: 句子改错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第四单元阅读篇
习题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习题二: 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1.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2.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第五单元写作篇
习题一: 仿照模板写信
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习题二: 阅读短文,写作文习题文字部分省略...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的解答部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详细解析或其他习题解答,请详细指明具体题目。
(文章字数:1500字)。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篇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精品学案(含答案) 芦花荡教与学目标:1、积累、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景物描写教与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2、探究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与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二、检查预习1.两学生听写词语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一遍。
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景物描写的语句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并在课文内容中找出相应的表现。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 1、完成《巩固与提升》第一部分2、抄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2、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课文中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参考答案:“独绝”主要表现为山的奇和水的异。
山奇在形、声、光三点上。
形:“ 夹岸高山 千百成峰”;声:“泉水激石 猿则百叫无绝”;光:“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异水,用水的清澈和湍急来写。
清澈写了水深、水色和水中。
水深和水色是从正面来写,水中是从侧面来写的。
水的清澈详写,写了水的静态;水的湍急是略写,写了水的动态。
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参考答案: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流露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指出其用法。
1.任意东.西2.横柯上.蔽3.负势竞上.4.以为顺流下.矣参考答案:1.名词做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2.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方位名词,这里做动词,向上生长。
4.名词做动词,向下、朝下。
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
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
作者内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华。
同时寄寓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与顾章书》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他对人世的退避。
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的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的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8《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18 《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
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参考答案:二、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点拨:绘制赵州桥示意图,要认真阅读课文,画出主要特征,标示重要数据。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
既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又显示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列数字。
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4.作比较。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解答与评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解答与评析第一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课后习题解答:1.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哪些区别?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古代文学注重表达思想、情感和哲理,具有深邃的内涵,强调审美意境和修养。
现代文学则注重刻画人性、呈现社会现实,追求真实和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
其次,古代文学多以诗、词、曲等形式表现,注重修辞和韵律的运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而现代文学形式多样,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注重情节和人物刻画。
再者,古代文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限制。
而现代文学则更加开放,注重自由创作,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古代文学以文人和贵族为主要创作阶层,受到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而现代文学则更加广泛地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和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
2.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影响是什么?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瑰宝,对于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选择,还对现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创新。
现代作家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使之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例如,现代作家鲁迅将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现实社会中,更加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再者,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文学批评家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评析,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层次和内容。
最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文学教育中有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现代文学则以其活泼的形式和现实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需求和兴趣。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先生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
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作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子猷.病笃.索舆.奔.丧好.琴掷.琴恸.绝亦卒.不调.了.不悲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弦既.不调.掷.地云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语.时了.不悲子敬素好..琴三、填空(1*7)1、本文选自,是记载的笔记小说。
作者,人,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
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8)1、因恸绝良久2、月余亦卒3、子敬素好琴4、便径入坐灵床上5、便索舆来奔丧6、此已丧矣7、何以都不闻消息8、都不哭五、翻译下列句子(2*7)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语时了不悲。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7、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1*3)1、何以都不闻()消息?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月余亦卒。
七、问答: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2)2、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2)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2)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4)5、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2)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3)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3)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3)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2)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4)诗句:谚语:1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4)附:答案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子猷.yóu病笃.dǔ索舆.yù奔.丧bēn好.琴hào掷.琴zhì恸.绝tòng亦卒.zǘ不调.tióo了.不悲liǒo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都(病)重而.子敬先亡表承接。
《藤野先生》课后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
以下意见仅供参考: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
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⑤“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采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的背影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15 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作用:第1、4、6、8、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白杨树的不平凡: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2.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的象征;两者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楠木代表“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不矛盾。
“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其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
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参考答案:第1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及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朱元思书》课后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课文。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感。
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多用骈偶句式,应该比较容易成诵。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同时,这也是一道口头表达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与上一题口头表达的练习相得益彰。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也可以查找一些历代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从句式角度看,与“何厌之有”同属一类的是()
A.是寡人之过也B.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C.何以自托于赵D.王之蔽甚矣
7.对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以 无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六、
1、儿子如果想着为父母报仇,臣子如果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地吗?
2、我没有能及早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3、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4、我如对照检查自己,就可以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6、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嘲笑。
A. B.
C.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②邻国之民不加少
C.①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②或五十步而后止
D.①何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12.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③然而不王者④必庙礼之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朽木不折;……
4、,,用心躁也。
5、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是。
6、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
7、君子曰:。《劝学》
答案:
一
1 B 2 B 3 D4A5C6C7 D 8 B 9 D 10 D11C12 B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B.
C. D.
9.下列句子中,全部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鼓瑟希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⑥莫春者,春服既成⑦然而不王者⑧夜缒而出
A.①②③④⑥⑦B.①②③④⑧⑦C.①③④⑤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
10.括号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14.丈夫二十不取()
15.明日,徐公来()
16.曾不能疾走()()
17、至而自谢曰()
⑤若不阙秦⑥则修文德以来之⑦吾得兄事之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A.①③④/②⑥⑦/⑤⑧B.①③⑧/②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选择题答题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0分)
1.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2.令壮者无取老妇()
3.将免者以告()
7、晋国有什么满足地呢?
8、恐怕太迟了吧?
9、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七、略。
译文: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2分
译文: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译文: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分
译文:
7、夫晋,何厌之有?2分
译文:
8、无乃后乎2分译文:
9、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分译文:
七、填空(14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8.至于赵之为赵()
29.金就砺则利()
30.东面而视()
31.河内凶()
3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3、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六、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2分)
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分
译文: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译文:
3.日食饮得无衰乎?2分
A.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越国以鄙远
B.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
C.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D.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择而养也
4三年释其政()
5.赵王之子孙侯者()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直不百步耳()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秦伯说,与郑人盟()
20.宦士三百人于吴()
2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2.闻寡人之耳者()
23.树之以桑()
第一册课本文言知识检测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12×2′=24′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是()
A. B.
C. D.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二、
1、率领2、通娶,迎娶3、娩,分娩4、征,赋税5、封侯6、渡河7、只8、路途/打开粮仓,赈灾9、驻扎10、把------作为边疆11、如果没有那个人1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13、原野14、男子15、第二天16、跑17、道歉18、斑白19、订立盟约20、做帝王的仆隶21、认为------美/偏爱22、使------听到23、种植24、凭借,依靠/游泳25、认真从事/反复陈述26、向上/向下27、轻视28、到29、金属制的刀剑30、脸朝东31、灾年32、为死了的人办丧事33、岂,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