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题目:《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摘要
伴随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形式不断开拓创新,乡村旅游成为现代人出行的主要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既要保护农村现有资源、文化特色,又要用科学、动态的眼光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创新。
因此本文主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城镇化背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城镇化
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即兴而起,而是具有深刻的政策、现实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四化同步、文化传承的特色化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最近几年正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约20000万人次发展到2014年的74916万人次,从我国城乡结构看,城镇的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了1805万人,乡村的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了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4.77%。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遍及农村,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
在此背景下,乡村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基于新型城镇化怎样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章进行搜集、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探讨和整理。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进行乡村
旅游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期刊论文下载与网络资料收集等方法获得文献。
2.2 技术路线图
下图1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图一:技术路线图
3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
3.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国外的19世纪工业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兴盛。
乡村旅游在国外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其英文为Rural Tourism,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将乡村旅游记为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
1996年在墨西哥举办的国际环保会议上将“绿色旅
游”与“生态旅游”的概念同时提出,用“绿色旅游”描述“乡村旅游”,从侧面上划定“乡村旅游”的归属X畴即“生态旅游”[1]。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府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初现端倪,以XX省因对外活动而举办乡村旅游为代表。
但目前国内学界对乡村旅游概念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意见,乡村旅游最早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也称“农业观光旅游”。
通过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阐述,归纳总结出乡村旅游的概念一定包括旅游活动的发生地在乡村地区、以与乡村有关的旅游产品为吸引物。
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以乡村特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为久居城市的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游憩、购物、学习等实现身心放松的旅游形式或活动。
表1 乡村旅游的代表性定义
3.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50年代,因对外事务的需求,国内第一个乡村旅游出现在XX省[9]。
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定点举办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XX郫县的徐家大院是普通公
民参与乡村旅游休闲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逐步分化与巩固,城市与农村的边界越加清晰。
国家为促进内需刺激消费,开始着重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开始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2年以来,经济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的加大,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为寻求身心的放松、呼吸新鲜空气,目光纷纷向拥有天然山水风景的质朴乡村投去。
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导向、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乡村资源禀赋优势[11]是该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我国乡村旅游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发展起来[12]。
2006年,旅游局将该年定为“乡村旅游年”,这预示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13]。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乡间协调发展,推进新城镇化的发展的效用显现。
2007年,我国开启有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等活动。
2009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征求意见稿),从侧面表达出国内已经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及推进国XX村旅游全面大发展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14]。
之后全国掀起一股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手段,愈来愈受到支持与重视。
根据《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我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高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多万家,具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已达到三亿人次,全国乡村旅游示X点已达359家,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选择乡村旅游的居民比例约70%,每个黄金周的乡村旅游市场大致有6000万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15,16]。
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来到繁盛时期。
3.3 我国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
3.3.1 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XX村旅游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的界定是进行其他方面研究的前提工作,很多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姚素英(1997)、严艳(1998)、王兵(1999)三人就分别从乡村旅游的五要素、乡村旅游的自然性和有形性、乡村旅游现状对比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界定[17,18,19]。
二是乡村旅游的类型。
乡村旅游包含的类型众多,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类型划分。
三是乡村旅游兴起机制。
乡村旅游兴起机制或者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乡村旅游面对的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定位等深层次问题。
四是乡村旅游的产品。
自然景观环境、乡村景观风貌、居住、饮食、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制作、乡村土特产、乡村文体活动等是构成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
五是我国乡村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管理不规X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工痕迹明显、开发盲目、人才欠缺等众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
六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笪玲、X述林(2009)、白聪霞(2012)、X丽君(2008)、李德明(2005)分别从发展推动力视角[20]、从资源性质和游客感知视角[21]、从开发依托视角[22]、从经营方式视角[23]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细分,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
通过查阅文献,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模式分类研究、模式演变与模式优化建议几个方面。
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背景形成了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很多的学者根据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实况,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总结,对国XX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3.2 述评
在国内研究乡村旅游的内容涉及X围很广,但直到2005年前后,理论界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才开始更加深入和广泛,这时的乡村旅游不再局限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的是与实地的乡村旅游相结合,讨论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而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措施。
虽然有对乡村旅游的大量研究,但各个学者的角度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4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4.1 新型城镇化背景分析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产城互动、城乡一体、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由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而它的发展不是即兴而起,而是具有深刻的政策、现实背景。
4.1.1 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城市与乡村经济长期双轨运行,我国城乡差距不断的拉大。
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投入资金不到位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地方政府将把乡村经济作为我国财政资金投放的重要方向,通过强化对交通、水电、卫生设施、通信设备及相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提升我国城市资本进驻我国乡村地区投资我国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设备。
同时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主题, 立足于我国农村, 惠及农民、发展农业,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而其中关键在于如何围绕我国农业来拓展和扩大产业,打造新型城镇化,虽未直接提及乡村旅游, 但作为与农民、农业、农村密不可分的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无形中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4.1.2 现实背景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乡村经济在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升级。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统一农村与城镇市场,通过将我国各城市的富余资金引入我国农村地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大规模的新型农业产业相关项目开发,能够有力的促进我城镇与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与规模化方向的扩X。
在过去,我国乡村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产业为主,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政策体系中,我国乡村经济将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打造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我国城镇经济升级。
而我国乡村旅游事业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切入口,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必然会带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
4.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综述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国内的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建设进行一定研究。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与城镇化”为关键词来进行搜索,经过了筛选与分析,选取了其中一部分文献进行了分析。
下表为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研究:
表3: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
通过对一些文献进行总结与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我国乡村旅游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而且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亟待解决。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方向
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两者是良性互动,而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可以依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发展。
下图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图:
图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方向
5.1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乡村旅游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受外来影响大
当前我国旅游发展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开发商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很多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过多的引入现代化元素,抛弃原有的乡村风味,导致其乡村文化缺失,大量的商业化项目的涌入,对乡民淳朴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冲击,过多的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导致乡村旅游项目丢失乡村的独特性。
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乡
村本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其原始的风貌,与其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
5.1.2 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性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缺乏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没有做到与当地资源禀赋、天然背景与文化特色的融入与思考,盲目的生搬硬套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于类似,造成游客游玩过后的返游率低,失去旅游的兴致与口碑,导致竞争力减弱。
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乡村气息与特色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胜法宝,如若失去自身价值的挖掘与建设,那么其发展前景将会是短暂的。
5.1.3 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前瞻性
有些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急于实现当下经济的繁荣而急功近利,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有些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毁坏后将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过多的是依赖具有乡村特色的各种旅游资源的总和,与城市相比,乡村资源的纯天然性是其吸引游客的一大重要因素,旅游资源没有保护好,消耗完毕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停止。
5.1.4 乡村旅游发展脱离民众,民众参与积极性弱
乡村旅游发展的本意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有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没有顾忌当地民众的存在性,脱离村民搞旅游,将村民隔离在外,与民众生活脱轨影响当地村民的生活与农作安排,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因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改善生活质量,甚至会造成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抵制情绪,出现乡村治安问题、卫生环境问题等一系列人为问题,阻碍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
5.1.5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与时代脱轨
新时代赋予我们便捷的新生活,老旧的发展方式与工具将会遭到新生一族的摒弃。
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乡村”理解成“土”,不接受新时代媒介或宣传手段、高科技的运用,固步自封,按照老旧步伐缓慢前行,造成老客户的丢失,新客户不知道有新的旅游去处。
旅游信息的扩散没有做到位就会失去旅游市场,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5.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点较突出的问题是发展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参差不齐等,乡村旅游的发展遭遇瓶颈。
对此,乡村旅游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模式创新与转型显得很有必要。
乡村旅游是一个全面综合、为实现共同富裕、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从政府、农民、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民间组织等多方考虑。
因此,在国家推行新城镇化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注意。
5.2.1 开发过程中要保持当地乡村特色,切忌去农村化
新型城镇化不能单纯理解为去乡村化,我们的新型城镇化是在保护农村现有资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现代元素,让新旧思想交流碰撞,达到继承发扬乡村古色古香韵味的目的。
由于发展的需要,考察、借鉴其他优秀乡村旅游示X地是必要的,但借鉴的同时会引进外地的技术或者产品、资本投入、管理经验。
而这些外来的因素,会潜在的影响到当地旅游开发的本真。
若因追求暂时的利益过度商业化,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普遍化,则会失去该地的本真面貌,进而失去吸引游客目光的独特乡村性。
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避免外来文化过分入侵、危及本地文化的主导位置,保持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本真的面貌才是制胜的关键。
5.2.2 进行科学旅游规划,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和风俗,“一体化”不等同于“一样化”,前人所总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在该地发展乡村旅游后受到人们的认可,证明该模式的可适性后被人熟知的,因此,任何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所谓成功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情况、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实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寻求发展最佳组合,在参考别人发展模式基础上,嵌入当地特色,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打造独一无二或突出亮点的XX村旅游发展典X。
新型城镇化中的城乡一体化不能理解为城乡同样化,以政府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基于当地村民、土地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才是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
5.2.3 用科学、动态的眼光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道路中提出城镇化应该体现出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绿色生产与消费将会是我们生活的主流,发展乡村旅游这个绿色的
产业正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将有益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建立生态文明的乡村。
结合国家政策的引导,利用国家曾颁布的“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富民通知”“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惠民条文,用进步的思维去创造,适时的改变发展战略或者改善发展环境,让自身发展切合国家政策的支持,遵循时事的变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大问题,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经营、新农村的建设,都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后代人幸福为代价,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才能实现精神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活力前进。
5.2.4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当地村民
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因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当地村民为本。
没有当地村民的参与,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要调动当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政策的引导、经济利益的灵活分配制度,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警惕性与责任感,保持乡村旅游的活跃氛围。
5.2.5 与时代接轨,用科技服务乡村旅游
新型城镇化提倡推进智慧城镇的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善用网络科技对旅游的贡献以及“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新式旅游风气,发展乡村旅游建设。
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网络接轨,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在项目的运行与消费中完善自助旅游APP,让自驾或自主乡村游更为方便快捷。
与时代接轨,善用科技,是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致胜的关键所在。
6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祖先传承的悠久农文化是我们的瑰宝,理应善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造福乡村居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发展的同时更应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让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相并生、共发展;新时期新背景下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加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实现乡村资源与旅
游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XX屯堡地区为例[J].XX民族研究,2007年第6
期(第27卷总第118期),127-132.
[2]OPPERMANN 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3]BRAMWELL B,LANE B.Editorial[J].Journal of SustainableTourism,1999,7(3/4):179-181.
[4]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5]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Rural tourism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51-459.
[6]郭焕成,X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8]X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9]李源,陈琴,X述林.国XX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XX万里学院学报,2013年11月,第26卷第6期,34-38.
[10]白聪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XX建筑,2012年1月第38卷第2期,16-17.
[11]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XX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7(6):706-708.
[1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X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13]X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XX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报,2012(5):19-26.
[14]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月第36卷第5期,70-72.
[15]中华人民XX国旅游局[EB/OL].
[16]中华人民XX国农业部[EB/OL].
[17]姚素英.浅谈乡村旅游[J].第一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42-46.
[18]严艳.XXXX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青年地理学家,1998,(4).
[19]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21]白聪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XX建筑,2012,38(2):16-17.
[20]笪玲,X述林.城乡统筹旅游实验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XX市璧山县为例[ J ] . XX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5):477-480.
[22]X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XX农业科学,2008,36(16):6907-6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