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验三--食用油脂的卫生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实验报告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引言 (1)1、材料和方法 (2)1.1、实验仪器 (2)1.2、试剂及溶液 (2)1.3、实验方法步骤 (5)2、理化分析 (9)2.1、食用油中BHT、BHA的分离鉴定 (9)2.2、酸价测定 (10)2.3、碘价测定(韦氏法) (10)2.4、过氧化值的测定 (11)2.5、羰基价测定 (11)3、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 (11)4、结果与分析 (13)5、讨论与思考 (16)参考文献 (16)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摘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测量油脂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来进行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用薄层色谱法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酸价(酸值)酸价是评定油脂品质好坏和储存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指标。
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的一种指标,用来衡量油脂的酸败程度,过氧化值超标,油的味道会不好,甚至产生异味,对人体不利影响。
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常用滴定法。
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
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利用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及简单的呈色反应进行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
关键词:BHT BHA 酸价碘价过氧化值滴定法羰基价比色法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呈色反应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也是指可食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来源的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作者:杨晓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
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
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
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
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
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用油脂的鉴别检》PPT课件
精选PPT
42
通过测定橄榄油中特殊微量成分红二醇含量变化 检验头道橄榄油中是否含有饼渣浸出橄榄油,头 道橄榄油中含有1.5一3.0 mg/100g微量的红二醇, 饼渣浸出油含60一90 mg/100 g红二醇,远高于头 道橄榄油中红二醇的含量,如测定头道橄榄油中 红二醇的含量较高可判断头道橄榄油中掺有饼渣 浸出油。
芝麻油中含油酸35.0-49.4%,亚油酸37.7-48.4%, 花生酸0.4-1.2%。芝麻油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 分,而含有特别丰富的维生素E和比较丰富的亚油 酸
精选PPT
18
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
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
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
精选PPT
14
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
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菜籽 油中维生素E含量,在各种食用油中是较高 的,还含有胡罗卜素、谷氨素等。
精选PPT
15
菜籽油中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 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 不过菜籽油中缺少亚油酸等人体必须脂肪 酸,且其中脂肪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营养 价值比一般植物油低。另外,菜籽油中含 有大量芥酸和芥子甙等物质,一般认为这 些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不利。如能在食 用时与富含有亚油酸的优良食用油配合食 用,其营养价值将得到提高。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精选PPT
4
(4) 透明度: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
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油脂的 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沉淀物少,说明 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精选PPT
5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油脂含量
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促进食品安全和公 共卫生。
02
实验材料
实验样品
样品1:花生油 样品2:玉米油
样品3:橄榄油
实验试剂
试剂1:无水乙醇 试剂2:石油醚
试剂3:酚酞指示剂
实验仪器
01
仪器1:分液漏斗
02
仪器2:离心机
03
仪器3:滴定管
04
仪器4:天平
03
实验步骤
样品处理
01
02
释。
05
结论
油脂含量的比较与讨论
01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品中油脂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动物性食品的油脂 含量普遍较高,而植物性食品的油脂含量相对较低。
02
在动物性食品中,肉类和乳制品的油脂含量较高,可能与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 的油脂有关。而在植物性食品中,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坚果、种子和某些 油料作物。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油脂含量,如脂肪 含量百分比等。
称重
对分离出的油脂进行称重,记录油脂 的质量。
04
实验结果
油脂含量数据表
总结词
详细、准确
详细描述
本数据表列出了实验中检测的每种食品的油脂含量,包括食品名称、样品量、检测方法和油脂含量数值。数据准 确可靠,详细记录了每种食品的油脂含量。
数据图表示例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油 脂含量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确定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确定食品中油脂的种类和含量,了解食品的营养 成分。
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消费者提 供参考。
食用油脂的检测——过氧化值.PPT
油脂检测的意义
油脂酸败 食用油脂含有杂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空气 中的氧、日光以及微生物与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和感 官性状恶化。不但改变了油脂的感官性质,且对机体产生 不良影响。 油脂酸败的危害 1. 不饱和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氧化破坏 2. 酸败产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高度氧化可能有 致癌作用。
X:试样的过氧化值(g/100g) X’:试样的过氧化值(meq/kg)
计算公式
V:样品滴定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V0:空白滴定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c :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m:试样的质量(g)
0.1269:与1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1mol/L]相当 的碘的质量,单位为g
食用植物油的卫生标准
感官指标:具有正常植物油的色泽、透明度、 气味和滋味,无焦臭、酸败及其它异味。 理化指标:如下表1所示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油脂检测的内容
过氧化值(POV)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的过氧化物的含量,反映了油脂氧 化酸败的程度。
表示1kg被测油脂使碘化钾析出碘的meq数 (meq:毫克当量 表 示 某 物 质 和 1mg氢的化学活性或化合力相当的量。 )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随着油脂酸败加剧,POV先升高后降低
实验步骤
样品1
样品2
试剂空白
样品(g)
2.0
2.0
--
氯仿.冰醋酸
30
30
30
(mL)
KI(mL)
1
1
1
摇0.5分钟,黑暗处放置3分钟,取出加100ml水,摇匀
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
淀粉溶液(mL)
1
1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实验报告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引言 (1)1、材料和方法 (2)1.1、实验仪器 (2)1.2、试剂及溶液 (2)1.3、实验方法步骤 (5)2、理化分析 (9)2.1、食用油中BHT、BHA的分离鉴定 (9)2.2、酸价测定 (10)2.3、碘价测定(韦氏法) (10)2.4、过氧化值的测定 (11)2.5、羰基价测定 (11)3、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 (11)4、结果与分析 (13)5、讨论与思考 (16)参考文献 (16)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摘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测量油脂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来进行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用薄层色谱法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酸价(酸值)酸价是评定油脂品质好坏和储存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指标。
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的一种指标,用来衡量油脂的酸败程度,过氧化值超标,油的味道会不好,甚至产生异味,对人体不利影响。
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常用滴定法。
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
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利用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及简单的呈色反应进行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
关键词:BHT BHA 酸价碘价过氧化值滴定法羰基价比色法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呈色反应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也是指可食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来源的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实验三 过氧化值的测定
六、讨论
1、称取油脂样品时切勿使油样粘在碘壁上。并应在操作时使样品完全溶 解。 2、碘瓶瓶盖必须塞紧,以防止碘升华溢出,造成误差。 3、滴定完毕后放置一些时间,滴定液应返回兰色,否则就表示滴定过量 (为什么?)
化值的测定可大致了解油脂氧化的情况。我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
准中对油脂的过氧化值有一定的要求实际意义
2. 掌握测定油脂过氧化值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与 HI 作用( HI 可由冰乙酸与KI反 应产生),生成游离 I2,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此游离 I2,根据硫 代硫酸钠的消耗数量可计算油脂的过氧化值。油脂的过氧化值是指滴 定1g油脂所需要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或者用碘的百分比 含量所表示的数值。实验中 HI 的产生,油脂中过氧化物与 HI 的反应, 以及硫代硫酸钠滴定游离 I2的反应式如下: CH3COOH + KI → CH3COOK + HI ROOH(过氧化物) + 2HI → ROH + H2O + I2
4、本实验可同时测定一个普通的油脂样品加一个油脂经过食品加工或贮
存 后的样品,比较它们的过氧化值,并说明其结果。
(样品反应)
I2 + 2Na2S2O3 → 2NaI + Na2S4O6 (滴定时的反应)
三、仪器与试剂
1. 饱和碘化钾溶液: 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微热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2. 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 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3. 1%淀粉指示剂: 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临用 前配制。 4. 0.002 M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称取26g硫代硫酸钠及0.2g 碳酸钠,加入适量新煮沸过的冷水使之溶解, 并稀释 至1000ml,混匀,放置一个月后过滤备用。 5. 滴定管、锥形瓶、滴管、洗耳球、碘瓶
3实验三--食用油脂的卫生检验
实验三食用油脂的卫生检验1.实验目的 熟悉油脂的卫生标准,掌握反映油脂酸败的指标。
2.实验原理通过查询文献,制定食品油脂的卫生检验测定方案。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烧杯、恒温水浴锅、试管、载玻片、压舌板。
4.掌握要点注意检验方案的设计。
5.实验内容1)酸价(SN/T 0801.19-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游离脂肪酸和酸价检验方法)(1) 原理: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升数,称为酸价。
(2) 试剂:①乙醚—乙醇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
用氢氧化钾溶液(3g /L)中和至酚酞指示剂呈中性。
②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0.05mol/L]。
③酚酞指示剂:10g/L 乙醇溶液。
(3) 分析步骤:准确称取3.00~5.00g 样本,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溶解,必要时可量热水中,温热促其溶解。
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以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0.05mol/L),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min 内不褪色为终点。
(4)计算:X 1=11111.56m C V ⨯⨯式中 X 1:样品的酸价;V 1:样品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1;C 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的实际浓度,mol/L ;m 1:样品质量,g ;56.11:与1.0m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1.000mo1/L]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2)过氧化值(1) 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
(2) 试剂:①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②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1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③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0.002mo1/L]。
④淀粉指示剂(10g/L):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
食用油脂安全标准
食用油脂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要求
三、油脂精炼
1、油脂精炼概念 利用机械的、化学的、物理的方法除去油脂中的各类杂质,提高油
脂品质,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一系工艺总称为油脂精炼。 2、油脂精炼目的
尽量地除尽油脂中不需要的和有碍于某种使用目的非甘油三酸酯 组分,最大限度地保留对生理学有重要意义和具有抗氧化性能的非甘 油三酸酯组分,并使炼耗降到最低限度。 3、方法
(1)色泽:色泽深浅可以部分地反映油脂精炼的程度。 (2)比重:同温度下,样品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为0.91~0.95 (3)折射率:一般在1.448~1.474之间 (4)熔点:固体脂变成液态油的温度 (6)浊点:油样开始浑浊时的温度,一般为 -5 ~ -13℃ (8)粘度:表示液体流动时发生的抵抗程度的数值 (9)烟点、闪点、燃点:油脂加热时,热稳定性指标。
问题:①浸出油质量较差,溶剂溶解油脂的同时,也溶解色素等伴随物 ,所以毛油的杂质含量多,色泽较深。②溶剂具有易燃、易爆性和毒性。
食用油脂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要求
2、浸出法制油的工艺流程
混合油:用特定的有机溶剂提取油料中的油脂得到的萃取液,即有机 溶剂和油脂的混合物。
浸出温度:6号溶剂油一般为50~55℃
机械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具体方法有脱胶常用水化脱 胶,碱炼脱酸法,吸附脱色,汽提脱臭,冷冻结晶脱蜡和脱脂。
油脂的组成及性质
2、油脂的化学性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油脂的水解
酸价——中和一克油脂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 克数。酸价低说明甘油三酸酯分解少,油脂品质好。酸价是衡 量油脂新鲜程度的指标。 (2)油脂的皂化
用碱把油脂分解为肥皂和甘油的反应叫做皂化。 皂化值——使一克油脂(包括甘油三酸酯,游离脂肪酸以 及其它类脂)完全皂化所需的KOH毫克数。 (3)油脂的氢化:将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饱和脂肪 酸,改变了油脂的特性。
食品理化检验
名词解释:1.恒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定的质量差异不超过规定的范围。
2.空白试验: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的结果。
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
3.准确称取:指用精密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其精度为±0.0001g。
4.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
残存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5.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产品中含有某种兽药的原形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6.粗蛋白:蛋白质的测定通常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和自动定氮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测得的均为食品中的总氮量(蛋白氮+非蛋白氮),故称为粗蛋白。
7.粗脂肪: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
8采样:从一批食品中选出某一特定部分、一定数量的包装产品或单位产品,所取部分(样品)对被取样的整批食品最具代表性,供分析检验用。
第一章1、食品理化检验常用方法可分四大类:感官检查、物理检测、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2、感官检查是指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对食品的色、香、味、形和质等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检验方法。
如果食品的感官检查不合格,或者已经发生明显的腐败变质,则不必再进行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的检测,直接判断为不合格食品。
一般嗅觉的敏感度远高于味觉。
触觉检查:用手接触食品,检查食品的轻重、软硬、弹性、粘稠、滑腻等性质。
对于鱼、肉制品、海产品等应检查食品的组织状态、新鲜程度、保存效果等现象。
2、相对密度:测液体浓度与纯度相对密度的测定:液态食品的相对密度可反映液态食品的浓度和纯度。
测定液体食品的相对密度可初步判断该食品质量是否正常。
脱脂乳的相对密度比全牛乳高;掺水牛乳相对密度降低。
食用油检测标准
食用油检测标准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原料,而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
因此,对食用油的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食用油的检测标准主要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有害物质指标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和杂质等。
酸值是衡量食用油中酸度的指标,一般来说,酸值越低,说明食用油的品质越好。
过氧化值则是评价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过高的过氧化值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水分和杂质也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参数,水分过高会导致食用油易氧化变质,杂质过多则会影响食用油的口感和品质。
其次是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污染是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包括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数量过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霉菌和酵母菌则会导致食用油变质,降低其品质。
最后是有害物质指标。
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致癌物质等。
重金属如铅、镉等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而农药残留和致癌物质则会增加患癌风险。
因此,对食用油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尤为重要,以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食用油的检测标准涉及到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有害物质指标三个方面,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才能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食用油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加强对食用油的检测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用油产品。
济 - 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欢迎您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本章的重点,理解难点,同时结合实验室具体操作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加强对本章知识的掌握力度。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同时进行实验室辅助。
作业
1.肉的主要化学组成?
2.影响肉成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银瑞等主编.食品营养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我国动物性食品卫生事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前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研究方向。
教学方法及辅助手段:
首先讲授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任务,让同学们对该课程有宏观的把握,同时也调动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后具体讲授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重要作用、发展概况、发展前景,最后提出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发展方向,当前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研究方向,使同学们树立担负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重任的决心。
绪论(2学时)
第一篇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
第一章生物性污染(2学时)
第二章化学性污染(4学时)
第三章常用食品添加剂(4学时)
第四章食物中毒(4学时)
第二篇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
第五章肉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4学时)
第六章肉保藏时的变化及其新鲜度的检验(6学时)
第七章肉制品的加工Leabharlann 生与检验(2学时)济宁
市
高
级
职
业
学
校
教
案
段会勇
教案
课程名称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总学时:80学时
讲课:56学时
实验:24学时
所属
部处
农学部
任课教师
段会勇
职称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1、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的分析方法。
本标准合用于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的分析。
残留溶剂的最低检出量为0.1mg/kg。
2、引用标准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GB/T 5009.2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GB/T 5009.27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3、感官检查3.1 光彩3.1.1 仪器烧杯:直径50mm,杯高100mm。
3.1.2 分析环节将样品混匀并过滤,然后倒进烧杯中,油层高度不得小于5mm,在室温下先对着自然光观测,然后再置于白色背景前借其反射光线观测并按下列词句记述:白色、灰白色、柠檬色、淡黄色、黄色、橙色、棕黄色、棕色、棕红色、棕褐色等。
3.2 气味及滋味3.2.1 分析环节将样品倒进150mL烧杯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50℃,以玻璃棒迅速搅拌。
嗅其气味,并蘸取少许样品,辨尝其滋味,然后按正常、焦糊、酸败、苦辣等词句记述。
4、理化检查4.1 酸价4.1.1 原理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酸价。
4.1.2 试剂4.1.2.1 乙醚-乙醇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
用氢氧化钾溶液(3g/L)中和至酚酞指示液呈中性。
4.1.2.2 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0.05mol/L〕。
4.1.2.3 酚酞指示液:10g/L乙醇溶液。
4.1.3 分析环节对的称取3.00~5.00g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进50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溶解,必要时可置热水中,温热促其溶解。
冷至室温,加进酚酞指示液2~3滴,以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0.05mol/L)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min内不褪色为终点。
4.1.4 计算式中:X1——样品的酸价;V1——样品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L;c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的实际浓度,mol/L;m1——样品质量,g;56.11——与 1.0mL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1.000mol/L]相称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食用油的实验报告
食用油的实验报告食用油的实验报告引言: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它不仅为我们的饭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风味,还提供了身体所需的脂肪和能量。
然而,市场上的食用油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为了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对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酸价测定我们首先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食用油,包括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
通过测定其酸价,我们可以了解油脂的新鲜程度和氧化程度。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酸碱滴定法。
首先,将一定量的食用油溶解在醇酸混合溶液中,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中性,记录所需的滴定量。
根据滴定量的大小,我们可以计算出食用油的酸价。
实验结果显示,橄榄油的酸价最低,表明其新鲜程度较高;花生油和大豆油的酸价稍高,说明其氧化程度较高;而玉米油的酸价最高,暗示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氧化反应。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购买食用油时,应尽量选择酸价较低的产品,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品质。
实验二:烟点测定烟点是指油脂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冒烟的温度。
烟点越高,表示油脂的稳定性越好,适合高温烹饪。
我们选取了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进行烟点测定。
实验中,我们将不同的食用油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观察油脂表面是否冒烟。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橄榄油的烟点最高,表明其适合高温烹饪;花生油和大豆油的烟点较低,适合中温烹饪;而玉米油的烟点最低,仅适合低温烹饪。
因此,在选择烹饪油时,应根据所需的烹饪温度来选择适合的食用油。
实验三:氧化稳定性测定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是指油脂在空气中暴露的情况下,是否容易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会导致油脂变质,产生有害物质。
我们选取了几种食用油进行氧化稳定性测定,包括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
实验中,我们将不同的食用油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取样分析。
通过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值和酸价,我们可以了解油脂的氧化程度和质量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橄榄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其过氧化值和酸价变化较小;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氧化程度较高,其过氧化值和酸价明显增加;而玉米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差,其过氧化值和酸价显著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食用油脂的卫生检验
1.实验目的 熟悉油脂的卫生标准,掌握反映油脂酸败的指标。
2.实验原理
通过查询文献,制定食品油脂的卫生检验测定方案。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烧杯、恒温水浴锅、试管、载玻片、压舌板。
4.掌握要点
注意检验方案的设计。
5.实验内容
1)酸价(SN/T 0801.19-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游离脂肪酸和酸价检验方法)
(1) 原理: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升数,称为酸价。
(2) 试剂:
①乙醚—乙醇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
用氢氧化钾溶液(3g /L)中和至酚酞指示剂呈中性。
②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0.05mol/L]。
③酚酞指示剂:10g/L 乙醇溶液。
(3) 分析步骤:准确称取3.00~5.00g 样本,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溶解,必要时可量热水中,温热促其溶解。
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以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0.05mol/L),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min 内不褪色为终点。
(4)计算:
X 1=11111
.56m C V ⨯⨯
式中 X 1:样品的酸价;
V 1:样品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1;
C 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的实际浓度,mol/L ;
m 1:样品质量,g ;
56.11:与1.0m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1.000mo1/L]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2)过氧化值
(1) 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
(2) 试剂:
①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②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1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③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0.002mo1/L]。
④淀粉指示剂(10g/L):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
临用时现配。
(3) 分析步骤:称取2.00~3.00g混匀(必要时过滤)的样品。
置于250m1碘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使样品完全溶解。
加入1.00ml饱和碘化钾溶液,紧密塞好瓶盖,并轻轻振摇0.5min,然后在暗处放置3min。
取出加100ml水,摇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0.002mol/L)滴定,至淡黄色时,加1m1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取相同量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碘化钾溶液、水,按同一方法,作试剂空白实验。
(4) 计算:
X2=
100
1269
.0
)
(
2
2
3
2⨯
⨯
⨯
-
m
C
V
V
X3= X2×78.8
式中X2:样品的过氧化值,g/100g;
X3:样品的过氧化值,meq/kg;
V2: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1;
V3: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1;
C2: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m2:样品质量,g;
0.1269:与1.00m1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1.000mol/L]相当的碘的质量,g;
78.8:换算因子。
GB/T 5538-2005 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所用单位为m mol/kg(meq/kg).其中m mol/kg 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meq/kg是原国际标准单位。
换算关系:
1m mol/kg=2meq/kg;
meq/kg=g/100g×78.8 ;
1m mol/kg=2meq/kg=2(g/100g×78.8).
3)丙二醛
(1) 原理:猪油受到光、热、空气中氧的作用,发生酸败反应,分解出醛、酸之类的化合物。
丙二醛就是分解产物的一种,它能与TBA (硫代巴比妥酸) 作用生成粉红色化合物,在538nm 波长处有吸收高峰,利用此性质即能测出丙二醛含量,从而推导出猪油酸败的程度。
(2) 试剂
①TBA(硫代巴比妥酸) 水溶液:准确称取TBA(瑞士产品)0.288g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 (如TBA不易溶解,可加热至全溶澄清,然后稀释至100ml),相当于0.02mol/L。
②三氯乙酸混合液:准确称取三氯乙酸(分析纯) 7.5g及0.1g 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分析纯) 用水溶解,稀释至100ml。
③丙二醛标准储备液:精确称取1,1,3,3-四乙氧基丙烷(E.Mesck 97%) 0.315g,溶解后稀释至1000mI (每毫升相当于丙二醛含量为100µg),置冰箱保存。
④丙二醛标准使用液:精确移取上述储备液10ml稀释至100m1 (每毫升相当于丙二醛含量为10µg),置冰箱备用。
⑤氯仿(分析纯)
(3) 仪器
①恒温水浴箱
②离心机2000r/min
③ 72型分光光度计
④100ml有盖三角瓶
⑤25ml纳氏比色管
⑥100mm×13mm试管
⑦定性滤纸
(4) 操作方法
①样品处理:准确称取在70℃水浴上融化均匀的猪油液10g,置于100ml有盖三角瓶内,加入50ml三氯乙酸混合液,振摇半小时(保持猪油融溶状态,如冷结即在70℃水浴上略微加热使之融化后继续振摇)用双层滤纸过滤,除去油脂、滤液,重复用双层滤纸过滤一次。
②准确称取上述滤液5ml置于25ml纳氏比色管内,加入5mlTBA溶液,混匀,加塞,置于90℃水浴内保温40min,取出,冷却1h,移入小试管内,离心5min,上清液倾入25ml纳氏比色管内,加入5ml氯仿,摇匀,静止,分层,吸出上清液于538nm波长处比色(同时作空白试验)。
(5) 计算
①标准曲线制备:用标准丙二醛浓度分别为lµg、2µg 、3µg、4µg、5µg作上述步骤处理,根据得出吸光度读数作标准曲线。
②样品测出的吸光度读数,从标准曲线求出相应浓度A,然后按下式计算:
A
丙二醛含量(mg/dl)=10
式中A:猪油的相应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