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必修三真题分类汇编答案解析

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必修三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都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所以排除A,B选项不符合史实;D说法错误,科技技术成果应该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答案是C。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Ⅱ卷•27)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高雅”,可知昆曲在官员士大夫之中非常流行,因此答案是D;A,与材料无关;B,京剧形成于清朝;C,材料未能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戏曲-昆剧例:(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多部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说明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因此答案是B;A,宋朝并未统一全国;C,与材料史实无关;D,宋明理学形成于宋明时期。
2015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轮复习提纲

2015 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轮复习纲要专题十九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过程:①秦汉从前,竹木简和丝织品为主要书写资料。
②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弊端是纸质粗拙,不合适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制成低价的纸,皇帝封其为候,故名“蔡候纸” ,实现了人类书写资料的伟大革命。
贡献:①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使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②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长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踊跃作用也最为明显。
指南针:过程:①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征,发明“司南” 。
此后,又出现指南针、指南鱼;②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贡献: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侧重要作用,特别对行会失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要; 12 世纪末 13 世纪初,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应用,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洋航行供给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供给了技术条件。
火药:过程:①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有时发了然火药;②唐朝未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北宋时军事上宽泛使用火药。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创始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④明朝:创制了初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准时炸弹。
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初进的。
贡献: 14 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财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治金业的发展。
印刷术:过程:①隋唐: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老百姓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胶泥活字 ) ;③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④明朝:铜活字在苏南得到许多应用。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
贡献: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单元滚动检测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智慧测评)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含13真题、14最新模拟及解析)(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
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B.为政以德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解析:“克已复礼”主张恢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等级制度。
答案:D2.(2014安溪统考)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材料大意为曹操强悍且有大功,但不敢废汉而自立,并不是其“不欲”,而是他担心名不正言不顺。
故“名义”应指等级名分,源于儒家思想。
答案:A3.(2014宁波模拟)古人造字意蕴深远,“伪”者“人为”也。
“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伪”意为虚假不真实。
“伪”者“人为”也,故应反对人为。
由此可知“伪”字的造字最能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
答案:A4.(2014潮州联考)“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反映了儒家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答案:B5.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精粹(考点梳理+趋势总揽+应试对策+试题类编):专题十八+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图片 , 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甲骨文 执
到笔画详备的 楷 书 , 缀 连 成 一 幅 生 动 的 文 字 史 画 卷㊂观 察 下 面 ) 王 臣 劓
从 甲 骨 的 刻 符㊁ 青 铜 器 的 铭 文, 4.( 2 0 1 3㊃ 江苏 ㊃2, 3 分)
喳喳 ㊂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3.( 2 0 1 3㊃ 全 国 新 课 标 Ⅱ ㊃2 8, 4 分) 蓝 脸 的 窦 尔 敦 盗 御 , , 马 红脸的关公战 长 沙 黄 脸 的 典 韦 白 脸 的 曹 操 , 黑脸的张飞叫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最新 3 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㊃ 历史
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
( ) ( 汉 字㊁ 绘 画 的 起 源 和 演 变; 中国书画 1 2) 2.汉字与书画 : 的基本特征 ㊂
1.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㊂
( ) 小说的成就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㊂ 2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㊂
正确的选项 , 向你电话求助 ㊂ 你应帮他选择 ( B. 蔡侯纸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A. 司南 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 8.( 2 0 1 3㊃ 重庆 ㊃3, 4 分) 竞赛 , 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 发 明 的 题 , 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 )
唐玄宗时, 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 6.( 2 0 1 3㊃ 海南 ㊃4, 2分) 绵衣 ㊂ 一兵士于 短 袍 中 得 诗 : 沙 场 征 战 客 , 寒 苦 若 为 眠㊂ 战 袍
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㊂ 这一事件表明 , 康熙 (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的邮票 ‘ 中国 古 代 书 法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总12套全(解析版)(1)

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
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33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

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A.耕作 B.采矿 C.铸造 D.炼丹
)
解析:选 D。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 于古代炼丹术。故 D 项符合题意。
3.(2012 年上海单科)公元 1500 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
4 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
材料一
美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
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 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的全都属于中国。” 材料二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 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
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 医学等方面。
材料一 计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
天文历 类别 数学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法气象 25 25 9 25 7 7 8 8 项数 22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 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 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 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研读:材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所集中的领域,材料二 反映了中国科技的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的探究的特点。
B 项正确。
1.(2013 年广东深圳高三期末)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 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 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 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 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 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科技文艺

山东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科技文艺科技成就1.(2015·山东滨州二模·14)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从统计中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山东德州一模·38)(24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
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6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宋明理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得出印刷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根据“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说明在宋朝刻印儒、道、佛书籍是因为三教合一促进宋明理学的形成;根据“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说明教育的发展和科举考试的影响推动了印刷事业的发展;联系所学,在宋朝印刷术取得技术性突破——活字印刷术出现,这也推动了印刷事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

【高考导航】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同步检测新人教版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1.(2014·福建宁德联考)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解析:选C。
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马丁·路德的话是说印刷术对宗教改革的作用。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4·福建泉州联考)“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竟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解析:选D。
材料是说书坊把“州县所试程文”制成小版印刷,高价出售给考生夹带(作弊),这就反映了A项(高价竞售)、B项(夹带)、C项(专刊小板),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由于有夹带,“则书不必读矣”导致读书风气败坏。
3.(2014·北京石景山高三期中)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解析:选B。
从材料“中国人的头”以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事实,可知选择B项。
4.(2014·广东佛山联考)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解析: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试题考点一科技成就1.(2013年重庆文综,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在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项;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刀笔吏”的含义。
“刀笔吏”原指主办文案的官吏。
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简,当时人们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如有差误,则用刀削去。
因此“刀笔吏”的称谓起因于此类人员的工作器具。
故选A项。
3.(2011年江苏历史,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活板(版)”即指活字印刷术。
活版技术从宋代开始使用,A不正确;活版之前有雕版,B项表述错误;活版最早使用的是胶泥活字,C项错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又改进造纸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代发明了火药;战国时发明司南,按时间先后排列,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D项正确。
【名师点评】材料中“活板……以前……并是写本”容易被考生错误理解为“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而忽略材料中的重要条件(时间)“(明)崇祯十一年”从而错选B项。
因此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4.(2010年全国大纲文综Ⅱ,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大意是:在宋人邢昺小的时候,看见学徒拥有儒家经典著作的人很少,但是在雕版印刷术完备时,“士庶之家皆有之”,由此可见题干强调“雕版印刷技术”在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故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09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宋元时期)由海路传入阿拉伯,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皆与史实相符。
6.(2010年北京文综,40,节选)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述该著作的成就。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深层信息:杰出人物的努力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解析:社会背景据材料中“瘟疫肆虐”“观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惟名利是务”等信息概括;著作的名称和成就可依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1)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2012年福建文综,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字的认识。
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对题中文字的解释是“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而“册”作为象形文字,明显与竹木简有关,故此题答案为C。
2.(2012年安徽文综,12)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如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认识。
题干关键信息为“行书”,A项字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为隶书;B项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为楷书;C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为行书;D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为草书。
故本题答案为C。
3.(2011年安徽文综,13)如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中“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可知,该画以景写情,借画来表情达意,属于典型的写意文人画,A项与之相符。
B项强调写实,C项强调的是诗情画意;D项则是对风景画的描述,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
4.(2010年福建文综,13)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观察平假名的字形可知,日本的平假名仿自中国的草书,由此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王羲之是东晋人,故A项排除。
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B、C两项排除,怀素是唐代草书大家,D项符合题意。
5.(2010年北京文综,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时间关键词“元代”。
A项出现在东晋,B项出现在唐朝,C项出现在元代,D项出现在明朝,故C项正确。
6.(2010年海南历史,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画特征的认识。
中国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韵,重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故本题答案为A。
7.(20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
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图片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公元600年到800年间,此时是中国的唐朝,与之对应的画家是吴道子。
A项是魏晋时期的;C项是北宋的,D项是清朝的。
考点三文学成就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
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C项符合题意;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
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两项。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本题选B项。
3.(2012年江苏历史,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特点的把握。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大量诗歌,《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是收录的各地的民歌。
题干材料中的“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俚甚”,与《诗经》中的“国风”体现的都是“民间性情之响”,故A项符合题意;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士绅”所作,与题意不符。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C 材料阐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地位。
王国维认为元曲不受重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托体稍卑”,即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二是儒士鄙视元曲,不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