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二○○三年二月

项目名称: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项目文件:环境影响报告书

委托单位:绍兴市城建局

评价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评价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院长、法人代表:章晨(高工)

总工程师:苏雨生(教授级高工)

环评专职机构:浙江省环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执行机构负责人(副院长):陈德全(高工)

项目负责人:金永平(高工,环评岗证第05570号) 报告书编写:朱煜光(高工,环评岗证第05515号)

周安国(高工,环评岗证第05490号)

赵多(高工,环评岗证第05516号)

金永平(高工,环评岗证第05570号)

闵一珏(工程师,环评岗证第05497号)

审核:孙良(高工,环评岗证第05486号)

陈长春(教授级高工,环评岗证第05500号) 审定:陈长春(教授级高工,环评岗证第05500号)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杭州·2003·2

目录

1 前言 (1)

背景 (1)

环境影响评价 (1)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2)

评价内容及重点 (3)

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环境保护目标 (4)

评价原则 (5)

环评工作组织简况 (6)

2 项目概况 (7)

古城内河道整治项目 (7)

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项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

3 环境现状 (38)

自然环境状况 (38)

社会环境状况 (44)

环境质量现状 (58)

4 预期的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69)

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69)

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78)

声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81)

对生物的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91)

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93)

底泥处置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97)

对城市景观、文物古迹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00)

移民安置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111)

5 替代方案 (113)

6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及总量控制 (116)

社会效益分析 (116)

环境效益分析 (117)

经济效益分析 (118)

总量控制 (118)

7 环境机构设置和环境监控计划 (119)

环境管理、监督机构 (119)

环境机构设置要求及职责 (119)

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20)

环境监测计划 (120)

人员培训 (123)

环境监测报告 (124)

河道引水泵站运行管理计划 (125)

8 公众参与 (127)

公众参与调查内容与方式 (127)

公众意见调查分析 (128)

公众参与结论 (128)

信息发布 (129)

9 结论与建议 (130)

结论 (130)

建议 (132)

1 前言

背景

绍兴市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越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人文荟萃,山川秀丽,饮誉四海。

绍兴市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美的水乡风光而名闻中外。为了改善古城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品位,扩大知名度,绍兴市拟实施“古城内河道整治项目”和“古城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改建项目”。

本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古城区的水环境及自然环境,改造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整体地保护古城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居住条件。项目总投资105136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万美元,国内银行贷款10000万元,其余62328万元由市财政筹措。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我国“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324号文)和世行“环境评价操作政策”的要求,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为主,绍兴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协助,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写完成了本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的目的是:在对“绍兴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并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以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该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做好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既能改造好绍兴的城市基础设施,又能保护好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

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世行中有关环评类别划分原则,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和特征

及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环评类别定为A类。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相关的环境保护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3、《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监(1993)324号,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年11月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HJ/,国家环境保护局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国家环境保护局,1997年11月

6、《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浙江省环境保护局,1991年10月

7、世界银行环境评价操作政策

项目文件

1、《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项目建议书

2、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投资[2002]138号《国家计委关于浙江省利用世行贷款城建环保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3、《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2002年1月

4、绍兴市人民政府文件,绍市府发[99]8号文

5、绍兴市财政局文件,绍市财预[1999]46号文

6、《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

7、《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

8、《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7月)

9、《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10、《绍兴市绿地系统规划》(1998年)

11、《绍兴市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规划》(1999年)

12、《城内河道整治规划》》(1999年)

13、《绍兴市越城分区规划》(1999年)

14、《绍兴市统计年鉴》(2001年)

15、《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年)

16、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2000年),

评价内容及重点

评价内容

(1)收集和监测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分析项目建设期对地表水、空气、生态、声环境、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3)预测与分析项目运行对社会环境和居住可能产生的不利、有利影响因素,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减缓、控制措施。

(4)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5)拟定环境管理、监控及培训计划。

(6)收集公众意见。

评价重点

(1)建设期环境的影响。

(2)古城内河道水环境整治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

(3)污水泵站、翻水站、闸门起闭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措施。

(5)景观影响分析。

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范围及功能区划

基本评价范围与工程项目的建设范围相同,即绍兴老城护城河以内,面积平方公里的范围。另包括河道清淤底泥堆填处。

(1)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绍兴市、绍兴县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图”可知,本项目范围内河流均为Ⅳ类水质功能区。

(2)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根据“绍兴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图”可知,老城区均为二类功能区。

(3)声环境功能区划:见图。

评价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Ⅳ、Ⅴ类标准。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2、

3、4类标准。

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类区标准。

5、《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评价等级

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世行导则中有关环评类别的划分原则,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环评类别定为A类。

评价阶段

(1)建设期:从施工开始至工程竣工为止(约年)。

(2)运行期:工程完工投入运行。

环境保护目标

(1)工程影响范围内城市河网河道水质优于现有水平。

(2)水土保持状况不劣于现状。

(3)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

(4)文物古迹及旅游景点不受破坏。

(5)施工期尽量不扰民(包括噪声、交通、开挖、堆渣)。

评价原则

1、根据本工程项目的特点,以主要环境要素和影响因子为评价对象,突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评价。

2、采取收集资料、类比调查、资料分析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公众参与采用座谈会、调查表的方式收集公众意见。

3、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从环境保护角度作出结论,提出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并力求使环保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为项目审批部门的决策、设计部门的设计和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提供依据。

环评工作组织简况

项目组织结构

拟建项目《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写,绍兴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绍兴市环境监测站协助工作。

评价单位简介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系浙江唯一的综合性环境保护专业设计研究单位,成立于1977年,现有职工18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90%以上,持有环评上岗证书人员55人,从事环评工作的人员中有博士2名,硕士15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26名,工程师34名。我院从1985年开始承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全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较早的单位。经国家环保局考核通过,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甲级证书(国环评证甲第2003号),可承接业务范围为:地表水、地下

水、海水、气、声、固体废物、生态、水土保持、社会经济、人体健康……轻工、纺织、化纤;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化工、石化及医药;海洋及海岸工程;区域开发;交通运输;机械、电子;水利、水电……环评专业齐全,是全国环保科研院所中环评行业最多的四个单位之一。我院曾承接过的大中型项目如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大桥、铁路、城市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综合整治、航道综合治理等等,也承接过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若干个,如:京杭运河航道改造项目、温州城市供水项目、沪杭甬高速公路项目、内河航道改造工程、改建省中低级公路项目、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七格污水处理厂项目、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项目、绍兴新区土地开发项目等等。1985年来,我院承担各类环评数千余项,环评质量好,速度快,深受国家环保总局、省计经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等管理部门及建设单位的好评。

2 项目概况

绍兴市拟投资亿元,从2002年7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绍兴市老城区护城河以内面积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综合整治。项目名称为《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该项目包括古城内河道路整治项目和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项目两个子项目。古城历史街区又分为:越子城、八字桥、鲁迅路、西小河、蕺山五片。

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古城内河道整治规划见附图2,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见附图3。

古城内河道水环境整治项目

现状

绍兴古城内目前尚存河流17条,长千米,宽度从3~95米不等,详见表,河上架有被列入省市各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的石桥22座。目前河道的主要功能是起排水作用,桥梁发挥交通功能,古代的水利设施至今犹为民利,并与今存河道两侧古代民居构成水乡特有的河路桥格局和人文景观。

目前古城内河道存在以下问题:淤积普遍严重,有些河段已经堵死如罗门港、南环城内河等;驳岸缺乏特色,局部地段年久失修;古城内部分地区由于还未实施截污工程,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水水质较差,大部分河段水质劣于Ⅴ类,主要超标项目有: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氮、总磷、石油类;加之城区河床高于郊区河床、上游清水不易入城,河道自净能力差,导致河水严重污染,甚至出现黑臭现象,虽然采用翻水冲刷,但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河道污染问题;沿河违章建筑不少,不仅使河道变窄,而且驳岸风貌也遭破坏,极大地影响河道美观。

表绍兴古城内河道一览表

注:以上18条河道中,第7条是早已填埋此次需打通的,其余17条是现存的。

本子项目包括:

·对城内17条河流千米长度的河道进行疏浚;

·5条河道的拓宽并砌石驳岸;

·前观巷河的开挖、修驳、建桥(码头);

·修缮、改进及新建4座翻水泵(3修1建)、14座闸门(11改3建);

·河岸绿化。

以上内容可合并为:河道整治;河道引水及水位控制;前观巷河桥及码头建设;河岸绿化等4部分。分述如下: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分类河道疏浚、河道拓宽、新辟观巷河三项。

(1)河道疏浚

自南向北按规划要求对17条河道进行疏浚,总长20208m,疏浚河宽4m~95m,疏浚深度~。根据不同河段,采用人工疏浚与挖泥船疏浚。清除淤泥约20万m3。由于部分河段已经疏浚,预计尚需清除河泥约10万m3。清除的河泥运输方式有两种:在汽车可达河道的地段,用密封罐装车载运;在汽车不可达地段,用人工挑运至汽车可达地段,直接装上密封罐装汽车载运。河流运至郊外离老城区12km的绍兴县三江城市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疏浚后的平均河深可达到3m,平均水深可达到2m。

(2)河道拓宽

需拓宽的河道共5条:咸欢河(包括部分缪家桥河)、鲁迅路河、府河、金刚庙前河和南环城内河。工程量见表。

(3)新辟观巷河

在水环境整治规划中,除现有河流严禁侵占外,重点要保护内环。内环是古城内环形河道(西小路河--环山河--观巷河--鲁迅路河--稽山河--长桥河--萧山街河--上大路河),这是古城河道的骨干水系。为了沟通内

环河道和开发城内水上旅游业,必须重新开挖观巷河,使东西连接成环,并组成城内水上环形旅游线。

表拓宽河道工程量

新辟观巷河自环山河南段至府河。开挖观巷河长370m,宽5~7m,沟通古城区内东半环水和西半环水;预计开挖土方5000m3,砌石驳岸3000m3。河道引水及水位控制

(1)河道引水

已有三座翻水泵站:鉴湖泵站(位于城西)、南门泵站(位于城南)、东廓门泵站(位于城东),进行修缮,更换水泵。共安装7台水泵,每台Q=4000m3/h,H=4m~7m,n=580rpm,各配80kw立式电机,V=380V。

新建一座翻水泵站稽山门泵站(位于都泗门,南护城河)。泵站建筑面积80m2。外设管理用房(100m2)和院落(600m2),设3台泵(2用1备),规格同上。

(2)水位控制

改建11座水闸,闸门规格与原有闸门一致,均设启闭机。其中7座水闸的9扇闸门共设9台电动液压启闭机,电机功率10KW,并设控制室。另外4座均为孔宽不大于2m的小型闸门,手动启闭,不设控制室。

新建3座水闸,分别位于观巷河、南环城内河与蕺山河。采用液压单开门式平均门宽6m,电机功率10KW,并设控制室。

前观巷河桥及码头建设

在前观巷河上新建4座桥梁及一个码头,其平面布置见附图2。

(1)新建4座桥梁。3座位于新开挖的前观巷河道上,1座位于前观巷河与解放路的相交处。其中1座为宽3m,跨度6m,人行石桥;2座为宽10m,跨度6m,水泥混凝土桥;1座为宽32m,跨度6m,水泥混凝土桥。桥梁设计荷载为城-B级,桥底高程,满足小型游船通航要求。水泥桥下部分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车道5cm沥青铺设。

(2)新建河埠及码头,位于解放路与前观巷河交叉口,占地1900m2,其中水面960m2,陆地940m2。工程量:砌石1200m3,挖方4000m3,填方1000m3。岸边充分绿化。

河岸绿化

为了保护河道,对河道两侧环境进行整治,拆除违章搭建,种植绿化,用高大乔木对不雅观的建构筑物进行遮挡。如金刚庙前河、投醪河、罗门港、南环城内河等。有条件的地段建设宽15~30m的绿化带。

以上古城内河整治项目的总挖方量为32000m3(不包含淤泥量),填方量为10000m3,砌石驳岸量为10200m3,清除淤泥量为20万m3。

新增设备

为河道引水及控制水位将新增部分设备(包括进口),见表。

表主要设备一览表

续表

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项目

现状及规划

列入本子项目的五片历史街区面积及人口的现状及规划见表。

表各历史街区的面积、人口

项目内容

本子项目包括:

·工程管线(给水、排水、天然气)管道敷设;

·翻修危房,增加厨卫设备,提高居住水平;

·拆除违章搭建、改善居住环境;

·调整用地功能,包括:理顺街巷路网,满足消防车等特殊车辆通行要求,开辟停车场和小型广场,搬迁工厂及仓储,扩大绿地面积;

·保护修复文物古迹点。

上述内容可合并为工程管线改造及建筑物保护与整治两部分,介绍如下。

工程管线改造

(1)给水管道

①生活用水

各历史街区的生活用水量见表。

表生活用水量

②消防用水

按设计规范;每片人口小于1万人,每片同时火灾次数1次,室外消防用水量10L/S·次,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接到用户的给水管道管径不小于DN25,但工程量均按小于DN50统计。

③给水管道设计

给水管道材料:高密度聚乙烯。干管埋深不小于,支管不小于,小街小巷不小于。

各历史街区给水管道规格、数量见表。

表给水管道规格、数量

(2)天然气管道

①天然用量

各历史街区天然气用量见表。

表天然气量

②天然气管道设计

按设计规划,天然气管道与给水管道平行埋设,净距不小于;小街小巷可采用套管,水平净距。埋深与给水管同。

天然气管道材料采用焊接钢管。各历史街区天然气管道规格、数量见表。

表天然气管道规格、数量表

(3)生活污水排水管道

①生活污水量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按用水定额的85%计算,地下水渗入量按10%考虑。各历史街区生活污水量见表。

表生活污水量表

②排水管道设计

将原有公路的合流制排水管道改为雨水管道,就近排入内河。新建生活污水排水管道,排至市政污水管道,输送至污水厂统一处理。

各历史街区排水干管设在主要道路,主干管(d300)起端埋深不小于。排水支管设在次要道路或小街小巷。支管(d200)埋深不小于。小街小巷也可采用200×200混凝土暗沟。

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可分片建化粪池,无条件的地方,直接通过检查井排入污水管道。

排水管道管材采用混凝土管。管道规模及数量见表。

表排水管道规格、数量表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绍兴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我市于2010年8月启动了《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规划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征求社会各 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6月2日-7月1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后墅路口,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六 月一日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简介 一、规划范围、期限 (一)规划范围:分两个层面,即市域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 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74平方公里(包括有条件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空间发展策略 市域层面重点发展滨海新城;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镜湖新区,提升中心凝聚力,疏解优化老城,保护培育生态环境。 三、中心城市 (一)分区策略 1.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建设九大功能区域,即镜湖的主中心区、高铁科教园区、环湖区,越城片的迪荡湖区域、会

城市空间结构解析_以绍兴为例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 ?171? 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以绍兴为例胡京京1,李 磊2 (1、同济大学,中国 上海 200092;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6)03-0171-02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宁绍平原的宏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的选址;而城市所处位置的微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在宁绍平原的形成之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沼泽,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要依托崛起在平原之上的山体。宁绍平原很多城镇都是在这些山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也就是今天宁绍平原很多城市内都有山体的缘故(除了绍兴外,还有余姚、镇海、慈溪、宁波等)。绍兴城内最初共有8座山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地面的升高,5座山体先后被淹没了,留下的3座山体成为了绍兴城内重要的景观特色。另外,绍兴地区水网纵横,绍兴城在发展中将大量河道纳入城墙之内,水网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绍兴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自然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2、自然环境的改造。绍兴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均属于风景名胜类型,城市周边的风景名胜对于城市的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风景名胜是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形成的。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山有水。 由于绍兴地处水乡,必然对于防洪和排涝十分重视。因此绍兴的地方志中称:“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东汉马臻治水,修筑了鉴湖。鉴湖的形成为绍兴城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促进了绍兴水城的形成。绍兴城内的河道也决不是天然河道,而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加上人工的填掘整理,逐渐形成的。 绍兴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的自然山体加以利用,建筑取材,挖土开山。一般而言,这种对于自然山体的利用,容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绍兴却是例外。位于城市东部的东湖风景区和位于城市以西的柯岩风景区都是由于历代的采石形成的风景区。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文环境的创造。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士南迁。绍兴良好的城市环境使得大批文人作者简介:胡京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墨客汇聚绍兴,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绍兴的人文环境,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出现了新的内容。绍兴文化昌盛从城内逐渐增多的寺庙、书院以及园林可以窥见一斑。今天绍兴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正是绍兴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历史积淀。 二、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中心的变迁。绍兴地区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鉴湖的建设以及北部山会平原水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早期在绍兴城内,由于北部地势低洼,不宜进行建设,而城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口居住较集中。南街河两侧是早期的市中心,张马河的都亭桥头是集市贸易中心,投醪河沿岸是城市的行政设施所在地。后来,由于南部河床升高,航运功能衰退,南街河逐渐淤塞,繁华的商业区变成了居住区,投醪河沿岸的行政设施也逐渐成为了废墟。与此同时,由于北部地势升高,市中心也就随之北移。通过在北部的上大路、西小路、昌安街一带开挖河道,使得大江桥附近日益兴旺,成为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另一方面,清道桥位于城市居民分布的中心位置。城市的中心就以大江桥和清道桥为枢纽,呈线状布局的形态。这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刚好符合绍兴城市一方面服务于市民,另一方面服务农民的双重功能。 2、“鱼骨形”结构。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这一地区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湾。绍兴城是在会稽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的孤丘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绍兴城的北部还有大量的平原聚落,这一地区现在的城镇大都是在这些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的城镇大都分布在绍兴城北部的山会平原,绍兴城需要加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这也要求加强城内南北向河道的建设。 一方面,绍兴城内的城市中心由南向北迁移的,另一方面,绍兴地区的城镇的形成,也体现着由南向北的特

绍兴城市宣传口号

绍兴城市宣传口号 口号,绍兴城市宣传口号 1、重建水城手拉手,宜居绍兴心连心。 2、重建绍兴水城,你我携手同行。 3、中国水城,醉美绍兴。 4、治水护水人人参与,水城绍兴家家受益。 5、展江南水乡魅力,创绿色产业绍兴。 6、有一个地方,恋人陶醉,文士沉醉,书家迷醉,您来了,定会心醉。 7、以水兴城彰显绍兴魅力,以人为本助推产业富民。 8、一山一水展现魅力绍兴,一举一动成就生态水城。 9、寻梦生态家园,共建水城绍兴。 10、水秀映古今,城雅誉江南。 11、水城泽未来,绍兴更精彩。 12、水城绍兴是我家,治水护水靠大家。 13、水城绍兴人人参与,生态家园个个受益。 14、水城绍兴魅力无限,江南水乡精彩有约。 15、水城美如画,绍兴醉天下。 16、水·润绍兴,城·载未来。 17、书香熏得游人醉,一曲绍剧伴梦乡。 18、诗意江南,水韵绍兴。 19、诗画鉴湖越台,风雅水城绍兴。 20、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21、如诗如画如梦水城,宜居宜业宜游绍兴。 22、千年古城画中游——中国·绍兴。 23、品江南水韵,醉风雅绍兴。 24、凝心聚力重构绍兴产业,继往开来重建绍兴水城。 25、你心我心治水同心,你行我行护水同行。 26、梦寻诗画江南,心泊水城绍兴。

27、朦胧山水,醉忆绍兴。 28、美丽绍兴我心动,护水兴城我行动。 29、美酒邀宾朋,绍兴欢迎您。 30、灵山圣贤映古城,千年水韵显绍兴。 31、恋恋于水乡,醉情于名士!怎知何去何从?能不去绍兴? 32、历史悠久,名人荟萃,鱼米之乡,文物之邦。 33、江南水乡风情,宜居活力绍兴。 34、加快推进大绍兴建设,谱写中国梦绍兴篇章。 35、古越水乡,名人之地。 36、古越胜地,水韵之城,风雅绍兴。 37、共建水城绍兴,共享碧水清流。 38、发扬大禹治水精神,建设美丽水城绍兴。 39、啜一口老酒漫步绍兴,水中倒映着你的身影,怎能不悠哉游哉? 40、长桥卧波迎宾客,名人堂旁侯嘉宾。 41、产业绍兴齐给力,绿色水城同受益。 42、碧水润绍兴,治水惠民生。 43、碧波漾,石桥长,名人堂旁老酒香。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辖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越城区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 53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着力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引导一般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城市化水平为72%。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 “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一级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袍江片区组成); 2.二级5个:县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 3.三级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儒岙镇); 4.四级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实现“绍北城镇密集区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 2.公路交通

绍兴市人口与分布

绍兴市人口与分布

卷3第二章数量与分布 古代和近现代没有完整系统的人口统计资料,地区范围经常变化,统计口径不尽一致,从春秋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人口数量与分布,只能按史籍有关记载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量与分布,以四次人口普查和历年的年终报表资料为准,其中分布在港澳、台湾地区和旅外华侨情况,单独立节记述。 第一节人口数量 春秋时期,越国人口约30万人。 西汉,会稽郡领县26,户223038,口1032604(《汉书·地理志》)。 东汉,会稽郡领县14(治山阴),户123090,口481196(《后汉书·郡国志》)。 晋,会稽郡领县10,户3万(《晋书·地理志》)。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会稽郡领县10,户52228,口348014(《宋书·州郡志·食货志》)。 隋,会稽郡领县4,户20271(《隋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5),越州领县7,户90279,口529589(《新唐书·地理志》)。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越州领县8,户187180,丁329348;嘉泰元年(1201),绍兴府领县8,主客户(长期永住为主户,临时寄住为客户)273343,丁334020,不成丁107072(按:《续资治通鉴》:“男夫60为老,20为丁,女口不须通勘。”《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宋人丁,指20至59岁男子。) 元至元年间(1271~1294),绍兴路领县8,户300148,口854847;泰定年 间(1324~1327),户222657,口548869(明万历《绍兴府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绍兴府户267074,口1038059;永乐年间(1403~1424),户272707,口925609;天顺年间(1457~1464),户179887,口632258;万历年间(1573~1619),户165678,口575651(明万历《绍兴府志》、清乾隆《绍兴府志》)。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绍兴府户167331,口676597;乾隆五十六年(1791),户609527,男女大小丁口4023970(清乾隆《绍兴府志》);嘉庆二十五年(1820),绍兴府丁5389830。 民国5年(1916),绍兴地区(含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下同)人口为2610262人;15年为591534户,2580582人;37年为522998户,2259053人,其中男1172954人,女108609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年末数 单位:万户、万人 项目总户数其中:农业 户 总人口 其中 男性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 口 1949年58.1949.01222.86115.28188.0134.851952年61.2152.04234.80121.33200.1434.661957年64.7455.93258.33136.80228.6134.721962年69.0360.55284.09146.64248.4035.691965年70.7463.45310.28158.74280.1930.091970年77.8971.53344.89177.37316.0628.831975年86.5779.77368.64190.02338.7329.911980年96.3087.72382.71198.02346.6936.021985年110.6095.07394.88204.54344.6650.221990年128.87111.67412.67212.87359.0653.61 四次人口普查数 单位:万户、万人 项目普查时人户数行政区划变动后调整的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辖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123) 2.规划区:范围为越城区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 53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着力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引导一般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城市化水平为72%。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 “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一级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袍江片区组成); 2.二级5个:县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 3.三级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儒岙镇); 4.四级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实现“绍北城镇密集区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概况

越城区概况 绍兴市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北纬30 ° 00 ,东经120 °35。四周与绍兴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南多丘陵,地面高程5.1 米至6.2 米间。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鉴湖水域和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区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东北风为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 ℃,年平均日照1996.4 小时,无霜期240 天,年平均降水量1461 毫。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秦朝置会稽郡,唐朝置越州,一度成为南宋临时都城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先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1949年5月绍兴解放,设绍兴市(县级市),后分别设绍兴县、绍兴地区,为绍兴县、绍兴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设越城区,现越城区为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越城区实际管辖8个镇、街道,109个行政村,63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188.49平方公里,总人口41.22万,其中农业人口9.54万。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24亿元,第二产业178.89亿元,第三产业159.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7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900元。 越城新貌

城市远眺 依山傍水 地图

城市容貌

大剧院夜景 廊桥

古戏台 吼山风采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公示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公示 为了保障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2005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启动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省、市专家、有关部门论证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5月26日-6月25日 二、公示地点: (一)《绍兴日报》 (二)市政府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市规划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 三、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一)热线电话:85125109,8514707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陈同志 (二)电子邮箱:ztgh2020@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 (三)邮寄地址:龙山后街20号,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辖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越城区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着力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引导一般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城市化水平为72%。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 “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一级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袍江片区组成); 2.二级5个:县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 3.三级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儒岙镇); 4.四级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绍兴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绍兴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绍兴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绍兴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绍兴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绍兴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绍兴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绍兴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示 为加快中心城市“三片融合、中心崛起”的进程,缓解交通拥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绍兴市规划局与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交通局联合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网上招标,确定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三安(韩)公司中标,他们会同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单位于2010年8月份着手进行现场踏勘,到12月底有了初步设计思路,及时向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汇报;2011年6月9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领导在调研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时听取了汇报;7月29日召开了专家及部门评审会,目前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已修改完成,现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11月30日-12月29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https://www.360docs.net/doc/8d9642264.html,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155号,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 【第 01 条】规划背景

随着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快,随着城市扩展,镜湖新区的建设、中心崛起发展战略面 临的新的交通出行需求,在低碳绿色的城市发展潮流下,绍 兴市交通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 矛盾。为此,2010年绍兴市政府决定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 通规划。 【第 02 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传统 和自然风貌,积极推动低碳绿色交通发展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 全、有效的服务。 3.从全局出发,鼓励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解决方案 的原则。 4.有效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活力,带动区域经济 发展的原则。 5.促进交通组织与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协 调发展的原则。 6.与城市发展过程相协调,与现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的原 则。 【第 03 条】规划依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