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宋濂以其自身的行为告诉我们苦难其实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
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
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
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
到过农村的人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
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
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
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
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
《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
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
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决不胆怯,决不屈服!
宋濂尝与客饮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
[且读且思]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该文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宋濂尝与客饮
我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查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客人有谁?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
里(是对皇上的)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了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于是把朝臣都召来斥责,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
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样,下面这篇文章也是通过亲身经历来谈论学习,不同的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本文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会思考。
要学会思考
——写给孩子
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
如何培养呢?是不是很困难?我的回答就是:做好自己的作业。
你一定会觉得这像是在开玩笑!但如果你听了下面这个故事,我相信,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讲故事的是一位带着儿子在美国学习的父亲,故事讲的是“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当我把12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进美国小学时,我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保管一样,整天忧心忡忡。
儿子放学之后,常去图书馆,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边看书边打计算机。
当我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用时,他头也不抬地回答:“作业!”
一看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的题目,就是博士论文也未必敢用这么大的口气啊!我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
儿子坦言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组成的社会。
每一个同学都要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不仅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还要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最后还要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和精神都没有了。
“这也叫作业?”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作业——一本20多页的打印出来的小册子。
这里面写得可谓是热热闹闹: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时的我有点发蒙:一是看到他把作业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
这不是我读了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吗?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当年我学战争史的情形:按照年代、地点硬背下发生的事件和书中的有关结论,明知是迂腐而无益的,但为了通过考试,又怎么能不这样做呢?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同的做作业的方式,那就是通过思考来完成所做的作业。
经过思考完成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你说说,这样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的方法,难不难呢?
勉儿侄
尔兄弟齿①不居人后,学不居人先,抖策②精神,观摩师友,研究经史,毋虚掷,毋杂好。
忆昔我兄弟,丁③汝兄弟之年,顶斗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④黑,毛发焦黄。
吾盖十有九岁而受书,汝叔受书更后。
时汝祖汝祖母拮据教我两人。
吾两人夏无葛,冬无炉,朝夕不辍⑤,以有今日。
汝兄弟乃得垂髫⑥就傅⑦,把旧书向北窗披风而哦,是汝兄弟受享,过我兄弟远甚,而或勤劬⑧少逊,可乎不可乎?警醒我言,慎勿等于过耳蚋也。
【注释】①齿:年龄。
②抖策:抖擞、振奋的意思。
③丁:当。
④黧(lí):黑。
⑤不辍(chuò):不停止。
⑥垂髫(tiáo):垂发的童子。
⑦就傅:上学。
⑧勤劬(qú):勤奋劳
苦。
【我读我思】本文作者和宋濂最终都学有所成,试说说二人在读书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示例;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专心读书。
(附参考译文)你们兄弟岁数不比别人小,学习不如别人好,要抖擞振奋起精神,向老师朋友们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不要虚度光阴,不要什么都喜好。
回忆当年我们兄弟俩,像你们兄弟这个年龄时,在烈日下头戴斗笠,砍柴浇地,晒得面目黝黑,头发焦黄。
我是十九岁时才读书,你叔叔读书更晚。
当时你们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让我们两个读书。
我们俩夏天没有葛衣,冬天没有火炉取暖,但是从早到晚不停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你们兄弟才能够从小就能读书,手握书册面向北窗当风吟诵,这是你们兄弟的福气,超过我们兄弟太多了,如果在勤奋程度上却比不上,应不应该呢?把我的话当作警示,千万不要当作飞过耳边的虫子。
黄生借书说(节选)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①。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②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③,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④。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①致:得到。
②切:急切、迫切。
③通籍:指做官。
④素蟫:蛀蚀书籍的白色蠹虫。
卷轴:书卷。
【且读且思】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予”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想读书吗?你们想读完书吗?你们思考过想读书和想读完书有什么区别吗?没有的话,那么现在思考一下。
答案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
这种想法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生活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生活就像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我觉得对书的“量”的强求是完全无意义的。
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网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有个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
可是一旦你以‘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在乎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书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
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1万本都不够。
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读烂读透的书,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读烂读透它。
于是所谓的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
讲故事的人(节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
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摘自《莫言诺奖演说》)
【读后思考】
1.你觉得莫言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
2.你觉得莫言在获奖感言中刻意回忆妈妈的用意是什么?课外请找出这次演讲的全文来看看。
答案
1.宽容、慈爱、坚强、会教育孩子的妈妈。
当然喜欢,因为这样的妈妈教育的孩子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2.感谢妈妈的教育与宽容让自己成功,并乐意让妈妈分享自己的成功,因为她是作者成长最好的老师。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①。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②舍壁后倚听,无遗亡③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④耕读书,夜则燃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⑤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止:停止。
②于:在。
③亡:通“忘”,忘记。
④躬:亲自。
⑤异:以……感到惊讶。
【读后思考】
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学习启示?请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2.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
答案
1.学习要专心、勤奋,不可以分心。
2.示例:程门立雪、苏秦“刺股”等。
【参考译文】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
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
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
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一起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