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次 重 大 的 历 史 进 步 , 是 在 科 技 革 命 的 作 用 下 取 得 都 的 。以 蒸 汽 机 为 标 志 的 第 一 次 科 技 革 命 使 资 本 主 义 摆 脱 了封 建 主 义 的 枷 锁 。 世 界 上 确 立 了 资 本 主 义 在
、
制 度 ; 电 气 化 为 标 志 的 第 二 次 科 技 革 命 , 资 本 以 使 主 义 发 展 到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阶 段 ; 原 子 和 电 子 为 标 以 志 的第 三 次科 技 革 命 . 资本 主义 发 展 到 国 家垄 断 使 资 本 主 义 阶 段 ; 信 息 革 命 为 标 志 的 目前 还 在 蓬 勃 以 发 展 的 第 四 次 科 技 革 命 , 资 本 主 义 呈 现 出 向 国 际 使 垄 断 过 渡 的 趋 势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动 力 是 追 求 最 大
理中特社主发的示 技命资主的响对国色会义展启
口 巴 图
【 内容 提要 】 现 代科 技 革命推 动 着世界 经济 与社会 结 构的发 展 变化 。 科技 革命 的 时代 背 在
景下, 当代 资本 主 义发 生 了很 多新 变化 , 它 无论如 何发 展 也跳 不 出经 济危机 的怪 圈。 但 社会 主 义 要抓 住 科技 发展 机遇 , 收世 界先 进科技 成 果 , 吸 促进 社 会主 义 的新 发展 , 与 资本 主 义体 系的 竞 在
一
或 地 区 的科 技 实力 以及 由 它所 决 定 的 经 济 实 力 逐 渐 取 代 军 事 实 力 而 成 为 国 际 较 量 的 主 要 支 撑 力 。二 战 后 西 方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经 济 增 长 的 7 %一 0 8 % , 源 于 新 科 技 革 命 带 来 的 知 识 创 新 和 技 术 创 0 新 , 它 们 从 发 展 中 国 家 获 取 了 巨 额 利 润 和 剩 余 价 值 , 缓 和社 会 矛 盾 、 级 矛 盾 奠定 了物 质 基 础 , 为 阶 延 长 了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寿 命 , 是 资 本 主 义 能 够 得 到 这
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9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并逐渐外溢至科技等领域,将维持自身科技优势、迟滞中国科技发展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威胁与挑战,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加强战略谋划,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发展道路。
一、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防科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起步,历经多次外部封锁,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专业齐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一)建国初期引进仿研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物资资源匮乏、资金人才短缺,外部安全环境十分恶劣,国防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为迅速改变国防科技的落后面貌,中央审时度势,积极争取并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1951至1954年,中苏达成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协议,其中军工项目占44项。
1955至1959年,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仿制生产或改进武器装备,开始探索自行研制。
经过10年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仿制常规武器为主的国防科技体系,建立了常规武器装备生产和协作配套体系。
(二)中苏关系破裂后自力更生1960年,苏联全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援助。
面对苏联毁约停援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坚定了独立自主搞国防尖端技术的决心,树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导方针,制定了“科研十四条”和“科研三步棋”政策措施,做出了集中力量突破“两弹一星”技术战略部署,先后动员组织26个部委,20个省、市,900多个工厂、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完全或基本没有外援的状况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内容摘要: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使世人困惑。
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虽然几经飞跃发展,几经曲折坎坷,几经胜利与挫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历史上的出现,都伴随着激烈的阶级冲突和长期的斗争过程,这似乎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如今历史的车轮前进到21世纪初,世界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以及与这些机遇并存的各种挑战?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机遇挑战全球化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一)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乌托邦》算起,迄今已近500年了。
①之后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控诉了私有制的罪恶;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也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预料这一制度必然灭亡。
尽管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都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并且各自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生产)构想和描述,但是这种理论的致命缺陷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它只能是一种空想的、粗糙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猜测。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空想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即预示了在资本主义内部孕育着一种否定的因素,这种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为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所替。
不仅如此,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
②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们于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871年3①靳辉明著,《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及教训》,《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45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引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
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
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
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
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 年 第 12 期 ( 总第 166 期 )
世纪桥 Shi Ji Q iao
No . 12 , 2008 ( G enera lN o . 166)
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刘 颖
150025) (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摘要 : 科技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 科技革命带给 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启示是 : 中国现代化的着眼点应放到时代高度上 , 大力 发展科学 技术 , 切实提高国 民的素养 , 迅 速发展社会经济 , 提高综合国力 。 关键词 : 科技革命 ; 科 学技术 ; 现代化 18 世纪和 19 世纪 , 在 西方主 要资本 主义国 家先后 发生 了工业及科学技术革命 , 机器大工业的产 生开辟了 利用大自 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 广阔前景 , 这就使完 成工业革 命的国家产业结 构发 生根本 变化。原 来以 农业 为基础 的农 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 工业社会 , 这些国家 的综合国 力大为增强。世 界经济、 科 学文 化、 军 事政 治的重 心从 亚洲 古老的文明国度转移到欧洲和 北美 , 世界 格局随之 发生重大 变化。 一、 科技革命揭开了世界各国历史新的一页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和扩 展 , 资本主 义生产方 式在欧美 先进国家确立。亚 非拉的 多数 国家则 在列 强的 炮舰下 失去 了抵御能力 , 沦为欧美 资本 主义 列强的 殖民 地半殖 民地 , 成 为资本主义的国际 市场、 原 料产 地和劳 动力 的供应 地 , 成为 他们投资的场所、 牟利的乐园和资本 主义经济的 附属。恩格 斯曾指出 : 历来受人 称赞的 自由竞 争已 经日 暮途穷 竞 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 , 并且已经最令人鼓 舞地为将 来由整个 社会即全民族来实 行剥夺 做好了 准备。 亚 非拉 殖民地 半殖 民地国家在 为资 本 主义 列强 提 供原 料、 劳 动力 和市 场 的同 时 , 本国的某些产品或 半成 品也 流入国 际市 场 , 加入了 国际 经济大循环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的组成 部分。正如 马克思所说 : 资产阶级 , 由 于开 拓了世 界市 场 , 使一切 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 为世 界性 了。 从 工业 革命 开始 历经 100 年 , 世界形势发生了根 本性 的改 变 , 随 着工 业革 命的深 入和 扩展 , 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 运动 超出了 西欧 和北美 的范 围 , 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 来。同时 , 随着国际 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 展 , 殖民地附属国的民 族民 主解 放运动 成为 其组成 部分 , 这 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现代的世界格 局 , 后 来又伴随 着新的科 技革命 , 整个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自给自足 和闭关自 守状态 ,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 各方面的 互相依赖 所代替了。 资本主义的近代 工业产生以来 , 共经 历了三次 大的技术 革命。每一次技 术革 命都是 以生 产工具 的变 革为 标志。 18 世纪 的第一 次技术 革命是以 17 世 纪的牛 顿力学 为前导 , 以 蒸汽机的发 明作 标 志 , 实现 了 从手 工工 具 到机 器工 具 的转 变。 19 世纪的第二次技 术革命 是法拉 第等科 学家在 实验室 里发现的电磁感应 定律 为先 导 , 以电气 化作 标志的 , 制 造了 发电机和电动机。 20 世纪的 第三次技 术革命 , 是 以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电子、 X 射线、 天然放射 线为开 端的一 系列微 观世界的新发现以及在此基础 上进行的物理 学的伟大 革命。 收稿日期 : 2008- 10- 15 作者简介 : 刘颖 ( 1982- ), 女 , 黑龙江绥化人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世界史专 业硕士研究 生 , 研 究方向 : 现近代 国际关系史。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高速和 微观运动的 规律 , 电 子计算 机、 原子反 应堆等 , 无 论在材料、 能 源、 机器还是 信息方 面都 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是 电子计算机 , 它 是人 类智力的 伟大创 造 , 是数学 逻辑、 控制论、 信 息论、 固体 物理学、 电子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理论的 综合应用。人 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 , 就是一部 不断 创新的 革命 , 更 给当 今世界 带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 进程中 , 特别是近 代科技 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 ,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的创新活动 将社会 生产力和人类文明不断推进到新 的发展阶段 , 推动着 人类社 会生产方式、 生活 方式、 思维 方式 和社会 结构 的变革 。正如 马克思所讲的那样 ,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 命力量 。 18 世纪末 , 尚处于落后 地位的德 国 , 以创新 现代教 育和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突破 口 , 拉开 了第二 次工 业革命 的序 幕 , 在化工、 电力和汽车等 产业逐步占据优势地 位 , 并在 19 世纪 后半 叶和 20 世纪 初成为世 界科学 技术的 中心 , 迅速 崛起为 世界工业强国之一。 19 世纪末 , 美 国通过 鼓励创造 发明、 支 持大学研究、 扶持企业技术研发 , 逐渐成为电 力、 汽 车、 航 空、 石油开采、 冶 金、 通 讯、 制造 业 和近 代 农业 大 国。两 次大 战 后 , 美国取代英国和德 国成 为世界 工业 化水 平最高、 综 合国 力最强的国家。 二、 科技革命浪潮对中国发展观念的推动 当代社会主义 国家与 资本 主义国 家在 对待 现代科 技方 面有一定距离 ,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 国家大多是 经济比 较落后的国家。这 虽然是 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的 突破 , 但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先 天不足的 问题。他们 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 开始采用了 高度集中的 计划体 制 , 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模式 , 在当时 具有其合理 性 , 但是 , 这种体制不能适 应现 代科技 革命 的要 求 , 当代社 会主 义国家都需要体制改革 , 尤其在当今世界 经济迅猛发 展的关 键时期 , 全世界各国都 在大 力发展 本国 的科 学技术 , 增 强综 合国力 , 以期在全球科技和经济领域占 有一席之 地。在这国 际竞争白热化的严 峻形 势下 , 中国 自然 要认 清形式 , 把 握住 发展的契机。 中国对现代化的探 索 , 早在 19 世纪就开始 了 , 其 间几经 波折 , 却一直未能 成功。新 中国成 立之 初 , 曾照搬 苏联 的传 统社 会主义模 式 , 实行过 分集中 的经济、 政治、 文 化体制 , 甚 至在 文化大革命 时 期将这 一模式 推向极 端。僵化的 体制 使中国错过了科技革命 提供的良好机遇。经历了几十年的 ( 下转第 36 页 )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何珺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实践,它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出发,详细阐述它们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关系的研讨引申分析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作深入研究。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未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开辟的新道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实践中增添的新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 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1]。
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强调暴力革命。
二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是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明确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
四是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来壮大自己的队伍。
五是人民军队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2],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活水,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活水的源头。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质的规定,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是其具体要求[3]。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次科技革命)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次科技革命一、三次科技革命概况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后果)1、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逐渐确立,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第二次科技革命:①经济上,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②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③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①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②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④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
⑤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①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②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提现具体事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提现具体事例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紧扣中国实际、时代变化、人民大众的期盼。
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这个“脉”,即共同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人民立场、理论原则、人文关怀和世界视野,传承延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主旨和内在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新技术革命兴起和东亚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它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东亚崛起时代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我们需要在正确研判世界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在世界的整体联系中确定我们的任务。
这一转换还要求我们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抓住发展的机遇。
同时,它也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现代市场经济,认清深化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
此外,我们还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
我们需要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以开放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在开放中发展壮大自己并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新技术革命带动的新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向全球扩散。
只有确立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才能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引言1.1 概述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
中国革命是指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以推翻旧中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历次革命运动。
中国建设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全面建设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铸就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革命的经验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革命有力量改变命运。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广泛团结各阶层人民,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其次,中国革命的成功也表明革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最后,中国革命的历程也告诉我们,革命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中国共产通过建立以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形成高度纪律性和战斗力的革命队伍,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在中国建设的经验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教训。
首先,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其次,政治建设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中国共产坚持的领导,加强了的建设,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文化建设是培养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注重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和道德品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丰富而宝贵。
这些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有着普遍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和丰富,不断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的梳理,让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以下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一些内容建议: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作者:卢书甜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3期摘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
认真探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将为党和人民在未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提供无限可能。
关键词: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启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结贯穿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凝聚着“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为人类构建了自由与解放的光明前景。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借鉴苏联历史教训的客观选择。
苏联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加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敲响警钟,促使中国共产党彻底从“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进行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如若迷失方向必将濒临亡党亡国的危险处境。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聆听新中国成立以来丰富经验的切实诉求。
从建国初期外受打压内遭冲击的困境中走来,党领导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手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打败各路妖魔鬼怪,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正确决断,才迎来了现今岁月静好、国泰民安的良好局面。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为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定前进方向不动摇提供思想保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对中国建设的启示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对中国建设的启示一、科技创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
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词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应用。
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
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
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
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总和。
这里的科学创新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所以它可以同创新联系起来。
二、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进程,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种实现方式。
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
我们今天谈到的现代化显然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即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而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驱动力的现代化。
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西方化,那么,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后果所显现的种种危机,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各国都将根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来确立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强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可以得出很多重要启示,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docx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要转折点。
它标志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于长期实践中的一种社会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
它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基本要素。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给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历史性成就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在于,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经济从原来的闭塞不前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四、强大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还在于其强大的制度优势。
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注重民生福祉,在制度层面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特别是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的顺利实施,使中国在理念、组织和管理方面具备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优势。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球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还在于其全球影响力的增强。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贡献者。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内,也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中苏论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启示
中苏论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启示叶政[内容提要]对中苏论战进行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其当代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应破除刚性与泛化,实现建设方式的现代性转化;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及党际交往模式方面,应摒弃“中心论”,合理区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以及保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必要限度;在处理两制关系问题上,对两制和平共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两制竞争共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必须明确党的历史方位与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以及推进党内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中苏论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1-0092-04 中苏论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苏两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际共运格局的演变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中国方面来说,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党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内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等,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鉴往知来,对中苏论战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苏论战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中苏论战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如大多数学者所言,中苏论战肇始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不同认知与理论分歧。
这场论战无论是其涉及的意识形态争议之内容,抑或是其采取的解决争议之方法,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意识形态发展趋向的把握能力。
总结论战期间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对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一)破除意识形态的刚性与泛化“意识形态刚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僵化。
在中苏论战中,“意识形态刚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体现,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解的教条化与绝对化。
中国革命胜利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革命胜利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中国革命胜利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中国革命胜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被列强欺凌、国家主权丧失的局面,使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胜利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方面,都要根据自身国情,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中国革命胜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革命胜利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
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革命胜利告诉我们,坚定的领导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中国革命胜利的背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被旗帜鲜明地体现出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坚定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革命胜利告诉我们,团结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石。
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表明,只有坚固的团结和统一,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以团结、统一的精神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形成了精诚团结的红色力量,才能够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团结统一更加重要,我们要坚持团结统一的原则,加强全党全社会的团结力量。
主题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代 建交 化 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
正式 1979年 建交
中日 建交
时间1972年源自人物 田中角荣中国: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改善了美国在美苏争霸 中的不利局面
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有重大意义
外交关系决定因素:国家经济 实力和利益 启示①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 态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加 强合作,互利共赢。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发展,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
核心考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01年承办上海APEC会议;
2001.1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改
外交 成就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 资银行的战略倡议; 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办G20峰会;
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 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革
2017年,在厦门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2022·江苏泰州·36)《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 20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是( D) A.《决胜全面小康 迈向新的征程》 B.《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
开 放
2020年,在上海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等。
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
以 外交 来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
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党的十七大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
一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以来,虽千回百折,但始终奔涌向前。
在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4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先后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它开始了第三次飞跃,即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飞跃的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飞跃的实现。
社会主义理论从宏观上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虽然不乏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真知灼见,但更多表现在一般理论和革命运动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述。
列宁虽然领导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他由于过早去世,也没能形成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述。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实践证明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
20世纪中期南斯拉夫率先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随后匈牙利等国包括苏联也开始了改革。
但由于时代条件和执政党的路线错误等原因,最终不仅未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新道路,反而出现了苏东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
主要原因:①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
(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
5、调查途径:假如让你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做一个调查,你采取哪些途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上网查找等。
6、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你可以按哪几个板块来展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
首先讨论一下当时中国为什么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3)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
(4)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5)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6)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7)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然后讨论一下中国革命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在,不是一个具体的论断,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战略思维体系。
毛泽东当年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不过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例,我们不能也无需真的从农村开始。
中国革命之所以选择农村包围城市,它是受当时各种因素制约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因素变了,不能死搬硬套。
但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一战略思想内涵,灵活的应用于今天的社会之中。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这一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心,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同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科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中国将如何抓住科学技术这个新机遇,继续拓宽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and every time the 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people an unprecedented new strength.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1970s, with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space technolog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s the symbol of the new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us further clear in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a will be how to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 to broade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uture development一、两个概念的剖析1.新科技革命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工艺手段。
新科技革命与20世纪70年代兴起,其中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现代通信技术、新能源材料技术为标志。
同时,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奠定了基础。
生产技术方式也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
“新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共有六大前言学科,分别为信息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和海洋科学,人类从此由电子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1]3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根据自身发展产生的,它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内涵:首先,它具有本质和基础的一面,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共性的的一面,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这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共性、本质根本的一面。
不应该忽视和忘记这个根本,否则就会失去方向。
其实,它具有特殊性和个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形式的一面,这就是中国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发展一味的学习苏联老大哥,突然发现自己的问题,正视自己的错误,扭转乾坤,一步步的走向了就有特色的发展。
因此,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是根据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慢慢发展变化的。
发展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这叫做“保本”;二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叫做“变通”。
不能把事物看成静态的东西,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大变革的背景下更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创造有特色的中国发展。
每次科技革命的变革与发展,对中国和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都是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资本主义归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享用了机遇,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使资本主义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在世界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和电子为标志的;第四次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过渡的趋势。
中国由于自身发展的弊端再加一些外部环境的压力,未搭上前三次“科技革命”这趟快车,最后赶上了第四次科技革命这趟“末班车”,借着科技之光,从此崛起。
一、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一).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新的科技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信息化程度高。
由于此次技术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产生为标志的,加强了社会之间的联系,便捷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交往方式。
第二,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密切结合。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如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都呈现出高度综合的特点。
其实,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呼唤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只有当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才能真正为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的发展进步少不了人文社科,人文社科推动者人类文明建设,科学技术也作为一种文化力量,也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1.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如果说,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的话,那么,技术革命则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
科学技术的变革和进步推进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进上层建筑的变革,以及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
生产力就是人类运用生产资料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能力。
人类经历由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再过渡到新时期时代,由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生产力变革,再到电器时代,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到了今天的新科技革命。
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都意味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我们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想要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必须搭好“新科技革命”这辆快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
新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标志,带动了许多新型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有所提高。
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利用新技术、新机遇才能更好的拓宽发展的道路,造福我们自己。
2.新科技革命对新型产业的影响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带动一些新型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让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互通有无,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给我国的技术革命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改变了一些传统落后的高耗能的产业。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不断的涌现出新的产品和消费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加注重新科技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探索。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2793.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历经磨难又开辟蹊径,搭上快车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新科技的来临,使我们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端技术,抢占与西方国家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此外,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技革命这条机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我们要不断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制度,不切合实际发展的措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科技革命更好的为中国发展指明方向。
4.对教育的影响新科技革命能够在西方发达的国家兴起是国家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结果。
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没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科学不可能位居前列。
美国政府战后除了普及中等教育外,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此外美国还特别重视网罗世界各国人才。
日本也很重视教育、重视智力发展。
要发展科技,就要教育先行。
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人才,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自身发展的问题,不断的优化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的前进正在路上,搭上快车,重视人才、发展人才教育这也是中国发展的特色。
新科技革命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出曲折、艰难且不断探索、前进的。
在新科技革命下的社会主义历经苏东剧变、第三条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与进步。
中国在这个发展变革过程中既享受机遇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三、新科技革命引发的问题事物的发展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棘手问题,这也是每次科技革命发展所不可避免的。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造福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怎么解决和发展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值得我们所深思的。
1.经济安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新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垄断着最先进、最关键的科学技术,而中国则处于加工原料和生产阶段,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多,没有从“智”造走向“制”造。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但是国内经济对外贸、外资的依存度也提高,其使经济存在高风险之间运行。
2.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既要靠技术靠人才,还要靠环境靠资源。
科学技术一方面在造福人类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过度的发展,也会造成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近些年,经济发展在科技力量的合力下取得了新成果,但环境越来越严重,在中国能找到一些蓝天已经相当不容易。
大气污染、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垃圾污染、全球变暖等。
伴随科技革命还引发粮食、水资源、能源问题等等,与人们生存相关的话题也不断涌现。
因此,科技在给人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产生很多问题,怎么处理好科技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竞争力和创新力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新科技革命的领导地位,科技实力明显高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占据着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而我国科技创新才刚刚起步,竞争力明显不足,并且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存在很多不足,呈现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创新成果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