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号教研讲座:必修1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共45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5
全国卷新课标2011-2015离子反应试题考点分布
题号 离 子 方 程 2011全国新课标:6 式 的 正 误 2013全国新课标II:4 判断 离 子 方 程 2011全国新课标:11(1)、11(2)② 式的书写 2012全国新课标:8(3)(4) 2013全国新课标I:9(2) 2013全国新课标II:9(1)、11(2)② 2014全国新课标I:9(3)、11(2) 2014全国新课标II:9(3)、11 2015全国新课标I:36(2)、28 2015全国新课标Ⅱ:13、28、26 考点 考点 题号 电 解 质 化 学 2013 全国新课标 I :9 (6 )、 式的书写 11(5) 2012全国新课标:8(2) 2013全国新课标I:9(4) 2013 全国新课标 II : 9 ( 1 ) (3) 2014 全国新课标 I :2 、11 (4 ) 2014全国新课标II:3 2015全国新课标I:10 2015全国新课标I:36(3)、 28 2015全国新课标Ⅱ:28、26 电 离 方 程 式 2014全国新课标I:9(1) 的书写 离子反应及 其发生的条 件(包括除 杂、离子检 验、产物判 断、现象分 析)
参考文献——氧化还原反应
[1]罗华平,衷明华. 2010-2014年高考氧化还原反应试题研究[J]. 江西化工,2014,04:252-253. [2]柴勇. 聚焦2014年高考氧化还原反应七大考点[J]. 中学化学,2014,11:44-47. [3]张世勇,朱水东. 科学素养理念下2013年全国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试题的分析与启示[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版),2014,04:58-62. [4]陆勇军. 对比中美教材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J]. 理科考试研究,2015,03:87-88. [5]戈月明,王后雄. 融合三版本教材的概念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9:40-42. [6]胡久华.王磊.潘瑞静.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 化学教育,2010,3:22-28. [7]麦裕华.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学习进阶的探讨[J]. 化学教育,2014,17:20-23. [8] 曾友良,周泽宇,曹奉洁. “氧化还原反应”同课两讲的教学实录及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7:110-114.

必修1 第2章全章课件

必修1 第2章全章课件
CH2 COOH
三、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HO
HH
NH2 C CCOOH HNHN2 C COOH
R1
R2
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HO
HH
NH2 C C OH H N C COOH
R1
R2
H2O
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脱水缩合
H OH H

NH2 C
CN 肽键
C
COOH

R1
R2
H2O
氨基酸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HOH HO
H
NH2 C C N C C OH H N
肽键
R1
R2
二肽
H2O H2O
H C COOH R2
氨基酸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HOH
NH2 C C N 肽键
R1
HOH
CCN 肽键
R2
H

C COOH 肽
R2
二肽
H2O H2O
• 以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链状)。
总结:
•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肽链中的肽键数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
氨基酸
肽键
肽键数=3 -1 肽键数=6 -1
肽键数=8 -2
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 n-m =脱去水分子个数
1.在一条肽链中,肽键数= 脱__去__的__水__分__子_数_ = ——氨—基—酸—总—数—-—1。
紫色
脂肪+苏丹Ⅲ(苏丹Ⅳ) 橘黄色(红色)
还原糖检测实验的实验结果
脂肪检测实验的实验结果
蛋白质检测实验的实验结果
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市第五中学黄昆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月球基地PPT课件(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月球基地PPT课件(共45张PPT)


课题研究内容及成果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二、月球的基本情况 三、月球上的资源及利用前景 四、建立月球基地需要的条件 五、设想建立月球基地的目的 六、月球基地基本功能区的构想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对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

小的一步,但对人类而

言,确是巨大的上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世界各国探月工程越来越多,想一想, 为什么月球会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三、月球上的资源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 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及氢。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 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上还要多。
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He3,利用氘 和He3 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
月球上面也有高山、深谷和平地。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 明亮部分,是山脉和高原,其最高峰高达9000米,它们主要由浅色 斜长岩组成,反射阳光较多;看到的暗色区域是月球上的平地,也 叫月海,它是由暗色玄武岩组成,反射阳光较少。用望远镜观察月 球,会发现月球分布着许多环形山,也叫月坑,如同一个个体育场 ,它们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反应物 H2SO4溶液与NaOH溶 液混合 KOH溶液与盐酸混合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的收获 离子反应方程式可 以表示同______ 的离子反应
Ba(OH)2溶液与H2SO4 溶液混合
同一溶液中有两个 离子反应用____ 个离子方程式表 示,并且要注意 按一定____反应。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五中 黄昆
1 3
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2
3
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4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第一层次:分类认识以 第一层次:知道氧化还 必及多维度地分类认识熟 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以及 修 悉的事物。 一 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第二层次:遇到新物质时 材 第二层次:遇到新物质 内能自觉地将其与头脑中已 时能自觉地从化合价的 容有的分类体系相联系,将 角度预测陌生物质性质 结新事物并入已有的认知图 构 分式中。预测陌生物质性质
水溶液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电离,大部分以分子形 式存在。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局限于复分解反应, 第二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不宜过早早涉及氧化还 2.根据实验提供的反应事实,能够从微观角度分 不宜过早涉及带条件的 原反应、络合反应、双 析实验现象,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如 水解反应。 进行的条件,并能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 涉及量不同离子方程式 3.能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参加反应的离子种类 不同的问题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第三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4.通过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 原反应分类标准的比较,知道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 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而 有不同的反应规律。 5.能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 原剂。 6.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物理第一章及第二章备课讲座 必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物理第一章及第二章备课讲座 必修1
3.关于坐标系:
4.例题:
【例2】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旅客发现甲车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则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AD) A.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甲车速度大 B.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乙车速度大 C.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⑵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⑶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备课讲座
必修① 第一、二章
(一)编写指导思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 2.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3.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4.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教材的编写注意表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和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等。
答案:(1)v1=0.195 m/s v2=0.40 m/s v3=0.51 m/s v4=0.69 m/s v5=0.70 m/s

新旧版本教材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新旧版本教材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难点突破
练习
已知x,y是正数,且2x+y=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A 2xy的最大值为4.
1
B 4 2 + 2 的最小值为 2.
1
C x(x+y)的最大值为4 .
1
1
D + 的最小值为3 + 2 2.
分析:本题已知和为定值1,A,C都是求积的最值,
可直接用基本不等式的变形求解;B可转化为
本章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2 基本不等式
约2课时
约2课时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不等式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2课时
四、本章教材的教学建议
(二)重点难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
2.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框图表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例1、例2(求不等式
的解);新教材部分的结构为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
程、不等式的解的对应关系→例1、例2、例3(求不等式的
解)→用程序框图表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
经过对比发现,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这样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这
实)→引导学生得到不等式的常用性质.
补充,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3.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4.充分发挥例题示范及强化功能
(1)例题讲解注重分析环节
不等式的应用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要注
重“分析”环节,如教材中的例3给出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举一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再强调
不搞“一步到位”; 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 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 找好的问题; 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备课组活动
加强例习题研究
再强调
1.上好高中起始章节课—激发兴趣 2.切忌补充过多的内容—保持热情 3.严格控制考试的难度—树立信心 4.做好期末学情况调查—师生交心
③指数函数定义中对底数a(a>0,且a≠1)规定的合理性要做出
解释(也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数学策略和意识). ④能熟练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加深对其性质的理
解与掌握. ⑤结合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
加深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⑥进一步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5.能通过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
具体的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建议
1.①教学中应注意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 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 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 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集合的涵义和有关概念, 对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的教学不宜编制 繁、难、偏、怪的问题进行过分的训练。 ③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感悟、领会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如 借助数轴表示数的集合,借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有序实数 对的集合. ④逐渐熟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
人教A版必修一教材解 读及 章教集合学与函建数议概念

必修1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必修1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物质 分类
交叉分 类方法
分散 系
胶体
化学 反应 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以 方 法 为 基 础, 促 进 知 识 学 习
49
物质的分类
生活中 的分类 物质及反 应分类 单一分 类缺陷 进行交 叉分类 化学反应 分散系 下一节
50
认识分类 的意义 引导复习 已有知识
胶体教学要求比较
内容
制法 介稳体系 渗透 丁达尔现象 聚沉
现教材要求
提供,但不要求 知道,不要求解释 透过滤纸 要求 后续作要求 (铝盐)
原教材要求
作要求 不要求 不透过半透膜 要求 要求
电泳
不要求
要求
本部分要求的性质主要是丁达尔现象及透过滤纸,而 这两个性质主要用于区分胶体与溶液及浊液,即认识 这三种分散系的区别,并非系统探讨胶体性质。
学生回答:由于食盐已经饱和,所以不溶。
而其他杂质尚未饱和,所以溶解。
41
物质的量概念的变化
阿伏加得罗常数的描述:
旧: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得罗常
数.通常使用6.02 x 1023mol-1 这个近似值. 新: 把6.02 x 1023mol-1叫阿伏加得罗常数.
气体摩尔体积
30
第三部分 《化学1》 教材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与教学建议
3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32
课程标准
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
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 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 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 技能。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 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 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 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 要作用。 4.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 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 研究方法。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
过程与 方法
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
知识点
知识与 技能
2、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式学习、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 优化组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本 ppt177: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
式的一个范例)。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 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 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 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 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 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
第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 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 力的关系”;
第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 义”;
选修课程由10个模块组成。 选修1-1、1-2 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 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1、2-2、2-3 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 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选修3-1、3-2、3-3、3-4、3-5 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 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的内容, 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 法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学学生生兴兴趣趣盎盎然然地地参参与与学学习习活活动动, 通过通一过定一的定过的程过与程方与法方, 法 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64张PPT)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64张PPT)

气候类 型
分布
气候特点及成因
地区
亚热带
季风气 南北纬
候和季 风性湿
25°~ 35°大 陆东岸
润气候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 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 响温暖少雨
我国秦岭以南, 北美大陆,南美 大陆和澳大利亚 大陆东南部等地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 30°~ 40°大 陆西岸
南北美30°-40° 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 之间的大陆西岸。 制炎热干旱,冬季受西 澳大利亚大陆和 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非洲大陆西南角
等地。
气候 类型 温带 季风 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分 布 气候特点及成因
地区
主要分 布于亚 洲大陆 东部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 我国华北、东北,
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 俄罗斯远东地区,
响寒冷干燥。
日本朝鲜半岛。
大致在 南北纬 40° ~ 60°之 间的大 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 很大。
热带季风气候 观察各月降水≥
热带草原气候 200mm的月份
≧3个月 < 3个月
热带沙漠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当0℃≤t≤15℃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月降水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 量不均匀 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当t<0℃时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 l00mm的月份
一、气压带和风带
重点知识: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 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大气运动 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 期平均状态。
(3)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它促进了高低 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 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 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
本章重点:三种常见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本章难点: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 分解方法。
学习交流PPT
7
教学安排参考建议
1、力、重力 2、弹力 3、摩擦力 4、物体的受力分析 (选讲) 5、力的合成 6、力的分解(正交分解)及其应用
复习课 测试、讲评
总共12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由教材图2-2-1,通过讨论交流得出重力的三要素
学习交流PPT
9
①关于重力的大小G=mg中,一是应明确g就是加速度,而且是由于重力引 起的加速度g;二是要强调g值是变化的(重力加速度表和教材内容)。“微重 力”和“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激情。
②关于重力的方向,教科版上直接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老教材上也 是这样,但人教版上却是这样写的:“平时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指的就是 重力的方向”。
1课时 2课时
学习交流PPT
8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力、重力
重点:力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重力及竖直方向的理解。
难点:力概念和重心概念的理解
பைடு நூலகம்
1、力
(1)按照“实例分析
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得出力的
概念、力的性质、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分类。
(2)在复习初中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识的基础上,着重练习和巩固,
3、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本章内容与生活、技术、社会紧密联系,因 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现代科技,要坚持 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创设物理情景,让 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使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教学原则在本章的贯彻实施。

第一、二章教材内容解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二章教材内容解析与教学建议

2.4 1.8 1.4 1.6 1.1 0.5 -0.1 0.1 1.3
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
用数据来验证。假定有两个总数相同的人口,各自的年 龄结构与分年龄组死亡率见下表:
年龄 甲 人口数 0—14岁 200 15—59岁 550 0.6 600 0.8 60岁及以上 总计 250 2 50 2.1 1000 0.93 1000 0.87
增长缓 保持较低 慢 水平
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高, 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 保险和福利制度、生育观 念向少子女家庭转变,人口 增长缓慢.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发 展 中 国 家
水平较高
增长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经济落 人口增长 后,工业化水平低,需劳动力 开始趋于 多,加上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 缓慢 制度不完善,形成“养儿防老 ”的传统观念,人口增长迅 速。
汇总表 楼房位 购买平数 置 及费用 装修费 用 每年使用 费用 合计费用 汇总人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 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 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 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 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 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2、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 比较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的认识。 3、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 分布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 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因素。 (2)比较分析3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 分布。

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教材分析(ppt文件)(74张)

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教材分析(ppt文件)(74张)
(教材p29页习题2、3)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33
P25页“实践活动” 3、图2-3是对物质的一种分类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 质之间的关系。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Ca
CaO
Ca(OH)2
CaCO3
C
CO2
H2CO3
CaCO3
2、请从其它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
他们对于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9
Na2CO3 Na2SO4 K2SO4 K2CO3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30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非 金

酸碱

氧 化



C、S、P Ca、Na H2CO3 NaOH CaCO3 CO2 H2SO4 Ca(OH)2 Na2CO3 CaO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
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 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13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
• 认识分类法对化学学科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 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并以此通过个体认识整体的 性质。
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化学物质
交叉分类法
溶液、胶体、浊液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
4
教材结构
教学内容以分类为主要指导思想,贯穿一个观点和 两条主线: 1.微粒(分子、离子和原子)观 2.以混合物为主线的溶液、胶体和浊液等 3.以化学变化本质为主线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教材解读ppt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教材解读ppt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

【学生集体讨论】归纳出结论:如果人类不合理 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和平衡的原理,就会造 成水资源的枯竭。
【教师点评】①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 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 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一 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更新数量; 二是保护水质,免受污染,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 的永续利用。②用数据说明水资源是有限的:水 资源通过水循环得以更新,因此水资源可以永续 利用,但是人类目前真正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是很 少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教师提问】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 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 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 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 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 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 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 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 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过渡】阅读P60页“黄河输沙造陆”。 【教师提问】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板书】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 言。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
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 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本单元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二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单元,处在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关键点上;这个单元原来在试验版中,被安排在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编写者原来的设计意图是,侧重对学生“思考与领悟”的能力训练,后来因为有老师反映原必修一的第二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难度太大,所以作了调换。

虽然在教材中的位置有了变化,但既然课文没有变,他们的阅读价值、教学重点不应改变,它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完成初高中的过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都是古代叙事散文,都具有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形象性,适合做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起始材料。

几篇文章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用法规范,学习这些文章,能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鸿门宴》选自《史记》,这三部史书,都是典型的历史著作,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人物,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铺垫。

这三篇文章,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又能体现三部大著的特点,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举一反三。

二、单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1.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等自己解决难懂文言实词语境含义,自己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完成初高中的过渡,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基础。

初中学习文言文重点是读读背背,到高中学习文言文不能停留在这个目标上,这个单元的学习要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当然还要继续读和背,但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参考注释,利用工具书等手段自行研读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总结文言文阅读规律,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文章的写法特点。

2.学习根据语境和汉字结构、词语本义、已知含义推知词语的语境含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根据语境推知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是解决文言文阅读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物理学科必修模块1第二章教材分析

物理学科必修模块1第二章教材分析

物理学科必修模块1 第二章总体概括石油附中弋勇清华附中罗雷生一、教材分析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知识方面:本章主要讲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实例------《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及规律等知识。

技能方面:本章主要涉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用文字、公式、图像三种方式表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对公式的合理选择;使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方法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等技能。

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本章主要包括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应用图像探索和表述物理规律的方法、物理模型方法、极限思想、微积分的思想、以及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2. 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1)增加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以增加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体现了对学生探究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以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的得出采取了与原大纲教材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增加了通过实验来测量重物下落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体现了对学生实验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由原来的阅读教材变为了一节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通过物理学史来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5)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与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开,做为两节单独的知识,分散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3.本章的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技能角度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是高中物理课程运动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本章的三个核心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后面学习解决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另外,本章是为学习“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等做准备、打基础的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图象表述,并能应用运动规律求解有关问题,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动力学和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也为学习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本章所培养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对于今后的物理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2.1必修1第一、二章教材分析

2.1必修1第一、二章教材分析

(一)内容的选择
本章主要包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有:
1、仪器的使用技能:容量瓶、分液漏 斗、冷凝管、托盘天平(有条件的 学校可以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 2、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称量、溶解、过 滤、蒸发(复习)、蒸馏、分液、萃取、 向容量瓶转移溶液(新)等
(二)、呈现方式特点:
1、重视初、高中知识和技能的衔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化学①(必修)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接下来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位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三、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四、内容结构
五、教学建议
感 性 认 识
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 计 算 )
微观
微观粒子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摩尔 粒子集体
(三)、关于第二节的安排
2、从应用出发介绍概念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一、地位和功能
化学1是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
安排在整个高中化学的第一章,也就是说
从化学实践引入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 这样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让
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其次, 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的6个主题: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地位和功能
实验是了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元素 的价态 +4 +2 0 -4
升价 升价
CH4 氢 化 物
C
降价 单 质
CO2 H2CO3 CO 降价
Na2CO3 Na2HCO3
氧 化 物



物质类别
具 体 反 应 实 证
类 别 通 性
试 剂
物 质 的 组 成 和 性 质
未知物的性质预测
核 心 元 素 的 价 态
氧 化 还 原
试 剂
具 体 反 应 实 证
5
全国卷新课标2011-2015离子反应试题考点分布
题号 离 子 方 程 2011全国新课标:6 式 的 正 误 2013全国新课标II:4 判断 离 子 方 程 2011全国新课标:11(1)、11(2)② 式的书写 2012全国新课标:8(3)(4) 2013全国新课标I:9(2) 2013全国新课标II:9(1)、11(2)② 2014全国新课标I:9(3)、11(2) 2014全国新课标II:9(3)、11 2015全国新课标I:36(2)、28 2015全国新课标Ⅱ:13、28、26 考点 考点 题号 电 解 质 化 学 2013 全国新课标 I : 9 ( 6 )、 式的书写 11(5) 2012全国新课标:8(2) 2013全国新课标I:9(4) 2013 全 国 新 课 标 II : 9 ( 1 ) (3) 2014 全国新课标 I : 2 、 11 ( 4 ) 2014全国新课标II:3 2015全国新课标I:10 2015全国新课标I:36(3)、 28 2015全国新课标Ⅱ:28、26 电 离 方 程 式 2014全国新课标I:9(1) 的书写 离子反应及 其发生的条 件(包括除 杂、离子检 验、产物判 断、现象分 析)
本章是始终贯穿分类意识,分类观的建构是需要一定的知识 为载体的,本章主要以物质和化学反应为载体。 第一节是学生初步形成分类观的基础,学生利用分类观继续 学习第二、第三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分类的标准和意 义。同时,利用分类手段学习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学 生预测和牢固掌握新学物质的性质。
6
离 子 反 应 2015全国新课标I:27(1) 方程书写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壹 贰 叁 肆
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 能 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 接 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7
第 壹 部 分
本 章 内 容 的 地 位 和 功 能
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是化学学科不同于 其他学科最特征的 思维方式
实验4 实验3 Ba(OH)2 NaO 2+ + 2OH-=Cu (OH) ↓ Cu H +CuSO 2 4 +CuS O4
Cu 2+ + 2OH-+Ba2++SO42=Cu (OH)2↓+BaSO4 ↓ 当蓝色沉淀和白色沉淀同 时生成时现象与任意一种 沉淀单独存在时都不同
变化)
教学案例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 存在问题:
“物质”意识根深蒂固:学生对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认识深刻。
“离子”意识薄弱:不能从微观(即离子)的角度去理解电解质溶
液之间的反应。
离子方程式书写机械化:不能从离子角度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
的种类和数量关系书写。
一、探究电解质溶液间反应的本质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分类
• 环节一:学习分类方法,感受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 初步感受物质分类的意义:实验室找药品 • 将给定物质进行分类:完善教材图2—3,强调分类的目的是要找到相似
的性质
• 发现对盐进行进一步分类时出现交叉:感受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分类
• 环节二: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点
参考文献——氧化还原反应
[1]罗华平,衷明华. 2010-2014年高考氧化还原反应试题研究[J]. 江西化工,2014,04:252-253. [2]柴勇. 聚焦2014年高考氧化还原反应七大考点[J]. 中学化学,2014,11:44-47. [3]张世勇,朱水东. 科学素养理念下2013年全国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试题的分析与启示[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4:58-62. [4]陆勇军. 对比中美教材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J]. 理科考试研究,2015,03:87-88. [5]戈月明,王后雄. 融合三版本教材的概念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9:40-42. [6]胡久华.王磊.潘瑞静.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 化学教育,2010,3:22-28. [7]麦裕华.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学习进阶的探讨[J]. 化学教育,2014,17:20-23. [8] 曾友良,周泽宇,曹奉洁. “氧化还原反应”同课两讲的教学实录及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7:110-114.
共性的观点
• 利用课本实践活动3,让学生讲出实现Ca→CaO→Ca(OH)2→CaCO3和
C→CO2→H2CO3 →CaCO3的转化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讲出这些物质所 属的类别和归纳出其他物质类别间转化的关系,从中再次强化“掌握了
一种物质的性质就学会了一类物质的性质”的观念。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分类
总结:
第 贰 部 分
重 视 化 学 观 念 的 建 构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 化学学习,再深入理解化 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 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 解和灵活运用,全面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二、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1.高度重视分类观的建构和应用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六中 鲁新玲 2015-09-25
参考资料
1.李南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必修1教学建议》 2.王磊教授(北师大)2012年广州讲座《化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3.黄昆老师(广雅)2013、2014教材分析发言 4.高一中心组集体备课意见 [1]周瑶,王磊,杜德娟,多丽君,于少华.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以“物质的分类”授课为例[J]. 化学教 学,2015,08:28-33. [2]胡荣华. 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化学教与学 ,2015,03:52-53+71. [3]黄威,张贤金,吴新建. 基于“物质分类”教学形成“分类观”的实践[J]. 化学教与学,2015,01:2-4. [4]支瑶,王磊,张荣慧,赵晓明. “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 化 学教育,2012,04:28-35. [5]齐红涛,赵河林,王磊.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J]. 化学教育,2012,04:10-15. [6]何彩霞. 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 化学教育 ,2009,02:17-19+42. [7]顾晔. 谈“物质的分类”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J]. 化学教育,2008,02:21-23. [8]王磊,范晓琼,宋万琚,王卫平,刘沂珍. 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新世纪”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J]. 化学教育 ,2005,01:17-20+58.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必 修 一 教 材 内 容 结 构 分 析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2-1 物质的分类 【第一层次】交叉分类法多维度地分类 认识熟悉的事物。 【第二层次】树状分类法依据共同的本 质特征而分类,因此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第三层次】遇到新物质时能自觉地将 其与头脑中已有的分类体系相联系,将 新事物并入已有的认知图式中。预测陌 生物质性质
一、探究电解质溶液间反应的本质
实验步骤 3.取2mLNaOH溶液于 试管中,再用滴管慢 慢滴加CuSO4溶液, 振荡,静置。 4.取2mLBa(OH)2溶液 于试管中,再用滴管 慢慢滴加CuSO4溶液, 振荡,静置。 现象 离子方程式与结论
生成蓝色 沉淀,上 层清液呈 无色 生成浅蓝 色沉淀, 上层清液 呈无色
动态的过程。
物质也是千变万化的,不能用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来掌握。而
是应该抓住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二、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3.利用物质微粒观透过现象看本质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跟微观粒子有直接关系,离子反应主要
是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电子。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物质的微粒观,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2-2 离子反应 【第一层次】:电离——水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数量 电离方程式——由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
【第二层次】:离子反应——离子间 的相互作用
(复分解型)发生条件——某种离子数量的减少(作用结果) 离子方程式——化学用语表示离子间的重新组合 【第三层次】:从宏观认识物质过渡到从离子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以及 变化本质(溶解—电离—反应)
第一环节:物质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分类有什么用。
第二环节:同一类的物质有什么性质,遇到陌生物质先归类,在按“同
类物质性质相似”预测性质。
第三环节:归纳整理初中学过的物质的性质,握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涉及化学变化过程,物质的变化是一个
实验操作 1.取2mLCuSO4溶液 于试管中,再加 2mLNaCl溶液 2.取2mLCuSO4于试 管中,再加 2mLBaCl2溶液,充分 振荡,静置 现象 结论
无明显 变化
有白色沉 淀,溶液仍 为蓝色
SO42-和Na+、Cu2+ 和硫酸铜加 Cl-不反应 硫酸铜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