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证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证作文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
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
“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
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
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
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
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
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
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
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
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
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
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
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
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矗如果说俞伯牙之于
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
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
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
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
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
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
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
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
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
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
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
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
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
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
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
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
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
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
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
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