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分布地区
流水 形成冲积扇、三
沉积物颗 山口和河流的
沉积 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 作用 风力 形成沙丘、沙垄 沉积 和黄土堆积 海浪 形成沙滩等海岸 沉积 地貌
粒大的先 中下游
沉积,颗 干燥内陆及邻 粒小的后 近地区 沉积,具 有分选性 滨海地带
返回
[例2]
(2011·上海高考)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
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据此完成(1)~(2)题。
返回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C.300 cm/s B.200 cm/s D.400 cm/s )
返回
(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 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
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 构造
料;多种金属
矿是工业生产 的原料 返回
类型
特点 具有层理
常见岩石 石灰岩、砂
用途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 工原料;煤、石油是当 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
沉积岩 构造,含 有化石
岩、页岩
大理岩、板
变质岩 片理构造 岩、石英岩、 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 片麻岩 原料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 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返回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 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 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2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2张)
流水、海浪、风力是流体,其侵蚀地貌常有 柱 崖 沟 洞 等特征 流水作用主要存在于东部季风区 风力作用主要存在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外力作用
搬运是过程
没有地貌
风化
岩石
搬运
堆积
固结 成岩
侵蚀
外力作用
岩石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 成岩
堆积
流水 海浪 风力
流体:堆积过程具有分选性
流速下降 风速下降
搬运能力渐弱 搬运能力渐弱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是一种强烈 的岩浆活动形式,属于内力作用,故选C。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火山喷发形成的山体一般特点是
A.高大绵长 C.山顶有积雪
B.多直立的陡崖
√D.锥形山体
火山喷发后,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挟带的固体碎屑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堆积形成 锥形体,故火山山体大多为锥形山体,D正确。
12.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
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
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由材料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为③,故排除B、C。 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A正确。
岩石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 成岩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作用力 风 | 流水 | 冰川 | 生物
表现形式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固结成岩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水、冰川和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会对地表岩石
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作
用。
侵蚀
流水侵蚀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溶蚀 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
流 水 侵 蚀 形 成 的 峡 谷
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溶蚀)
喀斯特地貌
石柱
石钟乳 石笋
风蚀城堡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蚀柱
角峰
冰川侵蚀 冰斗
海浪侵蚀
海浪海 侵浪 蚀
中学地理 人教版 选修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
单位:拜城县第四高级中学 授课教师:崔成卓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 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 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 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壳运动 (主要方式)
侵 蚀 作 用
海蚀拱桥
(3)搬运作用
搬运介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4)堆积作用
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 沙丘、黄土堆积 流水堆积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波浪堆积 沙滩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作用方式 产生结果 总趋势 关系
内力 作用
一、河流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向河流源 概念 头方向的
侵蚀
垂直于地 面的侵蚀
对河 流的 影响
河谷不断向 源头方向伸 长
使河床加深,河 流向纵深方向发 展河谷深而窄, 谷壁陡峭,V型

关键 伸长 词
加深
垂直于两 侧河岸的 侵蚀
使谷底展宽、 谷坡后退,河 流向横向发展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第1页/共29页
1.内力作用的概况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 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 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 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裂谷 、海岭、海洋
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碰撞
高山 岛弧 、海岸山脉 、海沟
第17页/共29页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 不断运动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 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第18页/共29页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 本面貌
碰撞挤压
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其基本观 点包括: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①板块的概念: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的
一块,而是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海沟等 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六大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 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9页/共29页
第23页/共29页
第24页/共29页
第25页/共29页
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火山
第26页/共29页




(1)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 大板块,其中完全位于海洋 的是板块是( 太平洋板块 )。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在地球内部( 软流 )层 上运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总是在( 两板块交界处)。 (3)图中①为( 亚欧)板块,②为( 非洲)板块,③为 ( 美洲 )板块,④为( 印度洋 )板块 东南亚地区基本位于(亚欧)板块上,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 板块上,秘鲁寒流流经的海域在( 南极洲)板块上。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生长边界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 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 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 碰撞形成的。
有同学认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 旱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积(冲积)扇,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不对。 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 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 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平原地形是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因此所有平原都 是特别平坦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C.①③④ B.河道较浅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D.②③④ ( )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 第(1)题, 依据概念可知, ①说法不准确, D 项正确。 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 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 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青藏高原地形图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地表,使岩层发生水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 凹陷 岩层运动 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方向
对地形的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 影响 脉 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 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 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基本类型:
(一)褶皱山
(二)断块山 (三)火山
——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 ——由岩浆喷出地表堆积而形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三)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
(一)褶皱山 1、褶皱的形成 背斜 向斜
总结:修筑公路的一般原则
1、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 少之间寻求平衡。
7.下列自然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B
A.黄河壶口瀑布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
B.华山西峰绝壁 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15.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下列各地中,最易发生 泥石流的是 A
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1)水平挤压隆起,
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 同时存在。 不同时期不 同区域有主 次之分。就 全球规模来 看,以水平 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 辅。
水平运动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如喜马拉雅山); (2)水平张裂,形成 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 裂谷、大西洋)。
2、褶曲的基本形态 3、褶皱山
向斜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 称褶皱山。
褶皱山
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代 表: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思考: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 成高大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与褶皱山的形成
(1)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张裂和碰撞 (3)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 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地 震多集中此带。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地貌知识模式:1.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注:①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影响地表形;②变质作用--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③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3.外力作用与地貌(1)风化作用:a.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b.分类: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c.影响——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①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常见的物理风化的方式有温差风化、冰劈风化、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和层裂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

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某些矿物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水和岩层中的矿物作用,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矿物。

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其本质区别是:物理风化只改变物质的物理形态,不改变其化学成分,而化学成分是改变其化学成分的③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生物风化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每平方,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

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

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④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注意,侵蚀是动态的,而风化是静态(在原地发生)的。

所以,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地表形态的塑造》阅读练习及答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

(13分)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较慢(如山地的形成)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
分类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请根据实验结果完成下表的填写)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 水平运 山系;水平断裂, 动和垂直运 形成裂谷或海洋。 动相伴发生, 主要以水平 (喜马拉雅山、大西 运动为主, 洋) 垂直运动为 辅。 地表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 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称为地质作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奔腾而下,注入 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这四种表现方式 之间有何联系?(请根据实验思考该题)
风化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是其他外力 作用得以进行的基础;搬运作用为堆积作用的完 成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活动
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简单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风蚀 蘑菇
冰斗和 角峰
沙丘
泥石流
冲积扇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风、流水等外力 作用将岩石碎屑 物由高处搬运到 低处沉积
岩浆岩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3.内力作用的意义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积1.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 形成散落的碎屑, 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 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如右图所示:2.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 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 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 无分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