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九上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
九上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作者: 日期:《鱼我所欲也》复习课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 )积累孟子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 )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
2、 能力目标:(1) 了解文章大意,会翻译全文。
(2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复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掌握重要字词句及文章的写法。
复习难点: :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 :自由背诵法、知识整理法、点拨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一) 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 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同桌之间可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三)教师下发试卷让学生练习,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适当指点、更正。
」、文学常识积累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 :■、字词句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wu )一箪食(dm ) —豆羹(g mg ) 蹴尔(c u ) 不屑(xi e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 ,释义: 感激 【穷乏:贫穷】(三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今义 :叫、让1、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古义: 如果、假使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表判断的动词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 :计时工具4、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古代一种食器今义 :豆子(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1、为: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 也( wei 做、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w e 做)㈡L 、r~T -V -4^. Z ( wei 做) tx | --- J -----、想法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w e 心情、今①为宫室之美②为之 (①wei 介词,为了 )( ②w e 动词,做、接受*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 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鱼我所欲也的复习学案有着什么学习目标呢鱼我所欲也的复习学案展现怎样的学习方法呢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句翻译。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等有关内容。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习过程:导入复习: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鱼我所欲也》,复习前先让同学们看一下近几年中考题涉及到的本课内容,通过这些中考试题你感觉学习本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中考导航(一)金华市2006年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也勿丧耳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二)09年安徽省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听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__________________(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摘录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发现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中考试题,你感觉复习本课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知识梳理(1)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正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3)正确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等内容。
千舟竞发一、背诵课文具体要求:请同学利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
(1)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初三语文备课组复习目标:1.记住本文的文学常识并背诵课文。
2.能解释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
3.能翻译课文,记住重点句子的翻译。
4.能结合本文的主题进行能力拓展。
复习过程:1.个人自己复习,主要针对重点句子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组内检查。
组长提问,组员回答。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教师指出本文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识记。
5.完成复习检测部分。
复习检测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二、语音箪.()蹴.()羹.()死亦我所恶.()三、通假字乡为身死而不受故患有所不辟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四、一词多义1、为2、与(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呼尔而与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乡为身死而不受,3、于4、是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五、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豆: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4、一箪食,箪:6、蹴尔而与之蹴: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10、贤者能勿丧耳贤者:勿丧:丧: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钟: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14、妻妾之奉奉:15、呼尔而与之呼尔:与: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17、有是心也心: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六、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汇总1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汇总1篇《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1复习目标1、文学常识2、重点字词句第一课时前提测试1、本文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邑人,战国时代的__、思想家、__。
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__人物,被尊为亚圣,常常孔孟并称。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申述了行“仁政”以__天下的主张,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艰难困苦造就人才的道理。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目标导学一:重点字词(一)字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二)、一词多义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2.而:蹴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3.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4.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5.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6.尔呼尔而与之助词与尔同销__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7.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三)、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2.“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二:重点句子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__,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__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去作。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和要点;(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2)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文章深层次的道理和哲理的把握;(3)如何将文章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求学生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好地提炼文章的主旨和要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鱼我所欲也》;2.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哲理,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文章;3. 选择一篇与《鱼我所欲也》风格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文章的哲理;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内容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
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孟子》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教学反思《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课 学案
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
2.读准“辟、箪、羹、蹴、屑”等字音,写准字形。
3.学习分类整理笔记: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4.准确流利地翻译重点句子。
5.整理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6.背诵全文。
二、课前准备: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注释梳理文章的知识点。
1.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2. 一词多义: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与为宫室之美()呼尔而与之()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于是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二者不可得兼()蹴尔而与之()得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三、复习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鱼我所欲也》选自,它是及其门人所作,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名,与孔子并称“”。
(2)作者将比做鱼,将比做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3)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此处的“大丈夫”与文章中的“”这个词含义相同。
(4)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注音:辟()箪()羹()蹴()屑()3.解释加点的字:(1)所欲有甚.于生者()(2)故.患有所不辟也()(3)如使..所欲有甚于生者()..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是故(5)蹴尔..而与之()()(6)妻妾之奉.()(7)万钟..()..于我何加.焉()()(8)此之谓失其本心4.翻译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主题: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复习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 复习鱼类的内外部结构及其功能。
4. 复习鱼类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5. 复习鱼类对人类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6. 复习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笔记、墨水笔。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有关鱼类的图片和视频。
3. 板书工具,准备好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5分钟)1.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忆鱼类的基本特征,如鳞片、鳃等。
2. 展示有关鱼类的图片,要求学生辨认并说出其分类。
二、复习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20分钟)1. 回顾鱼类的生活习性,如喜欢栖息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气等。
2. 编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鱼类如何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
三、复习鱼类的内外部结构及其功能(25分钟)1. 让学生回忆鱼类的内外部结构,如鱼鳍、鱼尾和鱼鳔等。
2. 展示鱼类内部器官的图像,要求学生说出其功能。
四、复习鱼类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20分钟)1. 提问学生鱼类的繁殖方式,如产卵和胎生等。
2. 给学生提供几个鱼类的生命周期图表,让他们按顺序排列。
五、复习鱼类对人类的经济和科学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鱼类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如食用和渔业等。
2. 提问学生鱼类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生态学和进化学等。
六、复习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的重要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渔业资源的损害和过度捕捞的问题。
2. 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学生进行展示。
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总结。
2. 提醒学生复习时重点关注鱼类的分类、适应性和繁殖方式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鱼类的小论文,包括鱼类的特征、分类、适应性和繁殖方式等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展示和小组讨论等,全面复习了鱼类的相关知识,学生参与度高。
《鱼我所欲也》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一、复习目标:1. 复习掌握本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二、复习过程:1.掌握重要的实词。
1. 二者不可得兼.2.所恶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故不为苟得..则生而有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也 5.由是7.如使..所欲有甚于生者 9.贤者能勿丧.耳..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8.是故10.蹴尔而与之 11.乞人不屑.也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3.万钟于.我何加.焉2.掌握下列虚词。
而:舍鱼而取熊掌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皆有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呼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得之则生此之谓失其本心马之千里者何陋之有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掌握下列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掌握下列重点句子:(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来有什么好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学案
开发区开明中学“两先两后”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定会成功!)1.熟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中考题。
3.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记住重难点,学习倍轻松!)1.熟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先学先思】(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熟读课文,掌握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原创】复习《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
复习《鱼我所欲也》教学(复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背诵、默写全文;积累文言文常考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文言虚词、停顿);理解本文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舍生取义”;认真做好迎考准备。
四、复习过程(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2. 古今异义万钟于我何加焉3. 一词多义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4.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5. 重点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4)贤者能勿丧耳勿丧:(5)蹴尔而与之蹴:(6)乞人不屑也不屑:(7)妻妾之奉奉:(8)是亦不可以已乎已:(9)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6. 文言虚词(1)于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弗得则死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4)之呼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停顿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 是亦不可以已乎(三)、文意理解句子摘录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的话回答)2. 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理解3. 第二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比“_____”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4. 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6.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他通过___________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_______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课 学案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课学案一、课文背景1. 作者及时代: *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时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思想活跃。
*2. 文本类型:**•议论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与弟子告子的对话记录。
3.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孟子为了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鱼我所欲也”为喻,阐述了“义利之辩”,强调“义”高于“利”。
二、课文内容1.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引出“义利之辩”的主题。
•阐述观点:通过“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两个例子,阐明“义”高于“利”的道理。
•总结升华:用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点明“义”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2. 主要内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两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引出“义利之辩”的主题。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鱼”和“熊掌”的取舍,比喻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之间,选择精神追求的道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生”和“义”的取舍,比喻在生命和正义之间,选择正的道理。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总结全文,点明“义”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即使舍生取义,也绝不苟且偷生。
三、文主题•“义利之辩”:文章以“鱼我所欲也”为喻,阐述了“义”高于“利”的道理,强调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之间,应该选择精神追求。
•“舍生取义”:文章以“舍生而取义”为核心,阐明了“义”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即使舍生取义,也绝不苟且偷生。
四、课文语言特点•简洁明快:语言精炼,用词准确,结严谨,逻辑清晰。
•形象生动:以“鱼”和“熊掌”为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义利之辩”的道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引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所欲.有甚.于生者:想要;超过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若果,假使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思想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不愿意接受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10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有什么益处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语气词,表疑问和反诘,相当于“吗”“么”12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1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停止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二、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他不致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去干这件事。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选文解析《鱼我所欲也》是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鱼儿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位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首先,庄子想表达的是“物我两忘”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在这个故事中,钓鱼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伤害那些无辜的鱼儿。
鱼儿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庄子借用鱼儿的形象来说明,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另外,庄子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比如,在钓鱼者看来,把鱼咬钩了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鱼儿看来,这件事情却可能是它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二、教案设计1. 课前预习(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题目,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鱼儿为什么不想出波纹?(2) 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如何?(3) 这个故事要传达什么思想?2. 讲解故事(20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隐含的思想,老师可以借助一张图和一段视频来讲解:(1) 上大海的鱼儿为什么不敢轻易出波纹?因为它们都能感受到,由于物理原理,它们对周围的水会产生压力,这会影响到距离它们较近的其他鱼儿的存在,因此,它们都非常小心。
(2) 钓鱼者对待鱼儿的态度并不好,他们不顾及鱼儿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它们钓上来。
(3) 故事中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以及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3. 分组讨论(30分钟)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鱼儿是怎么用它们的小脑袋感觉出水流的?(2) 鱼儿是怎样信任彼此,保持秩序的?(3) 除了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方式?(4) 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先入为主的观点?4. 课堂小结(1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1) 庄子的故事《鱼我所欲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复习与巩固★★《鱼我所欲也》一、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一)①亦:也。
②欲:③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④舍:舍弃。
⑤取:选取。
⑥甚:胜于。
⑦于:⑧故:所以,因此。
⑨苟得:⑩恶:厌恶。
⑪患:祸患,灾难。
⑫辟:⑬如使: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⑮莫:⑯则:那么。
⑰凡:凡是,一切。
⑱得生:保全生命。
⑲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⑳为:做。
㉑而:但是。
㉒是故:㉓非独:不仅,不只是非:不独:仅。
㉔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㉕是心:这种心。
㉖勿丧:不丧失。
丧:丧失。
(二)①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③则:就。
④弗:不。
⑤得:得到。
⑥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⑦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
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⑧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⑨蹴:用脚踢。
⑩而:表修饰。
⑪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⑫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⑬何加:有什么益处。
⑭宫室:住宅。
⑮奉:侍奉。
⑯穷乏者:穷人。
⑰得我:感激我。
得:⑱与:⑲乡,⑳已:㉑本心: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二、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整体感知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
文中还把生和死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即不义。
第二段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四、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而呼尔而与之。
修饰“与”,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4.得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5.为向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采用6.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7.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
给8.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
躲避。
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五、文意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答案:“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6.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答案: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六、写作特色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
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七.总结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能力提升★★一、基础知识训练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