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地变迁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寨”的变迁故事
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省境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
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大寨土地少,依靠农业致富不可能,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先后兴办了煤矿、水泥、运输、养殖等11家企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每年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大寨人还办起了旅游,如今,30多家窑洞饭店密布在不大的村子里。
今年78岁的老劳模宋立英,在自家院子里开了纪念品商
店,专门经营土特产和与大寨有关的书籍,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一万多元。
游客:印象中的大寨是石头山,现在很漂亮。
游客眼中美丽的虎头山,松树成林,是大寨人建起的森林公园,也是这里的旅游胜地。
记者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寨建起了农民别墅,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每一户只要交5万多块钱,其余由集体补贴,就可以住上160多平米的楼房。
村民怀莲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楼房,四口之家,宽敞不说,小挂饰处处显示出主人的生活情趣。
大寨村民怀莲:过去住的是三孔窑洞,04年搬到这里,住的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按照大寨的建设规划,到明年年底,全村一半的农户将搬到农民别墅居住。
大寨经济总收入在2007年达到1.27亿元,比1980年增长600倍。大寨老人,年满6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100元生活补贴,小学生读书免费,而大学生有1000到2000元的奖学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6、70年代,大寨人上缴几十万斤粮食,如今500人的大寨年上缴两万多块钱的税金。
1963年建的好像火车皮一样连成一线的窑洞仍然在大
寨,作为文物被保护,它所经历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曾被大寨人忘怀,大寨人相信,从那时起就拥有的奋斗精神不仅可以战胜自然灾害,同样也能带领这个山村继续在改革开放之路上前行。
视频news.xinhuanet./video/2008-12/08/content_10470926.htm 且看今日大寨
大寨一段时间里已被人们忘却,知道大寨故事的人已经多乎哉不多也,现在去大寨旅游的人还是不少。
大寨自70年代就开始植树,现在虎头山上已经成林,因此大寨风景优美。虎头山成了森林公园,12元的门票。大寨的经济在70年代末,还是中国农村上等水平,他们一个劳动日最高到1.8元,而中国90%以上的农村达不到这个数,0.8元就算好的大队了。现在大寨的产值过千万元,纯利润不知多少,村民生活在中国农村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估计有60%的农村不如大寨。但是比起好点的村子,要差一大截。
大寨在1963年遭受特大洪水,其中故事已经被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当时村子大部被水冲毁,只剩下9户窑洞,大寨人没有接受国家的任何救济,白天上地里劳动,郭凤莲带人负责扶起被冲倒的玉米,因为这得了“铁姑娘”的称号;晚上收工时从永贵带头,社员们往家背石头,背够了就晚上
盖房子,没占用种地时间,就盖起了新村。当年受灾没减产,照样向国家交粮食,还建起了新村,真是惊人。现在的大寨村还是1963年盖的房子,也许是故意留作特色,也许是实力真的不济,总而言之仍是1963年的房子。现在走进大寨,就如走进了70年代的画报。大寨在80年代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上面几派工作组,终于摧毁了大寨的集体,经济崩溃。而不被注目的大邱庄等地没有解散集体,富了起来。等到90年代,仇恨大寨的人相继退出政治舞台,郭凤莲得以重建大寨集体经济,这时大势已去,乡镇企业已经遍地开花,任何产品都供大于求,留给大寨的空间不多了。大寨办了几个厂,现在都进入困境,媒体曾报道过的毛纺厂已经停产,衬衫厂还有,大寨的主要经济收入一个什么厂,因为口音问题我没听懂。第二个收入来源是小煤矿。
省打击小煤窑很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许开,但大寨的留下来了,显然有照顾在里面。
总的来说,村办企业不景气,没有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村里不少人没有忙碌的工作。五一黄金周,是农闲时间,大寨妇女都在做小买卖,卖点旅游品,主要是布虎、手织拖鞋、袋装的杂粮什么的。无所事事的男人不少,这在人们熟悉知的从前那段大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那时候大寨人常年都在苦干,在各种岗位上勤奋地劳动。这一点与大不相同。农村里极少有闲散的男劳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