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减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意:悬挂结构悬杆受力大,需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韧
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拉断。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 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back
消能减震(1)
• 概念及原理
把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承,剪力堵,连接件等)设计成消能杆件,或 在结构的某部位(层间空间、结点、联接缝等)装设阻尼器,在风或小震作 用下,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物仍 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当出现中、大地震时,消能构件或装 置率先进入消能状态,其消耗的能量可占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的 90%从而保 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烈地震中兔遭破坏。 从能量的观点,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是一定的,通过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消 耗掉一部分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掉的能量减小,意味着结构反应减小。 从动力学的观点出发,消能构件或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结构阻尼,从而 使结构反应减小
• 减震效果 40%~60%,可同时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 • 经济性:节约造价3%~10% • 分类:阻尼减震、吸能减震、冲击减震
消能减震(2)
• 阻尼减震
- 耗能阻尼器:迟滞型(位移相关型)、粘滞型(速度相关型) 迟滞型: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记忆合金耗能器、各种类型的铅
阻尼器
体系组成: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 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
抗震房屋 结构体系 科学思想 方法措施 上部结构和基础牢牢连接 隔震房屋 消弱上部结构与基础的有关 连接
提高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 隔离地震能量向结构的输入 强化结构刚度和延性 滤波
隔震(2)
• 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
a、足够的竖向承载力 b、隔震特性(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至60%左右) c、复位特性 d、阻尼消能特性 e、隔震结构体系能有效保护上部结构,因此在各种生命线工 程、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震可靠度。 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破坏,减小震后维修 费用,对现代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常占总造价的比例越来越高。 隔震、减震装置的更换或维修比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 格的抗震要求 。
隔震与减震
介 绍
隔震与减震
介
• • • • •
绍
概述 隔震 消能减震 主动控制减震 应用实例
概述(1)
• 传统的抗震设计:“硬抗”、“硬碰硬”(通过提高结构本身 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地震作用)
• 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与控制体系共同抵御外界荷载,能动地 调谐结构的动态反应,隔离或消耗部分地震能量 • 减震设计优点:
概述(2) —分类
震源
传播途径
结 构
反 应
消 震
隔 震
被 动 减 震
主动减震
基 底 隔 震
悬 挂 隔 震
耗 能 减 震
冲 击 减 震
吸 振 减 振
4
概述(2) —分类
• 消震:通过减弱震源振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 隔震: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 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或方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
基础隔震
- 适用范围:体形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对高层建筑效果较差 (隔震结构延长了T1,不适合于Ⅰ、Ⅱ、Ⅲ类场地以外的软弱场地) - 两大类: (粘)弹性隔震、基础滑动隔震 - 隔震装置: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滚珠(滚轴)加钢板消能装置;粉粒垫层 隔震装置;铅塞滞变阻尼器隔震装置;钢滞变阻尼器隔震装置;基底滑移 隔震装置;悬挂基础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 - 减震效果: 8%~60% - 经济性:节约造价3%~20%
- 隔震装置:橡胶支座(高度不宜太大) - 应用:上海几栋邮电通讯机房的加固,十几栋住宅的加层, 几栋高层建筑用此控制结构的第二振型反应。
隔震(4)Fra Baidu bibliotek
悬挂隔震
• 方法
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面运 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产生不了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 应用
桥梁、房屋建筑、火电厂锅炉架等 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悬挂结构)
隔震(3)
• 层间隔震
- 概念:层间隔震是结构隔震与抗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 是在原结构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地 震时,耗能减震机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原结构的 地震反应。上部隔震部分对下部抗震部分也具有TMD作用。 - 适用范围:旧房加层、抗震加固 - 减震效果:一般在10%~40%之间,减震效果不及基础隔 震结构,但它可利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的 改建而达到减震目的,简单易行。
• 混合控制从其组合方式来分:
主从组合方式、并列组合方式 典型的混合控制装置有: AMD与TMD相结合、AMD 与TLD相结合、 主动控制与基础隔震相结合、主动控制与耗能减震相结合、液压-质 量振动控制系统(HMS)与AMD相结合 back
隔震(1)
• 概念
即“隔离地震”,在建筑物基础上与上部结构之间以及 上部建筑层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 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 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分类: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
隔震方法:基底隔震
层间隔震
悬挂隔震
• 被动减震: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 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 耗能减震
冲击减震 吸震减震等
• 主动减震: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 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概述(3) —分类
• 按是否需要外部能量分为:
主动控制(AMD)、被动控制(PMD)、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
(主动控制效果明显,但控制机构复杂,需要外加能源,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低; 而被动控制技术是较早得到发展和应用的工程减震技术,构造简单,不需要外 界能源输入能量,由控制机构隔离地震作用和消耗能量,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 应的目的,如隔震、耗能减震和吸振减震等。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 制同时施加在同一结构上的结构振动控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