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98b9d2b0717fd5360cdcdf.png)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必修三政治 文化生活 要点提纲
![必修三政治 文化生活 要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997518084868762caaed5f2.png)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先有人再有文化。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人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经济不同步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科技,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注意:只能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深远持久(乡音无改鬓毛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必须是优秀文化)★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贴春联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39ea471e53a580217fcfe71.png)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是什么识记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由人所制造、为人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文化的力量识记1、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力量内容: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局部;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局部。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开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简单应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根本事域〕的关系?①经济是根底,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肯定的文化由肯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肯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四、感受文化影响识记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法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法。
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五、文化塑造人生理解1、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表达在哪些方面〕?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开展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制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开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开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开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开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最详细提纲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最详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17cac0360cba1aa811da79.png)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框标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历程(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2)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2、见证(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意义: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①原因:重视,世袭的史官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③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框标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A文学艺术(1)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重要位置(2)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B科学技术(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作用: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区域文化的成因(为什么有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2)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8fdc5a671fe910ef12df8bf.png)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2、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思考:1、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为什么说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为什么说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怎样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因 关系 )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2、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2)结合材料一谈一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6分)3、辨析题(14分,仅作判断不得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较为严重。
于是,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f5e4955d4d8d15abf234e34.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法学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因: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实质(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力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发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复习提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复习提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084468fbe23482fb5da4c34.png)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框科学立法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符合中国的良法。
(2)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材97“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5.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秩序。
二、推进科学立法1.要做到依法立法(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9b8d3d7ad51f01dc281f1e8.png)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外延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力量(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放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3-4单元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3-4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1248e15e3c1ec5da50e2704e.png)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体系】【知识点梳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A)P641.地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表现:(1)文字文化的基本载体(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3.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从未中断)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B)P66-691.地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三、中华文化的力量(结合文化竞争力,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P69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四、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B)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P7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P71(1)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4)是中华民族之魂(三个精神一个魂)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7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34091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6.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高三的同学们在开始准备高考复习的时候,要对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一)1.当代文化生活特点: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文化选择多样化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文化产业的发展;③大众传媒的影响;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当代文化生活的“喜”和“忧”:①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措施:(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3、对策:发展大众文化①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②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A、落后文化: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
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措施: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措施: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C、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①(历史原因)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 (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市场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不良思想和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知识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cc6c3516fc700aba68fc2b.png)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从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来分析)4、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对人影响的意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1—32)(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
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P34—36)(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e62e3c26fff705cd170ab4.png)
政治必修 3(文化生活)知识重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会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种。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一样地区的文化各具特点。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有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等具存心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含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立、为人所独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修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取的。
④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拥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互相影响。
必定的文化由必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必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使社会的发展,落伍的、腐败的文化则会阻挡社会的发展。
2)互相交融。
文化与经济互相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材、提高劳动者素质愈来愈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文化与政治互相交融:跟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互相交融,成为今世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今世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
文化愈来愈成为民族凝集力和创立力的重要源泉,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要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入文化系统改革。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7ba09f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4b.png)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主干知识一、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源远流长的见证:①起源早,延续不断的历程;②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3、博大精深的见证:①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②中国科学技术在古代长期领先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注重实际运用和整体性的特点);③区域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5、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6、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理解含义:团结统一:认同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反对分裂;爱好和平: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和强权,反对战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创业追求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拥护祖国统一。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为什么?①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②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尺度③坚持道路的需要——用以抵制霸权主义和外来腐朽思想(2)怎么做?①发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警惕……)④与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和创新相互支撑、相辅相成)5 / 1。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必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e3f443ac6bd97f192379e9b1.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必背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注意如果分值大:要加上包容性)2.汉字的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④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⑤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⑥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6.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④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7.回答涉及“某种时代精神”(如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类”主观题的答题要点①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某种时代精神特点(具体的精神比如红船精神,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
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
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期。
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②③P55
青年学生: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①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⑵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⑸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勤劳勇敢可以体现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为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
◇能够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德典故与名言。
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即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既要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当代青年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