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中的熟悉效应资料

合集下载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教学课件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教学课件
2020/6/16
第六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 一、社会测量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ethod of social measurement)
• 创立人: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Moreno
,1934)。
• 目 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2020/6/16
• 基本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
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 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 意味着排斥。肯定程度越高,意味着 双方之间心理距离越小,否定程度越 大,意味着双方之间心理距离越大。
非参数简选择法
简单选择,人数不确定
参数简单选择法
简单选择,人数确定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等级分类,人数不确定
较大团体 较小团体 均可 均可 均可
2020/6/16
• 例1:你最想邀请参加你的生日晚会的同学,第一
是: 第二是: 第三是(参数顺序选择法)
• 例2:按照你喜欢的程度排列班级的男生,人数不
定。(非参数顺序选择法)
用,另一方表现为理智;
2020/6/16
• 7)PC—AA:一方要求以理智方式沟通,另一方 则以高压方式进行沟通;上下级之间
、 同事之间都会发生;
• 8)CP—AA:一方以理智的方式进行沟通,另一 方则耍性子、感情用事。这在各种 人的沟通中都会发生;
• 9)PC—PC:一方采取命令式,另一方也以同样 的方式回敬,矛盾冲突多;
• 10)CP—CP:双方都喜欢夸大、自傲。同事朋 友之间比较多.
2020/6/16
• 人际沟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沟通双方的 心理状态。当乙方接到信息后,按照甲 的期望作出反应,那么这种沟通关系属 于“互补性”或“对等性”;如果乙的 反应出乎甲的反应,这种沟通关系属于 “非互补性”或“交叉性”。交叉性沟 通关系会导致误会、紧张和关系中断。

10-光华04第十章人际吸引

10-光华04第十章人际吸引

Davis(1985)爱情二要素
(1)激情
魂牵梦绕、排他、性渴望
(2)关怀
倾其所有、偏袒
二、爱情的类型
1 Hatfield(1988)的分类 (1) 狂热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几乎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的情绪状态
(2) 友谊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尊重、信任、相互了解、对彼此相爱的信心、
与他人亲近感到不舒服,很难完全相信
他人,也不依赖他人,对他人亲近的要求感到
不舒服
3 Sternberg爱情三角形理论(1986)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三种主要成分: 亲密(intimacy) 激情(passion) 承诺(commitement依恋)
1 沟通不良 男女沟通方式的差异:直接、暗示 出现情感问题后,女性比较直接 2 厌烦 固定的模式 3 差异渐大,难以弥合 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未发现的问题凸现出来
四、亲密关系的中断
Leviger(1979) 1 相互吸引力是否还存在 2 障碍大小(经济、孩子、舆论、重要
他人的意见) 3 其他吸引(第三者) 4 公平性 共有关系/交换关系
似) Byrne(1971)的实验 让被试填写问卷,回答对一系列人物与事件的看
法,然后根据他的回答编制“伪卷”,告知第一组 被试这是将要与他合作的伙伴所填写;第二组被试 拿到的“伪卷”编制了与他不同的态度。被试对态 度相似的人评价高于态度不相似的人
Rosenbaum(1986)的排斥假说
(Repulsion hypothesis) 反驳Byrne的观点 不相似排斥
人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第一节 人际吸引 第二节 亲密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 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 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第九章 人际吸引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沟通与人际吸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沟通与人际吸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沟通与人际吸引一、沟通的意义与结构(一)沟通的概念1.沟通与交往沟通(communication)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常被等同于交往。

交往的含义比沟通要广泛,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与物质的交换,以及通过非物质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2.沟通与语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语言作为社会人群已经形成高度共识的符号系统,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沟通都借助于语言来实现。

语言沟通有着代际文化传递的特殊功能。

(二)沟通的意义1.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社会性的信息比一般的物理性刺激更为重要;3.沟通是智慧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4.沟通有助于老年人减缓衰老过程;5.沟通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三)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

如图7-1所示。

1.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

作为信息源的沟通者在实施沟通前,需要选择沟通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信息接受者可以接受的形式。

沟通准备过程的一个直接效果,是使人们对自己身心状态意识得更为准确。

2.信息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但个人的感受必须转化为可为别人所觉察的信号。

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词,它们是可被觉察、可实现沟通的符号系统。

语词的抽象指代功能,为沟通在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语词沟通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

3.通道通道所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沟通方式包括面对面的沟通和以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面对面沟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面对面沟通时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

在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沟通者还可以根据信息接受者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30
(二)家庭之外的关系
建立亲密友谊:
◘ 亲密关系一旦形成,与一般关系相比,会 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场所增多, 还会有自我暴露、双方情感支持,以及区 别于其他一般朋友的特殊对待。
◘ 亲密朋友意味着慷慨、细腻、诚挚——在 他面前你能感到轻松和自由展示自我。
31
性别与友谊
两个男人在一起喜欢讨论女人和性、人际关系困 境,还有运动和酒。
◘ 3、人格因素
• 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 巧差;
• 另外,寂寞常常与焦虑和忧郁相伴
8
4、社交技巧
◘ Solano和Koester(1989)发现,有慢性寂 寞的人常常是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人
◘ 提高社交技巧的方法:
• 提高对他人的关注; • 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交往规范的能力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32
恋情:超越友情
人们更看重的是得到对方的接纳,而不 是要真实可靠——只想无条件地去爱和 被别人所爱,因此表达最多的是共识和 赞美。大家一同去游玩,双方也都会表 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恋爱就是部分建立在幻觉和美好想象之 上
33
二、爱情
34
(一)爱的定义
1.友谊式爱情与激情式爱情
• 友谊式爱情:当我们对某个人非常在乎时 所感觉到的亲密和情感,并不包含激情和 生理唤醒
20
三、时空接近性
◘ 物理距离和功能距离
21
三、接近性
接近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原因分析:
◘ 1.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 ◘ 2. 接近性与相似性有关 ◘ 3.从社会交换的观点看:物理距离的
接近使人更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
22
四、相似性
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性别、种族背景、 宗教、社会阶层、年龄) 2.外表的相似性 3.态度的相似性 4.行为的相似性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心理学效应

社会心理学效应

•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 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 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 法产生曝光作用。 •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 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 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3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 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 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 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 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 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原 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在学习和 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 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 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 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 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 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 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 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 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是由心理学家 伯特伦· 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 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 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 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 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 己。
•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 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 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 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 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 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 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拿到这样一段测评 结果,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这么准? 1948年,心理学教授伯特伦· 弗瑞尔用它做 实验,蒙住了班上87%的同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与亲密关系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与亲密关系_2014级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 Perlman & Oskamp(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 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 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 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 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 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 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 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喜爱
迷恋
空爱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爱情类型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Lee)基于不同行为表现将男 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爱情类型
人际中的互补往往发生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 间——性格互补。
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 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这不是 严格意义的互补,而更是补偿作用。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表面上,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有
注意:美貌对男女可能不同的影响——男女的首 要需求特质
漂亮的标准:
大眼睛、高颧骨、窄( 宽)下颚、小鼻子、灿 烂笑,对称性(平均化 脸孔)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
定和持久。 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差异。男性
吸引他人的品质:真诚、果断、勇敢、理智、忠诚、冒险、 胸襟开阔、坚强等;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开朗、活泼、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 二、爱情与喜欢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两个实验组成, 采用情景模拟实验的 方法。 1.1 实验一:相似性和熟悉性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 1.1.1 研究假设 ①无论人们的熟悉程度如 何,相 似性都会促进人际吸引;②熟悉性会促进人际吸引; ③相似性比熟悉性更能促进人际吸引。 1.1.2 实验设计 2×2 组间实验设计,单盲实验。 1.1.3 被试 招募在校大学生 40 名,所有的被试匿 名在一个房间里完成测验。 为了保证研究的不具名 性,没有收集被试变量,如性别,民族,年龄等。 1.1.4 实 验 程 序 被 试 首 先 完 成 “自 我 介 绍 报 告 单”,包括四个方面:籍贯、专业、性格、爱好,后三项 用选项控制。然后主试发放“自我报告反馈单”,告知 被试这是另外一个伙伴的资料, 卡片所有内容由主 试根据被试的内容填写。卡片开头有提示,告诉被试 这一伙伴与被试的熟悉程度,反馈内容也分相同、不 相同两种。这就构成两个变量:熟悉性(熟悉、陌生), 相似性(相似、不相似)。 被试完成一个测验,指出他 们对他们的合作伙伴的喜爱程度。 问卷由亲密程度 和渴望了解程度构成。 1.1.5 结果 实验一得到 36 名被试的有效数据。亲 密 程 度 和 深 入 了 解 程 度 之 间 存 在 很 高 的 相 关 (r= 0.847),研究者将这两项平均得出一个关于喜爱的综 合指标[8]。 在以亲密程度为考察指标时,两个变量的 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参与实验 人员为在校大学生, 这样的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主观 上有与他人亲近的愿望[9]。 在以喜欢为考察指标,并 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熟悉性和相似 性两个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 (1,32)=4.448,P=0.043;熟 悉 性 的 主 效 应 显 著 ,F(1,32)=6.404,P=0.016;相 似 性 的 主 效 应 显 著 ,F(1,32)=11.386,P=0.002;相 似 性 的 贡 献 率 要远大于熟悉性的贡献率。 对熟悉性和相似性的交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
5
“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教室里安排 女性上课,
坐第一排, 不与任何人 交流。
女性出现的 次数从0~15 次之间。
学期结束时 要求学生对 这些女性的 吸引力进行 评价。
教育心理学
6
“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12Leabharlann 影响人际吸引的其他因素距离真的产生美吗? 越有才能的人越受欢迎吗? 什么样的外貌最具吸引力? 什么样性格的人最受欢迎?
教育心理学
13
教育心理学
9
曝光率越高越喜欢?
教育心理学
10
三、熟悉效应的限制
1、“熟悉增加喜欢”针 对积极或中性对象;
2、重复出现太多次,也 可能引起厌烦;
3、如果彼此的个性、兴 趣等相抵触,见面机会越多, 冲突反而越多。
教育心理学
11
四、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1、增加交往的频率,多接触
2、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育心理学
5

人 4.5

吸 引
4

的 3.5

价3
0
5
10 15
女性在班级出现的次数
实验结果:出现次数越多,吸引力评价越高。
教育心理学
7
熟悉效应举例
1、西方故事中的熟悉效应
2、现实生活中的熟悉效应
教育心理学
8
二、为什么熟悉会引发喜欢?
Bornstein(1989)用进化 论的观点解释之,不熟悉的 事物逐渐为我们所适应,也 就变得熟悉与安全了,随着 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 我们对这种事物的正性情感 也必然增加。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
2
莫名我就喜欢你?
Loading
教育心理学
3
你知道什么因素影 响人际吸引力吗?
1.熟悉效应
2.邻近效应
3.个性特征
人际吸引 规则
4.相似与互补
教育心理学
4
一、什么是熟悉效应
即熟悉引起喜欢,某人 (或物)只要经常出现 在你的面前,就能增加 你对他(或她或它)的 喜欢程度,也叫曝光效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