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论文-小学生学习“反思卡”设计与运用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学习“反思卡”设计与运用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杭州市吉如小学阮朝霞
一、问题的提出:反思很重要,但反思的具体抓手何在?
反思作为人发展自身的一种有效策略,其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学生对什么是反思、如何反思没有具体的认识。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把反思的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把研究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反思的操作策略上去。
首先,反思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度、相关知识的注意面、知识的记忆持久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与学生反思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
其次,当前小学生反思意识普遍较差。我们于2006年1月对本校三、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反思习惯、反思意识情况的抽样调查:(共60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的反思意识相当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梳理意识较差。据调查,现在小学生能做到及时回顾当天所学知识的比例不到19%。一个单元学习结束,能自觉做到及时复习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学生比例不到17%。一节课后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反思知识的来龙去脉、反思解决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的学生少的可怜。
(2)作业检查意识较差。从调查中发现,小学生能做到作业经常自己检查的人数比例是30%。很多学生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
(3)思考批判优化意识较差。据调查统计,小学生有思考优化意识的人数比例在18%左右。很多同学不愿思考“这个文题我是怎么想出来的?还可以怎么想?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等问题。
(4)问题解决策略意识较差。据调查,解决完问题后,能经常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同学人数比例不到10%。
(5)错误追因分析意识较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有错误追因分析意识的人数比例不到30%。
第三,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行为,而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又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这样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学会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样。
面对学生需求和现状,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觉得反思能力对学生获得本质上的进步是很重要
的,而在教育教学中又没有很好的途径予以培养,故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学习“反思卡”设计与运用的实践研究》,想通过在教育教学中注入“反思”理念,以“反思卡”为抓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调节和评价,从而学会反思,更会学习。
二、研究设计:设计具有操作性、可运用的小学生学习反思卡
(一)课题界定
反思: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是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再认识。
学习“反思卡”:所谓学习“反思卡”,就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过程、思路、策略、情感等进行反思。它是在教师引导或帮助下,由学生主体把要学的知识去发展或再创造的过程,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预期目标
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计划达到以下目标:
1、设计出具有实效的小学生学习反思卡。
2、探索“反思卡”在小学生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教师指导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形成反思习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研究综述
从我们搜集检索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反思”的研究比较多,已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都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促使专业成长。主要研究成果国外有布鲁巴奇提出的教师进行反思的四种方法:写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国内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川武,著有《反思性教学》一书。然而现代教学已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仅重视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是不够的,还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
另一类是以学生反思为研究主体,多从教学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初中数学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认识与策略》、《高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等,主要偏重于从学科中培养高中、初中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少涉及小学生反思意识、能力的养成。且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普遍性结论中辅以学科性例子,缺乏有效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操作策略。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确定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学科范畴要拓展,不局限于数学学科;课题研究偏重于构建小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以“反思卡”为载体,在教师引领下培养小学生主动反思的能力。应该说这是本课题的亮点所在,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实质就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它认为学习是经验的成长,是体验、是建构,更是对自己状态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反思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网络。
2、元认知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弗拉维尔正式提出了元认知概念。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主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它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反馈和分析信息,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和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无疑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反思的重要意义,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提供必要的训练,通过反馈、矫正,使之内化,把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渐进性原则
和认知活动的发展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从他律到自律,从单维到多维,从简单到复杂。基于此,在利用“反思卡”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时,要分成阶段,逐步进行,做到有序有层。
3、多元性原则
“反思卡”设计是多元的,即包括知识的掌握,又包括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发展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的形成;既可以是老师设计,也可以留白,让学生自行设计。
4、个性化原则
学生是有差异的,反思卡的操作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获得反思能力的发展。
三、操作构思:反思卡的设计、运用与支持系统的建构使反思落到实处
(一)“反思卡”的设计
本课题“反思卡”的设计涉及到语文、数学、科学、国际象棋(能不能换个学科?)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计划设计两种系列的反思卡:
1、依据功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反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