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理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理答凸显魅力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如何有效理答

中泰中心小学李整齐【内容摘要】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以及课堂文化。有效的理答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提示、探究、转引、延伸、回问等方式。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回答什么,这就是理答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理答言语理答非言语理答师生平等对话

一、课标解读,明确理答重要性

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这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积极反应的形式有多种,如口头表扬、表示接受学生观点。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二是消极反应。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反应表现为不赞成、批评、训斥等,往往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三是探问和转问。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的得比较多。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同学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外同学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探问和转问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维方式,教师可大量使用。四是再组织。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理答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是不太关注理答行为的,往往是优秀的教师或者说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因此,技巧较好的理答,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理答的态度

1.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要全神贯注、用心捕捉答问话语的主要长处和短处,记住主要错失与亮点,边听边思索对策,边听边整理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2.注意宽容、理解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理解答问者的意图、观点,理解学生的答问情绪,能从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思维,做到评价合情合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改进,同时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关心、重视的态度。

三、有效理答的策略

1.及时引导时指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及时引导,适时点拨,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

【链接】在执教五年级《认识分数》一课时,拓展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杯牛奶,豆豆喝了3/5,齐齐喝了2/5,两人剩下的牛奶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牛奶多?题目读完老师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

生面面相觑,看样子是没有理解题目说了什么意思。于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剥萝卜”: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要我们求原来谁的杯子里牛奶多?

师:原来杯子里的牛奶可分为哪两部分?

生:可以分为喝掉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师:题目告诉我们剩下的牛奶是一样多的,现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我认为剩下的牛奶一样多就不用比了。

生2:只要比较谁喝的多就是原来谁的杯子里牛奶多。

师:是这个意思吗?谁再来说一说。又请了几位学生说一说,终于点头会意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得出结论:因为3/5>2/5,豆豆喝得比齐齐多,所以原来豆豆的杯子里牛奶多。

这样,教师通过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终于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随机应变时拨正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题意时,更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链接】我在执教二年级《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张大叔买来一大捆包装绳共长200米,先用去40米,又用去50米,现在这捆绳比原来短了多少?”

问题出示后,学生纷纷埋头画图、计算。当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40+50=90(米),200-90=110(米),200-110=90(米)

师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我先算出用去了90米,还剩下110米,然后用200米减去剩下的110米得到90米就是比原来短的部分。

我环视一下全班,发现同学们都点头赞成该同学说得很对,他们也是这么想的。这时,她拿起一支新粉笔说:“大家看这支粉笔,假设它原来有7厘米长,(演示:折断3厘米)现在我用掉了3厘米,请问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短了3厘米。”

“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用掉了就是短出来了。”

学生会意点头认同,我拿起粉笔(边折断2厘米)继续说:“我再用掉2

厘米,现在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5厘米。”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呢?怎么想的?”

“因为先用去了3厘米,又用去了2厘米,一共用去了5厘米,就短出了5厘米,只要算用去的部分就可以了。”

原来这样啊!比原来简单多了。同学们恍然大悟一个个笑逐言开。在引导过程中,我们不但能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审清题目的意思,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3.搭桥引路时启迪思路

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作启发性的诱导。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逐步认识到,知识的掌握重在能力,进而思考更深刻,学习更钻研,从而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决不能超前指路越俎代庖,使学生消极接受。

【链接】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思路,比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来得简捷、明快,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陈老师改变了过去按教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