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论第4任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公司概论01-05任务参考答案
公司概论01-05任务参考答案第一次任务:制定本课学习计划请填写下表:要求:学生按照统一布置的表格,认真填写每章标题,将一学期课程学习的任务按进度安排,并在对目录浏览的基础上就每一章的学习提出至少一个问题。
公司概论02任务一、判断题1. 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替代关系。
A. 错误B. 正确2. 最初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合伙制企业。
A. 错误B. 正确3. 公司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公司。
A. 错误B. 正确4. 在业主制企业中,产权主体唯一的。
A. 错误B. 正确5. 母公司可以依靠行政命令控制子公司。
A. 错误B. 正确6. A. 错误 B. 正确7. A. 错误 B. 正确8. A. 错误 B. 正确9. A. 错误 B. 正确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是以股权的占有为基础的。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方面的最大区别是只能采取发起设立方式。
法人产权包含收益权的内容,经营权不仅包含收益权的内容,还包含处置权的内容。
10.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A. 错误B. 正确11. A. 错误 B. 正确12. A. 错误 B. 正确13. A. 错误 B. 正确14. A. 错误 B. 正确15. 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
公司的法人财产既包括股本及其增值部分,也包括负债所形成的财产。
公司设立时出资者出资形成的财产不属于公司的法人财产。
股东权益与公司的净资产两者数额相等。
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由全体股东制定公司章程。
A. 错误B. 正确16. A. 错误 B. 正确17. A. 错误 B. 正确18. A. 错误 B. 正确19. A. 错误 B. 正确20. A. 错误公司产权制度的关键是公司成为不依赖于股东独立存在的法人。
2024年国开《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
2024年国开《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股票的风险大于债券的风险B.股票的收益没有债券的收益稳定C.股票比债券的期限长D.股票与债券的性质不同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权益。
A.股东B.消费者C.债权人D.董事3.在公司解散过程中,当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时,列为公司财产分配顺序第一位的是()。
A.支付清算费用B.支付职工工资C.缴纳所欠税款D.按比例分配给股东4.期股激励适用于()。
A.上市公司B.未上市公司C.独资企业D.合伙企业5.有限责任制起源于()。
A.英国B.中国C.美国D.日本6.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为主要形式的。
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C.工厂制度D.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职权()A.制定公司章程B.通过公司章程C.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D.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8.公司破产是以保护()为主。
A.股东B.债权人C.职工D.公司相关利益者9.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是()。
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总经理10.以下哪一个不是有限责任制的功能()A.减少和转移风险B.提高管理效率C.鼓励投资D.促进资本流动11.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为发起人。
A.2人以上200人以下B.5人以上200人以下C.10人以上300人以下D.2人以下100人以上12.下列职权中,属于董事会的有()。
A.修改公司章程B.制定公司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C.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D.选举监事会成员13.下列价格或价值中,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是()。
A.票面价格B.发行价格C.账面价值D.内在价值14.现代公司产生于()。
2024国开电大《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含答案)
2024国开电大《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关于无形财产出资,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要求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B.允许分期给付C.必须作价D.无形资产最多可占注册资本的70%2.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股票的风险大于债券的风险B.股票的收益没有债券的收益稳定C.股票比债券的期限长D.股票与债券的性质不同3.公司资产等于()。
A.股东权益B.负债C.股东权益十负债D.股东权益一负债4.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
A.资本运营B.产品的生产经营C.国际贸易D.市场开发5.企业的“脱壳经营”,即指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后,主要人、财、物与原企业脱钩另行组成新的法人进行独立经营,新企业不承担原企业债务,这种行为适用于公司人格否定的哪种情形()A.公司人格混同B.公司资本显著不足C.虚拟股东D.利用公司人格逃避契约义务6.以下哪一项不是公司制企业的缺点,()A.组建程序复杂B.保密性差C.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D.抗风险能力差7.国有控股公司最主要的出资者是()。
A.个人B.集体C.企业D.国家8.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或其他公司账簿不予区分或混同使用,公司与股东或其他公司利益一体化是适用公司人格混同的哪一项,()A.财产混同B.业务混同C.人员混同D.职能混同9.公司破产是以保护()为主。
A.股东B.债权人C.职工D.公司相关利益者10.现代公司产生和发展于()。
A.17-18世纪B.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C.19世纪下半叶D.产业革命爆发时11.兼并指的是()。
A.吸收合并B.新设合并C.承担债务式合并D.购买式合并12.关于公司的设立,下列哪种说法最正确,()A.形成公司最初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过程B.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C.为取得法人资格,按照一定程序实施的法律行为D.设立行为最后达到目的结果13.以下哪一个不是有限责任制的功能()A.减少和转移风险B.提高管理效率C.鼓励投资D.促进资本流动14.下列关于所有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公司概论第4次形考任务
公司概论第4次形考任务专题分析: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拥有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因而产生代理问题。
请阐述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怎样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范围上网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在给定的主题范围内,自行确定一个标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小论文字数在1000~1500之间。
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见解。
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畅,不得抄袭。
回答:随着民航新的体改到位与正常运转,企业股份制改造也得到逐步地推进,这无疑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
然而,当前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令人担忧:如某些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目标偏离,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加大了国有企业的风险和危机,而对经营者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则是重要原因。
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当从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入手,切实做到企业改制到位,对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经营者的管理也必须到位,以确保经营者的行为体现所有者的意志,避免类似中航油XXX事件的重演。
企业管理主要是人的问题,特别是经营者的问题。
现在民航企业改制虽到位,但管理还没有到位,特别是对经营者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方面对经营者激励不足,从客观上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个别人搞“灰色收入”,造成企业收益的流失;另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运用市场要素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机制,导致某些经营者我行我素。
因此,探讨和建立对民航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重点是实现对经营者选择、监督管理、激励、约束和淘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改进选择经营者的方式。
可面向全行业、面向社会,按照竞争择优原则选聘民航企业经营者竞争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是思想道德、学识水平、综合素质、实际能力、以往业绩等多方面的竞争。
要通过建立一套企业经营者资格评价体系,对经营者原经营业绩、相应实践经验的考核评审并得出评估指数,以决定其相应的管理等级和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及档次,实现经营者衡量标准的科学化和数量化,变企业经营者的行政级别为技术级别。
所有与经营权分离
股份制:所有/经营权分离还是企业家职能分解传统理论认为,在私人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所有者百接充当企业家,但自股份制企业出现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只是一个吃红利的股东,而真正的企业家是并不占有财产的职业经理。
这种表面上看来头头是道的观点,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极大的谬误。
P 2所谓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经济收人的人格代表。
这样定义的企业家是作为一个责权利的统一体而存在的。
承担经营风险是一种责任,从事经营管理是一种权力,取得经营收入则是一种利益。
只承担风险、取得收入但不从事经营者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同样,只从事经营管理而不承担风险和取得经营收入者也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
PP 2-3在私人企业制度下,所有者自己承担经营风险,自主从事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巳所有,所以他无疑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家。
但是在股份企业制度下,承担经营风险和取得经营收人的人主要是企业所有者——股东,而从事经营管理的职责主要落在职业经理身上。
这表明,在股份制下,企业家职能分解了。
无论是股东,还是职业经理,单独来看,他们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才发挥企业家职能。
P 3说股东以承担经营风险和取得经营收人为主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担一定的经营职能。
说职业经理以从事经营管理为主也不意味着他们不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和取得一定的经营收入。
事实上,作为企业家职能的经营应该包括资本经营和管理经营两个方面。
在股份制下,股东即便不直接从事管理经营活动,也要从事资本经营活动。
股东承担风险并不是被动的,他要选择资产代表,选择投资方向,比如买这个企业的股票不买那个企业的股票,这本身就是一种经营职能的体现。
另一方面,职业经理虽然不承担财产风险(因为他并不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他们自然避免不了承担经营上的责任。
如果经营不善,企业破产,他将随之失去作为职业经营者的信用。
即便他不直接占有经营利润,他的收入也与企业经营状况高度相关。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一、经营权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概念阐述关于经营权的概念,我国传统的物权理论认为经营权是用来专门调整国家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权利。
这种概念的出现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侧向,是我国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然而这种把经营权仅限于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理论与我国当今面临着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很多方面已不相适应。
现代意义上的经营权是泛指以盈利为目的,权利人对他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的处分权利,是根据财产所有人与经营人之间的约定并为二者共同目标而产生,广泛运用于现代投资、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物权形式。
经营权权利具有不完全性,这是相对于做为私权利之王的所有权来说的。
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的、排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而经营权是从所有权权能中分离出来的他物权,具有派生性和不完全性的特点。
在理论上,所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指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诸项权能,可以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分离出去,由他人享有,大多形成他物权,有时形成租赁权、借用权等债权。
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并不是权利人刻意为之,而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是现实的需要使然。
另外,有时所有人基于社会的需要,也常常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愿或被迫地出让自己的部分权能。
而且,所有人同样可以出于本身需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期间内舍弃、出让其部分权能,同时又可对自己的权利自行限制以取得实现权利的保障。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经济特征之一;20世纪初那种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的所谓“汽车大王”、“石油大王”已不复存在,这些大亨们所创建公司的管理者已经不再是他们家族的传人,而是受到良好经营管理系统教育和训练的管理专家。
也就是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已实现分离。
在发达的现代化经济里,资产所有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财产的所有者,他可以转让经营权,让有能力、有条件的经营者依法对财产进行实际的使用与经营,更能发挥财产的效能,为所有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公司概论4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解决方式1、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企业多数采取单业主制和合伙制形式阶段,企业主兼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身。
在这两种组织结构里,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产权组织本身在其规模内是有效率的。
只有股份公司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重新讨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动因和条件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正是循着“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的。
2、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所有权与控制权一旦分离开来,就出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风险分享、收益分配和动力机制的关系问题,处理这些关系是管理人员的监督问题。
3、怎样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
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下,所有者要使产权更有效率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在产权结构如何委托经理管理得更有效率,由于资产的专用性,经营权越是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经营的效率可能更高。
2、避免所有权的利润被侵蚀超过可承受的界限,或者说尽量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上。
所以只有通过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来要想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约束机制则有助于防止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利益的不良行为,通过企业的现状,制定职责范围!审批权限,通过激励企业现有的资源,制定能数字化的数据标准加以奖励和处罚,已提升该代理人之工作有效性和积极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经营者努力工作,取得最大经营绩效的欲望,没有激励就没有好的动力,激励可以改变进步方向,激励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要想一个企业有好的发展趋势,不只真对于业务,激励和约束同时要相辅相成。
激励方式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年薪、福利和津贴等短期激励,以及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长期激励精神激励,主要分为事业激励、声誉激励、地位激励、荣誉激励、权力激励、晋升激励等。
约束方式,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约束、市场约束、法律约束、银行约束等等激励约束机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发挥作用的.这些环境条件主要包括:1)企业的外部环境:就是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通常包括声誉机制与外部经理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债权人、政府制定的与公司运作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一些组织制定的非强制性的公司治理准则等。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企业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为您详细解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涵、原因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具体应用。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概念及内涵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简而言之,是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人。
具体来说,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依法享有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而经营权是指企业的经营者掌握的对企业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如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本家委托总经理经营企业等。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1. 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所有者不一定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和经验,而职业经理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
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优秀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2. 激励机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委托经营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在完成董事会制定的业绩目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报酬。
这种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3. 企业治理结构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形成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滥用权力、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此外,经营权的分离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和创新。
三、实例分析: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权由董事会授权给总经理行使,董事会对企业战略规划、财务预算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而总经理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控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控制营权的分离和控制问题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动因和产权基础企业在采取单业主制和合伙制形式阶段,企业主兼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身.在这两种组织结构里,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产权组织本身在其规模内是有效率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重新讨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动因和条件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正是循着”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的.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条件是规模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求生产组织规模扩大以适应扩大了的资本规模,因资本的物质不可分性质要求生产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的”外部性”问题突出,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生产者之问,生一8l一产者与购销者之间必须合并起来,以一体化的组织替代市场合同的交易,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多大程度上分离首先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规模效益问题.因为只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有必要雇佣专门的经营人员以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也只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负担专门的经理人员的费用.指出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下面的问题:在农村取得很大成就的承包制,一旦照搬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中却出现了许多难题,使城市大中塑企业的改革陷入了困境.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而非唯一形式.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基础是分散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取代合伙制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因其具有下面的优势;大规模协作群的生产效率优势,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垄断优势,新技术开发的使用需要的规模优势等,而这些优势赖以存在和保持的条件是必须有巨大的社会资本.单靠个Ⅱ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几乎不可能,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持有者的私人性,是建立在分散的产权结构基础上的“集体产权结构.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产权结构的分散化.而产权结梅的分散化必定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为在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中,分散的股东拥有”集体产权”中的有限财产权,它必定只能要求有限的资本报酬率和承担”集体风险中的有限风险.同时,经营才能作为一种产权,与财产权一样要求要素报酬在财产所有权者和经营所有权者之间分割.相比之下,单一产权结构中的合伙制,经营才能作为一种产权与财产所有权之间的产权界限不明晰,”剩余索取权”与”监督其他要素的权利”同为一体,这固然减少了交易费用,但承担无限的风险责任.从实践上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国营企业,从财产所有权结构看,也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因而也难以真正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业承包制的经济实质是;发包者(国家)保持法律上的所有权,即取得上缴税,利的权利,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实际上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所有权同它的职能之间的分离.但是根据我国过去的企业法.企业法人便是经营主体,并不是所有者主体, 不拥有企业财产,从法律上讲,经营主体只能获得薪水和奖金,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原则上是投资收益,只属于国家所有,故企业法人不能充当承包主体.企业厂长个人,企业经营集体或企业全体职工都无法充当承包人.实践上有些地方让企业法人充当承包人,事实上享有对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和部分”剩余索取权”,从经济学上分析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谈不上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经营者承担的风险责任上分析,承包制确定承包基数,承包者以自己的私人财产担保,直接承担亏损责任,年末对企业进行考核,由于承包者的财产与收入与企业财产比较徽乎其微,难以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柬.经营者(承包者)几乎不承担风险责任而名义上让经营者(承包者)承担无限风险责任的做法是与”两权分离”的实质,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承担有限责任和风险的要求相抵触的.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取决于所有制的社会性质.H-登姆塞茨(1988年)认为”控制的经济要求分权化,而有效的分权化要求有极大的私有化,这是因为”当稀缺资源所有制是公有时,排他性和可让渡性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节约使用一种共有资源,也没有人有权将资源的所有制安排给其他人”,登氏的分析存在片面性,首先,虽然社团产权在社团内部不具有排他性,但其外部性却可以减低,譬如社团的规模可以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另外,社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某种程序转化为俱乐部式产权.从产权制度上看,俱乐部产权假定各个俱乐部内部成员的偏好或趣味是相同的,每个82~人对俱乐部产品的评价的程度大致相同.因而让渡产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分散的所有权诈不一定是私有产权.私有产权的关健在于对所有权利的行使决策完全是私人做出的.经济学已经分析,不同于私有产权的其他类型的产权结构, 如社团产权,集体产权等,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同样具有效率,因而,有效的分权化并不等于私有产权,更不等于私有制.排他性的,可转让的财产权的拥有者不仅是.自然人,典型的例子壁如信托基金,它的拥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国家,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或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它都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形式.我们不能确定它的所有制性质,却能确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这种产权形式有效率的原因.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一旦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开来,就出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风险分享,收益分配和动力机制的关系问题,处理这些关系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如依靠组织结构调整的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通过设计一种机制或合同,给代理人提供某种牵j激和动力,使他按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这些理论要解决的中心是对经理(管理人员)的监督问题,即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 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下,所有者要使产权更有效率必须考虑两个问题,(a)一定的产权结构(譬如股份公司)如何委托经理管理得更有效率,由于资产的专用性,经营权越是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经营的效率可能更高.(b)避免所有权的利润被侵蚀超过可承受的界限,或者说尽量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上.所有权者选择某种产权组织形式的关键即是用这种产权组织与其他产权组织在下面进行比较;如果所有者获取的利润(收益)减去被侵蚀利润(成本)后获得的成本一收益比是高的,则一83这种产权组织的效率是高的如果成本一收益比低于其他产权组织形式,则应选择其他产权组织形式.设定不同的成本一收益目标,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就不同.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导致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构(对于具体模式的比较将在下文论及).从实践上看,已有的股份企业中不少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形同虚设,还是厂长经理说了算,如果组织结构上的转换如同承包制一样仅仅是进一步弱化了所有权,而强化经营权,则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管理者可能以一定的成本来从事随意性的行为,并将部分组织成本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成果.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所谓“疏忽与挥霍势必在经理阶层蔓延开来.也就是说,我国建立股份公司,实行两权分离解决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但紧接产生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益分离会否导致削弱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而影响了产权效率.所以,所有权对管理者的约束在我国改革进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H?登姆塞茨(1988)指出,所有权对管理者的约束之所以重要是基于下列理由:(a)所有者的期望有必要转化为雇员之间的合作行为;(b)最优规模的企业需要等额资本的约定,建立有效的控制已超出了单个所有者的能力l(c)私人利益有时会与社会利益相背离.登氏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仍存在上述三个问题,须通过加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来解决.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股权控制,或称内部控制.即所有者通过拥有企业的股份,通过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在由董事会任命经理人的过程中体现所有权者的意志,一旦经营者的行为偏离了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股权所有者通过任免程序罢免经理人员.股权越是集中,则所有权者监督管理者的决策及执行财富最大化行为的成本越低,控制的效率越高,这里讨论两个问题:(1)股权集中程度的表’示.一个产权组织中所有权者数目越少,则集中程度越高.可用类似于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来衡量股权集中程度.如图A,纵轴表示股东的百分比,横轴表示股权的百分比,对角线OD 表示占股东一定百分比的股东一定得到同样百分比的股权,因而是均等且分散的股权曲线,直角边OCD表示占股东99的人得到股权不到1,而l的股东得到超过99的股权,因而是极为5h0如J.疋(图A:股权集中程度曲线SRC)经营权效率所有权集中程度((图B:产权效率的无差异曲线)集中的股权曲线,实际的股权分布曲线在这两者之间,即A图的SRC,它表示在一个股份公司中, 占股东一定百分比的人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股权. 如图A所示,股权集中程度系数=A/(A+B),当A=0时,系数为零,当B一0时,系数为1,故股权集中程度系效值从零到1,系数越大,说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2)所有权集中程度与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B,x轴表示所有权集中程度,Y轴表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越直接,程度越高,则经营权效率越低.即所有权的控制程度与经营权效率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由于所有权的控制程度较之经营权效率难以度量,故用纵轴表示经营权的经营效率.上述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一定规模的产权组织结构中,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经营权效率与所有权的集中程度的组合具有同样的产权效率. 显然,(1)不同规模的产权组织的无差异曲线是不同的.(2)当所有权集中程度趋近于100时,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不存在经营权效率问题.所有权者对经营权者的控制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市场的控制,或者称之为外部控制.当所有权者不愿意或不能够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时,则外部控制成为交易费用较低的控制方式. 即股权结构是分散的,则股东对经营者决策控制权的约束成本相比于集中的股权结构更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用其他目标来替代财富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越容易.对管理者的制约只能通过市场来实行(Furtlbotn?E?G.andPejovichS.1972).具体说(a)通过市场定价,所有者通过出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来”解雇”管理者. (b)管理的报酬.管理者未来报酬的现期价值与他的工作成绩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管理者只有努力工作提高成绩才能获得由市场作出评价的较高报酬.(c)管理者之间的竞争.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迫使管理者在符合股东利益目标的工作中创造更好的工作成绩,这种竞争被认为是有利于股东所有者的.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出,管理的报酬虽和所有者利润目标相联系,但确定管理者的报酬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工作成绩.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市场提供的供给价格.这也可以用资产专用性原则解释,即某种资产越用于专仃的用途,则越难转移到另一用途.因为资产的转换以丧失社会生产力为代价.故管理者才能作为特殊的产权其市场类型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产权价格在许多情况下是垄断价格.综上所述,尽管股权结构之外仍然存在市场的因素能对经营者权力起约束作用.但这种控制作为外部控制方式的作用是被动的,主动的控制方式是股权控制.目前,在国外现代企业中主动控制即股权控制不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控制成本较高这方面已有不少文献加以讨论.笔者在这里联系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讨论另一种情形.目前,我国对管理者产权仍未有完善的市场评价系统,对管理权的外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很复杂,但缺乏完善和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根本原因.因而,即使控制成本与监督成本很高,股权所有者(包括国家和个人)有效的选择仍是股权控制.尤其在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中,建立有效的产权制衡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关键.但是,名义上的股权控制与实际上达到的控制程度仍有距离?即使建立起现代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有效监督在一些情况下会落空.从理论上分析,下述两种情况下股东将可能放弃行使实际的监督权利:(a)有效的监督必须是一柬不可分害I的产权,而现有股权结构的组成将产权分害I至小于这个有效的产权规模作为有效组织结构的产权结构与有效监督的产权结构之间并不完全对称,这种不对称性使股权所有者在面临选择时付出损失控制权的机会成本.譬如.在传统国有国营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过程中,为了维持国家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从政策上规定必须保持国有股份占股份公司股权的51以上.然而,保持绝对的大股东地位不变是高效率产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的特点相冲突的. 要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必须允许国有股份的转让,在流通中才能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转让产权首先考虑的应是效益原则,这难免与保持51股权的硬性规定相冲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股权所有者的有效控制的权重已大大降低.但这种降低仍不能改变下述定则:在一个一定规模的产权组织中,只要产权的构成是可以分割和可转让的.则有效的监督的实行必须是一束不可分害I 的产权.因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如果实麓监督成本大于有效监督的成本,则监督的产权结构必定发生转移,实行分解和重组.(b)组织有效的监督产权的成本不很大,而有效监督带来的产权利润主体不确定时.譬如,股份公司的内部职工持有本公司的内部股票,内部职工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组织容易,可在一定范围内投票决定经理的经营行为.行使他们对企业的监督权.相比较社会大众股东而言,他们实麓有效监督的成本是较低的,但撤换管理人员以改变企业的盈利状况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即一方面企业的盈利率上升了,股东每股收益增加了,但另方面.过于注重股东权益的新管理阶层管理企业后,可能节约开支,诸如减步职工的福利,减少职工的非现金收入,不改善或任工作条件恶化,职工持股者将面临名义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状况下降的境地.此时,职工持股者作为双重身份所有者,即股权所有者和被雇佣者会发现,通过有效监督将经理阶层行为纳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自身井无多大益处.获得企业利润将是全体股东,外在性”的存在削弱了内部股东实旅有效监督的动机.三,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的不同模式比较探讨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控制,必须比较分析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公司结构.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与公司的关系决定了同一股份公司具有不同的经营模式.下面从股权结构的差异,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权力等方面分析美,日股份公司的异同及发展变化t比较不同所有权结构对经营控制的影响.1.美,日股份公司不同的股权结构(1)股权结构变化使个人股东权力下降.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下述特点t(a)企业的股东很多,除极少数公司外,股份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持有1的股份,即有机会成为大股东.(b)个人股东人数占优势.199o年美国股份公司个人持股率为56.法人机构如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等投资者位列第二位,虽然近年来美国个人股东所占优势有所下降,但随着”基金公司的兴起,间接持股人数相应猛增.(c)一般股东只关心股票的增值.很多股东不参预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其持股的目的在于取得短期的收益.这种状况决定产权结构不稳定.(d)机构股东中以投资基金为主.投资基金考虑的首要目标是获取最大收益与降低风险,故对是否同公司保持稳定的伙伴关系不太关心,导致对公司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不够.与美国相比,日本股份公司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点(a)持股法人化.即企业的大部分股票为法人企业持有.目前法人持股率高达7O以上,而个人股东则占不到3O,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殷率为0.2左右.(b)持股中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特别突出.1949~90年,日本金融机构的持股率由9.9上升到45.2,如日本三菱银行在三菱集团的几乎所有企业中均成为最大股东.这一点与美国不同,美国法律上不允许商业银行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c)作为企业集团领导机构的经理会起着核心作用.其持股额在集团内部相互持股的总数中往往占8o以上.(d)法人相互持股,综合商社所处的地位不断提高.日本银行,企业,商社之间相互持股率高,有的甚至已达到实际上并未出多少资便可相互成为大股东的程度.一旦企业不景气,各法人股东不仅不会散伙,反而会彼此协调互通信息,争取共渡难关,成为”稳定股”.股份公司法人持股的相互关系决定日本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相对稳定.比较上述两国股份公司特点,可得出结论如下;(a)个人股东均难以影响公司决策,也没有影响决策的强烈动机.(b)法人持股比例高则决定产权结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公司长期目标.(c)相对于日本,美国公司两权分离程度更高,这是由于股权分散化所导致的.(2)股东大会权力的弱化.在美国的公司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重大事务需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由董事会代行权力.虽然从法律上讲股东大会权力最大,但由于股票的分散化与国际化,控股已越来越难,为了降低风险,更多的人采取了分散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股东不参加股东大会,或只以委托书的形式委托公司经理或某一董事代表自己参加,在日本持股较少的个人股东,对大企业股东大会的实际影响傲乎其傲,日本和美国的股份公司都呈现股东大会权力形同虐设的情况.(3)非股东董事趋势加强了管理者的权力.随着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在公司董事会的组成结构上也开始发生变化,即多数董事会成员可以不是公司的股东.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共有17个董事0993年),其中有9人是从公司外面请来的,据统计,美国公司外董事占一半的公司在制造业中占了83,在非制造业中达86.相对来说,日本的企业与此不同,在日本企业中,大部分的董事都是从企业内部提拨的,并在企业中担任具体职务,但近年也有变化.1985年对日本上市公司814个董事长进行调查,20是非股东.1990年上市企业中非股东董事日本是24.4,美国是56.2.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构.(1)管理目标的差异.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使公司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交易关系和产权纽带. 日本企业谋求长远的目标,首先,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其突出表现是进行决策时注重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对那些在短期内收效不大,但从长远看能扩大企业的影响且能盈利的事业,企业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其次,企业目标的重点放在扩大事业上.日本企业把扩大市场占有率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谋求企业的成长.而美国公司则注意股东资本利润率和股东分红率, 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股票市场价格为重点经营目标.(2)决策结梅的差异.美日企业董事的来源梅成不同决定了决策结构与职能有差别.美国公司企业外董事占相当大比重,董事会发挥最高战略决策职能,而下设的各种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在总经理领导下,发挥着执行战略决策的职能.日本企业执行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职能是一致的,一般都由经营会议代表董事会制定战咯决策,并且这些组织作为总经理的辅助机梅起最高执行决策机构的职能,董事会的成员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据统计,决策权与执行权相统一的公司占日本股份公司的92.8.(3)管理结构的差异.美国公司重视总裁的人选并赋予总裁很大的权力和很高的报酬,经理层掌握了企业的收益分配权,重大投资决策权等. 日本公司的管理体现家族主义经营思想,实行集体决策,共同负责.3.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的新变化如上所述,股权分散化削弱了所有权对企业的控制,导致了经营者主导型管理.但是,并非两权分离的程度越高越好.美国公司两权分离程度较日本为高,股东的资本分红率也较日本为高. 但是,高分红率导致企业储蓄率的下降,造成产业空心化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美国企业的设备投资率为19oA,日本则为25以上.另外,如果在股息率以外再加进资本收入(即来支付的股息转变为企业的留成将最终影响股票价格的上升),。
2024(最新)国开电大《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
2024(最新)国开电大《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公司重整不适用哪种公司()A.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B.发行公司债券的股份公司C.股份公司D.有限公司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权益。
A.股东B.消费者C.债权人D.董事3.期权激励适用于()。
A.上市公司B.未上市公司C.独资企业D.合伙企业4.在公司解散过程中,当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时,列为公司财产分配顺序第一位的是()。
A.支付清算费用B.支付职工工资C.缴纳所欠税款D.按比例分配给股东5.以下哪一点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A.承担无限责任B.组建程序简单C.信用程度低D.筹集资本较难6.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为主要形式的。
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C.工厂制度D.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7.下列价格中表现为股东权益的是()。
A.票面价B.发行价C.账面价D.清算价8.信誉度最高、利率最低的债券是()。
A.外国债券B.金融债券C.公司债券D.国家债券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职权()A.制定公司章程B.通过公司章程C.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D.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10.关于以无形财产出资,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要求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B.允许分期给付C.必须作价D.对股份有限公司只限于发起人使用11.公司重整不适用于哪种公司()。
A.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B.发行公司债券的股份公司C.股份有限公司D.有限责任公司12.关于公司的设立,下列哪种说法最正确,()A.形成公司最初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过程B.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C.为取得法人资格,按照一定程序实施的法律行为D.设立行为最后达到目的结果13.下列价格或价值中,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是()。
A.票面价格B.发行价格C.账面价值D.内在价值14.以下哪一项不是公司制企业的缺点,()A.组建程序复杂B.保密性差C.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D.抗风险能力差15.以下哪个不是公司分立的动机()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C.减少竞争对手D.扩大资本控制范围16.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含答案)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下列关于所有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强调财产关系的社会属性B.强调财产关系的物质属性C.表明财产的最终归属关系D.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2.下列职权中,属于董事会的有()。
A.修改公司章程B.制定公司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C.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D.选举监事会成员3.在一个多法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中,公司治理的边界要()公司的法人边界。
A.小于B.等于C.大于D.没关系4.以下哪个不是公司分立的动机()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C.减少竞争对手D.扩大资本控制范围5.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或其他公司账簿不予区分或混同使用,公司与股东或其他公司利益一体化是适用公司人格混同的哪一项,()A.财产混同B.业务混同C.人员混同D.职能混同6.有限责任制起源于()。
A.英国B.中国C.美国D.日本7.公司破产是以保护()为主。
A.股东B.债权人C.职工D.公司相关利益者8.下列哪种权利需要股东付出而不是得到()A.投票权B.分红权C.转让权D.A和B9.兼并指的是()。
A.吸收合并B.新设合并C.承担债务式合并D.购买式合并10.现代公司产生和发展于()。
A.17-18世纪B.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C.19世纪下半叶D.产业革命爆发时11.下列哪个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职权()A.制定公司章程B.通过公司章程C.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D.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1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权益。
A.股东B.消费者C.债权人D.董事13.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是()的职权。
A.总经理B.董事会C.股东大会D.监事会14.以下哪一个不是期股期权激励的特点()A.激励的长期性B.激励对象的有限性C.激励的低成本性D.激励的有效性15.现代公司产生于()。
国开作业《公司概论》第四次形考任务参考(含答案)375
浅谈我国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所有企业既可两权合一,也可两权分离,而且开始绝大多数都是两权合一的。
只是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日渐升级,规模日益扩大,对经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所有者大多力所未及,故把企业委托给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使两权分离开来。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大多为股份制企业,它更需实行两权分离,因股份制企业股东众多,不可能每一个股东都直接经营企业,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直接经营企业。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
在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经营者就存在着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就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产生代理问题准备了条件,这也是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是与公司制度一起产生和同步发展。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拥有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因而产生代理问题。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和风险不对等等原因,使得经营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各项决策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
我国因生产力尚不发达,私有企业大多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对经营能力的要求尚不太高,故很多私有企业,如私有工业、商业、服务业,还是两权合一的,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
公有制企业,不管是集体企业,还是公有制企业,都是两权分离的,而不可能是两权合一的。
当然,分离的原因已非是私有企业的力所未及,而是势所不能。
以集体企业而论,它名义上归集体全体成员所有,但集体全体成员不可能都去经营企业,是由自己的代表机关委托某个具体的人去经营企业,故是两权分离的。
以公有制企业而论,它的所有者理论上为全民,但全民不可能都去经营公有制企业,而是由全民的代表机关——政府委托厂长、经理去经营,故也是两权分离的。
在我国,公有制企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年薪制、股票期权等各种激励方式,取得了一些效果。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它主要发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在公司中比较常见。
下文将阐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以期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背景
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离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社会,但是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更加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公司的人通常并不实际管理公司,而是把管理工作交给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是一种常规的商业模式。
原因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资本和管理的需求分离:大多数公司需要资本,但资本家们通常没有时间、技能或兴趣管理公司。
因此,他们通常选择把管理工作交给其他人。
2.资源整合:大型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可能因过分集中而做出糟糕的决策。
3.风险控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分散责任。
如果公司发生问题,公司所有者可以保留他们的资产,经营人员也不会因公司问题而失去他们全部的财产。
4.激励机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可以激励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
通过奖励经营者,所有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并提高股东的回报率。
结论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已经在上文中被详细介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它有助于实现资源整合、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目标。
虽然分离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2024年度(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及答案
2024年度(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18题)1.兼并指的是()。
A.吸收合并B.新设合并C.承担债务式合并D.购买式合并2.以下哪一个不是有限责任制的功能()A.减少和转移风险B.提高管理效率C.鼓励投资D.促进资本流动3.公司资产等于()。
A.股东权益B.负债C.股东权益十负债D.股东权益一负债4.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或其他公司账簿不予区分或混同使用,公司与股东或其他公司利益一体化是适用公司人格混同的哪一项,()A.财产混同B.业务混同C.人员混同D.职能混同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公司股票和债券收益不同B.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互不影响C.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相互影响D.公司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风险6.以下哪一点是集中型股权结构容易导致的缺点,()A.对经营者监控失效B.造成经营者短期化经营行为C.控股股东滥用其经营控制权,损害一般股东权益D.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7.期股激励适用于()。
A.上市公司B.未上市公司C.独资企业D.合伙企业8.有限责任制起源于()。
A.英国B.中国C.美国D.日本9.公司破产是以保护()为主。
A.股东B.债权人C.职工D.公司相关利益者10.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为主要形式的。
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C.工厂制度D.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权益。
A.股东B.消费者C.债权人D.董事12.以下哪一点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A.承担无限责任B.组建程序简单C.信用程度低D.筹集资本较难13.现代公司产生和发展于()。
A.17-18 世纪B.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C.19 世纪下半叶D.产业革命爆发时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职权()A.制定公司章程B.通过公司章程C.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D.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15.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公司分立的动机,()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C.减少竞争对手D.扩大资本控制范围16.下列关于所有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024年最新国开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含答案)
2024年最新国开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以下哪一个不应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机制()A.行政控制B.股权控制C.战略控制D.财务控制2.董事会及董事长应承担()。
A.收益减少的责任B.决策失误的责任C.经营管理不善的责任D.渎职的责任3.以下哪一点是集中型股权结构容易导致的缺点,()A.对经营者监控失效B.造成经营者短期化经营行为C.控股股东滥用其经营控制权,损害一般股东权益D.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4.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权益。
A.股东B.消费者C.债权人D.董事5.公司破产是以保护()为主。
A.股东B.债权人C.职工D.公司相关利益者6.关于无形财产出资,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要求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B.允许分期给付C.必须作价D.无形资产最多可占注册资本的70%7.期股激励适用于()。
A.上市公司B.未上市公司C.独资企业D.合伙企业8.下列关于产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B.产权是一组权利C.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分离D.产权的各项权能不能转化9.在公司解散过程中,当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时,列为公司财产分配顺序第一位的是()。
A.支付清算费用B.支付职工工资C.缴纳所欠税款D.按比例分配给股东10.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是()。
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总经理11.关于以无形财产出资,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要求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B.允许分期给付C.必须作价D.对股份有限公司只限于发起人使用12.下列哪一项不是产权的特征,()A.收益性B.分解性C.有限性D.共享性13.从理论上讲,股票的清算价值与下列哪个一致,()A.票面价格B.发行价格C.账面价值D.内在价值14.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或其他公司账簿不予区分或混同使用,公司与股东或其他公司利益一体化是适用公司人格混同的哪一项,()A.财产混同B.业务混同C.人员混同D.职能混同15.企业的“脱壳经营”,即指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后,主要人、财、物与原企业脱钩另行组成新的法人进行独立经营,新企业不承担原企业债务,这种行为适用于公司人格否定的哪种情形()A.公司人格混同B.公司资本显著不足C.虚拟股东D.利用公司人格逃避契约义务16.国有控股公司最主要的出资者是()。
2024(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
2024(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公司概论》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公司股票和债券收益不同B.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互不影响C.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相互影响D.公司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风险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职权()A.制定公司章程B.通过公司章程C.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D.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3.以下哪个不是公司分立的动机()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C.减少竞争对手D.扩大资本控制范围4.下列关于产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B.产权是一组权利C.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分离D.产权的各项权能不能转化5.下列哪一项不是产权的特征,()A.收益性B.分解性C.有限性D.共享性6.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是()。
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总经理7.在一个多法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中,公司治理的边界要()公司的法人边界。
A.小于B.等于C.大于D.没关系8.下列职权中,属于董事会的有()。
A.修改公司章程B.制定公司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C.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D.选举监事会成员9.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A.股权集中度高B.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有C.机构投资者比例过大D.社会流通股股权分散,缺少机构投资者10.下列哪种权利需要股东付出而不是得到()A.投票权B.分红权C.转让权D.A和B11.公司资产等于()。
A.股东权益B.负债C.股东权益十负债D.股东权益一负债12.下列价格中表现为股东权益的是()。
A.票面价B.发行价C.账面价D.清算价13.从理论上讲,股票的清算价值与下列哪个一致,()A.票面价格B.发行价格C.账面价值D.内在价值14.关于有限责任制的缺陷,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忽略了对股东的保护B.忽略了对债权人的保护C.为股东滥用公司的法律人格提供了机会D.对侵权责任的规避15.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
公司概论形考答案4
公司概论形考答案4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缺乏活力的问题,这与国企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
随着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深化,激励机制的作用更加重要。
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成为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企激励机制存在内在矛盾和问题。
激励机制是通过各种制度诱导因素、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等,实现现代企业良性运行和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以前,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集于一身,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员工的,监督机制也相当突出。
但两权分离以后,与所有者具有利益差异的经营者阶层在企业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激励机制的作用更加突出。
国企的出资者是国家,其两权分离显现出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出资者国家及其代表者与经营者个人的利益差异问题,二是出资者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
因此,国企的委托代理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代理制既有类似性,又存在一些差异,这使国企激励机制更加复杂,也使激励机制存在一些内在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双层激励机制,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国企活力。
在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方面,对员工的激励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对经营者进行激励。
因此,国企需要建立能够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企业活力。
在国企中,经营者并不需要承担经营失误的责任,因此类似于空手套白羊的激励机制并不适用。
此外,由于难以控制国企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和隐性收入,政府推行激励政策也会面临很大的障碍。
事实上,激励政策在国企的实施非常有限,这说明即使强调激励,在公司治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国企也难以以效率为导向。
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承包制和股份制试验,使国家在拥有企业经营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企业经营者与国家利益取向不尽一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发生矛盾。
因此,在公司治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强调激励,都难以将国企引向以效率为导向的企业。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以责任制度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但这样的规则体系却把政府公务人员及国企经营者都培养成了责任规避型的人格。
公司概论第4任务-浅谈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浅谈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现代企业都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使企业资源与经营管理人员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所有者带来最大的利润。
因为,所有者不一定懂经营,而资产只有运动起来才可能增值,那么谁能来完成这个滚动资产增值的任务呢,那就是经营者——也就是所有者(股东)聘用的经理(总裁),或者说我们常常听说的CEO,这些经营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营销能力,但却不掌握资产,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为那些不懂经营却想为自己掌握的资产寻找增值机会的人以及懂经营却没有资产的人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契机,从而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资源、人力的最优化配置。
至于缺点自然是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经营管理有关资产的有利地位谋私利,从而损害所有者的权益。
但从总体上来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最优模式,利大于弊。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合皆各有利弊,抽象地谈其优劣实难分其高下,只有和经营能力结合起来,考察二者结合的诸种具体方式的优劣,其高下方能立现。
对所有者选择经营方式也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分两权合一、两权分离两种情况,经营能力可分为强、弱两种情况,两相结合可有四种具体方式,即:(1)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强;(2)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弱;(3)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强;(4)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弱。
这四种具体结合方式中。
首尾二方式处于优劣两个顶端,中间二方式则处于中间过渡状态,且二者谁优谁劣也不固定,但却是所有者面临的最现实的两种选择方式。
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强是最优结合方式,是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而自身经营能力又很强。
此时经营积极性高又无需另行负担经营成本,效益最好。
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弱是最劣结合方式,是所有者将自己的产业委托给无能的经营者经营。
此时,经营无能己使企业蒙受巨损,又需向经营者支付报酬,更使企业雪上加霜。
它是所有者委托不得人而造成的既成事实,而非其有意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经营者阶层的异化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副产品。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分权模式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它从理论上对改革实践进行了概括与阐释,并成为指导改革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
波兰经济学家W•布鲁斯首先提出了分权理论。
布鲁斯认为选择分权模式的目的是赋予国有制“社会所有制的特征”,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够符合社会所有制的两个基本标准:第一,对所有制对象的处置必须是为了社会利益;第二,所有制对象必须是由社会来加以处置。
分权模式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集权模式的区别在于:集权模式在中央和企业两级均采用集中决策方式,只是在个人消费决策上采取分散方式,而分权模式将“一般的或日常的微观经济决策”分散化,即由企业主要依据市场机制自主决策。
由中央和企业分别掌握宏观经济决策权和企业微观经济决策权的经济运行模式,即是分权模式。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趋势首先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
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也首先表现于资本主义条件下。
早在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利就明确指出了西方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并加以阐述。
他指出:“公司制度的兴起,以及伴之而来的由于工业在公司形式下的集中而产生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乃是20世纪中头一个重要变化。
”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经营权膨胀及经营者侵占所有者权益的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莫过于日本的“经理革命”。
所谓“经理革命”,就是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经理阶层凭借其经营者地位,逐渐以职能资本家的身份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过程。
现代西方社会中,资本家阶级日益分为所有者(投资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两大阶层,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人格化表现。
在日本,作为职能资本家的经理阶层,经过长期的经营,打破了自明治维新以后家族资本垄断日本经济的局面,成为一个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家族资本集团与个别资本家的新资产者阶层。
由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侵占造成的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
东欧改革中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也表露了出来。
前南斯拉夫著名经济学家杜尚•比兰契奇在1973年发表的《南斯拉夫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实践(1945-1973)》一书中指出:“60年代开始前,政治结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而后,特别是从1965年经济改革起,社会进程日益使…经理‟和…专家治国论者‟执政。
工人自治的根本原则和目的是把政治结构论者管理经济的权利夺过来,并交给工人集体管理。
但是,…转移‟给工人集体的权利,大部分是转给了工人集体中的领导集团,而很少交给直接生产者。
这种并不完善的自治概念获得了一个政治思想的合法称号,即所谓的…专家治国论结构‟。
”可见,比兰契奇在当时就已注意到了,南斯拉夫所实行的“工人自治”的动机与效果并不统一。
而这种现象,正是分权模式的逻辑矛盾在现实中的反映。
其他一些东欧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
波兰著名学者雅罗舍夫斯基在80年代中期指出:“技术贵族——官僚主义的管理体制逐渐使直接生产者不能再对经济、社会——政治决定施加影响,并削弱了代表机关和工人自治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促使了全民所有制向…私人集团‟所有制的转化。
”
经营者阶层在“分权”过程中崛起。
伴随这一过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比兰契奇写道:“在…管理阶级‟与工人群众分开的同时,开始出现了社会差别和发财致富的过程。
形成了某种所谓的…中等阶级‟。
根据某些研究人员的估计,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2%达到了高度发达国家的所谓的…中等阶级‟的标准;约占10%的人口(即工资最优厚者)接近这个水平;另一方面,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存标准线之内。
”
事实上,实行分权模式的东欧国家中确实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化。
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个西方国家,美国和日本与两个采取分权模式的东欧国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加以比较,即可发现:南、匈两国社会分化水平已与美、日两国大体相当。
如果将居民按收入高低等分为5个组别,最低20%和最高20%居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美国为5.3%和39.9%,日本为8.7%和37.5%,南斯拉夫为6.6%和38.7%,匈牙利为6.9%和35.8%。
其中,南斯拉夫的社会贫富差距甚至比日本还要大一些。
然而,两权分离可能导致的社会结果,即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却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独立的经营者阶层的出现意味着资本家队伍的扩大,它冲破了财产世袭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仍是一种肯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情况则复杂得多,两权分离可能既瓦解了国有制,又未带来社会所有制。
正如科尔奈指出的,市场社会主义时期的经营者直接成为政治制度剧变之后商人和经理阶层的候选人。
从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直接转变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家,成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