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女性歧视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的影响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
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
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
语言与思维之语言中的女性歧视
语 言 与 思 维 之 语 言 中 的 女 性 歧 视
汪 家 羽
( 阴 师 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淮 安 淮 江
摘 要 :本 文 从 语 言 与 思 维 的 关 系 切 入 , 论 了 语 讨
2 30 ) 2 30
女 性 的 现 象 。社 会 中 的 女 性 歧 视 历 史 悠 久 , 中 国 而 言 , 就
图 认 为 思 维 就 是 无 声 的 语 言 : 我 有 一 个 想 法 :心 灵 在 思 “
女 形 象 ,孙 二 娘 和 顾 大 嫂 被 刻 画 成 女 性 的 异 类 , 面 目狰
狞 , 言 粗 野 , 为 鲁 莽 , 直 比男 人 还 要 “ 人 ” 一 个 是 语 行 简 男 ,
亚里 士多 德认 为语 言 只是 思 维 的符 号 。 维不 等 于 语 言 。 思 近 年 来 ,著 名 的 涉 及 语 言 与 思 维 关 系 论 断 的 沃 尔 夫 假 说
也 颇 受 争 议 。 沃 尔 夫 最 明 确 地 认 为 :语 言 各 有 不 同 的 形 “ 态 , 因为语 言 存在 的 文化 也是 各 不相 同 的 . 同的语 言 是 不
工 具 , 会 了意 思 就 忘 记 了 用 来 传 达 意 思 的 语 言 。 子 的 领 庄
பைடு நூலகம்
者 以知帅 人者 也 。 即使是 令 国人 引 以为豪 的四 大名著 之 ”
一
《 浒 传 》 充斥 着歧 视 女性 的思想 。对仅 有 的几个 正 水 也
面 女 性 人 物 的 描 写 .呈 现 的 却 是 一 个 个 变 态 的 异 化 的 妇
乎大 门而 先 男率 女 , 从 男 , 妇 之 义 由此 始 也 ; 人 从 女 夫 妇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性别化上。
许多语言中,名词常常被划分为阴性和阳性,而在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区分。
英语中仍存在着一些表现性别歧视的名词用法。
在很多情况下,男性的称呼往往被视为中性的代词,而女性的称呼则是特定的女性代词。
“he” 和“man” 往往被用来表示普通的人类,而“she” 和“woman” 则用来指代女性。
这种用词习惯暗示了男性是普遍的代表,而女性则是次要的存在,这种偏见的表现也印证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中的称谓和职业名称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stewardess”(女乘务员)和“actress”(女演员)这样带有性别标识的职业名称就暗示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占据了次要地位,这与现实中女性在社会职场中的地位并不相符。
同样的,在称谓中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比如“businessman”(商人)和“policeman”(警察)等词语中都带有男性化的色彩。
这些用语会让人们对于不同性别在职场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固定化的印象,从而加剧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性别歧视语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有关。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传统中,男性一直被塑造为强壮、理智和有权威性,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情感化和婉约。
这种固有的性别定位使得社会中的人们在语言使用时不经意地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了性别歧视的语言现象。
媒体和文化的影响也加剧了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
媒体中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断地强化了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固定认知,这也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
要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需要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中进行改变。
为了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要加强性别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男女在能力和价值上的平等。
媒体和文化产业也应该塑造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性别形象,避免强化社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语言歧视
• 语言歧视的对象多是弱势群体 • 传统语言歧视领域呈现稳定或 者消退的态势,同时又出现了 新兴的语言歧视领域
表 现 特 征
• 语言歧视现象具有民族性
Thank you!
文字
带有女性特征形式标记或者语义标记的 词语有不少是含有贬义的。
• 表褒义的多与女子的体貌有关 • 表贬义的多与行为、身份或者品格 特征有关
• 好:本义:美,女子貌美。好,美也。——东汉·许 慎《说文》 • 妒:本义:妇女忌妒丈夫。也指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
2.女性语言语意贬低的表现 在英语中,任何词只要与女性有关,其意思就要变 质,这个词就会成为贬义词。 Professional: He is a professional. 联想体面的职业,如律师,医生 She is a professional——She is a prostitute(妓女)。
很多女性词原来和与其相对应的男性词具有同等的地 位,可以在相同的状况下和条件下使用,但是后来只有女 性词带上了否定的色彩。用于男性的词往往是褒扬的,而 用于女性时则带有贬意。 。Master :“主人”“大师” Mistress: “情妇”之意
性别语言歧视 ——男性
性别排斥性语言
性别排斥性语言:现代英语中存在部分词语及短语,其 仅指代某一特定性别,若要指代另一性别,需添加特定 修饰词。
以男性语言为规范,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 Man:“男子”,“人类”,泛指所有的人 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 不知所指之人具体性别时,he ,his 和him 经常用来 泛指全人类(这是英语中的一条规则) Mr. 是对一位男士的尊称,Mrs.则是一位男子的太 太的尊称,女性的称谓也就依附于男性了。
2.构词标记不对称: 贬女现象:即男性名词是规范的、无标记的, 而女性名词往往在男性名词上加以变通。 • “女市长”“女强人”“女英雄”“女科学家” • 在会议代表名单上看到女性代表后往往用“(女)”来标 注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是指在社会中基于性别而对个人或群体进行不公正对待的行为或实践。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性别平等持有较为进步的态度,但是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于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使用上。
在英语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性别歧视的现象。
英语语法中存在一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即使用代词时的性别差异。
在英语中,代词用来替代名词,以避免重复使用。
在使用代词时,常常使用男性代词来代替通常情况下并不涉及性别的名词。
下面的句子使用了男性代词“he”来代替一个未知性别的人:“If a person wants to succeed, he must work hard.”在这个句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人的性别,但使用了男性代词来代替。
这种使用方式暗示了女性在成功方面的不重要性,并强调了男性的主导地位,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英语中一些词汇也暗示了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
一些词汇具有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带有负面的隐含意义。
“bossy”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女性的行为,暗示她们过于专断或咄咄逼人。
“bitchy”这个词一般用于形容女性对其他女性的不友善或悲剧,强调她们之间的竞争关系。
这种词汇的使用,使女性在社会中被贬低和歧视。
在英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对女性的称呼和标签化的歧视。
一些词汇只用来描述女性,而没有相应的男性词汇。
“housewife” 这个词只用来描述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而没有男性对应的词汇。
这种标签化的现象限制了女性的社会角色和选择,并对女性进行了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中的广告和媒体也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广告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身材完美、美貌动人、服从男性的形象,强调她们的外表而忽视其能力和智慧。
这种呈现方式对女性进行了性别歧视,并将她们仅仅视为性对象或商品。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状与文化内涵探讨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状与文化内涵探讨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背后还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固有的性别偏见。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来自于对性别角色的固有印象和社会
文化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通常被视为强壮、决策者和主导者,而女性则被视
为温柔、体贴和依赖性强。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影响了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使得人
们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带有对于性别的偏见。
这种偏见并不是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受到了长期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文
化中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念。
针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变。
我们可以积极倡
导使用中性的称谓和词汇来消除性别歧视。
用“人造的”来取代“manmade”、用“消防员”来取代“fireman”等,这样可以在语言使用中避免性别歧视的表达。
我们需要加强
对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的认识和反思,鼓励人们在日常语言中注意不用带有性别歧
视和偏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最终,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引
导人们摒弃对性别刻板印象,推动实现性别平等。
在改变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的我们也应该深入探讨性别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和
影响。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性别歧视问题并不是语言层面上的表象问题,而是社会文化
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社会文化中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刻
板印象,关注性别平等的实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语言性别歧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言语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包括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性别歧视体现在对女性的称呼上。
许多语言中,对男性使用的称谓通常表示尊重和权力,而对女性使用的称呼则更多体现了性别刻板定型和不平等。
在英语中,"Mr."和"Mrs."分别表示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但是对于未婚女性,称呼却只有一个"Miss",而男性则没有类似的区分。
这种区分不仅给女性带来了婚姻压力,也表明了传统性别角色在语言中的体现。
语言性别歧视也体现在对女性的贬低和嘲笑上。
许多语言中,对女性的言语风格往往被认为是柔弱和无能的象征。
在英语中,女性使用更多的委婉语和礼貌用语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直接和强硬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自信和权威的表现。
这种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偏见使得女性在言语交流中感到被压抑和不公平待遇。
语言性别歧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观念和期待。
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扮演柔弱、细腻、依赖的角色,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对这种角色定型的一种体现。
这种定型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也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语言性别歧视并非仅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在某些情况下,男性也会面临语言性别歧视。
在一些语言中,男性对女性使用的称呼也可能带有侮辱和贬低的意味,扭转了性别歧视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性别歧视的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
语言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内涵。
每个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往往原因于性别角色在文化中的传统定位。
在一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私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而男性则被视为公共领域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这种传统角色分工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对男性的赞美,这进一步强化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语言性别歧视是指在语言中出现的对特定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现象在很多语言中存在,包括英语。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
英语中存在着对男性的优先性和女性的次等性的表达方式。
在一些职业名称中,男性的职业名称通常被认为是中性的,而女性的职业名称则需要在原词后面加上“女”字来表示。
“doctor”(医生)是一个中性词,而“woman doctor”(女医生)则是一个被称为“双重标准”的表达方式,暗示了女性医生的特异性。
英语中存在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的词汇和短语。
“bitch”(母狗)被用来对女性进行侮辱和贬低,而同样含有贬义的词汇对男性并没有相应的表达。
“tomboy”(男孩儿气的女孩)则是用来形容女孩子“像个男孩子一样”行为的词汇,暗示女孩子应该具备特定的女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英语中还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刻板印象的表达方式。
男性常常被形容为强壮、果断和坚决,而女性则常常被形容为柔弱、善良和体贴。
这种对性别特质的强制性的刻画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也对性别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种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背后反映了英语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对男性和女性所期望扮演角色的定式化。
英语文化中普遍认为男性具备更多权威和权力,女性则被期望扮演从属的角色。
这种观念源自历史上的性别不平等和男性至上主义。
而这种文化内涵对性别平等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语言性别歧视的存在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差别和不平等,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政治参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受到限制。
这种歧视也对男性带来压力,要求他们符合社会对男性的期望。
为了消除语言性别歧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对性别歧视的意识,教育人们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同性别。
我们可以通过修改词汇和短语,消除对特定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我们也可以借助媒体和文化活动来宣传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对性别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语言的性别歧视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语言的性别歧视有学者从语境、语用原则、言语行为、委婉语、语义等各方面,详细论述了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文化。
在汉语中,性别差异和性别文化一样存在。
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男性为规范、较多的与女性相关的贬义词、构字上对女性的歧视。
“以男性为规范”在语言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一直受“以男性为规范”观念的影响。
“他”和“她”是汉语中唯一能显示特征的两个代词。
在繁殖时,人们往往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代。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
其次,在许多国家,女性婚后改随夫姓,如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等。
而在旧中国,男子有名有姓,甚至还有字,在姓名上是非常讲究的。
而女性或者有姓无名,以“氏”呼之, 如“沈氏”、“王氏”;或者无姓无名, 以排行呼之,如“大丫头”、“二丫头”,总之, 女性的称呼姓名是不受重视的。
再次, 把女性当作例外也表现了“以男性为规范观念”,在汉语中工程师、司机等称呼指男工程师、男司机,如果这一工程师、司机是女性则必加注明为“女工程师”、“女司机”。
这种在以职业称呼人时的习惯用法, 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一职业的性别认同,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男性为规范的称呼,这种特征在男女都有或者女性占多数的场合中都存在着。
比如提到中国篮球队,一定是指男子篮球队,虽然也有女子篮球队,但是如果未加说明,则一定是指男子。
在会议代表的名单上,不管女性人数的多少,在女代表后面都会加括号注明性别。
这种以男性为规范的现象在其他语言中也比比皆是,有时甚至更加严重。
在英语中, man不仅指成年男人,而且可以泛指人,即可以作为人类的总称,而 woman 单指女人。
Citizen (公民)一词就是指男性,后来才有了专门指代女公民的词: citizeness 。
英语中许多职业名词都以 man 为后缀,如 chairman (主席)、 fireman (消防队员)、 policeman (警察)等,即使称呼从事这一职业的女性也是如此。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英语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性别歧视现象,社会语言对性别有着刻板印象,而英语中也存在着许多性别歧视词汇。
文化传统影响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在语言中形象被动。
性别平等在英语语言中面临挑战,但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现状。
语言使用者有责任和规范,需要注意避免性别歧视的言语。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有助于人们重视性别平等问题。
通过文章探讨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社会语言、刻板印象、性别歧视词汇、文化传统、被动形象、性别平等、挑战、意识提升、责任与规范、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它在语言中体现出来,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
从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到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词汇,再到文化传统对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一部分。
女性在英语语言中通常被描绘成被动、柔弱的形象,这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反映在语言中。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意识到性别平等在英语语言中的挑战,努力提升性别平等意识,规范语言使用,加强性别平等教育,以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语言使用的责任与规范、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和文化的多样性。
2. 正文2.1 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英语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广告语言到日常口语,都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特定角色的固定化描述。
男性往往被描述为强壮、果断、有权威,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温柔、体贴、依赖他人。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存在于行动和偏见中,还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常常反映出一些对特定性别的偏见或歧视。
本文将探讨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
一、冠词的使用差异冠词是语言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它们被用来指代名词并表示数量或特定身份。
在某些语言中,冠词的使用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比如,法语中“le”用于指代男性名词,而“la”用于指代女性名词。
这种性别差异的使用可能会暗示一种偏见,表明“男性”在言语中更具有重要性。
二、职业名称的性别偏见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很多职业名称都存在性别偏见。
以英语为例,很多职业名称都默认为男性,如“policeman”(警察,男性)、“fireman”(消防员,男性)等。
而对于女性从事的同样职业,则会添加性别修饰词,如“female doctor”(女医生)。
“女性+职业名称”的表达方式凸显了性别的特征,这种命名方式背后也存在着对女性从业者的偏见。
三、词汇和短语的双重标准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汇和短语表达特定的概念或意义。
然而,有些词汇和短语在性别上存在双重标准。
比如,“男子汉”、“女娲补天”,这些词汇和短语中明显强调了男性或女性的特点,巩固了性别歧视的成见。
四、对女性评价的贬低和侮辱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另一种常见表现是对女性的评价存在贬低和侮辱。
很多语言中,对女性的称呼常常伴随着某种负面意义,如“淑女”(含有保守和过时的含义)和“妇女”(强调关注于私人生活)。
这些词汇的使用带有一种偏见,传递出对女性能力和地位的低估。
五、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男性和女性的常规描述,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和可接受的行为特征。
典型的例子是将男性描述为“果断”、“强壮”和“聪明”,将女性描述为“温柔”、“美丽”和“敏感”。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得以延续。
六、歧视性语言对个体的影响性别歧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2019年精选文档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Sapir- 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语言的结构、词汇及用法与操该语言的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然而,人们对于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
直到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研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1.意识形态的影响。
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亚里斯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认为: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汉文化更是如此。
孔子就把女人和小人归为一类。
而神话、宗教和汉文化的儒家思想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统治过人的思想意识。
2.社会化偏见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在Mr Smith married off all her daughters中,marry off 很容易就让人想起auction off (拍卖掉), sell off(廉价出售)。
这些都反映了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即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包括英语。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使用委婉语言:英语中存在一些通过使用委婉语言来描述女性的习惯,这表现出一种道德或文化的偏见。
男性通常被称为“先生”(mister),而女性通常被称为“夫人”(madam)或“小姐”(miss)。
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暗示女性的婚姻状况或者对她们的不同程度的尊重。
3. 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在英语中,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性别歧视。
通常认为,“男性”或“男人”是默认的普遍类别,而女性只是一个特殊的类别。
“他是医生”(he is a doctor)和“她是女医生”(she is a female doctor)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就显示了男性职业的普遍化和女性职业的特殊性。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1. 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文化观念。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视为更加独立和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传统的照顾和家庭角色。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2. 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归因于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
男性的词汇和语法更容易成为普遍及中性词汇和语法。
3.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也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生活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而对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区分或不公平的对待。
而言语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歧视。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自然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法和语言结构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名词性别和代词使用。
首先是名词性别,英语中的很多名词是有性别区分的,例如“steward”和“stewardess”、“policeman”和“policewoman”等。
这种名词的性别区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强调了男女在特定职业或特定角色中的不同地位。
其次是代词使用,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也是性别化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he”常常被用作中性代词,而“she”则被特指为女性。
这种代词的使用也暗含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定位,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体现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
“man of the house”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搭配,这种搭配强调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而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很多以男性为代表的习语,例如“the man in the street”、“a man's job”等,这些习语实际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除了语言结构和固定搭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上。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坚强、有能力,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需要保护,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这种性别划分,或者性别划分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限于英语国家,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划分产生了影响。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需要从语言结构上加以改变。
可以采取使用中性化的名词来替代性别化的名词,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来替代“stewardess”,用“police officer”来替代“policeman/policewoman”。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存在着一些性别歧视的现象,这种歧视往往体现在对男女性别的称呼、表达方式、词汇选择等方面。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了很多对性别歧视的反对和改变,但是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一些针对女性的歧视称呼。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用一些带有贬义的词汇来形容女性,比如"bitch"、"slut"、"whore"等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在口头语言中被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音乐歌曲等媒体中也能听到,这种现象就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和歧视。
即使不是带有贬义的词汇,一些称呼也可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成分,比如对女性称呼为"女士"或"太太",而对男性称呼为"先生"。
这种称呼方式很容易让人觉得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存在着一种隐性的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中的一些词汇选择也表现出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职业名称中,往往会出现男性化的形式,比如"policeman"、"fireman"等,而女性从业者则要用"policewoman"、"firewoman"这样的词汇来表示。
这种词汇选择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为这些职业适合男性从事的偏见,从而使女性在职业选择上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成语、俗语中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比如"man's world"、"boys will be boys"等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男性的优越性,从而排斥了女性的存在和地位。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是指因为一个人的性别而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现象可能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上。
本文将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讨如何消除这些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语法结构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使用“he”(他)作为普遍性别代词,而忽略了“she”(她)的存在。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会使用“man”(男人)作为泛指,而不是使用更中性的术语。
这种语法上的性别歧视也会巩固人们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让人们产生误以为男性是普遍性的代表的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语用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在交流中,人们可能不经意地使用了一些带有性别偏见的语言。
称赞女性时可能会聚焦在外貌而非能力,或者当女性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时可能会被贴上“女汉子”的标签。
这种语用上的性别歧视也会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性别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那么,如何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修正词汇来消除性别暗示。
将“policeman”和“fireman”改为“police officer”(警官)和“firefighter”(消防员)来避免性别的暗示。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更中性的代词和语法结构来减少性别歧视。
使用“they”(他们/她们)来替代“he”或“she”,同时也可以使用“humankind”(人类)来替代“mankind”(人类)等。
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倡导来改变人们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性别。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现象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上,带来了对于性别的印象和偏见。
我们可以通过修正词汇、使用更中性的代词和语法,以及通过教育和倡导来消除这些现象。
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女性歧视姓名:张嘉丽班级:汉语言班学号:20130100032摘要:语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由于男尊女卑意识的根深蒂固,汉语中存在大量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语言。
本文从造字、词汇组合、称谓语、语义四个角度论述了汉语中语言的女性歧视现象。
关键词:女性歧视、造字、男尊女卑、称谓语语言学家帕莫尔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信仰与偏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必然也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活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史上,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统治的从属地位,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导致了语言的性别歧视。
因此,在语言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针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本文从造字、词汇组合、称谓语、语义四个角度展现了汉语中语言的女性歧视。
一、造字角度汉字多象形表意文字,性别歧视可以以文字的形状和结构表现出来,彰显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种认识定势。
“女”字造字之初就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
甲骨文的“女”下半部像双腿跪下,上半部“像其掩敛自守之状”,或像“两手操作之形”。
由此可以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已局限于室内劳动并常跪着侍奉男性。
因此,“女”这个字实际上包含了歧视意。
作为《说文解字》中最庞大的部类之一,女部收字共238个。
对女性描述性用字的有156个,其中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美德的字有79个,约占女部字的三分之一,而表示贬义的大约60个,约占其中的四分之一。
据统计,《汉语大词典简编》收集了310个女部字,其中表示贬义的如奴、奸、孬等有56个,表示褒义的如好、婉、妙等有70个,表示中性的如妇、嫁、娶等有184个。
从统计结果看,其中贬义的女部字最少。
但是,从女部字的深层文化内涵来看,这三类女部字均体现了语言中的女性歧视:(一)含贬义的女部字。
根据汉字的造字法,含女部的字均与女子有关。
在常用的女部字中,表示男女都会有的不健康情感或令人讨厌的字有嫉、妒、嫖、娼等,这是因为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通常是以男性的审美需求为标准来判定女子是否有美德,因此,女性经常会被强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一些表示贬义的,邪恶的字眼在造字之初就体现了偏见和歧义。
含贬义的女部字,如奴,从文字上看,“奴”从女从又[1],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抓住一个女奴。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了奴隶阶层,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被剥削阶级经常会因为负债必须将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女儿,作为抵押品,卖给剥削阶级。
这些被卖的女子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是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这体现了女子低贱的社会地位。
(二)含褒义的女部字。
汉语中有不少女部字是褒义的,字面上看起来是好的意义。
但是,这类褒义的词往往不是与封建礼教就是与姿色有关,女性只是被观赏物,是客体,而男人才是观赏者,是主体,作为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价。
这恰恰说明女性的地位低下,女性的命运如草芥,被男人视为玩物,供茶余饭后评头论足。
例如“好”字,本意是褒义。
但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女有子为好”,暗指女人生子才是好。
据甲骨文记载和学者研究,商代武丁王的妻子之一“妇好”,就因为她生子多而得名“好” [2],这表明女人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她的生育能力上,女人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好”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美也,从女、子”[3]。
当时的“好”还没有发展成好坏之意,但从字形结构上来分析,女和子共存就是美,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由此可以看出,本身为褒义的字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三)表示中性的女部字。
例如“娶”,“娶”“取”原本同字,后来为区分“取”的本意和引申义,特意为娶妻义造了一个“娶”字,“取”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抓住一只耳朵。
古人抓住了俘虏后,用手割去耳朵,这就是“取”的本意。
因此,“取”最初指抢女人为妻,反映了古代的抢婚习俗。
将女人拿回家做老婆就像拿回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一样,女性不仅可以买卖,还可以送人,这体现了女人低贱的社会地位,而这类词语同样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二、词汇组合角度词汇组合角度往往反映出男女的主次地位,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具体体现在男前女后的词汇顺序和褒男贬女的词汇意义。
(一)男前女后的词序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形缺乏变化,但是对词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意改变。
在构词时当男女并列出现,男性总是排在女性前面,如男女、夫妻、夫妇、父母、公婆、兄嫂、弟妹、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男耕女织、生儿育女、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善男信女。
这种排列反映了一种社会价值观,汉人区别尊卑有序时,比较趋向于尊在前卑在后,男先女后的排序实际上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变相表达。
(二)褒男贬女的词汇意义。
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把“男性”作为“人类”范畴的典型成员,“独立勇敢高尚”,而女性则多“脆弱附属轻佻”。
“爷们儿”“男子气”是褒扬,“妇人之见”“女流之辈”是轻蔑,“雄飞雌伏”中“雄飞”表昂扬振奋,而“雌伏”却是“退让”。
“雄”“雌”“阴”“阳”早已明显带有褒贬意义。
男孩出生叫“弄璋之喜”,女孩出生则叫“弄瓦之喜”,“璋”就是美玉,美玉和瓦片,男女地位高低立现。
有些中性词,加上意指女性的字后,则有贬斥的意义,如:墙——女墙(矮墙),风——雌风(卑劣之风),这些都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蔑之意。
三、称谓语角度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1。
“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所以1 /link?url=s5s_01_OHvyknBTnatmFLoY5kS1780wxUN9ztvBl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称谓语中存在大量女性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称谓语的不对称和称谓语中的贬女现象。
(一)称谓语的不对称性缺位现象。
如汉语中有“遗孀”,指死了丈夫的妻子,说明妻子无独立性,但却没有“遗鰥”。
妻子死后,丈夫再娶叫“续弦”,新妻子为“填房”,但无词与“续弦”相对,也没有词语形容再婚的丈夫;当老师是男性时,其配偶可以称为“师母”,但当老师是女性时,则没有对应的词汇称其配偶;另外,父亲的兄弟有伯、叔之分,父亲的兄妹却统称为姑,而母亲的兄弟姐妹都分别只有一个称呼:舅和姨。
也就是说只有父系男性长辈才有长幼之分,其他的只有父系、母系之别,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家长制中以男性为继承人有关,由此可见女性与男性在家族中地位的不平等。
称谓范围不对等。
称谓范围不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没有与男性大社会称谓“先生”相对等的女性大社会称谓。
“先生”可在任何场合指任何男性,而“小姐”“女士”都是小社会称谓,并没有普遍意义。
标记现象。
男性的典型成员低位致使男性语言为规范,是标准和主体,女性语言依赖于男性语言,“标记性”便是其中体现。
男性名词一般独立性较强无标记,而女性却有严格的标记词。
如“女市长”,“女强人”。
“官”并非男性称谓,可是古代的官一般是指男性,因此指宫中女官时要用“妇官”。
汉语中的称谓词不对等性充分说明男性的语言是规范形式,而女性是例外。
(二)称谓语中的贬女现象夫妻称谓。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更是男女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夫妻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及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
夫妻之间本应是地位平等的,但我们从夫妻的称谓中并没有看到这种平等。
古代丈夫称自己妻子为“贱内、拙荆、糟糠、内助、内子”,女子要自称为“奴家、妾身、卑妾、贱妾”,但要称丈夫为“良人、官人、老爷”。
当今社会有些农村,妻子仍被称为“婆娘、屋里的、做饭的、俺家的”,妻子却仍管丈夫叫“当家的”。
女性婚后往往要冠上夫姓,如一个姓李的女子嫁给一个姓王的男子,女子会被称为王夫人,或者王李氏,这种称呼显然会潜移默化地使妇女丧失自我意识,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隶属关系,表现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女性是从属附庸地位。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中更重视父系亲属,这再次反映了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以及对女性的歧视。
父系亲属是内,母系亲属是外,必须加上“外”和“表”,以表示内外有别。
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则称为“外祖父母”,女儿的儿女称为“外孙”“外孙女”,“外亲”与“宗亲”相区别,是男权社会的反映,以男性为本位的中国亲属体系将女性排除在外了。
汉语中还有些职业称谓也发生了语义降贬,如女秘书、公关小姐,甚至是女博士,现在也指嫁不出去,刻薄的老女人。
四、语义角度汉语大多数词只要和女性相关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意义,而与之相对的男性词汇往往是褒义词或者中性词。
“阴”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贬抑色彩,这个词往往是女性性别的代名词,与“阴”组合的词几乎都是贬义,如阴暗、阴险、阴森、阴谋、阴毒等等。
与之相对,作为男性代名词的“阳”却几乎没有任何贬义的语义联想,男性的阳刚之美一向为人所称颂,如果一个男孩像女孩,就会被笑是“娘娘腔”,而一位女性若是被认为有“男子风范”,则是社会对她的肯定和褒扬。
除此之外,一些俗语和谚语也体现了对女性的丑化和贬低。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妇人之言不可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倾注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少年新妇年年有,只怕铜钱不凑手”“打老婆,骂老婆,手内无钱买老婆”、“菜刀不磨成死铁,女人不打成妖孽”、“好男不和女斗”等等,均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女性歧视。
五、结语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男性在经济社会中获得了支配权,于是在观念上对妇女形成了偏见。
思维决定语言,这种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来,从造字、词汇组合、称谓语、语义均可以体现出来。
语言对思维有巨大的反作用。
这种用语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消除这些语言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转变女性歧视的现象,必将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1]许慎.徐铉校订.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260[2] 王宇平.浅谈汉语中的女部字与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J]. 文学研究,2014,(07):16[3] 许慎.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261[4]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11[5] 赵爱武.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6]刘在良.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J].山东海外教学,1996,(03)[7]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谢元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J].湖北师范学院报,2002,(06)[9]吴长镛,姚云竹.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修辞学习,2002,(06)[10]温端政.谚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1]张博.中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J].妇女研究丛论,1998,(01)[1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13]蒋于花.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 怀化学院学报,2007,(09)[14]汪家羽.语言与思维之语言中的女性歧视[J]. 文教资料,2010,(29)[15]江丽莉.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成因分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2)[16]黄育红.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J]. 湖南社会科学,2015,(02)[17] 汪小琳,朱汉熊.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