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

1、 什么是心理学(单选/填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著(单选/填空)。

(心理学诞生时间)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把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门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随后,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研究》。

(2)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单选/多选/填空)。

1.(心理过程)(填/单)。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单选)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人格。(人格)(空)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1)人格倾向性。(填/单)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格结构中做活跃的因素。

儿童时期,(兴趣)在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时期,(理想)开始占主导地位;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成为主导的人格倾向。

(2)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 判断哪种方法)

(1) 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 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3) 调查法

(4) 临床法

(5) 个案法。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多选/单选/填空 给解释填概念名词)

(1) 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填空/多选/单选)。

3、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给某一具体学科 问属于哪个层次)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按照他们研究目的和取向的不同,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四个层次:

1. 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心理学

史、理论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2. 心理现象研究:包括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

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需要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能力心理学、气质心理学和性格性理学等。

3. 心理对象研究:按照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

域。我们又可以把心理学细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活动领域层次: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可以产生

以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航空心理学、航海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网络心理学、交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等。

1、 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了解 名称和代表人物)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4) 完形主义心理学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4、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争的局面演变为学派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社会心理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

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②对内部刺激的知觉;

③对自身的觉知,即所谓的自我意识;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

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二、心理学的源流

1.心理学的流派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构造主义。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

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方法就是内省法,研究者经过研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不同刺激情境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机能主义的主张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

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

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4)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

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

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合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

塑造和矫正。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

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所谓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他们采用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还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2.心理学的研究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2)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

①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②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

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③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④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社会心理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

内部刺激的觉

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②对内部刺激的知觉;

③对自身的觉知,即所谓的自我意识;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

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二、心理学的源流

1.心理学的流派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构造主义。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

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方法就是内省法,研究者经过研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不同刺激情境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机能主义的主张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

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

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为后

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4)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

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

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合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

塑造和矫正。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

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所谓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他们采用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还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2.心理学的研究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2)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

①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②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

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③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④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概念总结

心理学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观察是人的一中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6.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7.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再造想象是一句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11.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9.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0.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概念学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概念学习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概念学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概念学习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 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 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物,大鼠选择大的(或小的)一个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大鼠要辨认的不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具体的尺寸形状或颜色等),而是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哪个较大或较小。 大鼠完成这一个任务,必须要习得“大”或“小”的概念。 实验证明,大鼠经过多次的选择练习可做到。 但这种概念在大鼠的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尚未确知。 借助它可了解动物能否从经验中形成对某种刺激情境的抽象性质的概念。 在人类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

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类型。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3)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4)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5)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新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手 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 专家型教师: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 教学专长: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专长: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 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 教授专长:为了完成目标,所拥有的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总与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 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探讨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系数:表明两个测量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与方向的一个数值。 实验研究:在情境中引入变量,记录结构并分析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发展 智慧(思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一门学科。 图式: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适应:通过同化与顺应维持有机体生存的一种认知机能 组织:通过对图式中有关信息的组织,促进对环境中新信息的同化与顺应,属于另一认知机能同化: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顺应: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就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逻辑---数理经验:就是个体对动作与动作之间关系理解的结果,这类经验来源于动作,而不就是来源于物体。 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守恒:指儿童已经认识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就是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 内化: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个人言语(维果斯基):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自我中心式言语(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她人的一种言语,代表个人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 教学支架:就是指儿童试图解决超出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社会与情感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等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人格与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与态度。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自我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自我心理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我心理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自我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分支学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代表人物有A.弗洛伊德、哈特曼、费顿、埃里克森。 继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但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功能,而不强调本我的作用。 将自我和自我的功能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认为自我自主地发挥作用,而不受潜意识冲动或性本能的影响。 这一派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注意从本我和本能转向自我发动的过程,认为自我能够使人适应外界或对外界作出调整。 因此无须对本我的潜意识内容作长期分析,便可以完成深层心理的重要工作,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们已提出一些短程疗法,如危机干预法。 1939年,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派的建立。

此后数十年间,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观点:(1)自我是个体的一种内部控制机构,能发展、组织个体的生活,保证个体生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与和谐,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个体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心理性欲朝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自主性,决定个体的命运。 (2)自我有许多正面的特性,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 凡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能成功地解决人生发展中每一阶段产生的问题。 (3)自我同一性包含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感,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整体性(wholeness)和整合性(synthesis),指潜在地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social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若没有自我同一性感,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 (4)对“我”(I)、“自己”(self)和“自我”(ego)作出区 分:“我”是我感到的我的一切经验的觉知中心;“自己”是“我”的对象,是前意识的,可被体验或觉知为包括身体、人格和扮演的角色等各种“自己”,也可以是这些经验的复合物,如我认为我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是把个人的各

这才是心理学(解读版)

1.导读 纵观今日图书市场,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著作要么是故事书,粗浅得要命;要么是让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艰深无比。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在书中,作者经常会用一些常识性的、朴素的与直观的分析和思考与另一些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不过,看下面的内容之前,首先要知道以下9点: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难度。 2.心理学家提出可作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此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们总能聚合成为一个共识性的结论。 以上这九个问题,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2.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天生不招人待见的人极少,但天生不招人待见的学科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甲:你学的什么专业? 乙:我学的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心理学概念: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屈尔佩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屈尔佩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屈尔佩”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屈尔佩 【生卒】:1862—1915【介绍】:德国心理学家。 生于德国拉脱维亚的坎兰德。 188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因受冯特影响,一度转向哲学与实验心理学。 后赴柏林大学学习半年历史,又到哥廷根大学师从G.E.缪勒学习心理学。 1886年返回莱比锡大学,翌年以论文《感悟学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任该校讲师及冯特的实验室助手。 1894-1909年任符兹堡大学教授,1896年为该校创建心理学实验室。 1909年任波恩大学教授。 1913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 在任教于符兹堡大学前,其观点与冯特基本一致,同属内容心理学。 转入符兹堡大学后,深信既然艾宾浩斯可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记忆,则必然也可用实验研究思

维。 领导建立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发现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其心理学思想渐向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靠拢。 为调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内容与机能(即意动)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且二者在经验中可以互相分离。 提出区分机能与内容的标准是:(1)二者在生活经验中是不同的;(2)有时内容变化而机能不变,有时机能变化而内容不变;(3)从分析的角度看,内容在意识内可以进行分析,但机能不易被分析;(4)内容和机能各有其自身的规律。 这些主张违背内容与意动不可分的原则。 着有《心理学大纲》(1893)、《心理学讲演录》(K.彪勒整理,1920)等。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學概念 台東大學進修部助理教授何俊青 ☆☆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行為科學的一種 ?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系統性探究 ?包括行為的探究、修正、預測及維持的一種知識 ?科學方法 ?認知能力與心理能力 ☆☆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及目的 ?將心理學上的發現直接用來改進課堂教學的效能 ?呈現原理原則,在面對不同狀況下,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了解學生學習行為背後的原理原則,使自己成為「有效」教師ps. 190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作貓、動物實驗 1940 年代開始成為學問 ☆☆請認真思考 ?教學工作是我最佳的生涯事業? ?一個專業教師究竟頇知道那些知能? ?一個新手教師頇注意那些事情? ?我為何學「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我解決那些問題?

佛洛伊德理論 ☆佛洛伊德觀點(為奧國的精神分析師) (一)人格結構 人格包含三種互動歷程,即 ?本我(id) 享樂主義原則,人性本惡,人天生即有衝動、本能、動物性的本質,讓身體感 到舒服ex. 飲食男女、性 ?自我(ego) 以現實為原則,真實,為本我及超我中間的綜合體 ?超我(superego) 完美、理想原則,完全符合社會規範,每人希望能達到的 *人格如冰山的一角……潛意識 *三個我交互綜合,每人均含蓋此三層面 *愈是道德高標準的人,愈抑制其本我,只能以其他管道宣洩,於社會規範、制約下生存,有時不能克服本能焦慮。 *人都追求性的滿足 (二)人格動力 ?現實焦慮 由現實的妥協產生ex. 今晚有演唱會,可是明天要考詴 ?神經質焦慮 無法控制其本能,做出不予許的行為ex. 0204 成人網站 ?道德焦慮 最後向社會妥協,例如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有罪惡感;或不想做但必頇去做。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此類焦慮,原因乃來自社會對女性的規範ex. 女孩去夜遊*明天要考詴,書念不完 直接面對→熬夜念完 逃避→睡覺 每個人的防衛機制不同,有的人會找很多理由,把罪歸於別人,將自己的 行為合理化 *姐弟戀,男方在學每月打工收入僅8000元,但約會開銷需13000 當該男孩對愛情不平衡、焦慮時 →會美化該女孩的優點,強化其好,以說服自己行為的合理性 (三)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有云:3歲6歲看未來……﹚ ?口腔期(出生後1年) 吸吮,若未獲滿足或過多,長大後會較被動、咬手指頭、嚼口香糖、貪吃、酗 酒、抽煙、諷刺別人、批評卻無建設性意見、爭辯、口語暴力 ?腔門期(出生後第2年) 訓練大小便,若極度控制或太過嚴苛責罵,會有屯積大小便、吝嗇、屯積特質、 頑固、潔癖;反之若放縱、不制約、不管他,則長大後顯現之人格特質則是破 壞、傷風敗俗 ?性蕾期(3至5、6歲) 此為重點時期,為親職教育的重要階段,孩子開始有男女兩性意識、撫摸性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