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进化历程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生物起源与进化

论文题目:大熊猫的进化历程与现状教师评语:

2014年 11月

大熊猫的进化历程与现状

摘要文章对大熊猫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了大熊猫过去的进化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大熊猫;进化历程;现状

1 大熊猫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作“猫熊”或“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大熊猫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

1.1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其体长约120-180厘米,尾长约10-20厘米,体重约60-150公斤,最重可达180公斤,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躯干、尾巴是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mm,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四川大熊猫的头大而且长,牙齿小,更类似于熊,胸斑黑色、腹毛白。秦岭棕色大熊猫亚种的头圆,头骨小,牙齿大,更近似于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棕色。秦岭白色大熊猫亚种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

2 进化历程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

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过去的一万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的侵噬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迫使大熊猫退缩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深谷之中。大熊猫之所以能在自然历史的巨变中神奇的幸存至今,可能得益于它知难而退,与世无争。

3 生存现状

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只以下,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传统观点认为大熊猫已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其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然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存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变异、种群遗传结构与基因流、种群动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该物种现生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这项研究发现修正了长久以来大家对大熊猫前途命运的认识,表明大熊猫并非是处于进化历史尽头的物种,它们

仍具有蓬勃的进化潜力。

研究结论揭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生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这一结果提示大熊猫种群的濒危和中国历史上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密切相关。

4 结论

熊猫经历了从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到现在的史诗般的进化历程,并且至今仍保留着蓬勃的进化潜力。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参考文献

[1]Behind the News – Panda Granny.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7-06-12.

[2]唐逸. 粪便DNA证实大熊猫仍具进化潜力[J]. 今日科苑,2007,19:70-71.

[3]刘毅. 我国发现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头圆更像猫. 人民网. 2006年1月12日.

[4]古老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图),西安新闻网,2006年2月15日。

[5]胡锦矗胡杰. 大猫熊研究与进展.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 (3).

[6]黄万波. 大熊猫颅骨、下颌骨及牙齿特征在进化上的意义[J].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3,03:191-207+243-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