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展开研究,分析探讨围术期护理在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并剖析不同感染因素影响下患者发生感染率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8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各组人数均为40例,对其感染因素展开分析,并对比组间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相比较高97.50%:77.50%,在围术期护理干预下观察组在各种感染因素下出现的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来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围手术期护理;临床疗效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增加患者病情恶化风险且增加患者救治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通过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感染风险及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现阶段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围术期护理强调将护理进行分阶段护理,从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旨在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病情恶化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入选的4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展开围术期护理,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8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各组人数均为40例。

观察组内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5岁(46.37±2.12)岁,住院时间9-31d(19.56±4.13)d,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5例,颅脑损伤9例,脑积水8例,癫痫8例;对照组内男17例,女13例,年龄18-74岁(46.24±2.09)岁,住院时间9-30d(19.17±4.12)d,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7例,颅脑损伤9例,脑积水7例,癫痫7例;本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经病理检验确诊为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颅内感染者。

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

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

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病历摘要】患者男,69岁,主因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 1h 行头颅 CT 提示脑出血,于2013 年6 月16 日急诊收入脑外科。

既往史:2012年3月行左侧肺叶错构瘤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平车推入病房,咽部无充血水肿,双肺叩诊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晰。

当日 20:30 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中顺利,术后复查颅脑 CT,CT 显示原出血区域再次大量出血,并已形成脑疝。

00:42 再次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1~6d白细胞计数始终为(11.01~12.04)×109/L,头部引流管引出暗红色液体约最少 3ml,最多 63ml,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2.25g,每 24 小时 2 次静脉滴注,术后第 8 日拔除头部引流管,局部加缝一针。

抗菌药物连续使用18d,术后第53 日(2013 年 8月8日)出院。

患者于2013年8月11日入住康复科,查体一般情况可,被动体位,轮椅推入病房,入院 4d后患者主诉上午 9:30开始浑身发冷不适,伴有轻微头痛症状,测体温38.4℃,10 时测体温39.3℃,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0.5g 口服,呕吐为胃内容物,测血压190/110mmHg,给予口含硝苯地平片 10mg 降压,后测血压 150/ 90mmHg。

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41×109/L、中性粒细胞 89.8%。

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粉针 2.25g,每 24 小时 2 次静脉滴注。

查体见患者右侧头部手术区皮下明显肿胀,右侧颞顶部有一包块,质软,大小约5cm×4cm,表面有一约 0.3cm 的伤口,有黄白色脓液流出,给予局部换药、排脓处置,联合应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25g,静脉滴注 8h 1次+奥硝唑 0.5g,静脉滴注,2/d加强抗感染、违热对症支持治疗,并取白色脓液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敏感,并再次行开颅探查、脓肿清除术,术后给予他唑西林 3.75g,静脉滴注,8h 1次。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17例临床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17例临床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1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措施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17例,予以综合治疗措施,观察其疗效。

结果1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白细胞以及颅内压的指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形式,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一方面会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患者预后以及转归,所以控制患者术后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医护工作人员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1,2]。

本院为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6岁。

根据患者术后的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而确诊出现感染。

1. 2 方法1. 2. 1 手术治疗①患者手术切口以及骨瓣出现感染后,若伤口深部存在波动感,应当行局部引流或清创术[3]。

由于骨瓣缺乏血供而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可以移除骨瓣,并行6周抗感染的治疗,在控制感染6个月后行颅骨成形术。

对于硬膜外积脓以及脑脓肿患者,通常需要行开颅或者是定向抽吸脓液[4]。

②腰大池脑脊液需要持续引流,通过持续引流将感染脑脊液排出体外,从而缓慢降低感染患者的颅内压力[5],并且可以刺激脑脊液的分泌,而且新分泌脑脊液能够发挥稀释以及冲洗作用,可以认为是患者的自身置换作用。

感染脑脊液截图引流到患者的体外,从而降低患者脑脊液当中的细菌浓度,从而减轻颅内感染的症状。

并且鞘内给药之后药物可以进入到患者蛛网膜的下腔,同时逐渐向颅内弥散,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③若脑室外引流患者出现细菌性脑膜炎,通过移除引流管能够提高脑膜炎的治愈率,这就要求尽快移除患者的导管。

分析7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分析7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分析7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8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29名患者单纯静脉输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19例采用静脉输注抗生素+鞘内注射抗生素+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另外30名患者采用静脉输注抗生素+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显效69例,占总数的88.46%,有效8例,占总数的10.25%,无效1例,占总数的1.29%,总有效率为98.71%。

结论在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应加强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在发生感染后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治疗预防方法【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03-01本文旨在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与预防方法,特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8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8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本组患者中有45例为男性,33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9.24±5.73)岁,其中有48例患者为开放性颅脑损伤、12例患者为脑出血、8例患者为颅底骨折、6例肿瘤、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

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均超过38.2℃,体格检查结果显示:脑膜刺激征均为阳性。

部分患者伴发有恶心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障碍。

1.2 方法首先是继续维持原发病治疗,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若患者有脑脊液渗漏,应当行清创缝合术。

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并确保酸碱平衡,给予患者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以及营养支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对应的抗生素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某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将其列为对照组;其余146例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

分析影响颅内感染的因素及两组术后恢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年龄≥60岁、术后留置引流管、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4h、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患者年龄、术后留置引流管、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4h以及术前合并糖尿病五项因素,对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围手术期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过程,颅内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颅内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的难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加强对颅内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于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某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将其列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5.53±6.31)岁;其余146例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男性82例,女性64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6.81±5.84)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并进行术前意识障碍评估。

监督手术全过程,并详细记录手术部位(幕上、幕下)、手术类型(急诊、择期)和手术持续时间等信息。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发生颅内感染情况的治疗方法。

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度3月份开始,截止到2016年度8月份期间中的174例病例进行了分析。

结果:在本次探究中,174例患者之中,共有166位患者被成功治愈,有4位患者死亡,还有4位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行出院。

结论:在避免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阶段中,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措施是治疗颅内感染病症的关键是,同时采取这样有效的措施也是降低后遗症影响、优化患者平时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感染;神经外科;颅内1资料以及方法1.1基础资料本次探究中选择了本院在2016年度3月份开始,截止到2016年度8月份期间中的174例病例进行了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共计92例,女性患者82例,患者的年龄从8岁到72岁不等。

其中半球开颅类型的手术患者82位,后颅窝开颅类型的手术患者共有54位,经鼻蝶入颅手术患者10位。

同时还有1.2诊断标准开颅术后2~7d发热,体温持续38.5℃以上,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白细胞>0.01×109/L,其中多核白细胞>50%,外周血中白细胞>10.0×109/L;脑脊液中糖含量<450mg/L(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有确定的感染原因,如脑脊液漏等。

凡具备第4条者可确定诊断,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需结合其余各条。

1.3治疗方式均行脑脊液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使用大剂量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等静脉滴注,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素,必要时联合应用几种抗菌素。

50例脑脊液培养阴性者则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菌素;6例病情较重者行感染灶清除+拔除异物;8例脑脊液漏难以控制行修补术;36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抗菌素,直到椎管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糖含量正常为止;10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抗菌素。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危险因素。

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利奈唑胺,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脑脊液漏、脑室引流、幕下手术、手术时间>4 h、使用显微镜等。

患者治疗后共计有效率为93.0%,用药过程中没有肝肾功能损害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对症处理后好转。

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多核细胞、蛋白质指标明显降低、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且危险因素较多。

患者在治疗中加用利奈唑胺效果确切,能够控制感染发展、改善生化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推广。

颅脑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为2%~18%,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

临床治疗通常单用或联合应用抗生素,但实践表明有多种抗生素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降低了药物作用,为抗感染治疗增加了困难[2]。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00例,其中术后发生颅内感染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8~72岁,平均(41.5±2.2)岁;手术时间40 min~7.5 h,平均(2.8±0.4)h;全身麻醉32例,局部麻醉11例;手术类型:颅内肿瘤切除术17例,脑出血手术12例,脑室钻孔引流术7例,蛛网膜囊肿术5例,其他2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1)依据《神经外科学》,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水平增高,细菌培养呈阳性[3]。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应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手术类型、合并基础疾病均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36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which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were summariz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1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lon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Vancomycin within the sheath,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indwelling drainage tube,surgical type,combined with basic diseases were the risk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the control group was 61.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nd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vancomycin is significant,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pera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effect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救治中,由于大部分患者具有发病快、变化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使得神经外科成为一个风险系数较高的科室[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 均与丙 酚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关。 白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 丙泊酚小剂量 静脉注射能让老年患者在安全舒适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胃镜检查 , 效果满 意。 但老年患者在做无痛 胃 镜检查前, 必须准备好常规例行麻醉前的谈话 签字手续, 选择好适应症。 此外 , 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来具体实施麻醉 , 术 中给予患者吸氧 , 进行严密监护 , 对有严重心脑血管合并症的老年患者 应慎用或禁用。
脏器功能衰竭l 脑干功 能衰竭合并脑室炎2 结论 : 例, 例。 采用积极 的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 针对不 同的病例采用不染 的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
【 关键词 】 神经 外科 手术 ; 内感染 ; 。 颅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6 R 5 1
R Ms Y A A 评分法 : 受 示无镇静 ; - 分表示浅镇静易于唤醒 ; 1 3 分 4 分表 示 深镇静难以唤醒 ; 分表示 过度镇静。 痛评分 采用 视觉模 拟评分 5 疼 ( AS : V ) 示无痛 ;分 ~3 1 分表示轻度疼痛 I分~6 4 分表示 中度疼痛 ; 7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e ekMeiaA dAs h dc e 0 2 d ln c kT e Meii 2 1 年第 1 n O卷 第 1 期
射 消失 , 呼之不应后开始进镜。 术中如出现吞咽反射强烈或肢体活动 、 躁
33 7
动, 追加丙泊酚O 5 g k , . / g 如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2 ~ 0 , m 3% 静脉注 射麻黄索lmg 5 g, O -1 a r 如未超过则无需处理 。 同时观察患者的神志、 睫毛 反射 、 肌力和呼吸 隋 入睡 况, 后给予面罩吸氧 。 1 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前、 . 3 用药后3s mi、 O~l n进镜、 检查、 退镜、 检查结
分 ~9 分表示重度疼痛;O 1分表示剧烈疼痛。 2 结果 丙泊酚首剂用量为4mg ̄8mg总剂量为4mg 8mg检查时间 0 0 , 0  ̄1O , 2 n-5 n, mi mi 苏醒l n mi VA 评分为 |全部患者处于睡眠无痛苦 mi ̄5 n, S o, , 状态, 例置镜时出现呛咳, 有6 无恶心呕吐, 静脉注射丙泊酚后全组患者均 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 , 尤其在注药 1 m~ m n , m. 2 i ̄ 大多数患者 的S P B、 HR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无需特殊处理; 例患者血压低于基础值3 ̄, 有3 0,静 / 脉注射麻黄素lmg ̄正常。例退镜时血压过高, O ) 2 立即静脉注射乌拉地尔 1rg 5 后血压恢复正常。例患者出现屏气, a 2 经拍背后呼吸正常 。 全组患者 s o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p2 尤其在注药] n mi  ̄ 氧 后 自行好转 。 3 讨论 , 但都维持在8 以上, 吸
神经外科手 术后颅 内感 染临床分 析
苏 国晖
( 湖南省 常德市第一 中医院神经外科 4 50 ) 1 0 0
【 要 】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 内感染 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法 : 摘 方 对l 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 内感染 的病例进行 回顾性总结分析 , 7 单纯 静脉用药7 , 例 静脉 + 内注射5 . + 大池置管持续脑 脊 引流十鞘内注射3 , 室内注药2 结果:治愈1 例 , 鞘 刨 静脉 腰 液 铡 脑 例。 死亡3 , 4 例 死亡原 因为 多
参 考 文献
【】 Mr nNJhs ,h e e 1 r o l[ . ek tcAas ei 1 ot ,on nQ wi t . o f iJ p da r ne h a o o t M, a P p on ] a i ss .
19 ,:9 9 1 2 8 7. 9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具有起效决、 清除半衰期短 、 苏醒完 全等优点, 但镇痛作用不明显。 氯胺酮、 芬太尼均有镇痛作用, 可通过复合
静注, 起血压不同 均引 程度的下降, 其中, 例患者的血压过低 , 有3 静脉注射 麻黄素1rg on 后血压正常,例患者退镜时血压过高与麻醉转浅退镜刺激有 2 关, 静脉注射乌拉地尔1r  ̄好转, 5g n 余均在正常范围内未予处理。 例患 有2 者注药 后出现屏气 , 经拍背后呼吸恢复, 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 ̄S 0 下 J 2 p
用药来达到无痛的 要求, 但与异丙酚复合使用 , 其致呼吸抑制作用和心血 管抑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 常合井有心脑血管 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 , 在检查时因刺激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 、 返流
【】 赵宏, 2 孙艺丹. 尹极峰. 丙泊酚对用于无痛 胃镜检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J 临床麻醉杂志.0 72 :8 . ] 20 ,52 2 [ 黄盛辉, 3 】 陈秉孝 . 酚用于人工流产术注药方法的临床观察明. 丙泊 临床 麻醉学杂志 ,00 1 :O . 2 0 ,6 10
束后 各时点SB DBP、 P、 HR、 p 的变化数据 。 S O2 镇静程度评分采用
误吸、 呼吸抑制等严重的并发症。 故在麻醉下行无痛检查时, 选择药物控制 风险非常必要。 丙泊酚作为快速短效镇静催眠药, 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与
应用剂量有 I 。 静脉给药后患者人睡陕, 停药后在体内代谓 陡且没有蓄积 作用, 患者苏醒陕。 丙泊酚1 g/ g I k 用于门诊 无痛胃镜检查镇痛效果好, n 满 意度高, 且对认知功能无 影响 在消化内镜检查中应用越来越普遍。 , 但丙 泊酚有明显的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作用, 而 且丙泊酚对呼吸、 循环抑制作用与剂量度和注药速度有 l 。 给药速度越 快、 剂量越大则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发生率越高。 本组患者采用小剂量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