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以及实验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

★★如果以不同剂量的药物给予动物,取同 体积的血清作为不同剂量药物加入体外反应 系统,则空白血清对照组可只设一组,(等 体积的空白血清); ★★如果以一种剂量给予动物,以不同体积 的药物血清加入量作为不同剂量组,则空白 对照组应设相应不同加入量的多个对照组。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7.2平行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3采血时间
★★标准法 先用少量动物进行预试验,通过不同采血时间进 行比较后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确切,但个体性较强,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指标或同一种指标在不同的药物的 达峰时间都不同,所得结果不能通用。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通法 将待测药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 后1h采血。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按通法给药、采血, 如不能得到预期结果,疑为采血时间不当, 再采用标准法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4 血清预处理
4.4.1什么情况下需要预处理?
★★当空白血清出现显著的阳性反应,严重干扰实 验进行时。 ★★浴槽内的离体器官实验,特别是当浴槽中加入 血清量较多,通氧时形成的大量泡沫,严重妨碍实 验进行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若干问题探讨
谢 谢 大 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临床日用量倍数法
以临床日用量的5, 10,30倍确定给药剂 量;或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 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确定剂量为妥。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2.2 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
★★单次加倍给药法 ★★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 复1次) ★★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第l间隔20h,第2间 隔4h) ★★7-10d法(1次/d,连用7-10 d) 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 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必要的实验技术支持。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操作技能;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实验论文写作。

三、教学内容3.1 实验一:血管舒张作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中药对血管舒张的作用以及测量中药的抗高血压能力。

实验原理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可通过测定其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来对中药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行评测。

实验步骤1.提取不同种类中药;2.考虑药物体积、浓度,制作不同浓度的药液;3.分别取得鸡冠中冠、香附、黄芪三种药液,测量其对血管舒张的作用;4.测量浓度为0.008g/mL的氯化铵的血管扩张作用;5.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1.得出不同浓度中药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2.得出药效度可比性以及其扩张血管的能力。

3.2 实验二:炎症模型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中药抗炎作用的评测。

实验原理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可通过模拟炎症反应,来对中药的抗炎作用进行评测。

实验步骤1.提取不同种类的中药;2.将细胞存活率测量器移液到不同培养皿中;3.将药物添加到不同培养皿中;4.经过一定时间后,将药物注入培养皿中;5.测量存活率和细胞死亡率;6.将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通过对不同浓度药物的影响研究,测定药物的抗炎作用;2.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对药物途径、治疗和炎症治疗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

四、实验考核实验之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考核: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按照实验要求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等作业。

2.实验后,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和评分。

五、总结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必要的实验技术支持。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作文/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金阳(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51)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Abstrac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 serum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of experiments .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长期以来,中药体外药理实验开展难度大,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很难阐明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加上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基于以上考虑, 80年代田代真一教授先后提出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其初衷是利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复方或其提取物而供实验研究使用的一种非单体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尽可能地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是指导复杂中药成分研究、药效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1]。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因而它最大的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揭示药物作用机制较为深入、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15 3 K B法 抗菌试验 . — 菌株复活后 . 分别 在 Ⅻ 平板 及
药量一律折合为生药计算。水解酪蛋 白琼脂 ( - 、 MIA) 庚大 霉索 I 药敏纸片( 片含庚大霉 索 1 ) 为杭州微生物试 剂厂产 品, 每 0g均 前者批号 2 0 0 1, 者批 号 9 0 2 临床 Hb培养 基 由 兰州 0 0 38 后 73。 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 1 2 菌 株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MC B 20 3 、 炎 球 菌 . C C( ) 6 0 ) 肺 ( MO ( )4 0 )流感 嗜血杆菌 ( MC B)8 4 ) 大肠 杆菌 C C B6 6 1, C C( 5 5 7 、
注人无菌负压 采血 管, 凝固后离心分离血 清, 将各组 4只大 鼠的 血 清混合, 每组大鼠血清分 为2份. 份直 接置 一2 ℃冰 箱保 存 1 0 备用. 1 在 5℃ 水褡 中 3 ri 活后【 同l 置 一2 ℃ 冰 另 份 6 0 n灭 a , 祥 0
研究方法有待规 范…。 本文探 讨 r制 备含 药血 清 的处 理 对抗
量组相同浓度 的赋形剂稀释 . 使各 剂量组 动物所给 受试药应 用
液中所含赋形 剂 的浓度 相 同。试 验 中柴黄 片 与银 翘解 毒 片用
2 ℃冰箱保存备用, 0 另一份 未灭 活血 清各样 品置 球箱 中冻成 冰 块 后采 用冷冻真空 干燥法 ( 0 ) 干水 份, 一2 ℃保存 备 一7 ℃ 燕 置 o 用, 上含血清纸片均在 当 日内使 用。
食 正 常 。 查 B 8 ntL C 1 .  ̄ lL UA 2 r UN 6 3 mro , a 10 6t / / m 7 o d/
之法服药调治, 疗效多 不满 意。 自从我 们配合 以化毒 降浊坜癌 肠治疗后 , 治疗 效 果 明显 改观 。该方 以大黄 为 主药泻 浊通腑 , 蒲公英解 毒祛邪 . 丹参 活血 化瘀 、 改善微循 环 . 片、 芪温 阳 附 黄 益气 扶正 。该组方接邪不忘固本, 用大黄也无 伤正之虑。 久 运 用化毒降浊 汤灌厮 治疗 慢性 肾衰是 一 种简康 有效 的治 疗方法, 对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 延长生存 时间. 提高生存 质量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

开始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的报道【Ⅷ。随后在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论文逐年上升,目前处于 高峰平台期。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得到的实验结论 存在不确定性,故这种畸形发展趋向可能给中药的
研究与开发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 二、血清与血浆差异的多样性
因消耗而减少。⑨完全的凝血过程通常刺激并损伤
验结果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血清1,。们。
在体外实验中,全血指抗凝的血液,血浆指抗凝
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血清指凝血完成
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三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一般认
为血清是无纤维蛋白原的血浆,这是不正确的。随着 生物科技进步,特别是蛋白组学与肽组学飞速发展, 现已明确凝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7~9】:
失,同时有5个蛋白反而升高;以80个可溶性蛋白 为指标,热处理血清有11个蛋白显著高于热处理血
验组与对照组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齐同可 比,保证组间非处理因素(包括可控和非可控的)所 产生的效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对照。由 于许多中药(特别是与中医“气”、“血”相关的药物) 可能通过不同作用环节,对凝血、纤溶、补体及激肽 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血小板 与白细胞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差异就会造成含 药血清与未含药血清的凝血及其相关过程反应不 同。在这种情况下,含药血清的非处理因素引起的效 应与未含药的对照血清往往缺乏齐同可比性。也就 是说,非处理因素效应与处理因素效应的差异混杂 在一起,容易造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例如实验目 的是利用半体内实验筛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 中药。若该药确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作用,但同 时也有一定抗凝作用,则由于凝血酶生成量减少,血 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PDGF,VEGF)降低;如用这种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动物给药方案
给药前禁食
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床疗 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 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特点、实验要 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h, 不禁水。
给药途径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 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①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 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给 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 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 血时间; ②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 存在血浆药理方法 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 ③含药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血清药物浓度被稀 释问题,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 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 了难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 思考
黄峰 中药学 211094810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定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 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 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的选择
•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 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 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 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 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 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 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 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proximal section of the LDLR mRNA 3’UTR.
9
Figure-3 Blocking ERK activation abolishe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BBR on LDLR.
Figure-3(a) The activity of BBR on LDLR expression was most sensitive to U0126.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c hamsters with BBR reduced serum cholesterol by 40% and LDL-cholesterol by 42%,with a 3.5-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mRNA and a 2.6-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protein.
Using human hepatoma cells,BBR upregulates LDLR expression independent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but dependent on ERK activation.
5
四、中药药理学研究模式
1.中药单体的研究
中药
化学单体
构建化学组分库
高通量筛选
整体动物实验 组织器官
细胞亚细胞 分子生物学
阐明机理
6
例-1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分支领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临床需求的增加,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难度很大。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分析技术,来探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

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效学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则探究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分析工具,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未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且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将被引入到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
究中,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中药分析方法将被逐渐发展和应用。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 .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课程编号:G40000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修课方式:必修课 总学分数:3学分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的学习带给我的启发与帮助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我选修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这门课。

讲授这门课的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并通过研究实例举隅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一些常规的研究方法,使我收益颇丰。

虽在本科阶段曾上过药理研究方法这门课,但当时由于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对一些研究理论以及方法的设计理解起来很困难,可以说是硬把知识灌输进脑子里的,并没有追根溯源地去探究。

而经历了毕业设计阶段自己亲身实践做实验,再来学习这些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似乎能够理解的更加清晰透彻,更加积极地尝试去探索“各种研究方法背后的根源基础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该设计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有哪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药药理的特色以及与西药药理的区别之处所在。

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十分明确中医药学是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的,重视宏观控制与调节;而西药药理学注重系统、器官与细胞功能,乃至分子药理学水平。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大前提就是必须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和研究基础,结合现代研究科学方法,研究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功效、药性、配伍、毒性、体内过程等,以及建立各种“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理,以此来阐明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都是以药对配伍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想先来谈谈“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思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带给我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中药药理的研究对象有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单体。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

中药复方涉及“理、法、方、药”诸方面,即使单味药也包含多种成分,这比一般药物研究要复杂而困难得多。

在研究的途径上,其一就是按照西药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即着重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析药理作用及其机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种研究思路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就是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由于只强调有效成分,所用的方法多为分析法,而忽略了方剂的实质,即方剂药物的配伍作用不等于其单味药作用的相加,有些作用不是用分析的研究方法所能阐明的。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讨论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讨论

研究工作 。由于它同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的体外实验相 比 ,既有实验条件可控性强 ,药物易于检测 ,可深入揭示药
·54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26 卷
物作用机理的特点 ,又能防止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 的干扰 ,还能反映中药在胃肠道消化吸收 、经生物转化 ,产 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 ,并代表了药物在体内产生作用的 真正有效成分 ,因此特别适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的特点 。 目前血清药理实验研究报道越来越多 ,现综述如下 : 1 血清药理学动物模型的制备 1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不同种属的动物 ,血清成分不同 , 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 ,故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特 性近似的物种[2 ] 。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中 ,多选用 大鼠 、家兔 、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这些动物与人 类生物学特性近似 ,同时又有易获得 、取血方便的优点 。 一般动物给药前禁食不禁水 6 至 12 小时 。 112 离体组织 (细胞) 的选择 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 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 。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 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 个过程 ,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 反应 。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种单一血清 ,既为 细胞提供营养 ,又为药物载体 ,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 扰[3] 。 113 动物的造模 动物在生理状态下制备的含药血清与 病理状态下不同 ,在两种状态下动物对药物消化吸收不 同 ,对药物生物转化不同 ,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反应不同 。 换言之 ,血清药理学中血清供体动物如果选用正常动物 , 则在同一时间点采集的血清所含药物浓度是不同于造模 动物的[4 ] 。为了与临床病人用药实际相符 ,宜采用病理状 态下的动物制备含药血清 。 2 给药方案 211 给药途径 一般多用口服 (灌胃) 给药方式来制备含 药血清 ,但其它方式给药亦可使药物进入血清 ,同时中药 新剂型不断产生 ,故笔者建议也可以使用注射 、皮肤 、粘 膜 、呼吸道等给药途径来试验制备含药血清 。 212 给药剂量 给药剂量目前仍无定论 。因含药血清加 入体外反应体系后 ,浓度被稀释 ,使反应体系药物浓度达 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 。王力倩等[5 ]提出大剂量 (参 考公式 :给药剂量 = 临床常用量 ×动物等效面积剂量系数 ×培养基内释释度) 苦参 、仙鹤草的血清对 H22 肿瘤细胞 体外生长均显示较强抑制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的血药浓 度 。但此实验不能证实血药浓度一定随给药剂量成倍增 加 ,培养基内药物浓度也不一定随血清稀释而成倍降低 。 杨彦芳等[6 ]认为在这方面应以临床等效剂量为基准 ,注 意药物的浓度 ,对于过高剂量 (如临床等效剂量的 5 倍 、10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韩林贾波石含秀沈涛由凤鸣【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1988年日本学者田真代一[1]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近10年来此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药理的研究。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现状1.1 动物模型制备1.1.1 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

陆慧晶[2]认为,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刘成海等[3]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动物常采用大鼠小鼠、兔、豚鼠等来制备血清。

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1.2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

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

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4] 。

1.2 动物给药方案1.2.1 给药途径一般多用口服(灌胃) 给药方式制备含药血清,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用注射、皮肤、粘膜、呼吸等给药途径来试验制备含药血清。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5]。

1.2.2 给药剂量血清药理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给药剂量的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实验的成功很重要。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相关问题探讨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相关问题探讨
2 供体动物是否需要造模
目前对于供体动物是否需要造模还未达成共识。在药 物的作用下,病理和正常生理环境中,经过消化吸收,生 物转化等过程后,产生的有效组分不同,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一致,且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会随着机体内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所以供体动物是否造模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否对药效进行正确评价。目前最常用正 常动物作为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但有学者认为必须对血 清供体动物造模才能真实评价药效[3],然而含药血清中有效 成分的定量分析检测尚未见有突破性进展,且血清成分复 杂,不可控因素很多,所以目前无法准确比较病理和正常 生理状况下血清及其代谢产物以及经过体内生物转化后有 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差异[4-5]。
6 含药血清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含药血清制备时选用的动物多为大鼠,在取血 的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溶血,这对以后的实验结果具有 一定的影响,笔者经过试验,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时,平行 血管进针,进针时,针头位置为腹主动脉与肾动脉的分支 处或略向上,此处的动脉血流量大,血管较粗,针头不易 吸黏血管,血流通畅,从而减少取血时间,降低血细胞溶 破率。
5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及保存
制备成功含药血清后,需要对血清进行灭活,因为 血清中的成分复杂,其中的一些抗体,补体,酶,细胞因 子等活性物质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通用的方法是 56℃左右水浴加热进行灭活,一般为30min。但是此方法可 能也会使血清中某些药物有效成分发生变化甚至失活[1],研 究药物作用机制时发生偏差,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药效。此 时应注意体外实验要与体内实验相互对照,从而正确阐明 药物的作用机理。为了去除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含药血清需除菌处理,一般用0.22μm微孔 滤膜进行过滤,此方法可以有效除去血清中的微生物,且 不会破坏其有效成分。含药血清存放于-20℃,若长期存放 应在-80℃或液氮中保存,但实验应尽量选择新鲜血清,因 为血清在低温长时间放置时,其有效成分也会降解[8]。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是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它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即给动物口服药物后,将含药血清加入到体外反应体系中,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来源,研究其药理作用。

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而且可用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越性、生物化学、受体、基因等研究。

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更深入,重复性好,用料少,独特之处在于更适合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体外和口服给药后,经过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在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是药物本身的物质,有些是肝脏代谢的产物,有些是通过第二信使间接产生的。

因此,以中药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作用既不客观也不准确。

含药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更科学、更真实。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和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综述了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

1、国内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1.1、在动物的选择一般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物种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择与人类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物种。

刘成海等人建议在体外培养实验中使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给细胞提供了营养,又给药物提供了载体,还避免了各种血清的干扰。

一般应该首选兔子和老鼠。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单味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成分研究及中药配伍药效对比研究、体外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血清药物化学这一研究方法在中药基础成分及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提出了综合应用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配伍前后血清指纹图谱以及不同时间取血点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整体分析,同时结合血清药理学对入血成分与药效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将中药血清指纹图谱技术与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结合起来,深入的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成分;中药配伍;血清药物化学1中药成分的研究中药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中药化学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大多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可见,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所确定的成分是否是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尚待商榷。

多数中药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为主要药物的主要成分或指标成分,并无充分依据证明其为真正入血后的有效成分。

血清药物化学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上,它既吸收了前人的精华,也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另外从入血成分的全面分析的角度认识中药成分基础的,避免了体外化学成分研究的盲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清是指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后得到的淡 黄色液体, 在血液凝固后才能分离出来。
• 凝血是指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相作用生成 纤维蛋白, 再与血球结合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的现象。
精品课件
血浆 血清 凝血
无凝血直接离心的为血浆; 有凝血再离心的为血清。
精品课件
优点
防止中药粗制剂理化性质 反映药物的代谢产物和 对体外试验的干扰 给药后产生的内源性成分
精品课件
中药血清药理学
•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 中药复方经口服给动物灌服 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 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 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 半体内实验方法。
精品课件
血浆 血清 凝血
• 血浆是指血液中除血球、血小板之外的部 分,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含有水、无机 盐、营养物、激素、尿酸等。
• 优选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 法等):以药物和观察指标不同,需要首 先对含药血清的时效和量效进行研究,以 便确定给药方案 、采血时间 、血清或血浆 、灭活与否、血清添加量。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 复方黄连注射剂血清药理学研究

以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采用肌内注射复方黄
连注射剂,2次/d,连续3d。末次给药后15 、
精品课件
中药血清药理学步骤
实 验



含 药 血

动 物 的
药 剂
药 方
血 时
清 的 处 理
清 添 加
选 择



与 保 存

精品课件
实验动物的选择

动物种类:大鼠、家兔、豚鼠


动物数量


雌雄是否各半


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
精品课件
给药剂量










用剂Βιβλιοθήκη 剂量量量

精品课件
给药方案
• 灌胃次数和时间间隔: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使 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和机 理的研究。
• 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 定,所以采用7~10d 给药法也是权宜之计。当 然,若是进行药物血清时效关系的研究,给药方 法又另当别论。
精品课件
采血时间
• 理想的采血时间应落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 • 李仪奎通过对96个药物达峰时间统计后提出药后
30 min,1、2、3 h后从兔颈静脉取血,分离含
药血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药血清
中小檗碱含量,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测定
复方黄连注射剂含药血清的抑菌能力。结果复方
黄连注射剂含药血清对耐药性金葡菌具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
• 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细胞模型, SD 大鼠为含药血清供体,以含药血清对损伤肝 细胞增殖(WST-8法)的影响为指标,采用正交试 验法优选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并确定体系中血 清添加量。
最大无毒浓度 TC0 均为5%,即在相应培养基中 血清含量为5%。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5%
、3.5%、2.5%浓度对10 TCID50的甲型流感病毒 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5%、3.5%浓度的
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
直接杀灭作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1~ 2h采血较为合理。 • 最可靠的方法是先通过对少量动物进行预实验,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将不同时间的采集的含药 血清进行实验比较,再确定采血时间。
精品课件
含药血清的处理与保存
• 药物血清处理:灭活与否? ①丙酮法; ②乙醇法 ;③加温法。 目前采集动物血清后,多用加温法, 经56℃,30min灭活。
• 含药血清的保存: -20 ℃或更低温度环境下保存。
精品课件
血清添加量
• 药物血清加入量的逐渐增加,其药理效应曲线是 呈正态分布状。
• 研究含药血清的加入量来评价血清中药物的真实 有效浓度。
• 设立正常血清空白对照组来排除血清本身所含干 扰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 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动物,以及必要的药 理造模;
小檗碱、黄芩苷纯品对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剂量-效
应关系。

黄芩的含药血清灭活与否抗氧化作用有很大差
异,两者的时-效曲线上也有明显不同。血清添加量
过大,会有假阳性结果,造模难以成功。本实验中
以5% 浓度血清造模,较为成功。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 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 毒的实验研究

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MDCK细胞的
便于从细胞分子水平 体外实验条件可控性强、
阐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效应易于检测
精品课件
缺点
• 无确定的最佳给药方案 • 体外培养体系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不确定 • 药效最佳的采血时间难以确定 • 含药血清灭不灭活,方法不统一 • 无去除血清影响的理想措施
• 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太多,结果重复性差 • 血清药理学方法增加了分析药物成分的难度

以动物是否造模、取血时间、取血成分为考
察因素,每个因素设2个水平,选用L4(23)正交表
安排试验。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思路
• 黄连解毒汤抗氧化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连、黄芩、黄连
解毒汤含药血清对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的时间-效
应关系;并研究黄连、黄芩、黄连解毒汤提取物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