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焦虑_鲁迅《野草》主题解析》
《野草》解读
《野草》解读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27年。
这本书是鲁迅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写作的一系列散
文集合。
虽然书名为《野草》,但很多文章都涉及了社会、人性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现实主义,鲁迅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
和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
人们的困境。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都以批判的态
度呈现出来,希望通过作品揭露社会的丑恶,唤醒人们的
反思和觉醒。
《野草》的散文涉及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包括国民性、教育、文化、官僚主义、社会习俗等。
其中一些作品中,鲁
迅对早期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持有鼓励和赞扬的态度,
但也有不少文章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批判。
此外,鲁迅在《野草》中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风和语言风格。
他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讽刺性,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观察。
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往往直接击中问题的核心。
总之,鲁迅的《野草》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不仅通过艺术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提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的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是鲁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其中包括了他在写作生涯中的许多重要作品。
在这本书中,鲁迅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尖锐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野草》这个书名本身就表达了鲁迅的思想。
野草是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它们顽强地生长在荒地上,象征着人民的坚韧才能、自我发展和抵抗压迫。
鲁迅用“野草”来比喻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他呼吁人们坚定意志、积极奋斗,追求真理和正义,不屈不挠地与封建思想、压迫和不平等进行斗争。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严复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传统的荒谬和腐败,让人们认识到它给人民带来的压迫和痛苦。
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卑微的演员孔乙己的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农民和底层人民的剥削和欺压。
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鲁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号召人们思考和改变现状。
另一个鲁迅作品的重要主题是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回忆自己在河南农村的童年经历,描述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巨大差距。
他指责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和享乐的知识分子们,不关心民生和社会问题,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阿Q的形象,揭示了知识分子虚伪和无力的本质。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们的不满和对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勇气的批评。
除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尖锐批判外,《野草》还展现了鲁迅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老张的哲学》中,他通过老张的生活经历,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墓碣文选》中,他讲述了一系列关于生死和人性的故事,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真理的本质。
这些作品体现了鲁迅对人类困境和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野草》是一部颇具批判和人道关怀的短篇小说集。
通过对封建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批评,鲁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弊病和不公正。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包含24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在动荡年代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以下是《野草》中的一篇代表作《秋夜》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解析: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后园中两株枣树和野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感悟。
枣树象征着现实中的人们,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依然坚持着希望。
落叶和果实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表达了鲁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同时,枣树刺向天空和月亮的形象,也显示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抗争。
野花草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她在冷夜中瑟缩着,梦想着春天的到来。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摘要】《野草》既融入了鲁迅“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孤独、彷徨、苦闷、寂寞、焦虑、绝望、反抗……也蕴含着其关于生存的思索:独自承担、反抗绝望、超越苦难等。
鲁迅在根本无法“选择”和“承担”的生存困境中仍然坚持“自己选择”和“自己承担”,并在自我选择与承担中,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
【关键词】《野草》;鲁迅;心理九二四年,北洋军阀进入最后的直奉之争,整个中国焦灼不安却又冷漠如冰。
在这样的境况里,已然从十年困顿中脱窘而出的鲁迅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散文诗集《野草》。
他自爱他的野草,可却又不得不更加热爱烧尽野草的行为本身,鲁迅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最为固执的坚守,也有着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和意识。
这些矛盾贯穿了他,使他焦虑、苦闷、惶惑甚而绝望,传统与现代主义交接在他身心的方方面面,他终于按捺不住而作出《野草》,倾纳出对于苦难心灵的哀愍。
一、悲观情绪悲观爱情心理在《野草》的多篇散文诗里得到表现。
《秋夜》是《野草》的首篇,充当《野草》序的功能,拉开了鲁许之恋的序幕。
爱情的悲观情绪集中体现在前部分的枣树的梦和后部分的小青虫扑火两个内容里。
象征鲁迅自我的一棵枣树做了“春后还是秋”的梦,与象征许广平的小粉红花做的“秋后要有春”的梦形成鲜明的矛盾。
“秋”的含义既有丰收、硕果累累之意,又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意。
从“春后还是秋”中的“还是”一词可看出一种无奈、感伤的语气和情绪,故“秋”意应该是后者。
鲁迅在初恋来临时,因深恐辱没了对手而造成情绪低落、消沉、痛苦,枣树的梦真实流露出鲁迅的悲观情绪。
小青虫扑火的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结尾处/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诗句表达出勇敢的决心;二是危险,隐含爱情不会有好结果的悲观情绪。
《影的告别》则是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随着被爱和要爱的加深,在家庭和爱情、道德和情感以及现实和理想的两难选择中,鲁迅以梦境的形式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爱情心理,以至对天堂、地狱、黄金世界都表示不乐意,要彷徨于无地独自远行,决不占你的心地,认为“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向所爱的对方传达出一种走极端的爱情心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鲁迅 野草
鲁迅野草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学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作品集,收录了他在1918年至1927年间创作的一批散文、小说和杂文等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野草》的分析和解读,探讨鲁迅的创作思想、文学风格以及作品的意义。
一、鲁迅的创作思想鲁迅的创作思想深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1 现实主义鲁迅的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讽刺来表达他对社会的忧虑和愤怒。
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和压迫,反映了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就的,通过讲述一个疯狂人的故事来揭示中国社会的病态和腐败。
1.2 批判传统文化鲁迅不仅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危机和落后。
在《狂人日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讽刺和颠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呼吁人们要解放思想,追求进步和现代化。
二、鲁迅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简练,直接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2.1 锐利的批判眼光鲁迅的批判眼光锐利而敏锐,他能够看到社会的黑暗和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展示给读者。
他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为主线,通过讲述阿Q这个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悲惨境遇。
2.2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鲁迅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他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散文《狂人日记》以及《白痴》都采用了直接、简练的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交锋,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野草》的意义《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集,它不仅展示了鲁迅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命运和希望。
3.1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野草》中的很多作品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启蒙与焦虑: 鲁迅《野草》主题解析
这也成为进人《 野草》 的一个整体性路数 。 然而 , 笔者 以为 , 《 野 草》 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 中
在对启蒙进行彻底清理和反思 上描写得最现实 、 最 深刻 、 最残酷的一部作品。更为重要的是 , 它揭示了 焦虑和恐惧是启蒙 的情感根基 , 并以象征 主义 的片 段式写法 , 从不同层 面向我们敞亮启蒙与焦虑之 间 的 内在 关联 , 在 彰显 二 者 之 间 张 力 的基 础 上 提 出策
价值 和意 义 。 人 的生存 是在 空 间 中的生存 , 因此 , 人 对 于空 间
阵 中的伙伴 还是 会这 么变 化 , 并 且 落得 一 个 ‘ 作家 ’
的头衔 ,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不过 已经逃不 出在
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 , 叫作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 , 就写些短文 , 夸大点说 , 就是散文诗 , 以后印成一本 ,
[ 摘
要] 启 蒙与 焦虑构成 了《 野草》 的隐秘 主题 。鲁迅在 《 野草》中营建的是一个异在的审 美空 间, 是 焦虑和恐
惧 的藏 身之地 , 是 诱发焦虑不安 的根 源, 而这恰恰是 启蒙希 望用理 性之光 照 亮的另类 空间。《 野草》 中的先 觉者 以
现 时的英雄主 义姿 态, 在焦虑和痛苦 的挣扎 中重新 汇聚和 坚守本 真的 自我 , 一 方面释放 出存 在的怀疑 和否 定; 另一 方面 , 又运 用理性 的逻 辑潜能热切地呼唤和推进启 蒙。
新 汇 聚和 坚守本 真 的 自我 , 一 方 面 释放 出存 在 的 怀
判: “ 《 野草》 是 中国现代文学 中独具一格的体裁” , 由鲁迅的“ 暗淡的情绪和受苦 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
《野草》小学语文教案: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内涵丰富、文学思想深邃,发人深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认真分析鲁迅的文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本文将通过解析鲁迅《野草》中的文学思想,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批判意识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现实鲁迅通过刻画社会和揭示现实,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他坚信:文学是对现实的解剖,需要在不断批判中寻找真理。
在《野草》中,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关注民生问题鲁迅的文学关注民生问题,他准确地把握了民生问题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紧紧围绕着民生问题展开,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野草》中,鲁迅的作品往往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放在第一位,并将现实的民生问题刻画得淋漓尽致。
3、独立的思想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想,他不断挑战当时的传统观念和权威,表达出一种不妥协的态度。
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独立的思想和态度,才能创作出真正自由的艺术品。
在《野草》中,鲁迅坚定地表现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运用鲁迅的文学思想1、引导学生审视现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鲁迅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待现实,让他们发现周围的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发掘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特色。
通过鲁迅的作品,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注重语言的修辞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有独特的色彩和修辞,这里面包括寓言、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修辞非常重要,因为修辞手法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
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
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
1.《野草》的较多篇章,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
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2.《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3.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鲁迅的野草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野草的主要内容鲁迅的《野草》是一部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的作品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1918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26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野草》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展开,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以及近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在《野草》中,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对封建礼教、旧式教育、封建伦理、民族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作品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风波》等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挣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孔乙己》则通过对一个酒馆酒客的描写,表现了一个被社会辜负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对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风波》则以对一个小人物的命运的描写,表现了对封建伦理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对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此外,《野草》中的《故乡》、《白光》、《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篇章,也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故乡》通过对一个归乡的知识分子的描写,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国情怀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白光》则通过对一个小人物的命运的描写,表现了对封建伦理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对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则通过对一个西方女性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对自我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探讨。
总的来说,《野草》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散文诗集,共收有23篇散文诗,是鲁迅先生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写的,这些诗篇,面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坚持战斗的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篇《<野草>题辞》是鲁迅写在《野草》之前的序言,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散文诗。
这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正当将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这时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戮,到处笼罩一片白色恐怖,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险恶,随时有被反动派逮捕和杀害的可能,但他坚持革命立场,毫不畏惧。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研究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研究《野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珍宝,它集合了鲁迅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而不可忽略的历史面貌。
其中,鲁迅的精神思想一直深受世人的钦佩,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影响着许多后来的文学家。
下面,我将从《野草》所呈现的鲁迅精神研究一事进行阐述。
一、鲁迅的思想铁骨鲁迅的思想铁骨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现代中国,鲁迅是文化艺术以及精神思想的指挥官,他的思想经过长期的磨练和思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家国情怀,被广泛传颂。
在《野草》中,鲁迅以散文为载体,表达了他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以及社会现实的批评。
他用文学的锐利笔触揭示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奉行民族自尊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坚守民族的尊严,深挖了中国社会的扭曲之处,以饱含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理路,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实则是历史脉络和文化意识的丝丝缕缕;他在《野草》中,以醒目的警世笔调和命途共鸣的刻画,令无数读者感叹于鲁迅的思想铁骨不屈,将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演绎得天衣无缝。
二、鲁迅的文化自觉鲁迅一直非常强调文化自觉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他深挖文化的敏感话题,注重文化价值的探究和发现。
鲁迅认为:“文化只有着眼于全人类,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他在《野草》中提倡文化自信,认为人人都有文化进步的机会和需要。
在《野草》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认知,也看到了他为文化自觉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他以饱含深刻思考和肺腑之言的方式,让我们深刻理解文化命脉和文化传承的关联。
他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守望者和悼念者。
三、鲁迅的艺术追求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领域里,鲁迅是一个极具斗志和斗争精神的创作家。
他在《野草》中,呈现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创作过程,那里存放着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和努力。
鲁迅不仅是一个在文化漩涡中探求新思想、表现真实和思辨世界的演说家,也是一个热爱艺术、有宏伟追求的文学家。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4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高小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①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课文野草赏析
课文野草赏析野草赏析。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其中的《故乡》、《白光》、《呐喊》等作品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野草》中的一篇小说——《野草》。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小说以一棵野草为主角,讲述了它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遭遇。
通过这个小草的命运,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小说中的野草是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它代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野草艰难地生长着,它没有根基,没有土壤,没有阳光和雨露,但它却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同时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弱者产生了同情之情。
小说通过野草的遭遇,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在城市中,野草被人们踩踏、被车辆碾压,它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但它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同时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弱者产生了同情之情。
小说中的野草也代表了鲁迅自己的心境。
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而奋斗,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通过野草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小说中,野草最终被一位老者所救,这位老者给予了野草温暖和关怀,使它得以在城市中生存下去。
这种关怀和温暖让人们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善良产生了希望。
通过这个情节,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改良和对人性的美好的向往。
总的来说,《野草》是一部富有深刻思想和社会关怀的小说。
通过野草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对社会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野草》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导语】:《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题辞》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序。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鲁迅杂文选集》中的《野草》是鲁迅先生一系列散文的集合,而其中的《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思。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野草》反思和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鲁迅通过《野草》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病态的狂人形象,讽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以一个区区杂草的视角,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了封建文化的腐败和虚伪。
这些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变革。
其次,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
在《一个孩子的故事》中,他写道:“我们既被这些迫害过,现在难道又要这样迫害人吗?”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性的痛恨和对现实的无奈。
他通过对种种痛苦和苦难的揭示,表达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悲惨遭遇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使他更加坚定了改造社会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还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感悟。
他在《谈艺录序》中写道:“只有抓住了神韵,写出了特点,才算活的文艺。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和对文化独立性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从民族独立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
同时,在《文艺的审查》一文中,他也提出了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了历史对于人民的痛苦和屈辱,表达了对历史的愤恨和反抗。
这些反思和感悟使他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杰出作品,其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人性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感悟。
通过《野草》,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荒诞,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改造社会的重要性。
鲁迅野草中对青年地描写
鲁迅野草中对青年地描写《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对青年地描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这些描写中,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展现了青年人的困境、追求和希望,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描写通常是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内心世界。
这些描写既包括了对青年的个体描写,也包括了对青年群体的描写。
首先,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描写了青年人的孤独和迷茫。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孤立和隔阂让青年人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秋夜》中,他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通过两棵枣树的孤独形象,表达了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鲁迅先生还描写了青年人的追求和探索。
他认为,青年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人,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
在《过客》中,他通过一个过客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不断前行、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个过客历经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所赞扬的。
此外,鲁迅先生还描写了青年人的希望和未来。
他认为,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在《雪》中,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将青年人比作朔方的雪花,他们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保持着独立、坚韧的品质。
这种品质正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最后,鲁迅先生还强调了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一觉》中,他写道:“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
”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认为,青年人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更应该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启蒙与焦虑: 鲁迅《野草》主题解析
作者: 史修永
作者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117-1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鲁迅;《野草》;启蒙;焦虑;本真;理性精神
摘要:启蒙与焦虑构成了《野草》的隐秘主题。
鲁迅在《野草》中营建的是一个异在的审美空间,是焦虑和恐惧的藏身之地,是诱发焦虑不安的根源,而这恰恰是启蒙希望用理性之光照亮的另类空间。
《野草》中的先觉者以现时的英雄主义姿态,在焦虑和痛苦的挣扎中重新汇聚和坚守本真的自我,一方面释放出存在的怀疑和否定;另一方面,又运用理性的逻辑潜能热切地呼唤和推进启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2月理论学刊Dec.2013第12期总第238期Theory Journal No.12Ser.No.238启蒙与焦虑:鲁迅《野草》主题解析*史修永(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启蒙与焦虑构成了《野草》的隐秘主题。
鲁迅在《野草》中营建的是一个异在的审美空间,是焦虑和恐惧的藏身之地,是诱发焦虑不安的根源,而这恰恰是启蒙希望用理性之光照亮的另类空间。
《野草》中的先觉者以现时的英雄主义姿态,在焦虑和痛苦的挣扎中重新汇聚和坚守本真的自我,一方面释放出存在的怀疑和否定;另一方面,又运用理性的逻辑潜能热切地呼唤和推进启蒙。
〔关键词〕鲁迅;《野草》;启蒙;焦虑;本真;理性精神〔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12-0117-05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鲁迅的挚友许寿裳也断言:“《野草》不是别的,可以说是鲁迅的哲学。
”[2](P42)这意味着,《野草》以貌似晦奥的哲学构境奠定了它在鲁迅全部著作中的特殊地位。
在艺术形式上,《野草》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尽管鲁迅仅称之为“废弛的地狱边缘的惨白色小花”,李欧梵却这样评判:“《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一格的体裁”,由鲁迅的“暗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识超现实世界的文学结晶,这样一种实验性的力作,他在晚年已不能再做,后来也没有任何一位中国现代作家能做到这样”,“是象征主义艺术的一次巨大收获”[3](P101)。
故而鲁迅的研究者大都以《野草》对自我生命的哲学慎思为路标,深入索解其形而上学的价值命题,同时以探究其奇异幽暗的艺术风格来彰显鲁迅思维中的形式冲动以及隐藏的艺术奥秘。
这也成为进入《野草》的一个整体性路数。
然而,笔者以为,《野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在对启蒙进行彻底清理和反思上描写得最现实、最深刻、最残酷的一部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焦虑和恐惧是启蒙的情感根基,并以象征主义的片段式写法,从不同层面向我们敞亮启蒙与焦虑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彰显二者之间张力的基础上提出策略。
鲁迅在《野草》中营建的是一种异在的审美空间,是焦虑和恐惧的藏身之地,是诱发焦虑不安的根源,而这恰恰是启蒙希望用理性之光照亮的另类空间。
因此,启蒙正来源于这异在空间的最深处的焦虑和恐惧:自我由于在启蒙的召唤下成为觉醒者,与令人窒息的现实世界、现实自我不能相融,只能朝向分裂陷入绝望和虚无之境,从而产生生存危机意义上的焦虑。
面对如此双重困境,《野草》中的先觉者以现时的英雄主义姿态,在焦虑和痛苦的挣扎中重新汇聚和坚守本真的自我,一方面释放出存在的怀疑和否定;另一方面,又运用理性的逻辑潜能热切地呼唤和推进启蒙。
一在西方文明中,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焦虑和恐惧,走出神话和愚昧,追求理性、进步、自由和民主,最终从康德所说“未成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对中国来说,晚清以来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主动选择西方现代启蒙的思路,在整体上接受和传播了西方思想启蒙运动的观念。
而对于鲁迅,说到底就是“从人的自由和解放入手,把在封建神学和专制政治束缚下丧失了生命力的人还原为富有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4](P75-76)。
在这样一种启蒙精神的引领下,鲁迅以“新青年”的姿态积极投身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然而,在经历重重淤积的苦闷之后,《野草》却从自我批判的立场重新反思和梳理自己的启蒙理想,展现出在价值虚无之中的复杂情感71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焦虑体验的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1CZW011)的阶段性成果。
和精神真相,由此预示着需要重新确立启蒙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生存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因此,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和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精神意识和生存状态。
福柯认为,进入现代以来,“现今的焦虑从根本上与空间相关”[5],人若失去空间或被空间囚禁,焦虑体验便油然而生。
《野草》中鲁迅的失落感、幻灭感和焦虑感正来自于由封建神学和专制政治建构的同一性空间的囚禁和折磨。
其实,早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就提出了“铁屋子”的空间想象,这里,“铁屋子”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空间隐喻。
它不是单纯的背景和场所,而是鲁迅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思考和精神本相的显现都直接刻写在了这个空间的设计上。
一方面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实境遇的深刻表征,是鲁迅亲身体验和感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鲁迅对国民性问题深感焦虑不安的象征性显现,生存在黑暗和蒙昧的空间中,人必然处在一种充满迷惘、危机、内心紧张和焦虑的存在状态。
所以,“铁屋子”不是普通意义上人对于空间的内心感知,而是蕴藏着现代中国人充满历史危机感和焦虑感的生存体验。
尽管鲁迅希望通过几个觉醒者来捣毁这个“铁屋子”,实现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启蒙始终无法僭越这个空间隐喻,反而促使滋生出自身深层的焦虑和恐惧。
如果说,鲁迅所描绘的“铁屋子”的空间图像指控着现实的阴暗和国民的愚昧,是思想启蒙和改良的对象;那么,在《野草》中,类似的空间隐喻和意象反复出现,形成了复杂多义的空间表象系统。
鲁迅将这种空间表象与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个体存在的哲学沉思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和加深了充满危机感的空间体验。
例如,《秋夜》后花园里“奇而高的”天空;《影的告别》中我不愿去的“天堂”、“地狱”、“黄金世界”;《雪》中“无边的狂野”、“凛冽的天宇”;《死火》中“冰谷”以及《失掉的好地狱》中“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等等,这些空间的描述极富图像性,色调阴冷、灰暗,其空间构图和色彩运用整体性地表现出人的生存状态的压迫性和威胁性。
我们知道,在艺术表意实践中,空间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它只有跟个体发生关系时其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显然,鲁迅笔下的空间描摹和建构与他当时低落、苦闷和彷徨的情绪是紧密结合的。
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鲁迅谈到了创作《野草》的背景:“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可以看出,面对新青年群体解散的惨淡现实,鲁迅只能孤独地在散乱、碎片化的空间中,用幽暗晦涩的散文诗的审美形式来刻写和显现自己当时的困惑、迷惘和焦虑不安。
或者说,现实的异己力量与不同话语在空间上交汇,彰显出充满冲突和抗争的空间格局,构成了让人们不断浏览和观赏的空间文本。
早期启蒙所要努力消除的焦虑和恐惧在《野草》中再次滋生,使得鲁迅也再次坠入“铁屋子”一般的空间,被残酷地囚禁在里面,随时都有被挤压和吞噬的危险。
二时间和空间是一对矛盾统一、相互依存的概念。
时间在空间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中同样引发和强化了启蒙主体的焦虑,空间被蒙上时间的面纱而更显得神秘、恐惧和不安。
《野草》中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也极具隐喻和象征色彩,具有超乎想象的情感力度。
比如《过客》,老翁象征着过去,是围困人的黑暗牢笼;小孩是未来的符号,代表着未来和希望;而过客却痛恨他们,既不愿意回到过去,也不愿意朝向未来,只能焦灼地彷徨于现在。
这种时间的象征性表达暗示了一种居无定所的生存困境。
更有审美意味的是,《野草》集中建构了“暗夜”这一群体意象,并让“夜”的意象成为整个散文诗集的中心意象。
虽然用“夜”来比喻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黑暗、表达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但是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鲁迅的“夜”不是停留在对社会外部的指涉上,而是与“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嵌入到人的精神中的,让人的希望与绝望一起在夜空中闪烁,表达出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
像《影的告别》里,黑夜与白昼、黄昏与黎明、暗与明之间的冲突和张力突出表现和强化了异己空间的时间向度,使充满生命意识的空间有了动感,让人感觉到黑暗中生命的真实。
再如《颓败线的颤动》中荒原里的“深夜”、《好的故事》中的“昏沉的夜”、《希望》中七次出现的“暗夜”,等等,这里描摹的“夜”在异己空间的建构和想象中已成为了一种基调。
也正是由于依赖于“夜”,空间的焦虑、恐惧和想象才能显现得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而颓废、反常、悲观、绝望的异己空间彻底在“夜”的时间点上投射出来,它消解着人存在的勇气,削弱了自我解放和拯救的能811力。
但是,鲁迅深信,只有承担起这实有的“黑暗”和“虚无”,才能够感觉到一个纯粹自我生命的真实,才能昭示自我生命的觉醒,并在更高的意义上高扬人的尊严和独立。
从启蒙的角度来看,《野草》中种种幽暗、荒原式的时空的反复呈现,昭示着鲁迅更加认清自己所从事的思想启蒙事业的悲剧性存在,努力消除的焦虑和恐惧又以空前的力量压迫着人的灵魂。
然而,在这种充斥着黑暗和虚空的焦虑体验中,鲁迅完成了对自我精神状况和外在非人间的生存困境的辩证思考。
通过心灵的痛苦、焦虑和搏斗,这种精神状态超越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成为鲁迅个人心理表现和对人生价值刻意探求的隐喻表征。
同时,《野草》所建构的幽暗的时空不是空洞的、静止的,不是绝对客观和僵死的,而是富有批判、启发和召唤的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体验中,人的自我将再次经受深刻而残忍的炼狱过程,最终完成灵魂的再造,实现一次新的觉醒,重新唤醒启蒙。
三鲁迅曾在《热风·随感录三十六》中写道:“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生存境遇中,鲁迅以巨大的理性自觉体察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恐慌感和民族意识的危机感,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而焦虑,并为此向世人警示:“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6](P338)这里,鲁迅“所要的人”即能够自觉地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通过内在的潜能来克服各种形式的困难,摆脱外在的权威、奴役和加之于人的重重枷锁,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自立自足的主体。
这就是鲁迅启蒙的目标和信念之一。
事实上,在实现主体自足自立的道路上,鲁迅走得异常艰难,《野草》中的他沉浸在对自我主体的强烈不安与极度的自我剖析中,试图以此方式撼动被黑暗笼罩和奴役的主体,唤起主体的觉醒,还原真实的自我。
若要实现主体的觉醒,就必然要求主体独自承担,与现实沉沦的个体决裂,从泯灭了个性和独立性的平均或常态中解脱出来。
所以,《野草》更多地是让自我主体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
像《影的告别》中“影”与“形”的分离和决裂,就是鲁迅将自我主体置于高度分裂状态的集中表现。
“影”是觉醒的自我,想逃离和拒绝“形”,它对“形”这个自我的现实形象———它自己另外的一种存在———表现得异常焦虑不安,从而引发不满和抗争,因此一定要与“形”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