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功能布局及路网特点分析

大学校园功能布局及路网特点分析
大学校园功能布局及路网特点分析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郑州市财税学校扩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 2. 国家相关规范与规定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 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 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 二、总体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区域位置: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金岱路以南,岗南路以北,尚庄路东西两侧区域。总征地面积67540平方米(合101.3亩)其中城市道路面积17540平方米(合26.3亩),建设用地面积50000平方米(合75亩)。 建设规模:本次主要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810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楼7946平方米(地上6176平方米,地下1800平方米),学生宿舍19500平方米,学生食堂783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0684平方米(地上9184平方米,地下1500平方米),体育馆5930平方米,体育看台1800平方米,锅炉房120平方米。 2、规划原则与设计理念: 规划原则: 1)分析周边环境,延续校园原有的肌理,做好扩建的衔接与发展。 2)提倡一种弹性规划思想,弹性的规划结构是一种规划的宏观结构和发展方向。一方面,这种规划具有开放性,尽量包含今后的发展可能。另一方面,规划结构具有清晰的空间逻辑,使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考虑校园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分步骤,有弹性的空间需求。 3)合理分区,合理布局,集约用地。 4)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如各种形式的庭院、入口灰空间、休息连廊、共享空间等,“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既有空间的围合感又具有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5)智能型校园是21世纪校园的必由之路,智能型校园的特征,校园即是交流信息的场所,又是教育生活的地方,同时校园的设施应多用途、频繁地、高效率地利用。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智能型校园的特征,为学校建筑的多功能和对外开放的半公共服务留有充分的余地,创造更多富有人性色彩的信息交流场所及设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图3组成模块分析Fig.3Moduleanalysis图4空间分析 Fig.4Spatialanalysis (5)学生生活区.一条大学城的主干道使生活区与教学区脱离,学生生活区可以面对社会开放.单独管理,形成社会化的产业。学生生活区的公共设施在大学城内可以集约共享,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资源利用与运作的效率。生活区的空间规划与教学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内部形式细腻,丰富.变化多。 4.2.2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规划 通过大学城环形路的组织,整个校园外部空间形态被分为内外两层.首先,教学区.对外交流与运动区按照构成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一层次空间.学院组团按照组团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二层次空间。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轴线空间将校园中心区划分成尺寸不同的地块。建筑布置于各个地块中,学院组团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同时又充分尊重了各个单元的自主性,让它们自发而整体地应对校园空间的动态变化。 (1)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以有机连接.有机形态的开敞空间为主体。在方案中,以有机形态的开敞流线空间为主体,作为校园空间的主轴线,同时两条不同主题的流线空间与主轴线垂直相交,形成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开放空间构架将校园内的主要地标串联在一起,形成校园强烈的可识别性以及景观特征(图4)。 (2)多元化的网络模式——网络化的交往空间。本设计方案运用不同尺度的廊作为建筑群体平面构图的基本要素,将各个学院当作由。门”。堂”“廊”组成的庭院,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条件具体处理成闭合或开放.不同层次的庭院空间,是正格与变格并存的设计理念的产物。这些大小 凰5空间网络分析 Fig.5Spatialnetworkanalysis 不等的庭院空间按一定轴线排列所形成的线型空 间,是对天津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里”空间的 模拟和诠释。方案中形成的一系列层次的公共的 开放空间和半私密的开放空间与交通空间和功能 模糊的廊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网络 模式(图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J】.国外城市 规划,2001.(2). 5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 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4. 4【El】芦原叉信.外部空间设计【M】.伊培桐,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0, (2). 6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 7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 法【J】.城市规划,2002,(5). 8高箕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 学报,2000,(6). 65 孽l岽 瞳l替 汁I)I;} 小 岈I辫 薰I 斟l 海l 造l 盏l 万方数据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 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1:1000 远期规划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分析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一、分析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1、公园的规划布局: 公园规划布局的艺术处理手法:公园的布局要有机地组织不同的景区,使各景区间有联系而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对公园的景色,需要考虑其观赏的方式,何处是以停留静观为主,何处是以游览动观为主,静观要考虑观赏景点、观赏视线。公园景色的观赏要组织导游路线,引导游人借观赏程序游览。导游线应该按游人兴致曲线的高潮起伏来组织,是公园艺术布局的重要设计内容。 公园的景色布点与活动设施的布置,要有机的组织起来,在公园中要有构图中心。在平面布局上其游览高潮作用的主景,常为平面构图中心,一般在适中的地段,较常见的是由建筑群、中心广场、雕塑、岛屿、“园中园”及突出的景点组成。在立体轮廓上起观赏视线焦点作用的制高点,如雄峙的建筑和雕塑,耸立的山石,高大的古树及标高较高的景点组成,常为立体构图中心。公园立体轮廓的构成是有地形、建筑、树木、山石、水体等的高低起伏而形成的,常是远距离观赏的对象及其他景物的远景。平面构图中心立面构图中心可以分为两处。平面构图中心的位置,一般 公园规划布局有三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①规则式公园又可称为整体式、几何式、建筑式、图案式。强调对称轴线,多用几何形体,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它具有庄严、雄伟、自豪、肃静、整齐、开朗、人工美的特点。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当公园设置的内容需要形成这种效果,并且有规则地形或平坦地形的条件,适于用这种布局的方式。如北京中山公园。 ②自然式的公园又称为风景式、山水式、不规则式。这种形式的公园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造手法是效法自然,服从自然,但是高于自然,它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其缺点是不易于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在地形复杂、有较多不规则的现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式比较合适,可形成富有变化的风景视线。如我国的古代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③混合式园林是把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特点融为一体,而且这两种形式与内容在比例上接近。在用地面积交大的公园内常采用,可按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处理。 2、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之后,对公园进行功能区。 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是从空间安排公园的规划内容,这种方法有快速、有效、易于掌握的特点,尤其是面对用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较复杂多样的实际综合公园,通过功能分区可以使各种活动互不干扰,使用方便。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一般有: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观赏游览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公园管理区等。 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的功能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科学文化教育,使广大游人在游乐中受到文化科学、生产技能等教育。具有活动场所多、活动形式多、较热闹、有喧哗声响、人流集中等特点,可以说是全园的中心。主要设施有俱乐部、游戏场、电影院、音乐厅、展览馆、画廊、文艺馆、阅览室、剧场、舞场、青少年活动室、动物角等。该区应设在靠近主要出入口处,地形较为平坦。应有一定的分隔,平均每人有30平方米的活动面积。该区的建筑物要适当集中,工程设备于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布局应有利于游人活动和内部管理,同时要注意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故要使有干扰的活动项目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利用树木、建筑物、山石等加以隔离。 体育活动区的主要功能是供广大青少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具有游人多,集散时间短,对其他各项干扰大等特点。在该区增设各种球类、溜冰、游泳、划船等场地。布局上要尽量靠近城市主要干道,或专门设置出入口,因地制宜地设立各种活动场地。在凹地水面设立游泳池,在高处设立看台、更衣室等辅助设施;开阔水面上可开展划船活动,但码头要设在集散方便处,并便于停船。游泳的水面要和划船的水面严格分开,以免互相干扰。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项目策划书—简本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项目策划书 xxxxxxxxxxxxxx 二零一零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2 松岗发展现状分析及认知 (2) 2.1 外部发展条件 (2) 2.2 发展优势 (3) 2.3 存在的问题 (4) 2.4 总结 (5) 4 研究目的及思路 (6) 4.1研究目的 (6) 4.2总体思路 (7) 4.3本次规划的拟研究内容与规划成果基本组成 (9) 附表一:总报告技术路线 (10) 附表二:产业升级专题研究技术路线 (11)

1 项目背景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新一轮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产业创新,因此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只有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从城市间的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宝安作为全市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境,特别是新时期下如何推动全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市政府建设示范区的部署和区四届五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松岗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 松岗位于珠江三角洲“一脊三带五轴”的发展轴带体系的“脊梁”(聚合核心功能)上,属于“沙井-松岗”重要发展节点,07版《总规》将松岗中心跃升为与沙井中心并级的城市八大组团中心之一,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松岗作为深圳市西北门户,其城市形象、经济发展不仅代表当地实力,更是代表深圳市特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随着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临近,松岗门户作用更加彰显。 总结:松岗现有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及空间布局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发展需求,应牢牢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和松岗西北门户重塑的契机,以松岗为中心,站在全市乃至珠三角的高度开展更高层面的规划研究,突破现状发展瓶颈,对松岗片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进行重新规划,为松岗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 校园总体规划 设计说明 一、现状分析 1.项目背景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高校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情况下,高等学校面临着全面培养对城市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全新城市经营思想和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和综合人文科学素质的城市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一所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拥有独特个性的大学,具备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大学”的优越条件,随着学校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必将在为天津、以至全国培养城市建设所需各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现状条件分析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外环线外津静公路北侧、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内。规划用地范围东至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与天津农学院之间的规划路、南至津静公路、西至滨渠路、北至大学道延长线,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100,000平方米(约110公顷)。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可以满足规划15,000在校

学生的使用要求。 规划用地周围有津静公路、大学道延长线、城市外环线等交通干道,与城市中心和城市外部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校园东、西侧分别与农学院、宝德学院相比邻,西侧与南侧与华苑产业园区(环外)相临,东侧紧邻城市外环绿化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用地范围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650米,基地地势较为平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现有老校区位于规划范围的南端,占地约20公顷;本次规划扩大的校园用地位于规划范围的北部,现状为农田和鱼塘、沟渠,进行适当的平整后适于校园建设。校园西侧现有的水渠和校园用地内部的水塘为新校区的水景规划和水系整合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条件。 现有老校区的主要入口位于南侧的津静公路一侧,校园南部为教学、办公区,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中部为服务设施及水塘、球场等。校园内现状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可以满足未来的使用要求,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建议保留,并可以对部分建筑进行功能调整。现有一个400米标准运动场,条件较好,建议保留,作为未来南部老校区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 南侧老校区内部的东侧和西侧分别有一条12米和6米宽的现状道路,通过适当的改造后可以与北侧的新校区联系。根据未来整个校园的使用要求,本规划建议对南部老校区的中部、现状保留运动场西侧的道路进行适当的改造、拆除部分建筑,以打通与新校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大学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意义与作用大学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目录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1、校园历史与发展 2、现状基地与评价 二、规划设计思想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 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2、道路交通组织 3、绿地空间系统 4、景观风貌规划 5、建筑群体设计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2、排水规划 4、电力规划 5、电信规划 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 8、环境卫生保护 六、经济技术指标

分区用地表: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正文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 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基地内最大高差约11、50M,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思想设计依据: ①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 ②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③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 ④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 ⑤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说明

因地制宜,获得经济、景观与生态的多重效益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建筑 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 的有效补充。生态校园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校。园”的理想追求。1997年,清 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 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 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未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想是集自然、空 间与人类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大学校园生态性主要表现为人与校园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等方面。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的持续性成长,应该尊重 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理解大学办学宗旨与校园传统,强调时间和 空间上的表现与继承。 景观生态学的启示 1.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阃结构与形态特征对 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 的一个基本模式。校园景观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归属于这一模式中。校园中的 绿地、建筑、铺地、水面等属于斑块的范畴;水系、植被、道路等属于廊道的 范畴;绿地、建筑等属于基质的范畴。由于校园建筑、场地的建设,基本上改 变了校园基地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所以,校园绿地和建筑既成为校园 景观设计中的基质,又与斑块融为一体。 2、斑块。景观生态涉及的主要要素分为气候、水、植被等。校园绿色生态空间要通过系统规划,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绿地斑块 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分布要均匀,大、小斑块结合,并注意尽可能 增加绿量。校园景观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 距离、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影响着校园景观格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重视预留地块、保护开敞空间,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提高校园生态功能;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校园景观特色的亲和性,建立各式“园林”,合理规划学习、生活、锻炼 与休息景观,使校园景观生态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从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景观 格局出发,理想的校园中心区应当是大型校园生态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通过 绿色廊道连接周边各小斑块。这样就会给校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布局带来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 (2012级)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姓名:童尚政 学生学号: 12142113 指导教师:陈峰 完成日期:2016年1月5日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评价表 学生姓名童尚政学号12142113 班级建筑121 学年论文题目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文所属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 ]其他 一、自我总结及论文评价 本论文在陈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二、指导老师评语及论文评价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及论文评价 记录人签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组长签名2016年月日 三、学年论文成绩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童尚政※ 摘要:为了改变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混乱、忽略使用者心理情感的现状,从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庭院空间在大学校园内应该具有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将庭院分为教学区等四种庭院类型,分析其人流情况、空间布置手法与特点、尺度问题等,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此重视师生群体的心理,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空间塑造 Research on the space form of campus courtyard Tong Shangzheng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chaos, ignore the status of psychology of users,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tyard space of of courtyard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and spa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the courtyard divides the teaching area and so on four courtyard types, analysis the stream of people, space layout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scale issues, tha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atten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tial form, Space creating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大学校园改扩建十分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却不成熟,校园建设没能考虑人的需求等原因,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庭院作为校园内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没能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校园庭院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本文是对于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了查找文献、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庭院的概念特征开始,到分类汇总一些经过实地考察的大学校园庭院,总结他们的空间 ※童尚政,男,1994-02,建筑121,491061642@https://www.360docs.net/doc/8e322197.html,. 指导老师:陈峰,176619711@https://www.360docs.net/doc/8e322197.html,.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文本

湖南农业大学 园林绿地规划课程作业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课题名称 姓名 班级 东方科技 院系 园林 专业 指导教师 2013年5月13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学校概况 (3) 2绿地现状分析 (4) 3规划指导思想 (5) 4规划目标 (6) 5规划依据 (7) 6校园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结构 (8) 7种植规划 (9) 8经济技术指标 (10) 9附录 (11) 摘要: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位

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1年3月9日,由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创建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时名“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教职工总数1828人,在校生3.5万余人。通过校场合并,原有的附属农场已收归学校所有,部分农业生产用地将转化为学校建设用地,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用地分为建成区和待建区两个部分。 关键词:环境规划,绿地,校园功能分区,种植规划。 1、学校概况

1.1、外部环境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为长沙市东三环外郊区,距市中心(火车站)12km,景色自然,环境幽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湖南农业大学靠马坡岭下,浏阳河边,北面靠农科院,近汽车东站、黄花机场,东靠生物机电学校,临陶公庙、梨江公园。地理位置较环境较便捷,人文气息较好。现设的三路公交,交通便捷——往市中心的317,往汽车南站的802,和往火车站的110。 1.2、内部环境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1年3月9日,由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创建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时名“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教职工总数1828人,在校生3.5万余人。通过校场合并,原有的附属农场已收归学校所有,部分农业生产用地将转化为学校建设用地,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用地分为建成区和待建区两个部分。 整体地势为平缓丘陵地貌,海拔高度在31.5—47.0m之间,土壤以第四世纪红色壤土为主,临近浏阳河一带为冲积沉积土,呈酸性、弱酸性或弱碱性,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影响,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据统计,历年温度最高位40.7℃,最低为-11.3℃;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6℃,最冷月平均温度为4.8℃;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降水量42为1417.5mm,最大积雪量为200mm,最大冻土深度为50mm;年平均风速为2.7m/s,常年主导风向为NW、频率24%。校区浏阳河段最高洪水位为38.50m,最低为28.5m。 2、绿地现状分析 2.1、总论 农大现有绿地率约为60%,超过《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规范中的40%,但实验田、东湖等被遮挡,实际人均占有率仅约6㎡/人,与规范中8㎡/人尚有差距。 2.2、优势分析 (1)基本骨架采用“网络式+细胞型”,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和区域合成独立的组团,排布于道路网中,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2)老教学区规划统一,采用建筑结合整齐植物的形式,是最有序的部分,平视、俯视效果均得益,且易使学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3)后建成区多采用老校区所没有或少有的品种,拾遗补缺,达到了丰富景观层次、形成各自特色的效果。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研究

□ 曹卫东,车前进 1引言 空港城是指以机场为中心、以航空运输业为核心,依托机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在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而成的、具有特殊城市功能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1]。从产生背景看,空港城是交通运输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五次浪潮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化模式。从功能上看,空港城具有显著的新城特性,它一般依附于大都市区,在疏散大都市区中心人口、提供居住和就业机会的同时,符合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的需求。根据ICAO 的统计,机场每创造100美元的产出,会带动325美元的其他产出,每创造100个工作岗位,会间接提供610个其他行业岗位,临空经济的间接贡献远大于直接贡献,作为临空经济重要空间载体的空港城,已成为全球枢纽机场发展的主流模式。正如约翰?卡萨达所说:“在21世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研究 [摘 要]南京禄口空港新城是依托禄口机场建设起来的新兴城市增长极,其空间开发与布局对于南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划分为优先发展区、促进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构建“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总体架构,设计由城际公路、高速公路及快速通道组成的交通路网,因地制宜进行产业选择和功能布局,以促进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化。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开发;南京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8-009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with Suitability Evaluation/Cao Weidong,Che Qianjin [Abstract]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is a new urban growth pole. Its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layout is important to Nanjing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space is divided into priority, promotion, guidance, limited,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A “one core, two axes, three districts”spati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City road, expressway, and highway compose the transport network.Industries and land use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suitability. In this way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will achieve rational and optimal spat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ukou airpor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Nanjing 纪,飞机对城市的影响如同20世纪的汽车一 样显著,机场城市周边的物业升值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市中的其他地区,甚至是城市中的CBD 。”空港城的开发在国外已有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菲尼克斯机场和奥黑尔机场、英国的希斯罗机场、德国的汉堡机场、荷兰的史浦机场及韩国的仁川机场等,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杭州萧山机场、北京顺义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南京禄口机场等国内枢纽机场都进行了相应的空港城规划。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空港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外空港城进行经验性的概括,总结其产生背景、运作模式、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方面的普遍共性特征[1-5],为国内空港城的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空港城形成的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我国空港城的区位择优、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土地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

客房的功能分区及空间分析

客房的功能分区及空间分析 一般客房内分成三个区域:小走道、卫生间、客房。 ●小走道: 小走道是客房外进入客房内的过渡空间,在这个部分,我们通常会集合交通、衣柜、小酒吧等几个功能,从当今的设计趋势来看,似乎偏重强调交通功能,其他两个功能都有所转移。为了突出客房的“大”,在这个过渡空间的“形体塑造”上多采用“压”的方法,这也是所谓“先抑后扬”。让客人先通过一段层高低些的过渡空间,到了卧房区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受。所以这个空间的尺寸感上可能会偏低一些。压低走廊吊顶高度另一个好处是充分利用了走廊吊顶内的空间将空调的风机盘管、新风管、管线……等都设置在此。小走廊的净宽度也有一个最低要求,即净空要达到1.10m宽。小于1.10m在使用上将会造成不便。现在的许多设计都通过各种方法来拓宽这一宽度,比如“硬性加宽”,有的设计将小走廊宽度达到了1.3m(多发生在房间净空大于4.1m以上时),这种手法虽然加宽了小走廊但却压缩卫生间的空间。为了不减小卫生间的面积,可采用“视觉加宽”,即在小走廊的立面上使用镜面或玻璃,利用其反射性或通透性来增加空间扩张的心理感受。使客人在经过小走廊时的舒适度提高。“空间交融”:将小走廊与卫生间的墙体处理成移动隔断,当卫生间不使用时,将移门打开,将卫生间的空间溶入到小走廊的空间之中,来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由于移门的使用使得如酒吧、衣柜等这些功能被转移到其他空间之中(在传统的客房设计中,这两个功能总是依傍在小走廊空间里的)。 小走廊与卫生间争空间,正是因为这一对矛盾的存在,为设计之窗的开启留下一大片天空,卫生间如何设计?隐私性如何处理?都给许多设计师提供创意和发挥灵感的机会。 ●卫生间: 客房设计好了,整个酒店的设计成功了80%,客房卫生间设计好了,客房的设计也成功了百分之八十,可见客房卫生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将卫生间分成两个区:干区、湿区。四个功能:淋浴、浴缸、座便、洗手台(有的酒店的客房卫生间还增加了化妆台功能)。除了要求满足上述功能外,最重要是要方便使用,干区与湿区的分割要合理,卫生间内的流线设置顺畅,客人使用方便安全。 湿区的设计包括淋浴、浴缸。淋浴空间要求封闭,客人在洗澡时,水不能溢出到外面。人性化设计的细节处理使我们非常注重湿区的淋浴设计,如地面防滑问题;排水通畅且地下排水口隐蔽的问题,在1㎡左右的小空间中设置小石橙,以方便客人搓澡,浴液盒的大小、位置、高度也须仔细考量,要特别计算客人在淋浴间动作所需的基本空间。与淋浴间的客人是站着活动的设计相对比,浴缸区的设计是考量客人是躺着活动的特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