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合集下载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民族主义,增加反帝国主义的内容; 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 民生主义,增加“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3、 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使国民革命的形势焕然一 新。 (1) 有新的国际援助。 (2) 有新的纲领。 (3) 有新的组织。 (4) 有新的工农运动。 (5) 建立起一支新的军队。 (6) 展开了新的北伐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 一战线
一、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 理 2、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 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条件:
第一,找到了革命的对象。 第二,找到了革命的动力。 第三,找到了革命的策略。 第四,实践上,受“二.七”罢工的影响。
蒋介石篡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活动: 第一、欺骗共产党,夺国民党的权 第二、利用右派打击共产党,夺统一战线的权 第三、利用共产党,推进北伐战争。捞取政治 资本 第四、投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镇压共 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叛变革命,分裂统一战线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 理论
1、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 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不可能的。” “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 : 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 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 , 但是如果单凭 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 ,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 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 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3、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 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
斗争是手段,团结是目的。以斗争求团结 则团结存;以妥协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大声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革命导师还具体指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时指出:一般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要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以便得到一种合唱特殊国情下,如在农民国度里,如果没有这种合唱,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

列宁进一步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要同资产阶级暂时联合,同时又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民主革命胜利以及统一战线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他在《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中说道: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

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建立统一战线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多样性的阶级构成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中国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但人数少。

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也极少,但他们掌握着国家机器,掌握着中国绝大部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统治力量,有国际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

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

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

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湖南邵东三中陈志伟awei27556@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党共出现过四条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它们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强调实现祖国统一的今天,这一法宝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两岸第三次合作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下面就各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略作分析:一、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1、存在时间:1924年1月——1927年7月15日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七·一五”政变3、中共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1)中共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受挫,认识到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有革命根据地,并欢迎共产党与之合作。

(3)共产国际为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1922年中共召开杭州特别会议,同意两党合作。

(5)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孙中共在革命征途中几经挫折,于绝望中遇到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1922年9月,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会止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5)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它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国共合作的历史

国共合作的历史

国共合作的历史一、国共第一次合作1、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三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2、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3、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国民党一大旧址二、国共第二次合作1、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五次统一战线

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不同阶级、阶层、政治派别、民族、宗教和信仰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革命的旗帜下,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的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革命斗争中的一项重要策略。

革命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对于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革命斗争的需要下,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的统一战线。

在革命的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在革命的旗帜下,他们必须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统一战线。

只有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下,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

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是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统一战线。

在革命的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有不同的诉求和利益,他们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和冲突。

但是在革命的旗帜下,他们必须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统一战线。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下,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得到调和和解决,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

革命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对于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革命的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在革命的旗帜下,他们必须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统一战线。

只有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下,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

革命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对于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革命斗争中,不同阶级、阶层、政治派别、民族、宗教和信仰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革命的旗帜下,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进行的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下,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中国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 导下,因为“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 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 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 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然而 “假如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 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 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 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这 里,毛泽东把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同 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到一起
·推翻三座大山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 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 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 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 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 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 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 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 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 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第一,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 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率 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 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两个条件 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使同盟者感到希望和前途,才能获得同盟者的拥护,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真心实意地和共产党一道共同奋斗。 第二,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 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 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在两 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主 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处理两个 联盟的关系,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之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发展两个联盟间的相 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敌人相 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 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 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和中共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 孙中山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 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这是国民党政策发生 重大转变的标志。 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 大元帅。 6月,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抵广州,被孙中山聘为政治顾 问。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继续进行反 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都遭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 家”。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 次打起护法旗帜。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羊城兵变。 孙中山逃往上海。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 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作出新 的选择,即联俄联共的政策。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 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 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 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 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一的独立性。 大会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陈独秀、毛泽 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 任中央局委员长。 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1.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

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2)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3) 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

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

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

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

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讲授新课]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

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

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

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9、1925年出现的工人运动高潮的本质是 () A 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地点 B 建立了统一战线组织 C 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 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革 命
10.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 革命”,主要是因为 A.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B.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11.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主要作用在于 A.推翻了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权 B.消灭了直系军阀势力 C.促成了国民会议的召开 D.促进了北方农民运动的发展
B、中国工运出现第一次高潮;
C、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D、直奉军阀联手共同“反赤”。
7、国民会议运动的内容包括( ) ①结束军阀统治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废除不平 等条约④建立联合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五卅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 ) A 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B 形成了“三罢” 斗争的局面C 成立了反帝统一战线组织 D 掀起 了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段祺瑞掌权
1、孙中山北上和国民议会运动
1924、11、4 时间 北上宣言 明确表示反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政治立场,阐明了 国民革命的目的 国民会议运动
目的
“中国当今祸乱的根本,乃在军阀与援助军阀 的帝国主义者,我这次北上,有两个目的:一为召 集国民会议,这是为了对付军阀;一为废除不平等 条约,这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者。唯有打倒这两个 祸害,中国才能和平统一,才能长治久安。” ——《北上宣言》节选
直接原因:五卅惨案
(2)领导者:
中共
领导机构: 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3)五卅运动的性质:中共领导的、工人阶级 发动的、全国人民参加 的、广泛的反帝爱国运 动。 (4)该运动中,中共、帝国主义、民族资 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如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
材料二:
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 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 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 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内亦难 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 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 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 之最好新殖民 地。” ——同上
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的旗帜,有利于团结一 切抗日力量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保证了抗日 战争走向胜利
2.国际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人民反法
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 西斯战争
1.“九一八”事变后的影响不包括 D( )
A. 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
▪ 党的策略路线在于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 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 义与卖国贼。
▪ 党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人民的力量以反对全国人 民的公敌时,应当坚决不动摇的同反日统一战线内部 一切动摇、妥协、投降、叛变的倾向作斗争。一切破 坏中国人民反日运动者,应该起而攻之。共产党应该 以自己彻底的、正确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与行 动,去取得自己在反日战线中的领导权。也只有在共 产党领导下,反日运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之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社会 背景 不同
“打倒列强,除军阀” 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日帝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 灭亡中国
实现合 作时两 党的地 位不同
两党都处于发展的初期, 都属于革命性质的政党
国民党:执政党,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

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知识整理

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知识整理

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知识整理一、建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1—1924)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2、1920年8月,陈独秀上海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3、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代表:上海李达、李汉俊,武汉董必武、陈潭秋,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

“南陈(上海陈独秀)北李(北京李大钊)”因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

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湖北籍的有五人。

)(意义: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使中国革命有了①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科学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新的革命方向——社会主义。

)4、1921年上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三大上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1922年中共二大上海(①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②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章;③明确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6、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3“二七惨案”林祥谦施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

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

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
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1937年工
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扩展资料: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共深切知道,在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前进路上,须要克服许多的障碍和困难,首先将遇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阻碍和破坏。

为着取消敌人的
阴谋之借口,为着解除一切善意的怀疑者之误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披沥自己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忱之必要。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三大”会址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2.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 开
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 场
黄埔军校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1、“五卅”运动 2.农民运动
上海市市民为五卅惨案 举行反帝大会
广东省港大罢工的领导者 邓中夏、苏兆征
在我党的帮助下,1924年 至1926年,国民党农民部在广 州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第一届和第五届的主持人是 彭湃,第六届是毛泽东。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孙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两次东一战线的建立
第26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开, 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全国铁路总工会出版的纪念“二七”二周年画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