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农业的发展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农业发展的概况。

学生:A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明间流传“太湖熟,天下足”的言语。主要产地在南方。

B棉花种植,有两广、福建扩展稻了长江流域。

C茶树栽培也很广,江南的丘陵地区,新开辟了许多茶园。

板书二、手工业的兴盛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方面: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板书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加以归纳总结。教学中应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巩固小结: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

通过板书,提纲挈领,清晰地展现本课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指导学生结合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课内容,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反思:

在本课设计中,比较多地体现出了历史学的学科特色,即“论从史出”。所有论点,都尽量引用文字、图片、图表等史料作为证据。因为历史认识就在于从错综复杂的历史记载中寻找真实,通过有效的分析,从“死”的材料中尽可能还原出“活”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客观的历史判断。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讲历史课不仅是陈述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参与到历史探究的过程中。所以,本课所提出的论点,大多以“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方式呈现,并且对史料都作了较为充分的发掘。

由于我的教学经验有限,组织学生活动不够充分。因为本课的知识多且难,因此以讲授为主,而且所用材料大多数都是直接说明问题的,没有冲突性,也就没有给学生更开放的思维空间。另外,在处理课堂问题尤其是生成性问题时,如果能给学生之间更多的讨论机会,也许学生自己会得出更有创造性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