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克隆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单克隆抗体

摘要: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由此创建了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获得了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这是免疫学乃至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抗体三个阶段。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研制出数以千计的单克隆抗体,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单克隆体的制备技术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体;单克隆抗体;制备

1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1杂交瘤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动物、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三个环节。先用特定的外来抗原一或多次免疫动物,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分泌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再将骨髓瘤细胞和小鼠脾细胞融合,通常采用PEG法或PEG电融合法,该法稳定,安全简单。最后将杂交瘤细胞放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因它具有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双重特性,在HAT培养基中长期生存又可产生抗体,成为制造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源。1.2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1.2.1嵌合抗体将小鼠抗体的可变区基因与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恒定区基因重组,构建人/鼠嵌合重链、轻链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表达。该抗体减少了鼠单抗的免疫原性,恒定区可有效发挥补体激活和与Fc受体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1.2.2重构抗体将编码小鼠单抗决定簇互补区基因序列移植到编码人Ig可变区的骨架区,构建新的抗体。该方法与嵌合抗体相比,虽减少了人抗鼠抗体反应,但仍然保持着鼠源性抗体的特异性。

1.3展示技术

1.3.1噬菌体展示技术该技术属于体内展示技术,其原理是通过RT-PCR克隆扩增人淋巴细胞谱中的VH和VL基因片段,导人噬粒,转化细胞,建立噬菌体抗体文库,此时噬菌体核心DNA中有编码人抗体VH、VL基因片段,所编码蛋白与噬菌体膜蛋白相连,分布于噬菌体表面。可通过多次“吸附——洗脱——扩增”,筛选出特异性的全人化抗体可变区基因。1.3.2核糖体展示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PCR 扩增含目的基因的cDNA文库再加上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及茎环结构,在转录翻译偶联系统作用下形成蛋白质-核糖体-mRNA三元复合物用相应抗原对反复筛选复合物分离mRNA通过RT-PCR 富集目的基因并将目的基因导入表达载体,从而获得库容量大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库.

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2.1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

2.2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脂质体是由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磷脂组成的连续双分子层微囊,内含水相空间,可包裹水溶性物质。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可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这种“导向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体外试验中已获得满意效果。

2.3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有赖于McAb的种类及其免疫学特性。注射抗小鼠

Thy-1抗原的单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

2.4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个表位(即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利用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如用荧光物质标记单抗作为探针,能方便地确定与其结合的相应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2.5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2.6作为医学检验试剂

(1)诊断各类病原体

(2)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

(3)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

(4)机体微量成分的测定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成为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等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

3. 展望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 从鼠源性单抗到全人源性抗体, 单抗在制备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鼠源性单抗的免疫源性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急性反应, 使药物的功效降低。全人单克隆抗体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一种新技术。它减少了鼠基因序列, 减少了抗抗体反应, 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功效和安全性。而且, 当前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灵活性, 可以选择发挥单抗最优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在未来的几年里, 全人源性单抗将作为一种新的产物更多地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

文献:

朱学泰,谢溱,马瑞君.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5,21(3):108-109,98..

王业荣,童德文,李立,等.人源化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4):683-687.

崔银珠,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国外医药, 2001, 22( 1) 5- 7.

朱学泰,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甘肃科技,2005, 21( 3) 109- 108. Lonberg N, Taylor LD, Harding FA, et al . Antigen-specifichuman antibodies from mice comprising four distinct

genetic modifications[J]. Nature,1994, 368:856.

Lowe D, Jermutus L. Combinatorial protein biochemistryfor therapeutics and proteomics[J]. Curr Pharm Biotechnol,2004, 5(1):17-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