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动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李凌云(1972-),女,河南宁陵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25卷第7期2009年7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5 No .7

July .2009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动因探析

李 凌 云

(商丘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

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可知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发展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转

变过程:即从信仰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到批判并与之彻底决裂,进而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形成自己哲学世界观的过程。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生转变的动因何在?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解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基本规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世界观;转变;动因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7-0014-04

一、从信仰到反叛: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影响

考察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可知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有一个由信仰到反叛和彻底决裂的过程。概括来讲,马克思在大学初期曾把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哲学应用于文学创作和法学研究活动。但因其先验哲学把/应有0(理想)和/现有0(现实)对立起来,结果使理想脱离了现实。马克思对此曾说:/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会在地面上

遇到的日常事物。0[1](P651-652)

这表明马克思一开始就比较重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问题。由于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哲学不但没有把二者统一起来即用理想去关照现实,反而把二者对立起来,所以才导致马克思转向能在思维中很好地解决二者统一的黑格尔哲学,成为一个信仰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者。

黑格尔哲学作为国家哲学,对当时德国的进步青年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马克思同样也深受其影响。黑格尔哲学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创造世界万物的主体和实体,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是绝对精神辩证运动外化的产物和结果,从而使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理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中,终于发现自己深深为之苦恼的/应有0和/现有0的矛盾已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思维不应当把先验规律强加给客体,而/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

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0。虽然这时的马克思属于信仰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者,不过,青年马克思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不同:他不是以自我意识为武器只进行思想领域中的批判,而根本不考虑他们的批判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而是以黑格尔哲学为精神武器直接参与现实斗争实践,把哲学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让哲学去关照现实。马克思在53政治经济学批判4序言6中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5莱茵报6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0为了解决这个难事,马克思在5莱茵报6时期,撰写了53科隆日报4第179号社论6、5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6、5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6和5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6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哲学与现实的关联,并实际地运用黑格尔哲学的理性原则,去批判和揭露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自相矛盾和林木盗窃法的非理性,为出版自由和/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0辩护。马克思在5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6中认为,国家和法作为理性自由的存在方式,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因此,它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应当保护受压迫的广大贫苦群众。然而现实中的普鲁士国家及其法律却只为林木占有者说话,实际上已经/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0。可见,国家的概念和它的经验存在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矛盾。按照马克思当时的信念,真正的国家和法的概念当然应该能够战胜和克服私人利益。而实际上,私人利益却处处占了上风。为什么强大的国家理性在私人利益面前竟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这是马克思感到极度苦恼的疑问,同时也对黑格尔哲学产生怀疑和动摇。在5摩塞尔记者的辩护6中,马克思在国家和私人利益关系上,突破了单纯谴责私人利益、说它把国家变为自己工具的伦理批判立场,开始正视国家本身的/缺陷0。他发现要弄清摩塞尔地区的贫困问题,/我们至少必须始终分清两个方面,即私人状况和国家方面,因为不能认为摩塞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和国家管理机构无关,正如不能认为摩塞尔河沿岸地区位于国境之外一样0,/人们在研究国家状况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的方式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人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人们就不会违反常规地以这一方或那一方的善意或恶意为前提,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起作用的地方看到这些关系在起作用0[2](P364、363)。显然,马克思已看到黑格尔哲学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看到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并开始注意到从客观的关系去研究。总之,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不仅在康德和费希特那里,而且在黑格尔哲学这里,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苦恼的疑问促使马克思开始对原有哲学信仰进行怀疑和动摇、反思和批判。

二、批判与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转变的影响

正当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疑问和苦恼的时候,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出现对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决裂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843年1月,费尔巴哈先后出版了5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6和5未来哲学原理6,系统地论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明确主张把被黑格尔哲学颠倒的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0。他在5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6中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就是存在,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0,而/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0[3](P11)。费尔巴哈批倒了黑格尔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确立哲学的出发点是感性的人,并赋予这种感性个体的基本规定是:精神和肉体、理性和欲望的统一,由此引申出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哲学原则;个体和类的统一,由此引申出人和人相统一的哲学原则;作为认识主体和作为感性对象的统一,由此引申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原则。在此前提下,他提出了改造哲学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主宾颠倒。他认为,既然主体和本体是感性的、具体的、有限的事物,而普遍的理性不过是这个主体的属性和派生出的东西,那么,批判思辨哲学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它的原则颠倒过来。/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明显的真理0。

在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中,马克思就是根据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颠倒原则,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观点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黑格尔在5法哲学原理6中认为,扬弃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分离的根本办法和最终归宿,在于由市民社会进展到伦理国家。黑格尔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和狭窄的普遍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特殊的领域;国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客观精神0发展的顶点和最高体现,因而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0。所以,它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则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而为了巩固地存在,它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面前0。马克思集中地批判了这一点。他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政治国家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郁的政治性质。如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国家事务也是真正的私人事务,/在这里,政治国家本身是市民的生活和意志的唯一内容0。/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火炬,国家的材料应理解为国家的事务、家庭和市民社会,因为它们是国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国家本身的参加者0。而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做完了自己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黑格尔要做的事情,不是发展政治制度的现成的理念,而是使政治制度和抽象理念发生关系,使政治制度成为理念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是露骨的神秘主义0。马克思从上述分析批判得出:黑格尔所表现的正是把主权理解为国家的理想主义,其要害是把理念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国家则是理念的现实表现。马克思说:/重要的是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理念当做

15

第7期李凌云: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动因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