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前言解读解答

合集下载

课标解读(宁夏)

课标解读(宁夏)

六、从四个视角增加了一批新的“学习情景 素材” 1.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的视角:“自
来水的生产工艺;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 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氢能 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保措施;我国 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硫排放与酸 雨”
——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 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 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 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 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评价工作的实施”。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 方式多样。 ——例11.化学实验活动表现的评价。
—— 例12.同伴之间的评价。
(5)“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参照教学目标解释 评价结果,评价反馈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调整了“教材编写建议” 4.调整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建议
由实验稿的7条调整为8条,突出了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的 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 结等内容;明确提出了“(二)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 验仪器和试剂”“(五)及时总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 实践经验”“(八)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等 合情合理的建议;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完整 的实例。
一、“科学探究”主题中的变化
原来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整为四个方面, 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要 求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以下8类实验: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 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 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 质;5燃烧的条件;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一、填空(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标准》的前言部分:(1)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是数学?数学的作用是什么?答: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与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作用:基本理念第二点(2)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是什么意思?答: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念中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均有新的要求,请问是哪些,你在教学活动中打算怎样实施?1、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4)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5)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评价建议(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价(4)评价主体和方法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第二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教学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前言部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前言部分
分享:
2
喜欢
阅读(69)┊评论(0)┊收藏(1)┊禁止转载┊喜欢▼┊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转载]9月10日教师节快乐!9月14日教师们“莲池书院”娱乐
后一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之识字写字
☆综合性
语言文字,可以作为一种媒介,人们通过它来认识世界,交流对世界的认识;语言文字本身,也可以是一种认识、探究的对象;语言文字还有可能被人当作一种游戏、赏玩的对象。
语文课程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
语文课程曾被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
2、语文课程的方向(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
3、设计思路(四个学段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7---9年级;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 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四个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二段简要概括“语文素养”的内容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知识是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获得这种“修养、能力”的途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1)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解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语言文字”含义清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三篇 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三篇 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三篇初中语文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篇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

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

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 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 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 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 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标前言部分解读

高中化学课标前言部分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化学的定义‎)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科学的‎价值)‎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化学课程的‎定位),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育课程‎。

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解读一、概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制定并完善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和宗旨。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目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首先明确了制定目的,即“……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这一目的的确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

这也与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契合。

三、数学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还明确了数学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其中涵盖了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数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的明确界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有助于学生自身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所在。

四、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还对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提出了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与能力并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原则,为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导思想。

这些要求的提出,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还明确了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数学教学需要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趋势等。

这些趋势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

六、结语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解读,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目的、数学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及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些内容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和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

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和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共同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022语文新课标前言解读

2022语文新课标前言解读

2022语文新课标前言解读
2022语文新课标,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
发展为引领的精品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情怀、熟知自然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探究、尊重他人、理性思考、积极合作、善用信息技术、守纪律、具有对进步、科学、文明、多元文化引领未来的能力的语文素养贯彻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的全面深化,在面向性、目标定位、平台开发、劳动教学以及回归语文根本任务等方面,突出“人文命运”的把握。

人文,意指生命的本质性的依据,在层世
共谋、精神报国的发展过程中,追求“良心”“伦理”“义理”“智慧”“方式”“志畅”“美好”“气度”等才能,实现价值的超越与圆满。

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紧紧围绕语文活动,以创新和实践引领,以素养教育以及语言文字文化发展为核心立意,努力开创性使用各种实践形式,如案例教学、实地考察、讲座、研讨会、实践实验、提问讨论、领导演讲、
读书等等,更好地把握人文命运。

此外,2022语文新课标分为普通高中语文综合素养课程和普通高中语文导学课程。

一是素养课程贯彻素质教育,拥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学生的智慧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实践活动和价值判断;二是指导学科课程去任务化,将人文与学科教学有机联结,培养学生完成任务能力。

总之,2022语文新课标主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宗旨,去构筑“未来人文”,以此来塑造中国未来的注定路径。

毋庸置疑,此计划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有见地的努力,才能完善的实施。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课标前言解读详解

课标前言解读详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纲领性的文件,是教师在行使教师行为,执行教育职责时,必须遵循的条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熟读英语课程标准,并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目录浏览: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价值二、课程性质三、课程基本理念四、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级目标第三部分:分级标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对分级目标中提到的各项进行细致罗列前言——英语课程性质,主要回答了了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原因?)1)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模仿,不怕犯错,记忆力好,较好地克服母语干扰2)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1世纪三大法宝驾驶外语计算机尽管社会上对取消小学英语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是我们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课标在理论上也说明了课程开设的背景与意义。

有助于老师们从宏大的背景理解课程,把握英语教育的使命感。

(家长会,和领导同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不是个人意愿,也不是随意的决定,而是国家意志,是在国际视域下、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政策改革。

第一,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角色两个方面阐述了课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国家角色: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

因此:英语成为了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

第二,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了解不同语言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大门,为中国和平发展、为维护世界稳定,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沟通,也为推动世界各国人民为人类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标小学语文前言

新课标小学语文前言

新课标小学语文前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语文教育则是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其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创新思维。

新课标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的内容与结构新课标的内容涵盖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每个方面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1. 识字与写字:新课标强调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笔画、结构和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阅读:新课标提倡广泛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写作: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通过日记、书信、故事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口语交际:新课标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5. 综合性学习: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

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新课标的实施与挑战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0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20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20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XX学校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1.0版)制订:审批: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第⼀部分前⾔●《***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针,遵循智⼒与发展性障碍学⽣⾝⼼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的⾃⾝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教育的鲜明特⾊。

本课程标准适⽤于在***学校就读的所有学⽣。

●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课程的性质与⽬的●***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

课标提供了兼顾智⼒与发展性障碍⼉童全⾯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活实践三个⽅⾯,按照学⽣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标系统。

课程设置⽬的在于提⾼智⼒与发展性障碍⼉童的独⽴⽣活能⼒,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价值,为其终⾝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理念与特⾊●***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以⼉童为主体,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借鉴了智⼒/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致的智⼒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次全国残疾⼈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残疾的概念和标准。

这⼀概念表述为:°智⼒残疾是指智⼒显著低于⼀般⼈⽔平,并伴有适应⾏为的障碍。

小学科学课标——前言、目标部分解读 - 修改后

小学科学课标——前言、目标部分解读 - 修改后

小学科学课标——前言、目标部分解读小学科学课标——前言、目标部分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科学课程肩负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任。

时代的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时代大潮中的每一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每一小学生,也必须从小培养他们个人的科学素养。

(例微信支付)二、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

三、小学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使命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教育、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解读立德树人 18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一)课程性质也即:小学科学是什么样的课程?1、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1)目前为止,所知的基础性课程有几门:语文、数学一直作为基础课程;现在科学课标正式把《科学》颁布为基础性课程,其在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1)科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参与与实践(2)什么是科学探究活动?①以前这类课程名称,有段时期曾叫《常识》,有段时期它的名称叫过《自然》,其教学目标过于追求双基的掌握,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授受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普遍不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与自我体验。

②美教授兰本达来到中国培训讲学:“探究——研讨”的学习方式在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界备受好评。

③ 2017.2颁布了本《课程标准》,克服了以前课标、课程编写、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仍倡导科学探究性式学习活动,并作为小学科学学生自主建构式学习的重要方式。

3、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为什么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理解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知识方法,凸显了该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1)须运用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四方面的知识与方法;(2)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结合;(3)动手动脑相结合;(4)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5)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相互渗透,促进融合。

2011课标解读(前言部分)

2011课标解读(前言部分)

学好新课标,迎接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虽然文字简短,却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对后面各部分的构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细读《语文课标2011年版》的“前言部分”,发现有不同的内含与新意,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下面,我就“前言”部分包含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对比,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

一、课程性质首先,我谈一谈“前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实验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述: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11版的课程性质个别处进行了增添、删减,制定比较确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课程的性质”所做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原来的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解释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2011版的课标则把语文课程重新诠释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样就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诠释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1、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并不是指在这门课程里,学生学习的只是“语言”和“文字”,还有“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字义、字形、结构、用法。

新旧课标前言部分比较解读

新旧课标前言部分比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称新课标)和实验稿(以下称旧课标)前言部分的比较新旧课标前言部分均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方面,新课标三个方面的标题表述更加简洁。

比较旧课标,新课标发生的最大变化是“语言文字”成为课程核心概念。

在前言总起部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应对全球经济文化形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带来的新挑战。

语言文字不仅为语文,更承载着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而旧课标的这个部分只提到语文教育应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科学等各种素养提供发展的可能,并无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

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运用语言文字成为课程重中之重。

课程性质方面,旧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新课标在二性统一说法上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基本理念”部分对新的“二性”作了较具体阐释。

课程基本理念方面,新课标依然提出语文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依然阐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特点,依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然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议。

但经比照,新课标在这些方面又有一些新的更具体的提法。

对语文素养,增加了掌握语文基本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对人文性特点阐述,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人文性的内涵具体化了;对实践性阐述,新课标仍然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强调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践机会,此外,“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被删除,呼应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建议,呼应附录增加的识字、写字基本字表和课程常用字表,新课标较旧课标提高了对语文知识、方法学习的关注度;在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时,增加了“自主阅读、自由表达、问题意识”这些关键词,使“自主”的内涵更为具体了;新课标同时也丰富了综合性的内涵,综合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也是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也是语文与生活的综合,对综合性学习的界定更为清晰,比旧课标突出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育传统和现代社会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对语文课程建设,新课标增加了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纲领性的文件,是教师在行使教师行为,执行教育职责时,必须遵循的条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熟读英语课程标准,并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目录浏览: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价值二、课程性质三、课程基本理念四、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级目标第三部分:分级标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对分级目标中提到的各项进行细致罗列前言——英语课程性质,主要回答了了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原因?)1)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模仿,不怕犯错,记忆力好,较好地克服母语干扰2)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1世纪三大法宝驾驶外语计算机尽管社会上对取消小学英语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是我们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课标在理论上也说明了课程开设的背景与意义。

有助于老师们从宏大的背景理解课程,把握英语教育的使命感。

(家长会,和领导同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不是个人意愿,也不是随意的决定,而是国家意志,是在国际视域下、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政策改革。

第一,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角色两个方面阐述了课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国家角色: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

因此:英语成为了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

第二,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了解不同语言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大门,为中国和平发展、为维护世界稳定,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沟通,也为推动世界各国人民为人类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创设有利条件。

2)此外,学习和使用英语还有利于我们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还有利于我们传播祖国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3)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4)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为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为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5)英语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课程性质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前,知识性占主导地位;80-90年代,工具性功能增强,知识与技能并重。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成为教学的核心。

新世纪,提升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高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英语是交流工具(思考、表达、交流),认知工具(学习知识、认知世界),思维工具(1、apple脑子里出现的是苹果的实物,而不是苹果的汉字。

2、可灵活地使用英语表达,形成本能得到、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

I very like you.弥补基于欢愉特性思维的不足,引导学生发展英语特性思维),传递工具(传递文化)发展工具(终身发展,学习)。

(问题2: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语言的工具性?1.是否在用英语做事?2.是否在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信息情感交流?I like … how old are you?3.是否用英语学习英语以外的知识?cultural clips)就人文性而言,(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浓厚的兴趣(自信心、成功感)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确认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我们同样可以回答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不管是否使用外语,学习外语都是有意义的。

学习外语不仅可以(可能)获得一种交流工具,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不再以学科中心,过多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操练。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这一理念的变化带来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互动、以及评价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

更清晰、更加科学,合理,指向性更明确(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由老版的第一项的后半句演变而来——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三:学生发展靠什么?(只有思考好了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素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素质教育-人的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之对应:应试教育(二)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由老版第一句的前半句而来——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产生不通过的想法。

一路试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生有学习的本能,语言的本能。

学生自己就会学会知识例如13-19,20-90数字学习,put on, take off的学习)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只有是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只要能正确使用母语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没有学不会英语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内容的学生。

(鲁子问)(美国哈佛大学心里发展学家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它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演讲、写作,辩论——语言智能(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调查、分析、数据——数学智能(会计画画、观察——空间智能(建筑学家)歌曲、歌谣——音乐(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人)手工,舞蹈、动作、表演——身体运动(运动员,舞蹈家,手工艺人,外科医生)合作学习,调查活动——人际(记者)欣赏动物园的图片、视频——自然认知(李怡)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政治家,哲学家,心里学家,教师等)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长短处。

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吸收他人长处)(三)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老版第二句——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年段目标:一级二级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

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第一,英语不是可以学完的。

英语本身在发展,英语语用的语境也是千变万化,无法预料,所以,我们不可能教完所有单词。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只完成本阶段的任务。

小学初中要分开。

例如:理解与运用的关系,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第三,一个词汇、一个语法,不是学一次就会的。

教材本身设计了多轮循环。

教学需要复习,所以不要急于一节课学会所学内容。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老版第四句——倡导积极学习,采用活动途径)英语是工具。

使用工具的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骑车、游泳)。

语境,尤其是真实的语境,作用非常显著,问题也非常显著。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本里的教学内容,适时转化为课堂用语。

good idea! May I coming in? it’s very kind of you!)(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老版第五句——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第四个问题:评价你所关注的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的重点应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评价形式多样:笔试,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

评价内容多维化:关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六)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老版第六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