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周易_美学研究三十年_现代_西化与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美学研究三十年

———现代、西化与未来

万志全

(赣南师范学院美学与创作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

《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关键词:周易;美学研究;成因与焦点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万志全(1970-),男,江西东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周易美学。

第24卷第1期2010年2月Vol.24NO.1

Feb .201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哲学·历史·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经典。几千年来,人们不懈地研磨领会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因积年累月而汗牛充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专家学者从训诂注译、文化阐释、科学探究、象数推理等方面对其展开全面研究,促进了易学研究的繁荣。在美学领域,也有相当突出的成果显现,主要表现为一大批专著详细而独到地探究其美学属性,促使美学界对其高度重视和消化吸收。为回眸这一历史进程,我们拟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取得全面拓展的新收获、30年来学术论文探讨的主要焦点等四大立足点,综述30年来周易美学的研究轨迹,然后分析为何对《周易》进行美学研究如此丰富多彩,最后对未来如何研究《周易》美学思想进行一些理论假设,以求引发各位前辈和同仁对《周易》美学的热切关注。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美学史》中研究《周易》美学思想的主要有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和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3部专著。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主要从两方面阐发了《周易》的美学思想。第一方面从《周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来阐发,它认为《周易》提出的天人关系问

题是中国美学的本质问题,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论述为中国美学“和”的理想提供了哲学依据,而阴阳相辅相成以使世界运动变化的观点,则阐明了中国美学“气势、力量、运动、规律”的美学追求,它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则是中国历代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1](P275~284)第二方面归纳了《周易》中具有美学意义的范畴,即“文”、“象”与“意”、“阳刚”与

“阴柔”、“神”,[2](P284~300)这些范畴是对《易经》和《易

传》的综合解读而获得的,它为后人寻找《周易》美学研究的立足点开辟了特定的研究场域。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研究《易传》的美学意义,因而集中论述了美学范畴“象”、美学命题“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以及它们对“赋、比、兴”的美学影响。[2](P64)

《中国美学思想史》既简介了《周易》之《经》的美学思想,也分析了《易传》的美学思想。它认为其卦爻辞体现了诗歌的比兴之美和对偶韵文美;其《易传》体现了儒道融合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3](P195)

其美学范畴既有“美与大”之阳刚美,也有“阴柔美”,还有“刚柔相推”的“中和之美”;其审美关系

文章编号:1674-0882(2010)01-0008-05

8--

包含“意”与“象”及“变”与“神”等辩证要素。[3](P202~206)由此可见,经由这三部美学史条理清晰的理论归纳,《周易》的美学思想之精华已经在世人面前大致展现开来,以后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纵深挖掘和稍加开阔的横向剖析。

二、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专著主要有王振复的《周易的美学智慧》、刘纲纪《周易美学》、王明居的《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等专著。他们分别从“时、和”,“观念、最高表现、阴阳交合、内外形态、象与数”,“隐形系统、隐形范畴、意象、特质、中西比较”等视角入手进行集中透视,着力探究其美学全貌。

《周易的美学智慧》运用文化人类学阐述了神秘玄妙的易学世界,揭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巫文化根源、时间哲学、生命意识、“和兑”境界、人格模式与太极理想,其中关于“时”与“和”的论述颇为精准。比如它认为《周易》美学智慧的文化内涵即为“时”,“时”与“气”相勾连,“气”的流动就是“时”和“气”在“时”中的发展流变;《周易》之“和”乃生命之大美,而“和”最重要的文化和美学意蕴是指人的生态、生命之“和”以及阴阳交合之“和”,“中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审美境界等等。

《周易美学》内容简单明了,包括关于美的观念、美在生命、美可以区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以及“文”有其外在的美和象数也有其自身的美等主要内容[4]。

《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内容较为丰富,它首先介绍了《周易》天、地、人的符号系统和八卦“象、重、变、动”等特点,然后论析了《周易》符号美学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隐形系统,“有无、虚实、文质、美丑、大小、悲喜”的隐形范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意象交叉、得意忘象”等意象,以及其逻辑判断、二律背反、生命意识、阴阳刚柔、方圆、中和等特质,最后把《周易》与黑格尔、康德、莱布尼茨等西方哲学家或科学家进行了比较,以求拓展其美学内涵与审美价值。

这三部美学专著打开了《周易》研究的新境域,其中诸如“时”与“和”、美在生命、美的隐形系统与范畴等,都是该领域的理论新发现,因而此后的研究几乎很难有更新的观念提出来,一般都是侧重在一两个理论点上进行详细论析,或者借用一些其它门类的知识进行交叉学科的阐发而已。

三、21世纪新收获:《周易》美学专著、中国美学史、《周易》美学研究博士硕士论文

到了21世纪,《周易》美学研究从专著到美学史,再到博士、硕士论文都有一些新的收获。这些收获虽然创新之处不多,但也是《周易》美学研究的新态势,它们引导着21世纪的人们继续关注《周易》的美学风貌,借鉴并转化美学研究的新营养。在这方面,研究《周易》的美学专著主要有台湾姜一涵的《易经美学十二讲》和大陆王春才的《周易与中国古代美学》。前者从《周易》与各门类艺术和学科的关系展开详尽的探讨,后者则对《周易》的总体美学特质和范畴进行了全面性的论述。

《易经美学十二讲》通过对《周易》的全面体悟,从文化深层解析了《易经》在各大领域中的美学效用,提出了以“龙文化”为《易经》的美学特质之见解。作者从古老图腾的角度展开联系与想象,达到了理论的神妙高远与思想体系的豁然开朗,并在总体诠释之外,把它放在现代语境中进行剖析,从书法、绘画、文学、建筑、健康、性爱等七大专题出发,论析了“意与象并重的表达、第三者的神秘性、龙与易的奥秘、天圆地方的支配力量、从美的角度谈太极拳、谈生命动力之美”等命题,將其美学思想融会贯通于艺术与现实生活之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易经》的美学影响力,从而大量发掘了其美学内涵与外延。

《周易与中国古代美学》认为,所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均与《周易》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第二编第六章论证了《周易》哲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即天人合一体系是传统美学的基本体系,阴阳和谐是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阴阳变化之道是传统美学遵循的规律,《周易》辩证法是中国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第七章则列举了《周易》涉及的美学范畴,即“文”之美、“象、意”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之美、“形、神”之美。[5] (P196~210)这些观点是对《周易》主要的美学命题和美学范畴的归纳概括,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

在中国美学史领域,21世纪又有王振复、陈望衡、张法、朱志荣等人的新作,而对《周易》进行专章研究较为突出的,则以陈望衡的《中国美学史》为主要代表。该书第一编第六章分析了《周易》的美学思想。它认为,《周易》重象理论对中国美学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即为中国“比兴”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提供了前提,为“意象”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奠定了基本品格。[6](P98)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