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思想初探
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
读书育人文_申剑飞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摘要:《易经》博大精深,神妙莫测。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形象思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以及形神统一观等诸多理念,都源出《周易》。
如果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最有系统的美学论文的话,那么,产生于我国商周之际的《周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关 键 词: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美学元素;解读《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神妙莫测。
它是中华文化之母,由此演绎出阴阳五行、天平地支等玄妙法门,孕育出中医、风水、术数、兵法、美学以及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艺术等诸多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首先,《周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周易》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坤,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而反映在社会人伦上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表现出了人事与自然的吻合统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只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必须顺其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统一,这是艺术和审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周易》既肯定自然的东西(天)必然合乎社会伦理(人),同时又肯定社会伦理的东西也必然合乎自然,首次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相通一致的亲密关系。
《周易》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美学追求主体(人)与客体(天)浑化合一的审美心境和艺术境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态势指明了方向。
其次,《周易》的“象论”对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哲学、文化、卜筮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其中,白贲美学思想是其中一种值得借鉴的思想,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审美心态和理论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贲美学思想,并将通过实例探究该思想的实际应用。
一、白贲美学思想白贲美学思想是周易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它主要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种种形态和现象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其中,白贲一词,指的是白云和贲鱼,这二者为形似而异的事物,却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白云被人们赞美为“有风自清、无风自止,凝而为雨,润而为露”,而贲鱼也因其“无骨之躯、其形状千变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因此,白贲一词就意味着周易中对于“形似而异”的美学的完美诠释。
二、实例探究1.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白贲美学思想可以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以通过运用白色的空间感觉来表现空灵、悠远的美感。
而在场景布置中,电影工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天空中的白云和池塘中的贲鱼,来营造出具有完美的环境氛围。
2. 服装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被借鉴。
例如,服装设计师可以使用柔和、飘逸的白色来表现优美的空灵感觉。
同时,贲鱼的独特形态也可以作为服装的图案来运用,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3. 建筑设计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中,建筑师可以利用白色的主题色,来表现建筑造型的精致、优美感。
此外,动态的贲鱼形象也可以作为建筑装饰图案,在静态建筑中增加一种有趣的动感元素。
4. 书籍封面设计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白贲美学思想也有广泛的应用。
设计师可以利用白色来表现书籍内容的优美风格和精致质感。
同时,贲鱼图案也可以作为封面装饰,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图形体验。
5. 室内装修在室内装修中,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被利用。
例如,在卧室的装修中,铺上轻柔、舒适的白色床单,来增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此外,利用贲鱼形象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为房间增加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
浅谈舞蹈中的《周易》之美
浅谈舞蹈中的《周易》之美《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经典,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占卜、文学、音乐等领域。
而在舞蹈艺术中,也有不少作品受到《周易》的启发,以其哲学思想和神秘气质为舞蹈艺术提供了灵感和内涵。
本文将从舞蹈角度出发,探讨《周易》在舞蹈中的美感表现。
我们需要了解《周易》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舞蹈中的美感表现。
《周易》是一部中国传统经典,内容主要是关于阴阳、五行和易经卦象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易”是变化的意思,它强调“变”而不是“静”,揭示了一种动态的世界观。
《周易》也强调观察和洞察事物的变化,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它强调了一种自然的美学观念,提倡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种哲学思想在舞蹈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舞蹈创作中,《周易》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成为了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
舞蹈以人体为媒介,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周易》所强调的变化和动态思维,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周易》的世界观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小但却又重要的整体,每个动作都能产生微妙的连锁反应。
而在舞蹈中,舞者通过每一个动作的变化,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形态和内在情感,体现了《周易》所倡导的变化之美。
在一些现代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易》对创作者的启发,舞者们以柔美的身体语言,展现出了“易”的变化之美。
《周易》所倡导的“易”之美,在舞蹈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它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受《周易》启发的舞蹈作品也为舞蹈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发。
通过舞蹈,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易》的内涵和哲学思想,从而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易”的美学观念。
在今后的舞蹈创作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周易》中的哲学思想,为舞蹈作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结合《周易》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理论,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以此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视听享受。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发布时间:2021-04-26T11:20:23.32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张亚靖[导读]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张亚靖 610039摘要:《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而其中以“动”说明宇宙人生,也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
本文则主要通过对《周易》的理解来探索其中存在着的中国人的美学源头,以及这些源头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周易》;美学;集体无意识;建构作用引言集体无意识理论是指并非是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的精神机能,是由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经验。
这种心理经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结构之中。
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经验是不可胜数的,它们在无意识中对我们的行为观念起到支配作用。
而作为儒家源头的《周易》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建构更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对后世的审美心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构建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周易》中的“动”、《周易》“以象立意”的特点、《周易》对平衡的追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卦辞对《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周易》中的“动”《系辞下传》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足以说明《周易》对于“变”的重视。
而这样万事万物不停地进行变化的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则是中国的书法。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淡泊自然等级:狐法师送礼物发消息楼主“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
“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次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
如果将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其中有关“中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
《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
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
例如《乾》卦由“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发展过程,象征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隐到显、由穷到达的生命历程。
再发展到《易传》,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了。
《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
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
《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便都是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首先,周易的艺术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
周易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基本符号,通过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这种符号系统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八卦和卦象的象征意义也使得周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乾”代表阳刚之气,“坤”代表阴柔之气,“离”代表火,“水”代表柔顺等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周易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其次,周易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其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
周易中的八卦卦象,往往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相对应。
例如,“乾”象征天,“坤”象征地,“震”象征雷,“巽”象征风等等。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周易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周易也关注人生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通过六十四卦的解读,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的特点。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使得周易具有了深邃的审美情趣。
此外,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
周易强调“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追求道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了周易对于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
周易中的“道”和“德”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
最后,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周易认为,人类的命运受到宇宙规律的影响,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读,可以揭示人类的命运走向。
这种对宇宙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使得周易具有了超越个体的视野和境界。
同时,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成为了周易艺术美学的重要内涵。
总之,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体现在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以及体现在对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典籍,被誉为“易经”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时尚与美学的关系。
首先,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时尚是一种变化与流行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理论。
在周易中,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万物不断变化,时尚的流行也是一种变化的体现。
而美学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
因此,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周易中的“易”有着“易于变易”的含义,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与周易中的“易”有着相似之处。
时尚的流行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断更新和演化。
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尚的变化也需要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再次,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理解”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也需要人们去理解和把握。
时尚的流行并不是盲目的,它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等。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时尚的变化规律。
此外,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应对”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时尚的流行也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
时尚的变化往往是快速的,只有具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时尚的变化中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紧密相连的。
时尚的流行是一种变化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总结起来,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时尚与美学是紧密相关的。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周易》作为一本充满智慧的古籍,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众多的审美规律。
本文仅解读《周易·乾卦》,乾卦之象与卦、爻辞不仅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哲学意识,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节。
本文拟分析乾卦中蕴涵的易象之美、意象之美、阳刚之美、中和之美等诸多美学思想。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因为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之《乾》、《坤》二卦历来被尊为“《周易》之门户”,故儒家作《文言传》用来文饰乾、坤二卦,以此进一步解释阐述乾、坤二卦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乾卦》作为天道的代表,是《周易》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乾》卦有鲜明的主旨,主张刚健而不争,中立而和谐,同时“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乾》卦中蕴涵的富余的美学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要点。
一、易象之美——包罗万象《易》即是象,从《周易》的根基阴阳二画起,直至八卦、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无一非象,各种卦序,无论传统的、八宫的、马王堆的,无一非卦象之序。
所以《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韩宣子出访鲁国,观赏文献时,不称《周易》为《易》,而名之为“易象”。
象是《周易》的根本属性。
《易》之辞生于象,正所谓“凡易辞无不生象”,“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即就此而言。
如乾卦卦辞之“元、亨、利、贞”,是表现天所具有的“始、通、和、干”四德等六个纯阳之象而系上的文辞,辞从象生。
乾卦的卦象为三道遒劲笔直的横线,乾卦的正象为乾三连,即乾所具有的代表性的象是上、中、下三爻皆为阳爻的象,乾卦不仅在上为天,在地为龙、为马、为金、为玉,在人为君、为父、为君子等:集天地人三才于一身,《乾》名虽小,取类甚广。
_周易_设计思想初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弥纶天地之道”的奇书,尽管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占蓍之用,但是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社会、人生及知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它是学者与理论研究兴趣之所在,历来是学术研究的经典文本。
《易经》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相关研究与著述出现。
《周易》蕴涵了大量的哲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医学、数理、艺术、美学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设计思想。
《周易》是中国传统造物与工艺的理论研究起点,乃是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发轫之作。
一、历代《周易》研究概略对周易的研究历来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
西汉,《易经》已经成为群经之首。
而这时期对《周易》的研究重点是对其象数的研究,以孟喜、京房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研究立足于其作为占蓍的工具,重点探讨卦象、爻象与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
到了东汉,则是重点对《周易》经文进行注释,如郑玄、荀爽、虞翻等人。
魏晋南北朝时,义理学派得到弘扬与光大,代表人物有王肃、王弼等人。
其中王弼从老庄玄学观点出发来《周易》,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等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易学研究以孔颖达、李鼎祚等为代表。
孔颖达所作《周易正义》为《五经正义》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鼎祚《周易集解》乃是象数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宋代是易学研究的重要时期,此时义理学派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图书说、象数学派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有周敦颐、范仲淹、程颐、朱熹、杨万里等人。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而朱熹所著《周易本义》被奉为易学研究的典范。
元代易学研究以程朱义理学派为宗,胡文炳著有《周易本义通解》,熊良辅著有《周易本义集成》。
明清时期,易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义理易学与图书象数易学均得到长足发展。
明代倾向于义理易学,清代治易更擅长于通过文献学、考据学来研究《周易》及其历代注释。
其中以李贽、王夫之、李光地等人为代表。
其中,王夫之乃是这一时期研究《周易》的重要人物,著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韩永燊学号:0703060220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02班指导教师:张勇完成日期:2010 年10 月 10 日目录一、论文摘要 (1)二、关键字 (1)三、正文 (2)(一)变化之美 (2)(二)天人合一 (3)(三)阳刚之美 (4)(四)阴柔之美 (5)(五)阴阳和谐 (6)参考文献 (8)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易》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中和等的美学概念,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源头,本文对《周易》中的变化之美、天人合一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阴阳和谐之美做了一定的阐述,并试图对《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做更深的挖掘。
关键词: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阴阳刚柔序言《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文学、建筑、绘画、武术无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渊源。
同时,《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周易》几千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学价值。
《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我国先民的早期审美活动的同时,并奠定了后来华夏传统美学的基石。
《周易》中直接阐述美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辞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一、变化之美《周易》中蕴含的变化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具体内容里,还体现在其书名上。
“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应为“蜥易”。
《说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宫也。
象形。
”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浅谈_周易_中的美学思想
2011 年 12 月 第 30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1. 12. 042
Dec. 2011 Vol. 30 No. 12
3.“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3]62“黄中”即坤卦传文“黄裳元吉,文 在中也”。黄为美丽尊贵之色,言黄即言美。裳是内服,黄裳 借比美在内心,“黄中”为内含之美。“理”指《说卦传》: “昔 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 性 命 之 理”。 “通 理 ”即“顺 性 命 之 理”,使美符合正道。“黄中通理”为内含之美需符合正道之 意。“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 乎 外,…… 父 父、子 子、夫 夫、妇 妇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也。”[5]可解“正位”; “居体”即“立 身处世”。“正位居体”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按应行的正 道立身处世,约束规范 自 身 行 为。 “美 在 其 中 ”即“黄 中 ”通 理为真正的美; “畅于四肢”即君子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以“正 位”立身处世。“发于事业”指美的最高表现,将美同“君子”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密切相连。
4.“坎为水。……其余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 薄蹄,为曳。”[6]《说卦传》载“乾为马”,坎卦的中央一爻为阳 爻,如马之脊骨在中,而乾为阳,又是美的,故称“美脊”。阳 具有中正刚健 的 特 性,《汉 上 易 传 》引 郑 康 成“凡 骨 为 阳,肉 为阴”。与“刚 健 ”之 美 相 连。 此 条 之 美 是 指 能 引 起 人 的 美 感的一种自然形式。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易学与美学是有机统一的。
以易学观美学,美学处处是易学;以美学观易学,易学样样是美学。
近十年来,笔者开始进入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领域,也连续多年给本科生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因此在易学与美学的关系上有所思考和体会。
令人困惑的是,如何把易学和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原本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比较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设想,如果我们既能用美学的思维来阐释易学,又能用易学的思想来阐释美学,或许能对两个学科都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当然,要正确理解易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重要的不是论述彼此历史上的联系,也不是对两种学科思想作机械的比较和联系,而是应该更客观地从大哲学、大理论的高度把握两者之间共通不悖的事实。
在此,笔者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观,来发现一些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东西,也借此阐述一下研究易学与美学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字的易学解释(一)“美”字源于八经卦中的兑卦。
在中国研究美学,首先难免要问及的便是“美”字的意义,也就是涉及到对所“审”之“美”字的理解。
时至今日,人们对“美”字基本上已形成普遍的看法,正如百度百科对“美”词条的解释:“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味美。
另外羊是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
”这种说法的雏形至少可以远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直到清代《康熙字典》也仍沿用《说文》的理解。
古人的说法,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羊大则美,另一是美与善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美”与“善”在古代中国,不仅都是对审美境界极致状态的形容,而且都与“羊”字相关。
可见,要理解“美”和“善”,离不开对“羊”字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这也是现当代以来,我国许多美学家都从“羊”的角度来理解“美”的原因。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通用8篇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通用8篇天、地、人三才――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篇一《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
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
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
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
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周易》中“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的这些看法,实质上都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
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Aesthetics in Zhouyi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ate its profound and ever lasting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引言、《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中的美学核心观念、美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观念,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和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周易,美学思想,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社会影响1. 引言1.1 引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周易》中,美学思想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主题,涉及到人们对美的认知、追求和实践。
美学思想在《周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易》中的美学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深入探讨《周易》美学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渊源。
通过对《周易》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美学思想的本源和特点。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周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经》的形成阶段,此阶段主要体现了《易经》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认识。
《易经》将宇宙万物的变化看作是一种无常的循环运动,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的境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部涵盖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美学思想初探
《周易》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
“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
“变化”是《周易》思想的精髓,在变动不居中,探求传统美学思想。
《周易》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李泽厚说,“《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从思想层面研究其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动之美
《周易》之易,无论是认为是象形的蜥蜴的蜴的谐音或者是易是日月的变体象征阴阳,强调的都是阴阳的相互转换,事物的不同运动态势。
虽然运动无时不在,但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性,对世界认识知之甚少,《周易》从自然万物的运动中总结出规律,并作出分析。
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宇宙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万物的美,最终是种运动的美,《周易》的六十四卦,正是事物
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象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态不居”,《周易》的美,包含了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的精神,在“泰卦”中,象征天的乾在下,坤在上,天地倒转,是为吉。
寓意阳气上浮,阴气下沉,阴阳交感,万物丛生,这是事物上升阶段的美,也是人进取的美。
《周易》的变动之美是从自然万物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在人的身上,要求人的品性切合自然规律,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至今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易》的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在随后的哲学思潮中,逐渐演化为阴阳二“气”的的运动,老子发展了《周易》的思想,对自然规律进行提炼说明,以“道”命名,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其著作中用到了“冲气”,这是对宇宙初期万物形成之始状态的描述,正如冯友兰认为的那样,“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
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
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学思想,形成了气韵的美学意思,强调主题精神生命的表现,以及刚柔相济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谓“风”就是“气”。
言“风”有风气,
言“气”有气势。
在中国美学史上,明确地把“生动”一词用于艺术理论,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始于谢赫。
谢赫的《画品》,以气韵生动的评判法则成了千百年来书画领域的评判标准,在传统视觉艺术领域深远。
而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
这种寓动于静的思想,不仅在书画领域,在建筑领域,比如园林置石,讲究奇、险、漏、透等具有动势和气势的石材。
而传统建筑的挑檐,则通过有张力的曲线,使得房屋看起来更有气势和动感。
含章之美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
意为拥有美丽的文采而不显露,意志坚定。
修饰而不张扬,是含蓄美的体现。
此外,文饰之美,在贲卦中亦有体现。
贲卦是第二十二卦,《说文解字》指出:贲,饰也,从贝、卉声。
可以得见,贲是卉和贝两个字的组合,本意具有装饰的意味。
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
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
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又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可见,文饰的美,来源于自然万物生成之初,是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正如刘勰所写:“傍
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由自然之美,上升到人工之美,“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贲:亨,小利有攸往”,朱熹《周易本义》说:“贲”,饰也。
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为贲。
占者以其柔来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故为“亨”。
以其刚上文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
“上九:白贲,无咎”,“上九”已是贲卦的极点,一切的装饰,都由极端又返回一片空白的本来面目。
《文心雕龙・情采篇》:“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人类的装饰是礼法,当礼法达到极致时,又恢复到朴素,所以说“白贲”。
如果领悟到装饰的空虚,而恢复本来面目时,就会无咎。
这一爻,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应当反璞归真。
可见,白贲之美,是饰极返素的美,这和老子的大道至简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呼应,《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不赞成文饰,认为“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周易》对孔子的影响,《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能偏于文饰,也不能不加修饰,要兼而有之,二者配合得当,才能成为有修养有礼貌的人。
总体来说,贲卦讲的是文饰,涉及文与质的问题。
文
与质是《周易》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文指代文采、装饰,为阴爻;质代表质地,含有朴素之意,为阳爻。
前者讲解形式,后者讲究内容,此卦阴阳爻均等,文质均有,虽然论及文饰,但并不是无条件的赞成。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注重质地或内容的基础上,允许适当的修饰,“小利有攸往”,但因饰极返素,即便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不妥。
这一思想,包含了后来的从“错金镂彩”到“初发芙蓉”的美学演变。
虚实之美
离卦,体现了物体虚实之美,《象》曰:“离,丽也。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离是附丽的意思。
日月附丽于天,百谷草木附丽于地。
双重光明附丽于正道,于是教化天下达到文明。
该卦寓意日月之明,火光熊熊,照耀长空,有隔有通,实中有虚。
古人认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
离,既有相遇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是一种装饰的美。
离也者,明也。
“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
月亮照到窗子上,是为明。
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
而《离卦》本身形状雕空透明,也同窗子有关。
这说明《离封》的美学思想和古代建筑艺术思想有关。
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
有隔有通,这就是实中有虚。
宗白华认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累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
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古典园林的诗意营造,漏窗的若隐若现,空间的隔而不断,景色的远借、近借、因时而借,无不体现了离卦的虚实相生的美学。
意象之美
《周易・系辞》这样表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可以认为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意”是意识的情感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或者符号等传达它的内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周易》的卦辞,本身就是具有意象之美,正因为意象的隐蔽与独特性特征,周易才有了千白年来不同的解读,不同环境不同的象征意义。
从意象看《易经》的思想体系,乾卦有美,坤卦也有美。
坤为阴,为柔,故可称坤,美为阴柔之美。
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指坤地深厚,载负万物,与天合德,恩泽无量。
坤之美,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
而乾之美,显然就是天之美,象征天的光明和阳刚。
意象之美,在随后的文学著作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这些语句在不同情境下都有丰富的解读。
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之美。
总之,《周易》从万物运动,阴阳转化的观点出发,对事物发展态势做出分析,由天及人,对人的行为做出规范,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事情,不偏不倚,把握中道,“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柔丽乎中正,故亨”等,这些思想既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和谐运转的肯定和赞美。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