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易学与美学是有机统一的。
以易学观美学,美学处处是易学;以美学观易学,易学样样是美学。
一.“美”字的易学解释(三)“易”字源于先民的审美取向。
当我们在时间长河中逆溯时,就可以对事物的本源问题有更客观的理解。
人类如同星球一样,都是有一个开端的。
地球出现数十亿年后,人类才诞生。
人类诞生之后,愚昧无知地生活了非常漫长的时期。
由于居住地环境和气候等的差异,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类,也都各自打上所处自然的烙印,体现出许多明显的不同。
在人类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中,不同区域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进程中得以生存和延续,因此而形成的生活习性和审美取向也就存在差异性。
换言之,不同种族或民族在繁衍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
自然特性和文化个性的差异,导致不同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方式和思路不同,最为直接的就在于指事符号及其系统的差异。
人类文化的形成看似复杂,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具有独特性的中国易学文化也必然存在一个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发源地的自然生态,其次又奠基于聚居地的文化生态,而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具有独特性的审美文化倾向逐渐清晰、完整、扩大,乃至演变成具有核心理论体系的思维与思想。
在一个尚且无法用语言符号来表达思想的时代,可以推想那是多么原始和落后!翻开中国的典籍,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在传说伏羲氏“观物取象”创制八卦符号之前,华夏的先民是无法描述眼前世界景象的,也是无法表达并纪录内心所想的,但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动物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生存本能。
有生存本能,是否就意味着具有审美本能呢?人类是有生命的,而生命的维持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食物等等,而这些并非都能自动进入人体,必须经过人体的选择、获取和吸收等过程;这一过程看似人的天性和本能,实际上已经包含着某种审美取向,完全可以理解为审美本能。
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的审美本能,大致应与人类的诞生同步,否则人类的生存就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关于《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共治 :政治 与 中国传 统 文化> ( 合 着) 、 ‘ 融 通禅 易之 玄妙 境 界 ( 繁体 版) 、 < 审美与 时间— —先秦道 家典籍研 究> 、 < 囊梁传 开 讲) 等 学术著 作 .在 t 人 民 日掰
谢 金 良 先 生
理论版 、 ‘ 世界宗教研 、 倜 易研 、 馏 际易学研 勋 、 徐
( 加拿大 ) 等海 内 ̄ ; b : F I J
教学研 勋 、 觎 代哲 学) 、 < 遭学研 、 伎 化中 物上发表 学术论文七 十余篇。
关 于《 周 易》 与 美 学 的 若 干 思 考
回 谢 金 良
近 十年 来 ,笔者 开 始 进 入文 艺 学( 中 国古 典 美 学 ) 的研 究 领 域 , 也
能都是源于《 易经》八经卦 中的兑 卦。查考《 易传》 , 《 序卦传》 有“ 兑者 说也” 、 《 说卦传》 中依 次 有 “ 兑 以说
之” 、 “ 说 言 乎兑 ……兑 ,正秋 也 , 万
物之 所 说也 , 故 日说 言 乎兑 ” 、 “ 说 万 物者 莫 说乎 泽 ” 、 “ 兑 ,说 也 ” 、 “ 兑 为 羊” 、 “ 兑 为 口” 、 “ 兑 三索 而得 女 , 故 谓之 少 女 ” 、 “ 兑 为泽 , 为少 女 , 为巫 , 为 口舌 , 为毁折 , 为 附决 , 其 于 地 也
学教 育 柏 ,
谢 金 良.福 建安溪人 。哲学 博士 。中 国美学博 士后 。现任 教于复 旦大 学 中文 系 。兼任 复旦大学 中国学研 究中心 副主任 、华 东师范大 学现 代城 市社会 研究 中心特邀研 究员 。已出版 德 粱传漫 谈> 、 周易禅解 > 研 究> 、 ‘ 身国
卦。 在 中国研 究美 学 , 首 先难 免要 问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
流 , 视 浮 云 翔 。 曹 丕 诗 : 俯 视 清水 波 , 看 明 仰 ” “ 仰
月光 。 曹 植 诗 : 俯 降 千 仞 , 登 天 阻 。 王 羲 之 ” “ 仰 ”
21 0 0年
殷 都 学 刊
l5 2
《 易》 学 观及 其对 中国 美 学 之 影 响 周美
祁 志 祥
( 海财 经 大 学 国 学 所 , 海 20 3 ) 上 上 0 4 3
摘 要 : 周易》 《 的美 学思想要言不烦 , 中体 现在《 集 易传》中。《 易传》 出“ 提 仰观俯 察” 的审美观 照方式、 立 “ 象尽意” 的审 美表达方 法、 参伍错综” “ 的文饰美规律 、 极饰返素 的形 式美理 想、 美在其 中”的心 灵美追 求、 刚 “ “
和卦爻 辞 , 卦爻 辞 是对 卦象 含 义 的解 说 和人 事 吉
凶 的判定 。而传 部则 是对 易 经 卦爻辞 的诠 释 和发 挥 。一 般认 为诞 生 于春 秋 时 期 ,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是 L 所 著 02秦始 皇 焚 书 坑 儒 的 时 候 , 斯 将 其 列 为 [ 3 李
详备 , 由于 《 易》 儒 家 经 典 中 的 领 袖 地 位 , 但 周 在
如《 论语》 《 、庄子》 《 、左传》 只称《 。《 易》 周易》 之 名最 早见 于《 礼》 周 易 》 括经 和 传 两部 分 。 周 。《 包 经部 的作 者传说 是周 文 王姬 昌 。姬 昌原 为商末 诸 侯 首领 , 称 西北侯 。商 纣 时期 封为 西伯 , 国于 史 建 岐 山之下 , 积善 行仁 , 化大 行 。后 被纣 王 囚于羡 政 里 ,史记 》 载 “ 伯 拘 羡 里 而 演 《 易 》 , 周 《 记 西 周 ”《 易》 就是 时为西 伯 的周 文 王 被 囚禁 在 羡 里期 间根 据夏 代 的《 山》 、 连 易 商代 的 《 归藏 》 易精 心 结撰 的 部 易经 。 菱 里 城 位 于 安 阳市 区 南 十公 里 处 。 《 易》 周 的诞 生 地 就 是 现 在 的世 界 遗 产 城 市 安 阳 市 。唐代孑 颖达 《 易 正 义 》 为 “ ” 指 岐 阳 L 周 认 周 是 地名 , 是周 朝 的代 称 。经 部包 括六 十 四 卦 的卦 象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一)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用易;审美;言;象;意论文摘要:中国美学讲究深刺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厦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厦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与西方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界限分明不同,我国上古时期由于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不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径渭分明”,《周易》可谓一个典型。
《周易》初系卜盆之书,但后人多“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而“《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同时又包含了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
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之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周易本义·序》)《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含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
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倘要弄中国上古文学史,还得看《易经》。
郭沫若也提倡“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由此看来,《周易》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
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弱水三千,取一飘饮”而已。
一、官不尽意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
”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
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馗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周易之阴阳和谐美学思想
周易之阴阳和谐美学思想正如《庄子·天下》篇所云:“易以道阴阳。
”一部《周易》实质上是向人揭示宇宙阴阳对立统一客观规律的书,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尽管《易经》本身并没有出现“阴阳”与“和谐”等词语,但其思想却贯穿于《周易》理论系统的始终。
《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之外,其余各卦都是由阴、阳二爻的重叠组合而构成。
阴、阳既是宇宙生命运动中两种基本要素,同时其相互作用又构成宇宙运动的内在动力。
阴、阳不是孤立自存、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也构成了《易经》的基本精神。
而《易传》所确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更是把阴、阳提升为一对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最高哲学范畴,并把阴阳变化规律看作是统率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一个最为普遍的规律。
在《周易》作者看来,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传》),也是化生宇宙万物生命机体的两种根本性力量:“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同上)而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与和谐是基础,和谐既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又是其基本状态。
《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相互和谐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彖》)乾为刚,坤为柔,双方互相亲附,就会带来欢乐;双方互相对抗,就会带来忧患:“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杂卦传》)由此看来,要求对立双方的和谐统一是《周易》的基本原则。
钱大昕云:“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潜研堂集·中庸说》)钱氏这里虽有夸大之嫌,但《周易》具有鲜明的尚中观念却是勿容置疑的。
“中”在《周易》中出现126次,《经部》有13次,有5处把“中行”作为名词,具有行中道之意。
有2处用作判词,如“中吉”,处中则吉,明显地表明了尚中思想。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发布时间:2021-04-26T11:20:23.32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张亚靖[导读]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张亚靖 610039摘要:《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而其中以“动”说明宇宙人生,也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
本文则主要通过对《周易》的理解来探索其中存在着的中国人的美学源头,以及这些源头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周易》;美学;集体无意识;建构作用引言集体无意识理论是指并非是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的精神机能,是由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经验。
这种心理经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结构之中。
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经验是不可胜数的,它们在无意识中对我们的行为观念起到支配作用。
而作为儒家源头的《周易》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建构更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对后世的审美心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构建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周易》中的“动”、《周易》“以象立意”的特点、《周易》对平衡的追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卦辞对《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周易》中的“动”《系辞下传》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足以说明《周易》对于“变”的重视。
而这样万事万物不停地进行变化的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则是中国的书法。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
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M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Aesthetics in Zhouyi金亨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ste its profound and ever拟lasting influence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典籍,被誉为“易经”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时尚与美学的关系。
首先,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时尚是一种变化与流行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理论。
在周易中,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万物不断变化,时尚的流行也是一种变化的体现。
而美学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
因此,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周易中的“易”有着“易于变易”的含义,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与周易中的“易”有着相似之处。
时尚的流行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断更新和演化。
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尚的变化也需要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再次,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理解”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也需要人们去理解和把握。
时尚的流行并不是盲目的,它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等。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时尚的变化规律。
此外,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应对”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时尚的流行也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
时尚的变化往往是快速的,只有具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时尚的变化中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紧密相连的。
时尚的流行是一种变化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总结起来,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时尚与美学是紧密相关的。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
《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导读: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将变易和不易综合在一起的宇宙论。
而这一理论基础在《周易》中获得恰当表达。
道道与美:《周易》的象征实在主义周易的卦爻系统可以被称为一种象征实在主义,其中隐含着创造和共同创造的原则:变易、不易、简易、交易、和易。
这五种创造产生五种美的形式:四时呈现变易之美,道呈现不易之美,太极呈现简易之美,阴阳呈现交易之美,万物呈现和易之美。
我们对于实在的经验关联于审美经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在第一个层次,我们所能获得的审美经验是最根本意义上的。
世界作为现象学意义上被给予的同一对象被我们所感知,其中任何经验都可能发生,包括美与丑的直观形式。
如果这些经验被挑选出来作为沉思和观赏的对象,则进入第二个层次。
在第二个层次,美与丑皆被明确判断。
通过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对于实在的经验被转化为美的经验,与之相随的就是赋予艺术的形式,即让美与丑得以呈现者,诸如书法、诗歌、绘画、建筑、电影和小说等等。
第三个层次是从审美判断及其艺术表现中找出善与恶的道德含义。
人们会说,美象征道德的目的,而丑则是对不公的抗议。
人们同样会说,需要将丑转化为美,以展现丑之意义,如同恶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追求善,获得一种关于此世的宇宙论或神学的整全信仰。
在第四个层次,善与恶皆被超越,如我们可以在禅宗的澄明经验中发现这种超越的经验。
而寒山、拾得的作品意味着这种超越的经验获得表现和再现的艺术形式。
其他一些宗教性艺术,或达利的后期作品,也是如此。
审美的四层次理论足以解释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
首先,从第一个层次的一般经验中可以区分出审美经验,如优美、崇高和其他不美的类型。
其次,能够在更为宏大的哲学人类学和哲学心理学的脉络里说出审美判断的道德含义。
最后,需要在一个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语境中刻画其超越性经验,这意味着,能够发现某种传统的特殊路向与其艺术和审美经验之间的关联。
*观与感:中国式审美经验从《周易》来看,中国美学在其宇宙论和象征体系中具有哪些特性?概而言之,应注意以下十点:生命力之活泼性与万物形式之生动性;显与隐之不同层级;万物生化之动力;时空之整全性;人与万物之生命共鸣;大与小、有与无之共生关系;空间之时间化与时间之空间化;社会性与时令性;自由、祥和、宁静之意境;自然、自发、无限之感觉。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周易》作为一本充满智慧的古籍,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众多的审美规律。
本文仅解读《周易·乾卦》,乾卦之象与卦、爻辞不仅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哲学意识,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节。
本文拟分析乾卦中蕴涵的易象之美、意象之美、阳刚之美、中和之美等诸多美学思想。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因为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之《乾》、《坤》二卦历来被尊为“《周易》之门户”,故儒家作《文言传》用来文饰乾、坤二卦,以此进一步解释阐述乾、坤二卦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乾卦》作为天道的代表,是《周易》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乾》卦有鲜明的主旨,主张刚健而不争,中立而和谐,同时“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乾》卦中蕴涵的富余的美学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要点。
一、易象之美——包罗万象《易》即是象,从《周易》的根基阴阳二画起,直至八卦、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无一非象,各种卦序,无论传统的、八宫的、马王堆的,无一非卦象之序。
所以《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韩宣子出访鲁国,观赏文献时,不称《周易》为《易》,而名之为“易象”。
象是《周易》的根本属性。
《易》之辞生于象,正所谓“凡易辞无不生象”,“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即就此而言。
如乾卦卦辞之“元、亨、利、贞”,是表现天所具有的“始、通、和、干”四德等六个纯阳之象而系上的文辞,辞从象生。
乾卦的卦象为三道遒劲笔直的横线,乾卦的正象为乾三连,即乾所具有的代表性的象是上、中、下三爻皆为阳爻的象,乾卦不仅在上为天,在地为龙、为马、为金、为玉,在人为君、为父、为君子等:集天地人三才于一身,《乾》名虽小,取类甚广。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韩永燊学号:0703060220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02班指导教师:张勇完成日期:2010 年10 月 10 日目录一、论文摘要 (1)二、关键字 (1)三、正文 (2)(一)变化之美 (2)(二)天人合一 (3)(三)阳刚之美 (4)(四)阴柔之美 (5)(五)阴阳和谐 (6)参考文献 (8)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易》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中和等的美学概念,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源头,本文对《周易》中的变化之美、天人合一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阴阳和谐之美做了一定的阐述,并试图对《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做更深的挖掘。
关键词: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阴阳刚柔序言《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文学、建筑、绘画、武术无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渊源。
同时,《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周易》几千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学价值。
《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我国先民的早期审美活动的同时,并奠定了后来华夏传统美学的基石。
《周易》中直接阐述美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辞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一、变化之美《周易》中蕴含的变化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具体内容里,还体现在其书名上。
“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应为“蜥易”。
《说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宫也。
象形。
”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浅谈_周易_中的美学思想
2011 年 12 月 第 30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1. 12. 042
Dec. 2011 Vol. 30 No. 12
3.“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3]62“黄中”即坤卦传文“黄裳元吉,文 在中也”。黄为美丽尊贵之色,言黄即言美。裳是内服,黄裳 借比美在内心,“黄中”为内含之美。“理”指《说卦传》: “昔 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 性 命 之 理”。 “通 理 ”即“顺 性 命 之 理”,使美符合正道。“黄中通理”为内含之美需符合正道之 意。“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 乎 外,…… 父 父、子 子、夫 夫、妇 妇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也。”[5]可解“正位”; “居体”即“立 身处世”。“正位居体”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按应行的正 道立身处世,约束规范 自 身 行 为。 “美 在 其 中 ”即“黄 中 ”通 理为真正的美; “畅于四肢”即君子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以“正 位”立身处世。“发于事业”指美的最高表现,将美同“君子”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密切相连。
4.“坎为水。……其余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 薄蹄,为曳。”[6]《说卦传》载“乾为马”,坎卦的中央一爻为阳 爻,如马之脊骨在中,而乾为阳,又是美的,故称“美脊”。阳 具有中正刚健 的 特 性,《汉 上 易 传 》引 郑 康 成“凡 骨 为 阳,肉 为阴”。与“刚 健 ”之 美 相 连。 此 条 之 美 是 指 能 引 起 人 的 美 感的一种自然形式。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引言、《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中的美学核心观念、美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观念,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和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周易,美学思想,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社会影响1. 引言1.1 引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周易》中,美学思想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主题,涉及到人们对美的认知、追求和实践。
美学思想在《周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易》中的美学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深入探讨《周易》美学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渊源。
通过对《周易》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美学思想的本源和特点。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周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经》的形成阶段,此阶段主要体现了《易经》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认识。
《易经》将宇宙万物的变化看作是一种无常的循环运动,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的境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部涵盖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易学与美学是有机统一的。
以易学观美学, 美学处处是易学;以美学观易学, 易学样样是美学。
近十年来, 笔者开始进入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领域, 也连续多年给 本科生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因此在易学与 美学的关系上有所思考和体会。
令人困惑的是, 如何把易学和美学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原本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比较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 在设想, 如果我们既能用美学的思维来阐释易学, 又能用易学的思想来阐释美学, 或许能对两个学科都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当然, 要正确理解易学与美学之间的关 系问题, 重要的不是论述彼此历史上的联系, 也不是对两种学科思想作机械的比 较和联系, 而是应该更客观地从大哲学、 大理论的高度把握两者之间共通不悖的 事实。
在此,笔者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观,来发现一些被 人忽视和遗忘的东西, 也借此阐述一下研究易学与美学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一.“美”字的易学解释 (一)“美”字源于八经卦中的兑卦。
在中国研究美学, 首先难免 要问及的便是“美”字的意义, 也就是涉及到对所“审” 之“美”字的理解。
时至今日, 人们对“美”字基本上已 形成普遍的看法, 正如百度百科对“美”词条的解释: “美 měi, 会意。
金文字形, 从羊, 从大, 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 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 味美。
另外羊是象形字, 象征人佩戴羊角、 牛角, 古人认为这样很美。
” 这种说法的雏形至少可以远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直到清代《康熙字典》也仍 沿用《说文》的理解。
古人的说法,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羊大则美,另一是美 与善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美”与“善”在古代中国, 不仅都是对审美境界极致状态的形容, 而且都与“羊”字相关。
可见, 要理解“美”和“善”, 离不开对“羊”字的 全面和深入理解。
这也是现当代以来,我国许多美学家都从“羊” 的角度来理解“美”的原因。
于是,从羊这种动物的基本现象,如 “肥大”、“味甘”、“温顺”、“可 爱”等,来加以解释的思路比比皆是。
毋庸置疑,从文字学的角度,根据 汉字的形体及其造字的法则,把 “美”的意义跟“羊” 有机联系在一起,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的。
但是,认真追问起来,还是感1 / 11觉如此解释不够透彻。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从符号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这 也是符合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
我们知道,在汉字基本定型之前,《易经 》的八卦符号已经出现。
由于史阙有间,我们已经很难证明汉字的出现是奠 定在 《易经》 卦爻符号系统之上的, 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推证汉字与 《易经》 文化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
沿循这样的思路,笔者发现 “ 美 ” 和 “善”的取象意义, 可能都是源于 《易经》 八经卦中的兑卦。
查考 《易 传》,《序卦传》有“兑者说也”、《说卦传》中依次有“兑 以说之”、 “说言乎兑……兑, 正秋也, 万物之所说也, 故曰说言乎兑” 、“说万物者莫说乎泽”、“兑,说也 ”、“兑为羊”、“兑为口”、“兑三索而得 女,故谓之少女”、“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 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别卦《兑》的卦辞是“兑: 亨,利贞”,其《彖传》的解释是“兑,说也。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 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 民劝矣哉!”其 《象传》 的解释是“丽泽, 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 不难发现, 在 《易传》 中, “兑”的取义为“说”(通“ 悦”),即“欣悦”、“喜悦”之义。
此义与《兑》 卦辞“亨,利贞”的意思基本上也是相通的,这说明《易传》的说法 仍然没有离开《易经》。
《易经》滥觞于“观物取象”,其象征思维离不开对自然万物的 观察,然后再用虚拟的符号加以形象概括,并从中归纳出具有根本性质的意义。
简言之, 先取象, 后取义, 然后又可以“触类”取象, 也可以“ 合意”再取象。
正如东晋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指出:“ 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易经》的象征思维和类比思维,可以 使同一个符号跟无数个相类相合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组成一个无限发展的意象群。
在这个意象群里,彼此之间要么有相类之象,要么有相合之义,相互联系,相互 贯通,真正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妨以兑卦为例加以分析。
八 经卦中的兑卦,卦象是,在《易传》中其主要象征为泽――沼泽、湖泊(上面一 个阴爻象征平静的浅水,下面两个阳爻象征坚硬的土层),根据对自然的观察, 凡是沼泽和湖泊之地,都是风光独特之所,让人容易引起美感而 “ 欣悦 ”(从另一个角度看, 泽被万物, 滋润营养, 万物因而得“悦”); 还可象征为少女――年轻的女孩,丰润貌美,惹人“喜悦”(从卦象 看,跟梳着两个辫子的小姑娘相类);还可象征为羊――温顺的动物,形声和美, 也是惹人“喜悦”(从卦象上看,跟羊的形象相似,上面一个阴爻如 同两个羊角,整个卦象与“羊”字也大体相同)。
综合以上分析,笔2 / 11者认为“美”和“善”两字中的“羊”, 不止 是指代“羊”这种动物,而更可能是与兑卦整个象征系统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的;“羊”只不过是对兑卦象更进一步的具象化和形象化而 已,或者说“羊”就是兑卦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一阴一阳之谓美。
看到这个小标题, 熟悉 《周易》 的人自然会联想到 《系 辞上传》第五章中首句“一阴一阳之谓道”。
对这句的理解,向来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此,笔者只想从比较的角度尽可能简单地理解这句话。
“阴”“阳”“道”三字, 实际上是三个符号, “阴”和“阳”各自象征两类不同的东西, 看似截然不同, 事实上又都同属于一个整体――“道”;而“道”是一个 可以指代万事万物的符号名称,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最小粒子,远到宇宙本源, 近到当下世界, 无论是物质性还是精神性的“东西”, 都可以“ 道 ” 代称。
既然如此,那么能够给人审美愉悦 (“ 欣悦 ”) 的 “美”, 尽管无法准确定义, 但完全可以肯定“美”无论 是本质还是形式,都是一种“东西”。
这种“东西”,一 定也是“ 道 ”;或者更直接地说,“东西 ” 与“ 道 ”是异名同实的,都是一个符号名称而已。
因此,理解了“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含义, 也就可以理解“一阴一阳之谓美”了。
美的 本质问题, 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之问”, 事实上也就是对事物本 质的追求。
柏拉图的思路大致可以简单理解为: “事物各不同都被称为美, 后面一定有一个东西决定他们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