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下)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章末综合检测试卷(两套,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综合测评(两套)第一套 (1)第二套 (13)第一套(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在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③人口集聚区④关隘要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太行八陉中,交通意义最为重要的是()A.飞狐陉B.井陉C.曲陉D.轵关陉答案:1.D 2.B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交通通道和关隘要冲。
第2题,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读图可知,井陉连接了石家庄、太原等主要城市,交通意义最为重要。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千米处。
该公路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呈“S”型依山势而建,全程约4千米,是理想的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
据此完成3~4题。
3.二十四道拐是理想的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其原因主要是()A.路面湿润光滑,易发生驾驶事故B.“S”型弯道多,比赛观赏性强C.道路弯弯曲曲,驾驶刺激性较强D.道路弯多坡陡,对驾驶技术要求高4.该公路在60度的斜坡上呈“S”型依山势而建的根本原因是()A.该地地势起伏大,缺乏坡度小的缓坡B.该地地形闭塞,无运输量较大的铁路C.保障当地居民出行及货运安全D.延长公路里程答案:3.D 4.A解析:第3题,二十四道拐作为公路爬坡比赛赛场主要是因为道路多陡坡,并且弯道对驾驶技术要求较高。
故选D项。
第4题,该地区山地坡度大,修建“S”型公路可以减小道路坡度,方便车辆行驶;地形闭塞,无运输量较大的铁路与修建“S”型道路无关;修建隧道也可以保障当地居民出行及货运安全;延长公路里程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2020年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详解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结合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化指标中的①③②B.a指标我国略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C.b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二、三产业比重低D.c指标我国远低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慢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5 ~18 ℃,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2 ~14℃。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4.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A.病虫害少B.水源丰富C.离市场近D.上市较迟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据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5.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
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D.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是绿色农业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以下两题。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4 库茨涅兹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5 霍夫曼定理:该定理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年提出的。
他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6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7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考案4精练含解析新人教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1~3题。
1.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2.a河下游两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D)A.小麦B.玉米C.高粱D.水稻3.b处农业生产类型为(B)A.种植业为主B.畜牧业为主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D.淡水养殖业为主【解析】图示内容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系和轮廓,图中的a是位于东北耕作区中的辽河平原,辽河下游两岸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松嫩平原的黑土因被冲刷变薄使得黑土的肥力急剧下降;图中的b是位于东北畜牧业区的呼伦贝尔草原,该地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4~5题。
4.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C)A.纬度位置B.人口密度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解析】甲处为平原地形,气温比两侧山地高,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
5.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A.≥10 ℃积温B.年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潜力指数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应是≥10 ℃积温。
下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
读图完成6~7题。
6.农业科研人员在改造M区域不利生产条件时,可能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A.改良土壤,施加石灰及有机肥B.平整土地,修筑不同规模梯田C.开挖运河,扩大河水灌溉面积D.综合规划,统一作物播种收割7.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此举的有利作用不包括(D)A.提高土地的利用率B.避免农田生态退化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扩大机械化生产规模【解析】第6题,M区域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较多,土壤酸性强,需要改良土壤,施加石灰及有机肥,A对;M 区域位于巴西高原,地表较为平坦,不需要修筑梯田,B错;图中信息显示,该区域的河流数量较多,不需要开挖运河,扩大河水灌溉面积,C错;M区域面积较大,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作物种类不同,很难做到综合规划,统一作物播种收割,D 错。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基础自测]据报导,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万公顷,改善水田近43万公顷。
据此回答1~3题。
1.三江平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原因是( )A.这里夏日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耕荒地多D.浇灌水源充沛2.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如果因为本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机械化程度高C.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D.黑土地的土壤肥沃按照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同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域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散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耘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份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5.东北地域的农作物散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春小麦D.甜菜6.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7.据新华社报导,图L411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偷开垦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钱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L411(1)分析甲处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较,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能力提升]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2020年地理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考试测试卷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上世纪1~11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地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回答以下四题。
1.“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
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A . 土地盐碱化 B . 物种骤减C . 酸雨加重D . 沙尘暴增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该地形区原始土壤的特点是( ) A . 矿物质含量低 B . 有机质含量高C . 土质疏松D . 酸性较强下图所示地区外商投资多,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8.3.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营企业产生集聚效应的主导因素是( ) A .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B . 优越的社会协作条件C .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D . 清洁优美的环境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以下两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4.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读“俄罗斯农业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5.图中乙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A.水源B.土壤C.热量D.地形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6.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以下两题。
7.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以下两题。
54必修③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8~10题。
1
2
3
4
5
6
7
8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布局
考点二 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基础梳理
地理条件
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东北地区特点
东北地区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2~3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B.提高农产品产量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必修③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GCHENGXIAN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不耐寒,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性好的土壤中生长较好。适当的遮光有利于植株生长,更利于提高品质。印度尼西亚的芭蕉具有个大皮薄,肉嫩而细滑,清甜爽口的特点。
C.种植成本较高D.保持水土能力弱
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会合处N临近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11.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3)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基于我国的海洋国情,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海洋国际事务;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积极参与并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
31.(1)遥感 温带落叶阔叶林
(2)西部 国际贸易
(3)劳动力 成本低 运输效率
13.该大桥犹如“云中之桥”,在5-10 月所在区域多云雾,主要是受
A.贵昆准静止锋控制B.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
C.南海暖湿气流影响D.高山阻挡东北季风所致
14.针对大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桥梁设计与建材施用考虑的最大难题是
A.强烈地震防御B.高原冻土防范
C.河谷洪水防御D.水土流失防治
“北溪2号”管道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总长1224千米,计划2019年底投产,届时,俄罗斯将向德国等欧盟国家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满足欧洲10%的天然气需求。目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北溪1号”于2011年建成,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伽师瓜被称为“中国瓜王”“西域珍品”,以果肉丰厚、质细味美名扬天下,自2000年始,伽师县全面启动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工程”种植伽师瓜,2006年6月,伽师瓜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使用。
目前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有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
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发展瓜果种植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A.充足的光照B.丰沛的降水C.肥沃的土壤D.广阔的平原2.人们喜爱选购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①有赖于公众的认识和积极参与②提高消费水平③实施清洁生产④加强国际协作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下图为“我国商品性农作物基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起决定性的区位因素是()A.巨大的市场需求B.国家政策和措施C.便利的交通运输D.农业科学技术4.N地区盛产长绒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肥沃的黑土B.丰富的水源C.充足的光照条件D.平坦辽阔的地形5.图中M地限制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地形D.热量《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据此回答6~8题。
6.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以下各地区与其优势农产品对应一致的是()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D.海南岛——水稻、甘蔗、出口水产品8.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09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农业做起”。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东北地区PPT课件
东北地区
读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邻国。
116° 120° 125°
二、东北地区概况 53°
1.范围
50°
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 古自治区东部。 45°
130° 135°
40°
东北地区位置
(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二、东北地区概况
①经纬度位置
115°E—135°E, 39°N—53°N,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 完整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的多样化经营。
1.自然条件:
(2)地形条件 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主要地形
西——大兴安岭 山地 北——小兴安岭
东——长白山地
森林资源丰富,为 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南——辽河平原 平原 北——松嫩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居我
东——三江平原 国三大平原之首
天然具有绿色无害优势。因此品质优良,堪称 “绿色大米”。
思考: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 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农忙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 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1.自然条件:
(2)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4)水文 河流结冰期长,有春夏两个汛期,含沙量小
(5)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南部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2.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一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 设备、化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为一些工业提供原料,有利于 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2.夏季光照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 农作物品质较好; 3.冬季低温,农作物病虫害较少; 4.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 (2)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 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 由。(6分)
• 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 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 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 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2014-11-13
迁移运用答案
•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甘 蔗种植区)。接近原料地(原 料指向),接近港口,接近市 场。
• 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 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 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 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 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 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 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 积累。
2014-11-13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 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C
第1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 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 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 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举例。 优势条件。 (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 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 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 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 迁移运用答案 • (1)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 势地理条件。(6分)
• 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 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三角 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 验)和销售产品。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0分)1、经济群落是区域产业的组织形式属于()。
【单选题】(5分)A.宏观B.微观C.中观D.国家正确答案: B2、一般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
【单选题】(5分)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相互交织关系D.相互竞争关系正确答案: A3、乘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在现实中一般用两部门之间的测度指标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B.收入量C.产值量D.利税量正确答案: A4、不属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单选题】(5分)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正确答案: D5、城市的基础部门是指为增加城市收入的产品和劳务部门是在向城市()。
【单选题】(5分)A.外“出口”B.内“进口”C.郊区生产正确答案: A6、出于计算上的需要,计算区位商时一般使用的间接计算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指标B.收入量指标C.产值量指标D.利税量指标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处所得的商。
间接使用的是就业量指标,直接使用的是产值量指标。
7、截至,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少个? 【单选题】(5分)A.30个B.78个C.156个D.174个正确答案: C8、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单选题】(5分)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盟D.联合国正确答案: C9、当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密切时,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单选题】(5分)A.小于0B.大于0,小于1C.等于1D.大于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时作业)(解析版)
4.1.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时作业(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2019年4月4日,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首趟列车开通。
下图为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路线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往返于成都—卢森堡的中欧班列所装载的货物最可能有()A.葡萄酒、服装B.纺织品、水产品C.蔬菜、水果D.灯具、煤炭2.成都—卢森堡中欧班列开通的意义在于()A.激励我国远洋航运蓬勃发展B.加快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C.加快沿线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D.加强沿线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答案】1.A 2.D【解析】1.中欧班列沿线地区,尤其是德国的葡萄酒产业世界闻名,而我国的服装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往返于成都—卢森堡的中欧班列装载的货物最可能有葡萄酒和服装。
水产品、水果以及蔬菜不宜长距离运输,B、C错误。
德国和我国煤炭资源均较丰富,不需要通过中欧班列运输,D错误。
故选A。
2.中欧班列属于陆地运输,与远洋航运无关,A错误。
中欧班列的开通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D正确。
中欧班列为集装箱运输,运输的主要为货物,所以不会促进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不会加快沿线各国家或地区间的人口迁移,B、C错误。
故选D。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甲地区铁路运输的大宗货物最主要是()A.木材B.粮食C.煤炭D.铁矿石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但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本远高于环渤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土地价格昂贵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C.河网密集,多洼地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答案】3.C 4.C【解析】3.由于长江被称为我国黄金水道,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内河航运条件优越,内河运输占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确定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以及 德宏模式的对比
• 5.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还要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的石 化、钢铁等重工业的原因
•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原先以轻工业为主,产业 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由于石化、 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带动整 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该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故 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典型例题剖析
•
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 9 日,泛珠三 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贵州 省贵阳市召开,来自泛珠区域合作各方 的行政首长出席了会议。会上,泛珠各 方还就加强泛珠区域内战略合作、推进 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深化产业合 作、推进教育合作、深化旅游合作等议 题进行了研究讨论。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其联系比较密切的 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 9 省区。
• 参考答案
• 1.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人口增多;同时城市用地规 模也随之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从而促进城市 化。
•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惠政策承接了劳动密 集型企业,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内地人口到此就 业。
重难疑点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述
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不断 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 程
措施
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 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 区的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见 识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 2.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 3.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存在问题
1.能源、水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2.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污染严 重。
发展方向
1.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 2.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 化工方面。
珠江三加州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原来以轻工业为主, 产业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后劲不足。 但石化、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 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再加上该区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所以发展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3.什么是“水质性”缺水?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由于水质下降,导致有水不能用,造成生产、生活供 水紧张的现象,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 4.“ 城中村 ” 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广东省部分乡镇修 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A. 反映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 管理、城市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外来人口 管理更不上,而引发的居住、交通等一系类问题。 B. 农民公寓的建造:一方面反映出经济收入的增加, 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由于人多地少,土地 利用紧张。
2.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发展方向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规划与管理。
2. 加强区内个城市的相互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 市群。
互动探究
1.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何选定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 还放的前沿?
珠三角地区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临近港、澳、台 地区,和东南亚,又是我国最大的侨乡,在这里给予 政策的优惠,易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2. 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为何还要发展基础薄弱 的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2.国内背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地理条件
A. 良好区位: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 B. 最大侨乡:港澳同胞、海外华侨通过投资、 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72活动题
1.区位、侨乡 国际经济环境 2.对外改革开放
3. 结合下面的资料,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三个工业发达区域的比较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是强国产业。 原因: 由于各种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工业布局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三大工业发达区域:工业集中分布于环渤海地区、长 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个区域的差异: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环渤海地区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上海、南京、杭州
轻纺及精密机械、电子、化工
广州、深圳、珠海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国内腹地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
大 强 强 强
小(受南岭影响) 弱 弱 弱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
源 密 集 型 产 业 向 发 展 国 家 转 移 。
发 达 国 家 的 劳 动 力 密 集 型 和 资
A.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 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 件。另外,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B.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 之后,首先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化 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大量耕地被侵占,我国是一个耕地十分缺乏的人口大国,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 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 多因素,掌握评价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的方 法。 3. 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 归纳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阶段,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 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 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条件 1.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2.雄厚的技术力量;统一的电网。
4.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存在问题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发展方向
1.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现内联外引。
2. 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条件 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 业。水、陆运输便利。 存在问题 1.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级城市有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多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省市群 的整体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中心,兼顾 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和深圳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单核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双核模式。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 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 着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A.上海所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 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 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 B. 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 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 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 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
P78活动题
1.读图4.27,并结合图4.23,填写表4.4 ,比较长江三 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城市人 口/万人 长江三 角洲地 区城市 数/个
>500
100500
2
50-100
20-50
<20
1
5
10
>20
珠江三 0 2 1 7 8 角洲城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较高,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 市数/个
产 业 转 移
产 业 所 占 比 重 上 升 。
比 重 下 降 , 技 术 、 知 识 密 集 型
劳 动 力 和 资 源 密 集 型 产 业 所 占
工 业 内 部
比 重 不 断 上 升 。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下 降 , 第 三 产 业
产 业 结 构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国 际 背 景 : 发 达 国 家 和 地 区
一般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措施 工业化与城市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 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 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的指标 一是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二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 以 下 三是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超过60%
D.再次要加快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 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 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A.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中国及国际的重 要经济、金融贸易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 业结构总体体现“二、三、一”的基本定格。 B.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 C. 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业 为主导。 D. 第一产业应抓好成交农业和市场农业,保障城市供 给。
珠江三角洲概况
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 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并主要分布在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