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理解几组重要概念、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等,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知识的主要体系。

教学重点:几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犯罪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形成了犯罪科学、犯罪学、刑法学、犯罪防治学等。犯罪心理学作为它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什么呢?(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类型、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特点)资料:2007年度474.6万起,从比上升1.7%,破获年内案件240.9万起,同比上升8.8%,重大案件犯罪持续下降。

学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治等。

怎么学?多看电视《神探狄仁杰》《犯罪心理第×季》、小说《富尔摩斯》《杂志新闻》。多想央视8套2009《犯罪升级》陈国军

怎么教?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视频教学等等

一、几组重要概念

1、非法、违法与犯罪

非法:(与合法相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做,但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去做。如犯法占有、非法同居、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非法拘禁等。

违法:(与不违法相对)违反了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某种行为。如小偷小摸等。犯罪:(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了刑事法律的、应受到惩罚的行为。

资料: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但由于前一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职工的行为则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2、犯罪、犯罪人、罪犯、犯罪嫌疑人、嫌疑犯、虞犯等

资料: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

当理由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行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法惩罚的各种行为总称。

4、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二、研究对象

1、定义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问题的一门科学。

2、研究对象

研究谁?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虞犯等等。

研究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等。

三、学科性质

1、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偏于社会学的综合性学科(生理学和自然科学)

资料: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孔丘“贫穷”管仲“无欲则刚”

人性与犯罪心理:善、忍、性三品论(董仲舒)

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

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7.数量统计法

五、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

1、犯罪原因论述(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人性与犯罪心理;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2、犯罪预防思想(身教胜于言教;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法律意识与教化;修身自强)

3、审判心理论述(“五听”“五过”)

4、现状(书籍出版;犯罪心理测验技术)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西方

1、犯罪心理学产生的研究

2、当代教研概况(犯罪原因、动机;犯罪策略;犯罪预防、少年犯等)归纳小结

通过本次课教学,学生能从犯罪心理学立场出发,去认识什么是“犯罪”和“犯罪人”、什么是“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学科发展的概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热情和兴趣。。

思考题

1、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简述犯罪心理的学科性质和应用价值。

3、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1.什么是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

2.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应用价值 。 教学目标:

1、理解犯罪心理结构与心理现象结构、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

2、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变化

3、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和发展变化

4、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教学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及其要素

一、概念

(一)含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

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二)理解要点

为什么要用“犯罪心理结构”而不是用别的概念

存在状态;惯例;系统论观点;动态变化;国外观点类似

(三)关系

1、心理现象结构

2、个性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反意识 精神支柱

资料:某些人在网络上散布支持台独的观点;

某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像前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