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沁园春长沙》原创优质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寒秋——时间橘子洲头——地点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
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
“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尽→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透→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船之多争→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
翔→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
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视:鱼翔浅底(动)
红、碧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
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
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
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
明确:湘江秋景图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
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
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
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中流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