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
特征。
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
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
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5.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第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第二,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儿童积极探究和进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第四,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斯基等人强调教学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一方面,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五,教育教学要适应个体差异。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
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
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
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一)智力的性别差异
一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商分布较均匀,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二是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三是男女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女性智力表现较早,男性智力表现较晚。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如学龄前男孩和女孩的智力差异不太明显。
从童年期开始,智力差异开始显现,女生智力较优于男生。
(二)学习动机发展的性别差异
小学阶段,女生的成就动机中的认知动机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倾向于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等;男生在附属
动机上高于女生,主要表现在为满足家长的要求或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学习。
中学阶段,男生成就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获取知识因素高于男生。
此外,在诸如完成老师要求等附属动机上男生也高于女生,说明附属动机对男生学习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三)性别差异与教育
1.依据性别差异教学,既要根据男女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性”施教,又要使男女间相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既应“扬长”,更应“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教育他(她)们以人之长,补已之短。
2.要树立正确的观点,既要承认性别差异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生智力发展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关键是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其发展。
改变传统观念,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要彻底改变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对女生的进步注
意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女生学习上的失败不要过多地归咎为其本身的原因,应热心指导,帮助他们与男生驾齐驱。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制约并规定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同时,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
第一,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代表该阶段特征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二,各阶段出现的年龄特征可因个体和个体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或提前,或推后。
但是,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不能改变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三,前一阶段的思维模式总是要整合到后一阶段的思维模式之中,为后一阶段做准备。
前后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且各个阶段又有其独特性,或者说是主要矛盾与危机。
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矛盾,顺利渡过发展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