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最新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1.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
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与实物,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应对实验一制作相应课件。
2.制做好各小组的四叶风车。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通过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六幅图分别是:(自左至右,自上至下)天安门、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天坛、人民大会堂。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对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初步向学生解释一下“对称”的概念,最好用实例说明。
(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准备好实验活动的物品。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一些“对称现象”。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本课分四个环节分别为: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可以将小组内同学分成三个小小组对三个图形分别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启发印证“思考问题”栏目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个是对称图形。
仍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再次印证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特别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分组操作的学具,如纸张、剪刀、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特性,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索与发现(15分钟)1. 分组操作:让学生用纸张、剪刀、直尺等学具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
2. 学生观察并记录: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记录下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 学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4.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三、应用与实践(15分钟)1.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练习题,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计算三角形的边长等。
3. 学生展示与讲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题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和依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识别三角形,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边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和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操作”环节。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能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学生可以尝试用三根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观察和记录不同组合下是否能组成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3. 深入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边长,验证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 应用与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让学生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 教学用具:小棒、尺子等。
教学建议:1. 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边的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绳子,实际操作组合成三角形,从而演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举例:在讲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组合,让学生观察哪些组合可以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三角形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于边长差异较小时,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难以将三角形的性质与具体问题有效结合,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学生可能难以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系统的认识。
举例:针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使用教具或动态软件展示三角形边长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边长接近时,如何通过计算来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
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三)、探索发现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关系进行计算。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并且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
三. 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策略: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演示教学策略:通过演示、模拟、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三角形,问学生有没有观察到三角形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第二步:理论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三步:练习教师出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根据边长关系来比较大小,并且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合法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比较和判断,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步: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如:1. 一座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cm和8cm,第三边的边长可能是多少?2.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4cm,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4cm和6cm,第三边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用笔算出答案,并且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过程。
第五步:课堂总结结合实际问题,综合回顾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个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由其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决定的。
三、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使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70页至第71页的“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这部分内容来深入理解三角形边的长度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比例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对三角形边的认识。
2. 讲解与演示:我利用教具,向学生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进一步验证这一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判断。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标注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写上三角形边的关系。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测量和判断给出的三角形的性质。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下列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们的性质。
2. 答案: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打算让学生们自己尝试找出更多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运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2.能够用已知角度和边长求出剩余边长;3.能够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2.教学难点:用已知角度和边长求出剩余边长。
三、教学准备1.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公式;2.教学工具:尺子、直角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1.复习前几节课程重点内容。
步骤二: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看看三角形中的边和角有什么关系?1.引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三角形中边的关系公式;2.介绍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
步骤三:探究与发现1.展示三角形 ABC,它的三条边分别为 AB、AC、BC,其中∠B=90°,BC=3cm,AC=4cm;2.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即:1.直角边对应的角是直角,其余两个角的和为90度;2.斜边最长,其它两边的长度要小于斜边;3.一条边长,对应的角度越大,其对边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3.用已知条件 BC=3cm,AC=4cm 求出 AB;4.让学生自己找到一组数据模仿上述内容探究和发现;步骤四:讲解与巩固1.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公式;2.借助课本的课后题对上述内容进行巩固;3.课后布置练习。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2.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验算能力;3.通过课后的练习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程的难点在于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情况下,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但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发现兴趣,在实际操作中以发现为主要过程,由此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新知识。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桌面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二、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10分钟)1.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边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直尺和剪刀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实例验证(5分钟)1.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2. 让学生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四、练习与应用(5分钟)1.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定三条边长,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板测量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记录其边长。
2. 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例验证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测量和记录三角形边长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奥秘。
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需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形状是否为三角形。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一个三角形。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重点则是让学生们掌握如何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三角形。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板和直尺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以图示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的关系的题目,让学生们课后进行练习,加深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引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让学生们掌握如何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如何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们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我会拿出一个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它的三条边。
然后,我会讲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我会告诉学生们,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探索计划。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帮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探索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未解之谜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2、知识讲解(1)介绍发现与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发现与探索是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讲解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
(3)讲述探索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行为习性”“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2)小组内成员围绕所选话题,讨论如何提出问题、制定探索计划,并进行分工。
4、实践探索(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2)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5、总结汇报(1)各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报告。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索过程、发现和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有趣的七巧板3. 简单的推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观察物体a.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2)有趣的七巧板a. 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和作用。
b. 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
(3)简单的推理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方法。
b. 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笫一课对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剪刀等教学过程: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1.在图1.2.3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研究问题: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探索发现:(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对称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实验杯等教学过程: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液体在水中的溶解1.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的中倒入多半杯相同温度的水。
2.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3.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达标测评:冬天,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吗?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溶解的作用第三课静电小实验教学目标:静电产生的基本条件。
(通过用身边的物品进行静电实验,以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教法:自学研究教具:2个气球、2段线绳、2条塑料条教学过程:实验一:“听话”二塑料条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实验程序: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2.把两只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摩擦过期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
实验三:“粘”在墙上的报纸。
试验程序:(1)展开A4纸大小的报纸,八报纸平铺在墙上(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小来。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
质疑: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粘”在物体上,这种“粘合剂”达标测评: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的种类的电荷,而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静电”小实验相互心音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第四课手上的触角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体验触觉,感受手上触觉的重要作用。
教法:探究教具:砂纸,曲别针教学过程: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1.拉直曲别针。
2.把曲别针弯成U型。
3.伸手感觉。
4.伸手感觉。
实验二: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卡,将凸起点向上摆在桌面上。
2.闭上双眼,把4块模板位置放乱。
达标测评:我们手上的触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
感受器能收到的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手上的触觉第5课小降落伞的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投放实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原因。
教法:探究教具:伞面,伞绳教学过程: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试验程序:按图提示进行试验,将两个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分别拴上曲别针,在曲别针上各挤压一块重量相同的橡皮泥,由两名同学站在相同的高度处,同时投放,观察两个降落伞准先触地。
实验二:重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程序:将2伞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分别拴上曲别针,在曲别针上各挤压一块重量不同的橡皮泥,由2名同学站在相同高度,同时投放,观察两个降落伞谁先触地。
质疑:这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相同重物的情况时,携带重物越轻的降落伞落得越慢。
达标测评:说一说降落伞的用途。
课堂小结:调查降落伞的一些知识。
板书设计:小降落伞的实验影响降落伞降落速度(1)伞面大小不同(2)重量不同第六课坦克的履带教学目标:通过几个小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加装履带的原因,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教学重难点:研究坦克车轮外加装履带的原因。
教法:探究教具:投影教学过程:实验一:纸上扎孔1.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白纸。
2.用削好的铅笔尖和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
3.感觉一下,哪支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白纸上扎出孔来。
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1.分小组:每组放好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将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
2.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是不是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
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1.在盘子上放好一层厚而于煤的细黄沙。
2.在黄沙上放上一个砝码,轻微动一下盘子,观察砝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3.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尺子进入沙子的深度。
4.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轻松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
实验发现: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板书设计:坦克的履带笫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研究叶子能吸尘增湿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知识容:认识植物的叶子可以吸尘增湿的现象。
(2)能力培养: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培养:培养环保意识。
2.关键问题:(1)认识植物的叶子可以增湿是教学重点容。
(2)注意环保意识的培养3.建议:(1)前期实验如何安排要考虑好。
(2)可以从盛夏在树木多的地方的感觉导入新课。
(3)实验二第4点可以做为课上重点实验。
(4)“探索延伸”栏目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进行研究。
笫八课测量的技巧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测量的实用而巧妙的方法。
同时也体验了创造的意义。
(1)知识容:测量的实用而巧妙的方法。
(2)能力培养: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创造意识的培养。
2.关键问题:(1)测量圆杆铅笔直径为重点项目。
(2)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巧妙测量的方法,鼓励他们创造出“新”的方法。
3.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
(2)各项目教师请先测量一下。
(3)硬币课前要清洗干净。
(4)“探索延伸”项目要安排好可以课上完成笫九课反冲作用1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在向某方向喷出时,会产生反冲作用。
并指导学生研究反冲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1)知识容:认识“反冲作用”。
(2)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解决认识气体的反冲作用。
(2)组织好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建议:(1)实验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并做好组织工作。
(2)用视频课件演示反冲作用会很有很好的效果。
(3)要用玩具气球打气泵给气球打气。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5)想办法做好教具配件。
笫十课“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1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对“王莲”与“牛蒡子”信息的研究与制作实验,初步认识仿生学,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1)知识容:仿生学的认识。
(2)能力培养:信息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对仿生科学的兴趣。
2.关键问题:(1)认识仿生学为重点项目。
(2)动手能力的锻炼。
3 .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
(2)用视频课件演示“王莲”的构造会很有作用,还可介绍一些仿生事例。
(3)在实物的尽量让学生亲自体验。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笫十一课缓冲的作用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缓冲作用现象。
并指导学生研究缓冲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1)知识容:认识缓冲作用现象(2)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
(2)认识缓冲作用现象为主要容。
(3)培养创造性的完成实验的能力是本课突出的地方。
3.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
(2)用视频课件演示缓冲作用的应用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二为演示实验。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5)“探索延伸”栏目以小组讨论方式完成。
笫十二课死海的秘密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死海”的特殊现象,引起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影响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并反向推导制作“小浓度计”进行测试活动。
(1)知识容:认识液体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能力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好习惯。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使学生认识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 . .. . .(2)制作“小浓度计”有一定困难,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3)反向思考问题是本课特殊点,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上是很有意义的。
3.建议:(1)实验一有困难,可以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最好是对实验器材进行改造,选用代用品,效果可能更好。
(2)“小浓度计”的制作是对研究结果的反向应用,很有意义,要重视这点。
(3)关于“探索延伸”栏目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为好。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