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沃斯对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划分
依恋
儿童依恋的研究及其新进展【摘要】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研究表明, 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
本文主要以依恋的研究历史为线索综述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并简单提出在依恋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依恋; 依恋理论; 依恋类型; 依恋评估方法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 对于依恋的研究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视。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不同流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依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1.依恋概念的界定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 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
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
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0~6周)。
2021年心理咨询师九套题答案—03发展心理学
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 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 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 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10.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 ) A.惩罚和服从取向 B.社会契约取向 C.维护生命取向 D.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答案】C 【解析】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 3,“好孩子”,认为权威制定的行为标准应该遵守;阶段 4,“好公民”,维护社会 秩序。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 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 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 11.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的焦点在于 A.少年儿童的成人感 B.少年儿童对父母控制的反抗 C.父母对儿童的反抗期特点缺乏认识 D.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第二逆反期的矛盾焦点是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 矛盾。 1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叫 A.整合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答案】B
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7.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 A.同一性确立期 B.心理代偿期 C.危机处理期 D.延缓偿付期 【答案】D 【解析】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
华师专科幼儿心理学在线练习
华师专科《幼儿心理学》在线练习(一)1.第1题大约到()岁时,儿童能够使用实物的心理表征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答案:C2.第2题延迟满足是指()A.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映B.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C.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D.抑制某些行动答案:B3.第3题学前儿童认为“儿子”就是代表小孩,当他看到一个长满胡须的男子也是某人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这反映了其心理发展的()。
A.知觉的特点B.记忆的特点C.思维的特点D.想象的特点答案:C4.第4题进入正在反映的电影厅,几分钟后才能看清物体,这是()现象。
A.视觉适应B.视觉定位C.对比现象D.对象和背景关系造成的答案:A5.第5题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A.口头语言B.书面语言C.独白言语D.连贯言语答案:A6.第6题婴儿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这符合()特性。
A.知觉的恒常性B.思维概括C.感觉的恒常性D.感觉的概括性答案:A7.第7题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A.条件发射性的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答案:C8.第8题儿童心理发展变化是()。
A.渐变式的B.有明显的突变时刻C.由可变性向稳定性发展D.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答案:A9.第9题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B.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C.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答案:A10.第10题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达尔文B.高尔顿C.华生D.施太伦答案:B11.第11题幼儿记忆发展的质变标志是()。
A.机械记忆B.理解记忆C.无理解记忆D.有意识记忆答案:D12.第17题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两人平分,每人分几个”,却不知道“3+3=?”,这是因为()。
A.主要凭借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理解B.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C.不能客观的理解事物 D.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答案:A13.第18题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儿童心理学》依恋的类型
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
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她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婴儿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行为。
例如B型儿童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
他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东西。
这些儿童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C型儿童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付父母的帮助。
他们很难从父母的经验中得到教益。
如果母亲刚刚返回,这些儿童也许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昵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A型儿童似无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也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这样的区别一直延续到学龄期。
B型儿童喜欢直接同教师接触,他们发现,直接接触可以引起教师的注意。
A型和C型则频繁地请求帮助,但很少对得到的感到满意。
其中A型和C型寻求注意的方式不同:C型显示长期的抱怨;A型则间接通过羊肠小道接近教师,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教师通知。
儿童的依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不断地反映父母一儿童关系的变化。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主要讲的知识点是关于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对于这一知识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当中也有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提前熟悉相关知识点以备考试。
对于这一知识点涉及的内容可能会以选择、案例分析、简答等形式来进行考察,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学习该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其依恋的含义是什么,说到依恋我们首先要说一说什么是亲子关系,所谓亲子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也就是依恋;而广义的亲子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方式,也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其实说到依恋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字进行一个剖析,所谓依就是一个人依偎着衣服,也就是寻求身体上的接触,而恋下面是一颗心也就是寻找情感上的连接,所以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强调身体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寄托。
了解什么是依恋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依恋的类型,对于依恋的类型我们需要作为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备考,一般就是给一段幼儿情况描述然后进行选择该幼儿是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幼儿的依恋关系发展并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所谓陌生情景实验是将母亲、幼儿、陌生人进入一个陌生房间,房间放有玩具,研究幼儿在妈妈在,妈妈走,妈妈回来时幼儿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并且看幼儿与陌生人的相处是否融洽,最后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属于回避型的孩子,当妈妈在与不在对这类孩子没有太大影响,偶尔妈妈回来时会有短暂迎接,但是很快走开,对于陌生人反应也是不积极。
第二种是属于安全型依恋关系,这也是比较好的一种依恋关系,这类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安心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母亲走的时候不愿意让母亲走,但是很快的能够起来平静下来,并与陌生人的互动较为积极,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就会寻求妈妈的怀抱。
第三种是属于反抗型依恋关系,一般来说这类儿童在母亲在的时候总是警惕的状态,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就会非常反抗,回来的是母亲回来的时候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内心呈现一种比较纠结的矛盾的心理状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对主要抚养者之间的社会性联接,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它形成于婴儿期的6至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形成的标志。
鲍比尔提出,依恋有3个发展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特殊情感联接阶段。
艾斯沃斯提出,依恋有3种类型:1、安全型,占65%—70%,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
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感受到妈妈是亲切可靠的,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回避型,占20%,这种关系中的母亲对孩子也不很敏感,甚至有些疏远冷漠。
孩子则对妈妈也显得疏远、冷漠。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3、反抗型,占10%—15%,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
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那么,对依恋心理有哪些影响因素呢?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2、儿童自身的特点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状况、内在气质特点、但也受父母抚养行为的影响;3、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观念影响抚养行为并导致依恋的类型不同。
依恋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后形成人际关系的缩影;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
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
而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
就像上课时老师放的视频里的小女孩,她的亲生母亲没有与她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导致了小女孩一次次的对家人恶语相向和叫喊尖叫,一次次地跑回其实对自己也并不好的养母家里。
也就是说,早期依恋关系的主导者是父母,而早期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成年后与同龄人的依恋关系,这意味着一个“我们如何做父母”的问题。
有一个案例这样的:小琪说她只跟爸爸比较亲近,跟妈妈非常疏远。
2017年考研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7年考研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在皮亚杰用于考察儿童思维发展的守恒实验中,儿童最晚通过的是( )A.容量守恒B.数量守恒C.长度守恒D.面积守恒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皮亚杰设计的守恒问题包括数量守恒、容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等。
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不变性原则,还没有获得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逐渐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
在几个选项中,容量守恒涉及的维度更多。
故本题选A。
2.艾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了婴儿的依恋。
当母亲在场时某婴儿能独自探索,母亲离开时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强烈;当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接触。
该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 A.回避型B.反抗型C.安全型D.敏感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婴儿社会性的发展的理解和掌握。
艾斯沃斯(M.Ainsworth)等利用“陌生情境”研究法,发现婴儿依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安全型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回避型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矛盾型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故本题选C。
3.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
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着狼”。
这一问题考查的是( )A.空间认知B.道德判断C.自我概念D.心理理论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021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心理学题库含答案(供学习)
2021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心理学题库(含答案)单选题1.属于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是A、顺其自然B、有条件的积极关注C、设身处地的理解D、无防御反应答案:C2.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型曲线。
A、倒UB、UC.线性D.N答案:A3.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A、自私B、虚伪C、古怪D、粗鲁答案:B4.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不恰当的做法是A、认真觉察自己对咨询关系的情感体验和需要B、与求助者讨论咨询关系的结束问题C、对求助者已经取得的变化给予支持性的鼓励D、互留联系方式以备求助者出现反复和倒退答案:D5.面谈技巧中最复杂的技术是A、解释B、指导C、释义D、面质答案:A6.LES共含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其中不包括()oA、应对方式问题B、家庭生活问题C、工作学习问题D、社交方面问题答案:A7.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A、下丘脑B、脑干C、上丘脑D、小脑答案:A8.大脑皮质的顕上回是A、言语听觉中枢B、视觉性言语中枢C、言语运动中枢D、书写性言语中枢答案:A9.在阳性强化法实施强化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A、求助者即将实施目标行为时给予强化B、当求助者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强化C、当求助者的目标行为结束后立即给予强化D、当求助者来到咨询室时立即给予强化答案:B10.某人行为被动,生活极度懒散,这种症状最可能是:A、意向倒错B、情感倒错C、意志缺乏D、意志减弱答案:C11.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的作用。
A、概括化B、社会适应C、抽象化D、消极答案:B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B、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C、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D、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答案:A13.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答案:C1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答案:A1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答案:D16.格式塔疗法的心理咨询师认为()oA、是来访者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B、收集来访者的特定信息可以拟补评估方面的不足C、来访者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D、如果个体没有处理好特定的发展冲突则人格会存在一定缺陷答案:B17.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鼓励来访者讲述出任何浮现在大脑中的内容,其使用的技术是()。
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婴儿情绪的发展:其中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微笑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从出生之日起就会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微笑;从第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从5周到3.5个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即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或4个月开始,婴儿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2、婴儿的依恋(1)依恋的概念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
是个体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标志①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②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③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3)与母亲的依恋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
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①照顾婴儿时间长②母亲照顾的反应性强③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多,与婴儿亲④经常出现在如进食、排便等关键时间段(4)依恋的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③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5)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①安型这类婴儿在与母亲一起时,能安逸的立游戏,并不是总以为在母亲身旁,只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很容易被安抚;②回避型这类婴儿,母亲在与不在无所谓,自己自游戏,也叫“无依恋婴儿”;③反抗型(矛盾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而当母亲来时,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其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型依恋。
大学发展心理学考试(试卷编号121)
大学发展心理学考试(试卷编号121)1.[单选题]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
A)科斯塔B)G . W .奥尔波特C)卡特尔D)FH .奥尔波特答案:B解析:2.[单选题]客体永久性是指( )。
A)客体是永久存在的B)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C)客体的耐用性D)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答案:D解析:3.[单选题]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A)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B)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C)从“是什么”转向“怎么样”D)从“为什么”转向“怎么样”答案:A解析:4.[单选题]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A)直立行走B)抓握反射C)五指分化D)手眼协调答案:D解析:5.[单选题]婴儿说出“电报句”是在( )阶段A)简单句B)发音游戏期C)单词句D)复合句6.[单选题]婴儿的天生学习能力是*A)模仿学习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言语刺激答案:A解析:7.[单选题]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从出生到死亡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B)从出生到青春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C)从受精卵到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D)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死亡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答案:D解析:8.[单选题]延迟满足是指( )。
A)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B)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C)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D)抑制某些行动答案:B解析:9.[单选题]个体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时期是( )。
A)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B)成年初期的中期阶段C)成年初期的晚期阶段D)成年中期答案:C解析:10.[单选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 )。
A)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B)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C)皮亚杰理论的源头D)精神分析理论的一种答案:A解析:A)仅指生育后代B)仅指事业的发展C)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D)更多的是指生育后代答案:C解析:12.[单选题]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恋是指人类与他人之间存在的情感关系,并且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基的研究,依恋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前依恋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依恋巩固阶段和独立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2个月)第二阶段:依恋形成阶段(2个月至7个月)依恋形成阶段是指婴儿从大约2个月至7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形成对特定依恋对象的情感依赖,通常是母亲或主要照顾者。
婴儿会表现出对特定对象的喜欢和亲近,通过笑、眼神交流、和声音的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婴儿还会在与特定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焦虑和不安。
第三阶段:依恋巩固阶段(7个月至2岁)依恋巩固阶段是指婴儿从大约7个月至2岁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明确和稳定。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和照顾者之间的分离和连接,开始发展出一种基本的信任感。
婴儿会主动与照顾者互动,并且表现出对照顾者的偏爱和需求。
当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并且会通过哭泣、哀求等方式来寻求安慰。
第四阶段:独立探索阶段(2岁至6岁)独立探索阶段是指儿童从大约2岁至6岁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独立探索和与他人建立其他关系。
他们渐渐学会独立行动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于照顾者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
儿童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分离焦虑和对新环境的适应。
然而,他们通常会通过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来消除这些焦虑,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安全感。
总结来说,依恋发展可以分为前依恋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依恋巩固阶段和独立探索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人类在依存和独立之间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依恋的本质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发展心理学丨第6讲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大脑结构的发展
方面 脑重量 脑皮层 脑电波 区域成熟顺序 两个加速期
特征 幼儿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7岁接近成人水平
结构日趋复杂化,5岁单侧化完成 5岁前θ波多于α波,7岁后阿尔法波逐步占主导地位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5-6岁 和13-14岁
2、回避型:消极 妈妈在场: 儿童 妈妈离开: 儿童
3、矛盾型:消极 妈妈在场: 儿童 妈妈离开: 儿童
趋向外部(探索) 趋向妈妈
回避妈妈 回避妈妈
回避妈妈 趋向妈妈(趋避冲突)
课程内容
要点|收获|作业
第六讲 幼儿心理发展(上)
课程内容
要点|收获|作业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游戏 ✓幼儿的言语发展
发展心理学
6
复习回顾
1. 简述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2. 简述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类型。
简述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 婴儿的情绪社会化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社会性微笑: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和主要标志,是婴儿发展 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5周时选择性社会微笑出现,4个月开始 有区分、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②陌生人焦虑:6-8个月时,婴儿能把主要抚养人和陌生人区分开 对出现在身边的陌生人产生焦虑、恐惧、回避的行为。 ③分离焦虑:6-7个月时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之后 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与其分离。
b. 回避型: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不表示反抗,母亲 回来也往往不予理睬。
c. 反抗型:在母亲要离开时表现的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得很 苦恼、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接触又反抗接触,又称为矛盾型依恋。
yilian
婴儿依恋婴儿依恋是指婴儿于早期抚养者建立起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发展情况,将决定孩子一生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
根据鲍尔比和安斯沃思等的研究,可以把婴儿的依恋划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出现社会性微笑,对所有的人反映相同。
2、有产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在陌生人面前的反映少于在亲人面前反映的频率。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出现陌生人焦虑,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能够考虑母亲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安斯沃思根据陌生情景发的研究,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1、安全型依恋,占65-70%左右,此种类型婴儿,当妈妈离开时,会有些许不安,当妈妈回到身边时,会感觉很开心。
2、回避型依恋,占20%左右,当妈妈离开时,此类型婴儿没有什么反映,当妈妈返回时,也无反映。
3、反抗型依恋,占10-15%左右,当妈妈离开时,此类型婴儿会竭斯底里的反抗,当妈妈回来时,则出现矛盾心情(即想亲近妈妈,又生妈妈的气)。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母亲的抚养方式,婴儿的依恋类型也可能会出现变化。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如前所述,在乳儿后期,依恋开始建立。
随着婴儿期的到来,依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依恋发展的后两个阶段。
1.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在此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
此阶段的婴儿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
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对待与亲人分离。
2.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2岁以后,婴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婴幼儿期发展心理学知识考试练习题目下载
婴幼儿期发展心理学练习题1.【单选】对于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2.【单选】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3.【单选】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4.【单选】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
A.2岁B.6个月C.1岁D.3个月5.【单选】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条件反射的笑6.【单选】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叫()。
A.情感B.依恋C.亲子关系D.母子关系7.【单选】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的类型划分为()。
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8.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C.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D.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8.【单选】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A.动作B.感觉C.知觉D.意志9.【单选】四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A.条件反射性的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10.【单选】婴儿的天生学习能力是()。
A.模仿学习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言语刺激11.【单选】下面哪一个时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青春期12.【单选】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A.直立行走B.抓握反射C.五指分化D.手眼协调13.【单选】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研究婴儿的()。
A.形状知觉B.颜色知觉C.动作发展D.深度知觉14.【单选】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在()。
婴儿的依恋
第三阶段:情感联结情感联结阶段(6个 月到2岁) 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 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别人无 法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只要母亲在他 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 境。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 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 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 态度 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 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 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 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 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根据鲍尔比和安斯沃思等的研究,可以把婴儿的 依恋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从出生到3个 月),出现社会性微笑,对所有的人反映相同。 2、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在 陌生人面前的反映少于在亲人面前反映的频率。
第四阶段:伙伴关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 需要、愿望,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 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 情绪和行 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 往的伙伴,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临近 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 也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时间时, 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 他可以自己较快乐的在那儿玩或通过言 语、目光与母亲交谈。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 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 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 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 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 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 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 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这类婴儿约占 65%~70%。
组员
张洁 张敏静
张聪 喻平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斯沃斯对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划分
在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针对婴儿期宝宝的依恋心理进行了类型的划分。
艾斯沃斯发现,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
那么,宝宝究竟是依恋心理的哪种类型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
70年代末,美国有一位女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测验。
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玩几分钟玩具后,一个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先沉默,再和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
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
实验者可以控制妈妈离开的时间长短、妈妈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妈妈离开孩子的次数等因素。
艾斯沃斯发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属于这种依恋的一岁孩子大约占70%。
进入实验室以后,他们积极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进行探究(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
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
见到妈妈
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
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
)
第二种叫做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大约10%的1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妈妈在身边,他们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
第三种叫做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大约20%的一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
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她接触。
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他们象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婴儿为什么形成安全型或不安全型依恋呢?
艾斯沃斯认为,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认为,从孩子一出生,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
平时,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婴儿的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
密的身体接触,但她们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
这些孩子当中有些属于难养育型儿童,在新生儿期易激惹或反应迟钝。
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无一定主见,养育方式自相矛盾。
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有时热情,有时冷漠,使孩子产生悲伤和怨恨,不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必要的情绪支持和舒适感。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
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而不是紧紧抱住孩子,热情
地亲吻。
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近期在心理学界名气越来越大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
凯根认为,陌生情境测验所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由儿童气质上的差异、而不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所导致。
那些难养育型气质的婴儿拒绝任何行为习惯的变化,常被新奇事物所困扰,所以,他们在陌生情境中感到非常痛苦,不能对母亲的关心作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因此被归于"反抗型不安全依恋"之类。
相形之下,那些表现友好、容易交往的孩子则被归于"安全型依恋"类型。
那些发动缓慢型气质的儿童,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则容易被归于"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儿童。
艾斯沃斯和杰罗姆凯根所代表的两派意见各有道理,也许互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对亲人的依恋现象。
最近,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个由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心理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正在进行一项长达7年的追踪研究,试图回答这个已经争论了上百年的老问题:究竟是遗传,还是环境(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等),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