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程序确认和验证
检验方法的验证确认步骤及详细计算方法
检验方法的验证确认步骤及详细计算方法验证和确认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们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质量控制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验证和确认步骤以及计算方法。
验证是指通过实验、模拟或者理论分析来检验一些事物、方法或者模型是否正确、可行和有效。
验证的目标是确定一个事物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或者是否达到设计或规范的要求。
验证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验证目标:明确验证的目标和要求,例如确定一些新方法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2.设计验证试验:根据验证目标,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
这包括制定试验步骤、选取适当的试验参数和测量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实验样本和实验条件。
3.进行实验或模拟:根据试验方案,进行实验或模拟验证。
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4.分析和评估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置信区间等统计指标,以及使用图表和图像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比较。
5.判断验证结果:根据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判断验证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或者设计规范,则验证被认为是成功的。
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重新进行验证或者修改设计。
确认是指通过重复实验或者观测来验证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确认的目标是确定验证结果的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范围,并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确认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确认试验:根据验证结果,设计相应的确认试验方案。
确认试验需要考虑到验证试验中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存在的偶然误差,并增加重复试验的次数和重复观测的次数。
2.进行重复实验或观测:根据确认试验方案,进行重复实验或观测。
实验或观测的过程要保持一致性,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分析和评估确认结果:对重复实验或观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同样可以使用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置信区间等统计指标,以及使用图表和图像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比较。
4.判断确认结果:根据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判断确认的结论。
确认与验证的区别
新版GMP条款:第一百四十九条应当根据验证的结果确认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
问题:该条款是否混淆了确认和验证的定义?新版中的确认和验证定义是否科学?讨论:1、根据新版术语释义,确认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验证是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所以该条款将两者混为一谈,增加了大家对条款的误解。
正解是根据验证的结果确定是否批准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
验证只是证明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而不是确认工艺参数。
2、条款对两者的定义欠妥,只是规定了对象的不同,而对其目的却表述的一模一样,都是证明达到预期结果。
两者的区别恰恰就在目的上。
确认是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或者标准,确认结果是证明对象与设计要求或标准的符合性验证是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确保产品质量),验证结果是证明对象(过程)的可靠性和重现性看了GMP的讨论,常常谈到"验证",其实是确认(validation)的内容,觉得应该纠正过来:一不同的定义ISO9000-2000 3.8.5 验证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满足的认定注1:”已验证”一词用于表示相应的状态.注2:认定可包括下述活动,如:--变换方法进行计算;--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较;--进行试验和演示;--文件发布前的评审.ISO9000-2000 3.8.6 确认valid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注1:”已确认”表示相应的状态.注2:确认所使用的条件可以是实际的或是模拟的.用这不同的定义来解释以下几个实例:洁净厂房的洁净度是否达到十万级,是需要验证的,可以用测试的方法来验证.但洁净度十万级的环境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是要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确认的.厂房熏蒸是个过程,应该用多少时间,用多少剂量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对这过程需要确认,而每次的熏蒸应该验证是否是用了这些时间和剂量.产品设计后,各技术指标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要进行设计验证,一般用检测的方法,如心电监护仪的”频率响应”,超声诊断仪的”分辨率”,输液器的”连接牢固度”等等.但”频率响应”能否满足临床监护的需要/”分辨率”能否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连接牢固度”能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是需要通过设计的确认来证实,二长期混淆的原因这二个定义显然是有区别的,在我们医药行业内,引入国外的GMP管理经验,但在翻译时,并没有仔细推敲,所以把validation 翻译成了”验证”,包括许多资料也是这样翻译的,如Validation of Aseptic Pharmaceutical Processes 翻译为”无菌制药工艺的验证”([美]弗里德里克.卡利登编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译).这样长期以来对这二个不同的定义混淆在一起,在执行GMP中也有模糊的理解.ISO9000对这二个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所以GB/T19000很准确地翻译成我们现在所用的验证和确认,包括YY/T0287 所用到的这二个定义.如”设计的验证”和”设计的确认”,如”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有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都区别了这二个概念.三/在概念混淆下的现状由于概念的混淆不清,目前有些应该确认的过程用验证所替代了,如果这样,质量保证的水平大为降低.,案例:制水(工艺用水)是个过程,这过程的结果是水达到预期的要求(如纯水/注射用水),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可以用检测的方法来验证,但生产中用检测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如某个技术要求的检测(试验)需要较长的周期(无菌检测需要14天),所以这样的制水过程是个特殊的过程,需要对这过程进行确认,这确认应该通过客观证据证明这个制水过程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持续地制备出符合要求的水,这确认过程包括了设备的安装验证(IQ)/制水系统的运行验证(OQ)和制水结果的性能验证(PQ)[Qualification直译是”资格”,这里译为验证更准确],其中的”PQ”是可以用检验的方法来验证的.这样经过确认,这系统运行的结果认为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不需要再经过检验而投入生产.但目前很多的企业,把这过程用验证来来取代了确认,往往只检验了某次制水过程的结果.这保证水平有局限.这样的案例很多,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确认等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确认一个设备或者系统,(Qualification),验证一个工艺(validation)。
方法选择、验证及确认程序
为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验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检验检测活动中检验检测方法的选择、确认以及新工作的开展,非标准试验检测方法的管理。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新工作前的检验检测方法评审并进行确认,批准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提出需要开展的新工作及本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检测服务活动的检测服务程序及抽样活动以及不确定度分析。
3.3 资料档案室负责对标准规范进行查新,对标准规范有效性进行确认,建立现行有效规范台账。
3.4 试验中心、检测中心及项目试验室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方法的选用、制定和验证;标准方法和非标准发放(规定、偏离)的验证。
3.5 经营质管部负责检验检测资质、参数增项、标准变更的申报。
本程序使用的术语,依据下列表述以及质量手册和其他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定义,不作无限制的延伸4.1方法验证:方法验证的目的是确认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正确实施检验检测方法,获得准确、有效的结果;4.1.1方法验证适用于:标准规范(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国际标准等)中的检验检测方法;以及经过了方法确认的非标准方法(见4.2);4.2方法确认:方法确认的目的是确认某种检验检测方法能否合理地使用,并达到预期的功能、效果和目的;4.2.2方法确认适用于非标准方法:机构自行设计和研发的方法、超出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部分修改的标准方法等。
5.1 方法的选择及验证5.1.1 方法的选择⑴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
⑵保证配置的技术资源满足检验检测需要,选用的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抽样方法)应满足客户的需求并适用于检验检测。
⑶当客户指定的检验检测标准和要求的能力是在资质认定、资质许可的能力范围内时,进行合同评审后按照《合同评审管理程序》(GRJC-CX15-2023) 的要求与客户签立《试验检测委托单》或《检验检测合同(协议)》。
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检验方法确认程序1.确定确认目的和范围:在进行检验方法确认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确认的目的,即为确保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确定确认的范围,包括方法的适用范围、精确度、准确度等方面。
2.收集相关文件和资料:收集与检验方法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包括方法的说明书、标准、技术要求等。
3.制定确认计划:根据确认的目的和范围,制定一份详细的确认计划。
确认计划应包括确认的步骤、确认的依据、确认的方法等。
4.进行实验验证:根据确认计划,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准备样品和试剂:根据方法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样品和试剂。
(2)制备标准曲线:对于定量分析方法,需要制备标准曲线。
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稀释法、加标法等。
(3)进行样品分析:根据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实验室安全要求。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比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回收率等。
5.结果评估和判断: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评估和判断。
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方法的准确性、精确度、灵敏度、选择性等。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方法是否满足要求,是否需要进行改进或修正。
6.编写确认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评估判断,编写一份详细的确认报告。
确认报告应包括实验和分析的结果、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7.评审和批准报告:将确认报告进行评审,并征得相关人员的批准。
评审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报告的内容、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和结果等。
8.实施改进计划:根据确认报告的内容和评审意见,制定改进计划,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可能包括修改方法的步骤、验证方法的再评估等。
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以确保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这种检验方法确认程序可以应用于各种检验领域,比如化学分析、物理检测、生物检验等。
同时,为了保持方法的有效性,应定期进行方法的再确认。
检验方法的验证、确认步骤及详细计算方法
检验方法的验证、确认步骤及详细计算方法一、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包括方案的起草及审批,检测仪器的确认。
适用性验证(包括准确度试验、精密度测定、线性范围试验、专属性试验等)和结果评价及批准四个的方面。
二、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制定验证方案,然后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确认,最关键的一步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性试验,最后是检验方法评价及批准。
1、验证方案的制定检验方法的验证方案通常由质量验证小组提出。
根据产品的工艺条件、原辅料化学结构、中间体、分解产物查阅有关资料,提出规格标准,确定检查项目,规定杂质限度,即为质量标准草案。
根据质量标准草案确定检查和试验范围,对检验方法拟定具体操作步骤,最后经有关人员审批方可实施。
2、大型精密仪器的确认分析测试中所用的检测仪器一般可分为三类:A、普通仪器:崩解仪,折光仪、分析天平、酸度计、溶点测定仪、电导仪等:B、较精密仪器:旋光仪、永停滴定仪、费休氏水分测定仪、自动滴定仪、药物溶出度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配大型精密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等。
为了保证分析测试数据准确可靠,每台检测仪器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都应进行确认。
检测仪器的确认是检验方法验证的基础,应在其它验证试验开始之前首先完成。
检测仪器确认工作内容应根据仪器类型。
技术性能而定,通常包括:安装确认、校正、适用性预试验和再确认。
3、校正校正是仪器确认及检验方法验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在验证试验以前进行校正。
紫外分光光度计校正包括波长校正、吸收度测试、准确度测试、杂散光检查。
气相色谱仪与高效液相色谱仪均要求做系统适用性试验。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色谱柱的最小理论塔板数。
分离度和拖尾因子,并规定变异系数应不大于2%。
对于化学检验中使用的计量仪器包括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分析天平亦均应校正。
4、适用性预试验仪器的安装确认完成以后,在其功能试验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对其进行适用性检查,以确认仪器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确认与验证程序
• 3、验证是主要考察(
)
• A 生产工艺 B 操作规程 C 检验方法
D 清洁方法
十、验证文件管理
• (二)验证文件管理要求 • 主管验证的常设机构或兼职机构对验证文件进行整理、标识
与归档保存。
练 一练
• 1、验证方案的内容包括(
)。
• A 验证目的
B 验证要求
C 质量标准 D 验证总结
• 2、制药企业的验证项目一般可分为(
)。
• A厂房、设施与设备 B检验及计量 C生产过程 D产品
料等都要设定验证项目。
四、制定验证方案
(一)验证方案的制定 1、合作商提供验证方案:新建项目或大的改造项目 2、企业制订验证方案:工艺性、检验性、清洁消毒类及规 程类验证方案
四、制定验证方案
(二)验证方案的内容
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 需要补充和修改的情况,此时应起草 一个补充性验证方案。
七、验证的实施
•按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工艺验证、产品验证 等阶段实施验证方案,并做好各阶段报告的起草工作。 •注意:在组织实施中监督是关键,验证是做出来的,不是 写出来的。
八、验证报告及其审批
• 验证报告是验证工作的总结,以简要的技术报告形式汇集了整个验证
过程的记录,结果及评估的文件。它可能还包括对工艺流程和(或)
验证小组成员 验证目的与范围 验证要求与内容 所需条件 质量标准 测试方法
时间进度表 原始记录表格 实验的批次数
五、审批验证方案
➢书面的验证方案在正式实施前必须得到审查、分析和批准。 ➢审查要求: ➢1、要证实验证方案所有书面文件的内容完整和条理清晰。 ➢2、要审查书面的检验规程,证实其与质量标准和GMP要求的一致性。 ➢3、审查有关人员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资格。 ➢4、审查认可的验证方案要由批准人签名并署以日期。
检测方法选择、验证和确认控制程序
1 目的为确保客户的需要,保证本中心使用的检测方法准确、现行和有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中心所有检测方法(包括抽样方法)。
3 职责3.1技术主管负责检测方法的确认和审批,负责新方法的制定。
3.2质量主管协助技术主管做好检测方法的确认和审批工作。
3.3技术主管负责确保所有检测方法正确、有效。
3.4检测人员负责新检测方法及非标方法的建立以及方法确认和验证工作。
3.5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方法的选定、确认和审批进行监督。
4 程序4.1检测方法的选择4.1.1中心应采取满足需要并适用于所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抽样方法。
中心应对使用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明确每种方法的投入使用时间,并及时跟进检测或校准技术的发展,定期评审方法的有效性。
4.1.2优先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或国际标准,并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可能使用,对标准方法的补充都制定成附加细则加以补充,编制成文件列入作业指导书中,以确保使用的一致性。
中心对能力范围内的标准每半年进行一次查新,查新后及时发布通知,保证标准方法为现行有效版本。
4.1.3对接受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市场抽查检测时,按国家或地方政府指定的方法进行。
如果国家或地方政府没有指定方法,中心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活动。
4.1.4 综合办公室在进行合同评审时,应确定使用的检测方法。
当客户未指定方法时,中心应选择国际标准、区域或国家标准,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或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如果中心制定的方法或中心选用的其他方法经验证能满足预期用途,也可以使用。
4.1.5 中心所用的方法应通知客户,并在合同评审时,征得客户书面同意,在开始检测工作前,中心应确认能够正确地运用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
4.1.7对于化学检测,有必要防止实验室器皿对检测样品或标准溶液的污染。
验证和确认的区别
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中验证和确认的区别前言:验证(Ve r if i ca t io n)和确认(Va l id a t i o n)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分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本文就分别对两者从定义、区别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以方便大家对其进行区分。
定义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两者的定义如下。
验证(verification)指的是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出自于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2014年64号)确认(validation)指的是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出自于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2014年64号)区别验证要保证“设定的指标达成”,而确认则要保证“做的产品管用”;验证是自我视角,确认是客户视角。
1、验证针对的是结果,确认针对的是过程;验证采取的方法通常是试验法,确认采取的是系统的方法。
2、验证的结果是证实被试验的对象在某一条件下符合规定的要求;确认的结果是证实运用该过程可以在某个范围内持续产生符合要求的输出。
3、验证常用于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如性能验证、有效期验证、纠正措施验证;确认通常用于厂房、设施、设备仪器及特殊过程。
另外关键工序与特殊过程的定义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序。
特殊过程:指通过检验和试验难以准确评定其质量的过程。
验证与确认对比表无菌医疗器械需要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机构和人员1. 人员净化效果(手消毒)验证2. 人手及产品初始菌验证3. 洁净工作服清洗效果验证4. 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厂房和设施5. 洁净室最大容纳人数验证6. 洁净室环境验证7. 洁净室消毒验证8. 制水系统验证9. 压缩空气系统验证设备10. 关键生产及检测设备的验证11. 设备工装工具的清洁验证设计开发12. 产品的设计验证、确认13. 设计转换的确认生产管理14. 无菌包装封口过程确认15. 产品、物料和自配试剂的有效期验证16. 对关键过程的验证和特殊过程的确认17. 清场及消毒的验证18. 物料及产品清洗的验证质量控制19. 物料及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验证20. 产品初始菌和微粒污染验证及其检测方法的验证21.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22.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23. 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及使用软件的确认。
(完整版)检验方法验证和确认管理规程
页次:共11 页第1 页文件名称:检验方法验证和确认管理规程编码:03SMP01200起草审核批准颁发部门质量保证部日期日期日期实施日期分发部门及份数:质量管理部1份目的:明确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的管理规程,确保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科学、合理,符合检验要求并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范围:仅适用于本公司对物料、产品的理化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清洁验证方法的验证。
职责:质量管理部QC、QA人员、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内容:1. 方法验证及确认工作职责分工1.1 质量控制部QC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的起草、验证或确认工作具体实施以及报告的填写。
1.2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报告的审核,组织验证或确认工作的实施,对验证或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1.3 质量保证部QA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报告的审核,监督确认工作实施,对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
确保检验方法验证或确认程序达到符合性要求,程序被遵照执行,并且方法的预定用途被有效的且以文件记录的数据所支持。
1.4 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及报告的审核批准。
2 方法验证2.1定义: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和验证标准要求,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
2.2 目的:方法验证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2.3 适用范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1)采用新的检验方法;(2)检验方法需变更的;(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4)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
文件名称:检验方法验证和确认管理规程编码:03SMP012002.3.1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应对分析方法中的各检验项目进行完整的验证。
2.3.2 当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时,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修订时,可根据变更的内容决定对分析方法进行部分验证还是完全验证。
检验方法的确认与验证
检验方法的确认与验证检验方法的确认与验证是确保检验方法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领域,检验方法的确认与验证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方法的确认与验证的概念、步骤以及其重要性。
一、概念检验方法的确认是通过实验和测试确定检验方法是否满足特定的要求。
它主要涉及检验方法的选择、标准的建立、设备的校准和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检验方法的确认旨在确定方法能够提供可靠且准确的结果,是通过不同实验条件和样品进行检验,评估方法的稳定性、准确度和重复性。
确认是为了确保检验方法的可靠性,提高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而验证是指通过实验和测试获取数据,证明检验方法是可靠的、有效的并且符合预期目标的过程。
验证是通过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评估新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和可靠性。
验证的目的是证明新方法与现有方法具有相似的结果,并且能够产生准确、可靠的数据。
验证的过程应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包括设备校准、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等。
二、步骤1.选择要验证的检验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要考虑方法的准确度、可靠性、适用范围和操作性等因素。
3.进行实验验证: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需要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现有的方法进行对比。
判断新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5.结果报告和文件管理:将验证结果进行总结并撰写验证报告,包括方法的描述、实验结果和分析、验证结论等。
需要保留好验证所用的记录和相关文件,以备将来参考。
三、重要性1.提高结果的准确性:确认与验证能够评估方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帮助避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产生,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2.保证结果的可比性: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时间使用相同的方法能够获得相似的结果,保证了结果的可比性。
确认与验证能够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确保结果的一致性。
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确认和验证程序
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确认和验证程序简介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确认和验证程序,确保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确认程序确认程序是为了确认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定义管理规范:明确定义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2. 确认标准:明确针对不同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安全标准。
3. 检查实施: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认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要求。
4. 风险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5. 检验抽样:进行食品样品的抽检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6. 文件记录:保存所有确认程序的文件记录,包括检查和评估结果、风险评估报告以及检验抽样的结果。
验证程序验证程序是为了验证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具体步骤如下:1. 设计验证计划:确定验证的目标、范围和方法,并编制验证计划。
2. 实施验证:根据验证计划进行验证活动,包括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
3. 数据分析:对验证活动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有效性和改进的必要性。
4. 结果评估: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估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是否能够满足要求,是否需要进行改进。
5.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6. 文件记录:保存所有验证程序的文件记录,包括验证计划、数据分析结果、评估报告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总结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确认和验证程序是确保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安全的重要程序。
通过这些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和存档所有相关文件,以备查证和审计。
原材料检验或验证和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原材料检验或验证和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原材料的检验或验证以及定期确认的检验控制程序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产品的要求和标准。
下面是一个关于原材料检验或验证和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的详细介绍。
一、原材料检验或验证的目的和意义:1.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产品的设计、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2.避免因原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产品缺陷和质量事故,降低质量风险。
3.在原材料采购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保供应商满足质量要求。
二、原材料检验或验证的流程和步骤:1.制定原材料检验计划和标准:根据产品要求,结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制定原材料的检验项目和评判标准。
2.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如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等。
3.检验样品的选取:从进货批次中随机选取样品,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4.进行检验或验证:按照检验计划和标准,对原材料样品进行检查、测试和评判。
5.检验结果的处理:根据检验结果,判断原材料的合格性或不合格性,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决策。
6.检验记录和报告的编制:对检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数据、结论等,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供应商反馈检验结果。
7.不合格品的处理:对于不合格品,需要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如退货、返工、补偿等。
三、原材料定期确认的目的和意义:1.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2.对长期供应的原材料进行周期性的检验,掌握其质量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3.确保供应商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供应链的质量可控性和稳定性。
四、原材料定期确认的流程和步骤:1.确定定期确认的频率: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情况,确定定期确认的频率,通常为每半年或每年一次。
2.制定定期确认的标准和方法:根据产品的要求和供应商质量管理情况,制定定期确认的标准和方法,如样品数量、检验方法等。
验证与确认的区别
验证(Verification)与确认(Validation)的区别验证:我们正确地构造了产品吗?(注重过程-由QA负责)确认:我们构造了正确的产品吗?(注重结果-由QC负责)说法一:(2)“验证(Verification)”的涵义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2)“确认(Validation)”的涵义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3)“验证”和“确认”之区别“验证”和“确认”都是认定。
但是,“验证”表明的是满足规定要求,而“确认”表明的是满足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说简单点,“确认”就是检查最终产品是否达到顾客使用要求。
(4)“设计和开发”中“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之区别在于:设计验证的目的是检查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规定要求。
设计确认的目的是检查设计形成的最终产品是否达到顾客的使用要求。
说法二:1.“确认”是要证明所提供的(或将要提供的)产品适合其预计的用途,而“验证”则是要查明工作产品是否恰当地反映了规定的要求。
换句话说,验证要保证“做得正确”,而确认则要保证“做的东西正确”。
2.验证注重“过程”,确认注重“结果”3.(Verification) ---Are we producing the product right?(Validation) ---Are we producing the right product?说法三:1.什么是验证?验证就是要用数据证明我们是不是在正确的制造产品。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过程的正确性2.什么是确认?确认就是要用数据证明我们是不是制造了正确的产品。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正确性。
3.验证和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IEEE Std 1012-1998 。
验证:验证检查某样东西是否符合之前已定好的标准,如:文档评审,要检查的东西是文档,检查标准就是文档的评审标准,又如:测试软件,要检查的东西就是软件,检查的标准就是软件的规格说明,包括功能说明,性能要求等。
程序文件39---检验程序的选择验证和确认管理程序
技术要求择、验证和确认管理程序版本号:页码:第1页共2页1 目的规范检验程序的选择、验证和确认流程,确保实验室选用的检验程序能满足临床诊疗要求和符合预期的用途。
2 范围检验科各专业科的检验程序。
3 职责3.1 各专业科主任负责组织本专业相关检验程序的验证方法或确认方法的操作程序的编写,组织实施检验程序的验证或确认试验。
3.2 各专业科工作人员负责检验程序的验证或确认试验的操作。
4 程序4.1 检验程序的选择4.1.1 应选择预期用途经过确认的检验程序。
首选的检验程序可以是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程序,公认/权威教科书、或经同行审议过的文章或杂志发表的,国际公认标准或指南中的,或国家、地区法规中的程序。
4.1.2 每一检验程序的规定要求(性能特征)应与该检验的预期用途相关。
检验项目预期用途包括该项目是筛查试验、或是确认试验、还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等。
4.1.3 各专业科应根据所开展的每一项检验项目的预期用途,确定该项目所用方法的操作程序的性能特征,如测量正确度、测量准确度、测量精密度(含测量重复性和测量中间精密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特异性(含干扰物)、分析灵敏度、检出限和定量限、测量区间、诊断特异性和诊断灵敏度等。
4.2 检验程序的验证4.2.1 在常规应用前,对未加修改而使用的已确认的检验程序应进行独立验证。
4.2.2 从制造商或方法开发者获得相关信息,帮助确定检验程序的性能特征。
4.2.3 检验程序的性能特征的验证需要进行相关试验以得出客观的数据,试验结果应与检验程序声明相符。
4.2.4 验证试验的实施:(1)各专业科应编写本专业需要验证的检验程序的验证试验的操作程序,用于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试验,编写工作由各专业科主任负责组织。
(2)进行验证试验时,应按编写好的操作程序的要求进行。
(3)应记录验证结果和相关的从事操作活动的人员身份,宜通过填写相应表格和保存原始数据的方式进行记录。
(4)进行验证试验的人员负责编写性能验证报告,由各专业科负责人结合试验的原始数据、相技术要求择、验证和确认管理程序版本号:页码:第2页共2页关统计结果记录,从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符合性方面进行审核,并在性能验证报告上签字确认。
方法选择、验证和确认程序
方法选择、验证和确认程序1 目的:规范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程序,通过正确选择方法,验证中心满足所选方法的能力,确认非标方法满足预期用途的特殊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
2 范围:适用于客户要求的、检测所采用的方法选择、验证,或经过修改、扩充、超出预定使用范围的检测方法的制定及使用前的确认。
3 术语:无4 职责:4.1 技术负责人组织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修改制定和确认;批准方法验证、确认结果;批准作业指导书和方法的偏离。
4.2 质量负责人监督方法偏离的过程。
4.3 检测室负责标准方法的验证,非标方法的制定、确认申请;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和方法的使用。
5 工作程序:5.1 检测方法的选择5.1.1 检测样品的处理、存储和准备,设备的使用、操作,检测过程等均应有现行有效的方法。
5.1.2 中心采用满足客户要求的方法,这些方法应与所进行的检测工作相适应。
5.1.3 检测技术人员应及时跟踪最新标准方法的发布情况,及时申请调入标准方法,具体执行《检测方法及认可标准查新管理程序》。
5.1.4 选择检测方法时,应关注检测方法中提供的限制说明、浓度范围和样品基体,选择的检测方法应确保在限量点附近给出可靠的结果。
当客户未规定所使用的方法时,选择方法的原则如下:a) 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跨国区域标准中公布的方法。
b) 若上述标准中没有可供采用的方法时,可以选择由权威技术组织发布的,或有关的科学技术文献、期刊中发表的,或者仪器设备制造厂家规定的方法。
c) 如果新项目的检测工作目前还没有可供选择的方法,则可以引用适于预期用途或者使用自己制定的方法。
5.1.5 使用客户指定的方法时,如果确认客户指定的方法不适合或已过期,应及时与客户沟通,可提出建议采用的方法,征得客户同意后使用,并在原始记录备注栏注明。
5.1.6 选定方法后,应确认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方法,才可以开展检测工作。
5.1.7 应将选定的方法通知客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程序确认和验证(2)测量区间定义• measuring interval•又称工作区间 working interval•在规定条件下,由具有一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仪器或系统能测出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VIM)。
–注1:在某些领域,也称“测量范围”。
–注2:测量区间下限不应与“检出限”相混淆。
线性、线性范围定义•线性:linearity•指待测标本中能直接按比例关系给出分析物浓度结果的能力。
注1:线性代表整个测量系统的反应。
注2:一个测量系统的线性由不同已知浓度的分析物测定得到。
•线性范围:linear range•指测量系统所能覆盖的可接受线性范围,非线性误差小于设定标准。
分析测量范围定义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 患者标本未经任何处理(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由测量系统直接测得的可靠结果范围,在此范围内,一系列不同标本分析物测量值与实际浓度呈线性关系。
临床可报告范围定义clinical reportable range是定量检测项目向临床能报告检测范围,患者标本可经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
区别线性评价-CLSI文件•EP6-A,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Procedures,2003•EP10-A3,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Clinical Laboratory Measurement Procedures,2006EP6-A方案和要求1.设备熟悉阶段–检验人员应熟悉检测系统的操作、正确的质控和校准、恰当的标本制备。
2.线性评估实验–实验室验证厂商声明:5~7个浓度*重复2次。
–厂商建立新方法:9~11个浓度*重复2~4次。
–实验室改良已建立的方法:7~9个浓度*重复2~3次。
–时间:最好一天内完成。
EP6-A方案和要求•样品准备:可接受的基质1.病人混合标本:1份标本的分析物浓度应接近可报告范围上限,另1份标本的分析物浓度应接近检出限。
2.用推荐稀释液稀释病人混合标本:标本中分析物浓度应为高浓度,稀释液应按厂商推荐。
3.病人混合标本添加分析物:若没有干扰的话,含分析物的添加物无需高纯物质。
4.病人混合标本用低浓度经处理的材料稀释或经处理的混合材料稀释。
5.商品质控品/校准品/线性材料。
6.病人混合标本用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稀释。
7.不稀释或过度稀释的商品质控品。
8.水溶液。
EP6-A方案和要求•实验要求–测量顺序:应随机。
如存在明显携带污染或漂移,选择对后续标本影响最小的顺序进行。
–分析范围:应接近或等于最低和最高厂商声明的性能范围。
EP6-A方案和要求•样品制备:足量混合血清。
–X1:低值混合血清。
–X2:3份X1+1份X5。
–X3:2份X1+2份X5。
–X4:1份X1+3份X5。
–X5:高值混合血清。
–更多水平: X4+X1 、X3+X2 、X2+X3 、X1+X4。
EP6-A方案和要求•数据处理和分析:1.初步数据检查–有无极端明显差异或错误;–X-Y图上有无离群值;–每组数据有无漂移或趋势性变化。
2.离群值检查–单个测定结果明显偏离其他检查结果;–单个离群值可删除,不用增加数据;–提示存在非线性或系统误差。
3.确定分析测量范围–作一元一次(直线)、二次(抛物线)或三次(S形)多项回归分析。
阶别回归方程自由度一次 Y=b0+b1X 2二次 Y=b0+b1X+b2X2 3三次 Y=b0+b1X+b2X2+b3X3 4–一元一次:直线,是判断某种方法是否为线性的最适方程。
–一元二次:抛物线,有增加趋势或减少趋势。
–一元三次:S形,呈非线性,b2和b3做t检验证明非线性。
4.非线性程度:计算线性偏差(DL)。
–用户定义线性程度要求或非线性允许误差范围,取决于偏移目标或测量误差。
5.考虑随机误差–是否因随机变异导致非线性,用方差来估计,即S r。
线性评价:Westgard混合物记录均值1 2 3X1(0%) 6 6 6 6X2(25%) 138 138 138 138X3(50%) 278 277 279 278X4(75%) 410 411 411 411X5(100%)545 546 543 545混合物均值(Y) 理论值(X) 偏倚误差% X1 6 0(X3均值×0) +6 N/AX2 138 139(X3均值×) -1 %X3 278 278(X3均值) 0 0X4 411 417(X3均值×) -6 %X5 545 556(X3均值×) -11 %验证:临床可报告范围•实验方法:尚无公认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实测值/预期值)*100%–按厂商说明书要求判断结果。
举例(最高)稀释倍数实测值预期值回收率1:101:201:1001:200可报告范围上限:20*=133778举例(最低)稀释倍数实测值预期值回收率1:101:401:501:1001:200可报告范围下限:5=测量系统的灵敏度定义• sensitivity of a measuring system•简称灵敏度 sensitivity•测量系统的示值变化除以相应被测量的量值变化所得的商。
•注1:测量系统的灵敏度可能与被测量的量值有关。
•注2:所考虑的被测量值的变化必须大于测量系统的分辨力。
检出限定义 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在给定测量程序获得的测得值,其声称的物质成分不存在的误判概率为β,声称物质成分存在的误判概率为α。
•注1: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α和β的默认值为。
•注2:有时使用缩写词LOD。
•注3:不要用术语“灵敏度”表示“检出限”定量检测限定义 limit of quantitation,LoQ 在规定可接受精密度和正确度条件下,能定量测出标本中分析物的最小量。
也称为确定低限、检测范围的低限。
空白限定义 limit of blank,LoB•在规定可能条件下,空白标本被观察到的最大检测结果。
•注:①LoB不是实际检测到的浓度,是在实际浓度处的阳性信号,同样,LoB是在规定可能条件下,含有分析物等于LoD水平样品的预期最低值。
②是检测下限、最小可检测浓度。
概率分布曲线检出限评价-CLSI文件• EP17-A,Protocols for Determinationof Limits of Detection and Limits ofQuantitation,2004确认:EP17-A方案和要求•检测限(LoD)确认方案–对某一检验项目,用空白标本和非常低浓度系列标本进行多次重复检测,得到各自结果。
–空白标本的检测结果:用于确定某个响应量的临界点,高于该临界点的值被认为含有分析物,即为阳性结果。
–该临界点结合低浓度标本的标准差:用于确定可能的超过预期最高空白值的分析物浓度。
EP17-A方案和要求–空白限(LoB):•在规定水平Ⅰ类错误和Ⅱ类错误。
α=β=5%•空白限(LoB)方法:–空白值呈正态分布,空白限:LoB=μB+σBμB:空白检测均值;σB:空白检测标准差。
–空白值呈非正态分布,空白限:估计95%位数:P X=N B(95/100)+,LoB=Pct B100-α如:ρ=95,N B=60,P X=,LoB=(X57+X58)/2检出限(LoD)方法:–一种为实际标本等于LoB;–一种为实际标本浓度检测结果估计5%位点等于LoB。
LoD=μB+σB+σsμs:低浓度标本检测均值;σs:低浓度标本检测标准差。
空白限&检出限•实验标本–来源:天然标本。
•空白标本:应为去除组分的标本,如抗体沉淀、酶降解、活性炭吸附。
•低浓度标本:配成有分析物标本,最好一组几个不同个体标本。
–数量:最好对5个以上标本。
–测定次数:标本数量越多,重复测定次数越多,估计的LoD越小,结果越可靠。
• LoB测定步骤:–建议至少60次测定,对1个或数个空白标本进行重复检测(NB)。
• LoD测定步骤–建议至少60次测定,对多个低浓度标本进行重复检测,浓度范围从LoB到4×LoB之间,至少4~6个标本。
举例LoD=LoB+σs=+*=• LoQ测定步骤:–建议测定3~5个浓度标本,每个至少测定8次,共40个结果。
–计算标准差和差值均值,总误差=偏移+2*s。
若小于规定目标,则LoQ=LoD。
–LoB≤LoD≤LoQ。
举例WBC:允许误差范围为±15%。
验证:EP17-A方案和要求• LoB、LoD测定步骤:–使用厂商提供的LoB值(1份空白样品重复测定20次)和LoD值,不同天不同样品测定数据不少于20个;如有必要应验证LoB。
• LoQ测定步骤:–建议测定3~5个浓度标本,每个至少测定5次,至少25个结果。
–每个标本的测定结果与总允许误差目标进行比较,符合要求即可。
定量结果报告图示•定量结果的报告:–结果≤LoB:报告为不能检出。
–LoB<结果<LoD:报告为检出分析物,但浓度<LoQ。
–LoD≤结果<LoQ:报告为检出分析物,但浓度<LoQ;或报告结果,并告知有高不确定度的可能。
–结果≥LoQ:可直接报告结果。
定性检验•定义:–是仅给出阳性或阴性实验结果的试验。
真正定性是基于唯一医学判定值;某些定性检验源于二分类定量或顺序等级。
•分类:筛查试验(具有高敏感性以确保检出真阳性结果);诊断试验、确认试验(具有高特异性以确保检出真阴性结果)。
48定性检验评价-CLSI文件• EP12-A2,Protocols for Evaluation ofQualitative Test Performance,2008确认:EP12-A2方案和要求•实验熟练阶段:–人员应熟悉和经培训,能正确掌握标本处理和保存、试剂处理和保存、实验操作、结果解释和质控操作。
•测定质控物:–若使用厂商提供质控物时,应按厂商要求做质控。
使用时应注意基质效应。
在评价期间尽可能使用相同质控物。
•新定性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1.重复性评价:评估检测方法精密度。
2.方法学比较:2种或多种方法检测同一标本后比较检验结果。
1.重复性评价内容:应提供标本浓度接近临界值结果,不宜用远低于或高于临界值浓度标本。
在临界值95%区间外,定性方法给出相同测定结果的能力(阴性或阳性)是评价方法性能的重要指标。
步骤:1.确定被评价方法的临界值(Cutoff)。
方法:–按检测试剂或系统说明书;–如未知临界值:将阳性样本进行系列稀释,以确定能获得50%阳性、50%阴性结果的稀释度,此时标本浓度为该法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