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天节”传承人吴政国
镇江非遗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
镇江非遗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来源:《上海工艺美术》2020年第01期太平泥叫叫是镇江当地传统的民间可发音泥塑玩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然而和多数非遗的现状一样,太平泥叫叫目前也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
文章旨在通过阐述其历史渊源与留存现状,了解它的艺术底蕴与美学价值,从而探讨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并感受到其中的趣与美。
引言太平泥叫叫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类似于陶笛。
它源于南朝,至今已有千余年,于2006年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对于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外界对其认知度与关注度均十分有限。
本文的撰写基于对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周宝康老师的女儿殷子晴的口述与采访而形成的思考,希望能从年轻一代的角度去探析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未来。
一、太平泥叫叫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太平泥叫叫源于张王舍身试水的传说,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将士到华山扎营治水,正好遇上久旱无雨,张大将便令人挖井来解决民众的缺水问题,挖好井后,张大将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却中毒身亡,当时脸为黑色。
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当地的粘土,捏出花乌鱼虫,用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
泥叫叫全身乌黑犹如张王的黑脸,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以此来招张王之魂,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太平泥叫叫在华山村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与群众基础,它的制作技艺与形式在历史的变革中有了更多的变化,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风格。
村民们制作太平泥叫叫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可供谋生,同时也寄托着他们的精神向往。
在周宝康老师以前,村里的手工艺人主要有李国英、李莲英、冷长顺等,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也都在太平泥叫叫的传承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从事太平泥叫叫手工艺制作的只有周宝康老师一人,周老师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十分痴迷的手工艺人,丝网印刷、布老虎、脸谱制作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游神”仪式中“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福州长乐后团“塔骨”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摘 要: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
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想,进而移情于祈愿的神祇,发挥类似于古傩“保障境内平安”的仪式功能。
当前,游神仪式淡化了宗教的神圣感,仪式表达的意象通过艺术符号得以全方位构建,其中凝结的非遗元素成为了乡民返祖、追溯传统的承袭基因,“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也适应了从个性化到程序化的转变,在规范中推广了民俗,富有可转化可创新的艺术表演因子。
关键词:傩文化;游神;塔骨;大神尪;仪式表演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005-09林 枫1 郑玉玲2在福建,傩文化的最早记载,为南宋莆田刘克庄的《观傩二首》“烟熏野狐怪,雨熄毕方讹。
惟有三彭黠,深藏不畏傩;祓除啸梁祟,惊走散花魔。
切莫驱穷鬼,相从岁月多。
”[1](10)这类“打夜狐”的傩俗,至明代弘治四年版的《八闽通志》上,仍见有载“十二月‘除夜’,逐疫(郡人谓之‘打夜狐’,即古者乡人傩之意也)。
”[2](88)南宋莆田朱熹时,百戏盛行,路歧人撂地为场,其注《论语》,有“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3](99)之说,也显示了士大夫透过嬉闹的杂戏把握住傩仪驱崇的精神内核。
南宋泉州梁克家所撰《三山志•土俗类二》评曰“闽俗以作邪呼与夜搏狐之戏同,为逐除之戏。
”[4](934)再次揭示了聚众闹戏的傩仪内涵。
明福州谢肇淛收稿日期:2023-03-16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研究课题“闽台大神尪傩舞艺术的抢救、挖掘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VJX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闽南关帝信仰与仪式舞蹈研究”(项目编号: FJ2018JDZ049)的系列研究成果;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18.05.08•【文号】文旅非遗发〔2018〕8号•【施行日期】2018.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37号)的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现予以公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特此通知。
附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5月8日。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4.04.25•【文号】办非遗发〔2024〕76号•【施行日期】2024.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办非遗发〔2024〕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2024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宣传展示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现就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经验成果,围绕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成绩,讲好非遗保护中国故事,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二、主题、口号(一)主题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二)口号1.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2.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传承水平3.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4.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各地可根据具体活动情况选用相关口号开展宣传,也可增加体现本地特色的口号。
三、活动安排(一)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6月7日起,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充分展示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全社会广泛关注、支持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呈现的良好局面,展示非遗在新时代气象万千、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吉市政发[2008]17号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吉市政发〔2008〕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106项),现予公布。
各县(市)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
二○○八年十一月十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106项)一、民间文学(共计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01 Ⅰ-1 莲花山官马溶洞神奇传说磐石市002 Ⅰ-2 韩边外的传说桦甸市003 Ⅰ-3 火烧船厂的传说船营区004 Ⅰ-4 鳇鱼圈珠山的传说舒兰市005 Ⅰ-5 白花点将的传说龙潭区006 Ⅰ-6 望祭殿遥祭长白山的故事丰满区007 Ⅰ-7 阿什摩崖与龙王庙的传说丰满区008 Ⅰ-8 朱雀山的传说丰满区009 Ⅰ-9 龙潭灵燕锁孽龙的传说市直010 Ⅰ-10 阿巴亥的传说市直011 Ⅰ-11 大金牛的传说桦甸市012 Ⅰ-12 金沙河的传说桦甸市013 Ⅰ-13 牛子厚的传说市直014 Ⅰ-14 满语地名传说市直015 Ⅰ-15 乌拉陈汉军坛续传说故事市直016 Ⅰ-16 打渔楼的传说市直017 Ⅰ-17 康熙东巡的故事市直018 Ⅰ-18 九龙山的传说市直019 Ⅰ-19 吉林乌拉满文满语市直020 Ⅰ-20 完颜希尹石雕群的传说舒兰市二、民间音乐(共计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21 Ⅱ-1 舒兰鼓吹乐舒兰市022 Ⅱ-2 乌拉满族萨满音乐市直023 Ⅱ-3 乌拉陈汉军常氏旗香音乐市直024 Ⅱ-4 乌拉陈汉军张氏旗香音乐市直三、民间舞蹈(共计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25 Ⅲ-1 腾氏高跷绝活磐石市026 Ⅲ-2 磐石明城民乐舞磐石市027 Ⅲ-3 乌拉满族秧歌市直028 Ⅲ-4 朝鲜族长鼓舞市朝鲜族艺术馆029 Ⅲ-5 朝鲜族顶水舞市朝鲜族艺术馆030 Ⅲ-6 乌拉陈汉军张氏单鼓舞蹈市直031 Ⅲ-7 乌拉陈汉军常氏花鼓舞蹈市直032 Ⅲ-8 乌拉满族萨满舞蹈市直033 Ⅲ-9 吉林汉族大秧歌丰满区四、传统戏剧(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34 Ⅳ-1 磐石评剧艺术磐石市035 Ⅳ-2 吉林京剧市直五、曲艺(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36 Ⅴ-1 磐石地区左赵评书磐石市037 Ⅴ-2 舒兰皮影舒兰市038 Ⅴ-3 沙拉鸡、手玉子绝活舒兰市039 Ⅴ-4 东路二人转市直040 Ⅴ-5 磐石奉尾大鼓艺术磐石市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41 Ⅵ-1 满族欻嘎拉哈市直042 Ⅵ-2 满族珍珠球市直043 Ⅵ-3 满族少儿竞技游戏狩猎市直044 Ⅵ-4 满族少儿竞技游戏赛威虎市直045 Ⅵ-5 永吉民间棋弈永吉县046 Ⅵ-6 罗氏戏法魔术市直047 Ⅵ-7 朝鲜族“尤茨”游戏市朝鲜族艺术馆、船营区048 Ⅵ-8 满族翻子拳市直049 Ⅵ-9 双翼太极拳市直050 Ⅵ-10吉林洪拳市直051 Ⅵ-11萧氏太极拳市直052 Ⅵ-12 武当太乙门蟾月图内功市直053 Ⅵ-13 太极元功市直054 Ⅵ-14太乙混元球市直055 Ⅵ-15如意太极拳市直056 Ⅵ-16玄都玉女图市直057 Ⅵ-17铁松遗真市直七、民间美术(共计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58 Ⅶ-1 张氏版画满族女神形象设计永吉县059 Ⅶ-2 乌拉刻纸市直060 Ⅶ-3 潘氏剪纸市直061 Ⅶ-4 王氏布贴画市直062 Ⅶ-5 宋氏民俗剪纸市直063 Ⅶ-6 吉林乌拉赫舍里满族剪纸市直064 Ⅶ-7 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市直065 Ⅶ-8 马氏布偶舒兰市066 Ⅶ-9 马氏剪纸舒兰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67Ⅷ-1 福源馆糕点加工技艺船营区068Ⅷ-2 漂河烟栽种技艺蛟河市069Ⅷ-3 风筝制作工艺市风筝协会070Ⅷ-4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市直071Ⅷ-5 古老运输工具-爬犁制作工艺永吉县072Ⅷ-6 满族粘食传统制作工艺永吉县073Ⅷ-7 满族饸饹条传统制作工艺永吉县074 Ⅷ-8 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市直075Ⅷ-9 缸窑传统制缸烧造技艺龙潭区076 Ⅷ-10吉林松花江浪木根雕技艺市直077Ⅷ-11满族萨满骨制神偶的造型与工艺永吉县078Ⅷ-12太盛园白肉血肠市直079Ⅷ-13罗氏魔术花扎制技艺市直080Ⅷ-14满族柳编及传统技艺永吉县081Ⅷ-15夹皮沟砂金技艺与脉金技艺桦甸市082Ⅷ-16吉林彩扎技艺市直083Ⅷ-17凤吉园乌拉满族锅子加工技艺市直084Ⅷ-18吉林面塑制作技艺市直085Ⅷ-19吉林福源兴蛋糕制作技艺市直086Ⅷ-20林蛙酒制作技艺桦甸市九、传统医药(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87 Ⅸ-1 满医满药市直088 Ⅸ-2 王氏中医秘方市直089 Ⅸ-3 爱新觉罗家藏宫廷秘方市直090 Ⅸ-4 石氏正骨市直091 Ⅸ-5 宋氏中医儿科祖传秘方市直十、民俗(共计1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092Ⅹ-1 关东吸烟烟具使用习俗蛟河市093 Ⅹ-2 北山庙会船营区094Ⅹ-3 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习俗市直095 Ⅹ-4 乌拉陈汉军常氏续谱习俗市直096 Ⅹ-5 乌拉陈汉军张氏续谱习俗市直097 Ⅹ-6 乌拉陈汉军常张氏续谱习俗市直098 Ⅹ-7 放山习俗桦甸市099Ⅹ-8 松花江河灯市直、船营区100Ⅹ-9 吉林冰灯市直101 Ⅹ-10 乌拉满族鹰猎习俗市直102Ⅹ-11吉林回族婚俗船营区103Ⅹ-12吉林回族丧俗船营区104Ⅹ-13数术文化市直105Ⅹ-14祭江放排习俗桦甸市106Ⅹ-15开江鱼习俗蛟河市——结束——。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五批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青府办发〔2015〕22号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五批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
正文:
----------------------------------------------------------------------------------------------------------------------------------------------------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五批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青府办发〔2015〕2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关于申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评审,将淀山湖传说、簖(沪)的捕鱼技艺两个项目列入第五批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区内予以公布。
附:青浦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9日
附件
青浦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项)
序号项目名称类别申报单位
1 淀山湖传说民间文学朱家角镇人民政府
2簖(沪)的捕鱼技艺传统技艺金泽镇人民政府、白鹤镇人民政府——结束——。
黄岗侗族喊天节的文化内涵探析
文化长廊黄岗侗族喊天节的文化内涵探析吴垠 贵州大学摘 要:功能性是节日仪式的文化内核之一,黎平侗族“喊天节”的主要目的便是祈雨。
但黄岗村所处地区并非干旱地区,其年降雨量也较丰沛,为何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视喊天节?侗族“喊天节”持续至今,很显然其功能性已不仅仅是“祈雨”如此简单了。
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人类学理论的分析,试以探析黄岗喊天节的仪式功能,呈现其背后关于自然崇拜、寨际关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喊天节;仪式过程;自然崇拜精神;寨际关系作者简介:吴垠(1993.1-),汉,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72-02导言: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内,全村辖11个行政小组,共325户,1600多人,是一个传统而原始的侗族村寨。
黄岗村民年年举行喊天节,希望通过求神祈雨的仪式让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理,黄岗村地处黎平县与从江县的交界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的降水量是比较高的(尤其在夏季),该村水源是比较充沛的,求雨不该会成为他们如此关心的问题。
然而从当地的调研及其他文献的记载发现:当地村民喜爱的糯稻是水稻里对水的需求量较大的一种;黄岗的糯稻又大多种植在山腰或山顶,种植的海拔较高,黄岗又处于溪流的源头,致使他们所种的糯稻容易面临脱水的危险[1]。
在没有成熟的机械化灌溉技术的情况下,尤其是到了炎热的夏季,丰沛的自然降水便是糯稻能够健康生长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为何喊天求雨对于黄岗村民依然如此重要?除了灌溉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之外,其文化内涵也许才是让“喊天节”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耕民族来说,原始社会时期的“祈雨作法”是很常见的仪式,但在年复一年的持续中,已远远超出“求雨”的意蕴,更是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仪式。
太平泥叫叫的新生
作为非遗传承人,殷子晴觉得在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之外,自己还有将其带出国门、发扬光大的责任。
太平泥叫叫的新生■文图/本刊记者 宦菁泥巴会发声吗?当然会。
太平泥叫叫传承人殷子晴便是这样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90后姑娘。
在她手里,不起眼的泥巴也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宝贝。
太平泥叫叫是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的一种传统玩具,类似于陶笛。
它源于南朝,距今已有千余年。
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众将士至华山扎营治水,恰逢久旱无雨,张大将令掘井取水以解民众缺水之急;井掘成后,张大将拦住将士,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中毒而亡,面为黑色。
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建庙塑像、尊为张王。
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取当地粘土,随形就意捏塑出花鸟鱼虫,用女子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
泥叫叫通身乌黑铮亮,如张王黑脸,吹之声音响亮清越,以招张王之魂,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据殷子晴介绍,在制作太平泥叫叫时,需以华山村所产的“太平泥”作为原料,将其捏成各种艺术形象,烧制完成后吹起来“吁吁”有声。
农村一带有吹“泥叫叫”能辟邪的说法,一度十分流行,被列为镇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近些年,随着各种玩具的推陈出新,太平泥叫叫风光不再,甚至在农村也难觅踪影。
殷子晴的父亲周宝康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十分痴迷的手工艺人,丝网印刷、布老虎、脸谱制作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而他与太平泥叫叫结缘纯属偶然。
殷子晴介绍道,父亲在华山村逛庙会时发现淳朴又不失意趣的太平泥叫叫,很是感兴趣,便向售卖的老人拜起师来。
“太平泥叫叫这门手艺一直是传内不传外,老人当时也并没有答应我父亲的请求。
但因为缺乏经济价值,且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华山村几乎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眼看着这门手艺濒临失传,老人又被周宝康的诚意打动。
殷子晴的父亲成了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
从小耳濡目染,渐渐的,殷子晴迷上了太平泥叫叫。
她觉得这越来越不被人们待见的小物件恰恰是当地文化与民俗的艺术浓缩。
王船化吉出南海
国术70蔡亚约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陈文旌王船化吉出南海The King Ship was Burned and Sailed o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71中Chinese Handicraft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144期华手工闽南送王船跟当地的王爷信仰有着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国术72天黑黑要落雨,海王船要出岛。
阿爸出海去讨鱼,阿母烧船送王船。
一送金银和财宝,二送粮草摆酒桌,三送神明去护保。
这是一首流传于闽南与台湾沿海地区的歌谣,讲述的是古老的送王船习俗。
因为沿海一带的“讨海人”是个高风险职业,古有“走马坐船三分命”之说,可见其危险程度,所以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神明。
这一习俗已在这片土地上历经了几百年。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王船祭、贡王等,又被当地人称为“做好事”,是跟当地的王爷信仰紧密相连的一种消灾祈安的仪式,背后传递的是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是闽台海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送王船仪式的背后是一种“王爷”信仰——在闽南有“上山拜菩萨,角落拜王爷”之说,可见王爷在闽南人“王爷”信仰心中的地位,视其为‘正神’。
王爷不是指某一尊神,而是一个杂神群体的总称。
在福建沿海有众多供奉着一位或多位王爷的王爷庙,每一位王爷轮流“代天巡狩”,赏善罚恶、护佑国民。
而送王船活动就是为祈走上一位王爷并迎接下一位王爷到任的送神迎神仪式。
“从历史上看,送王船活动到底出现于什么年代?这一习俗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并没有明确答案,但一般认为:送王船活动形式源于古代‘禳人船之灾’而放小舟、彩船的习俗。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最早可追溯到明初。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多年来,笔者对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送王船习俗有着深入的研究。
据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
中餐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探源工程的精髓
品牌活动|Brand Acti v i t i e sWorldCuisine |17朱桂凤(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中餐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探源工程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源,有着显著的多样性、丰富性,高度凝结着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间的一种大众文化,离开其所生存的环境和土壤,非遗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更谈不上传承。
“某种饮食方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要彰显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或手艺,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现。
”“饮食通过一日三餐的教化,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聚在了一处。
中国饮食文化必须要重视‘传承’,既包括对味道、技艺等可见的传承,又有对厨德、厨风以及烹饪规律等不可见的继承,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餐创新和发展的根基。
”强调保护中餐“非遗”文化,不是为了申遗而申遗,也不单纯是为了保护而保护,确切地说是让祖辈留下来的生活智慧,能够传承下去。
做到坚守但不僵化、保护但不保守、认真但不迂腐。
在技术上强调精益求精,坚持传统烹调方法和调味技术,走“中式化”道路;对菜品严把质量关,放到市场去检验,好不好吃由民众说了算,市场生存的法则就是“菜品的质量永远是王道”;对于传统文化,遵循天地发展的规律,摈弃糟粕,牢记祖制家训,永远不忘根本,奉行“先做人,后做事”。
对中餐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强调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以餐饮业非遗项目为落脚点一是梳理出餐饮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其背后所承载的饮食文明和祖先传承的生存智慧加以明确;二是在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文化自信的形势下,为每个企业制定出具体的文案计划;三是利用这些非遗企业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经营条件,为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针对个案项目做好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实现非遗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对接,推进大众特色餐饮、少数民族餐饮以及外来餐饮非遗工作的展开。
保护中餐非遗,做好文化探源工程的对策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门祭冬:尊祖敬宗承家风
三门祭冬:尊祖敬宗承家风作者:来源:《文化交流》2017年第12期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
‘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
”88岁高龄的非遗“三门祭冬”传承人杨兴亚聊起这个话题声音洪亮,滔滔不绝。
冬至大如年位于东海岸边的浙江台州三门县,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以家风淳朴、邻里相亲为传统。
其中,“三门祭冬”可谓代表:2010年入选省级非遗项目,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10项民俗文化展示部分中,有4项发生在浙江,包括“三门祭冬”。
“三门有山海形胜,千百年来人们耕海牧渔,也讲究诗书礼仪,所以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
”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郑广阔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他看来,“三门祭冬”能成为民俗活动的代表,主要在于襟山带海的独特自然环境以及村落聚居的区域特色。
祭冬,本意在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
据史料记载,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来的一个。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由此,祭祀之礼非常隆重。
而其在台州三门地区流传下来的,也別具特色而显得丰富。
杨兴亚老人打小生活在亭旁镇杨家村,他自记事开始,就常听到“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他说,“三门祭冬”同宗分支族人共祭,每年举行,时在冬至。
冬至前一天,族人前往大龙岭上的龙潭取水,取水前要有个祭拜仪式,表示对自然禀赋的感恩、对天赐圣水的感谢。
取来的龙潭水一般都装在一个青花瓷坛里,送回杨氏家庙,翌日,一部分供祭祀者净手,一部分作洒水之用,“龙潭水为长流水,寓意为族氏源远流长、子孙绵延不断。
浅析如何传承和保护黄大仙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析如何传承和保护黄大仙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黄丽萍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2期摘要:显而易见,企石镇定期隆重举办的“黄大仙庙会”活动,这就见证了黄大仙诞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这一种传承和保护的举措,是颇具历史深远意义的,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黄大仙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近些年来,企石镇的黄大仙庙会,随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定期举办的“黄大仙诞”活动,其形式与声势,越来越发生轰动性的效应,也越来越名闻遐迩,参与活动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
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企石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节日的象征。
显而易见,企石镇定期隆重举办的“黄大仙庙会”活动,这就见证了黄大仙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这一种传承和保护的举措,是颇具历史深远意义的,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一、如何传承(一)历史背景。
据相关资料考证显示,黄大仙是企石镇江边村人氏,原名黄润福,生于清道光三年,年幼家贫,为人顾工,痛惜生灵,每逢劳作,有伤蛙虫,痛哭流涕,为人仁爱、乐善好施、爱幼敬老、节衣济贫。
黄润福于同治十二年得道升仙,一天他跟村民说:“吕洞宾报梦给我,说我有道骨仙风,已修成正果,可升仙界也。
”说完,他沐浴更衣,打扮一番,飘飘然然,去到今金校椅山头,嘴里念念有词,突然向东江纵身一跳,跳入江中。
其时红霞满天,光彩夺目,润福在江中沉浮三次,最后一道霞光直冲云霄,黄润福得道升仙了。
有诗为证“行年五十罢耕田,乐善潜修志益坚,笑我痴呆休足怪,凡尘脱却便成仙”。
村民念其仁慈博爱,乐善好施,于是立庙供奉,受尽人间烟火。
直至清朝末年,有关黄大仙的灵验,在广东一带广为流传,犹为感人真实。
要传承和保护黄大仙的文化遗产,答案就是要重视黄大仙悠久的历史,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黄大仙,就如一瓶珍藏多年的烈酒,时间越久越香醇,越是珍贵。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黄大仙具备的持久的生命力和无可比量的魅力,也就是说这就是黄大仙的无价之宝,传承的价值所在。
中国节日影像志 - 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
附件2 《中国节日影像志》已立项子课题清单(131项)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所在单位1 姊妹节(苗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试点项目)2 鼓藏节(苗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试点项目)3 塔吉克肖贡巴哈尔节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4 马街书会吴亚明、侯松建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5 怒族仙女节张跃云南大学6 傣族月亮姑娘节吴乔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7 傈僳族刀杆节高志英云南大学8 黎族三月三刘红梅中国传媒大学9 苦扎扎节丁岩妍中国传媒大学10 赛装节仲星明上海大学11 柯尔克孜族古尔邦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12 那达慕孙曾田李丁哈尔滨理工大学13 摩梭人转山节蔡华北京大学14 还山鸡节(尔苏藏族)刘广宇西南交通大学15 塔吉克族皮里克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16 塔吉克族肖贡巴哈尔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17 塔吉克族乃孜尔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18 塔吉克族古尔邦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19 河南灵宝“骂社火”吴效群河南大学20 羌年(羌族)蒋彬西南民族大学21 苗年(苗族)肖坤冰西南民族大学22 盘王节(瑶族)吴乔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3 哈尼族十月年丁桂芳云南民族大学24 花腰彝德培好王明东云南民族大学25 军坡节焦勇勤海南大学26 阿露节(阿昌族)苏保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 土族纳顿节邢海珍青海师范大学28 柯尔克孜族诺鲁孜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29 柯尔克孜族古尔邦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30 柯尔克孜族肉孜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31 泼水节徐菡云南大学32 桑康节张海云南大学33 特懋克朱映占云南大学34 蚂拐节朱晶中央新影集团35 卯节张小军清华大学36 甘肃省环县红星村春节刘磊西安工业大学37 北京郊区村落的春节陈刚中国传媒大学38 女儿会杨洪林湖北民族学院39 藏族新年陈坚东华大学40 卡雀哇节高志英云南大学41 妙峰山庙会范华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42 高古斯台罕乌拉山敖包祭祀陶格图内蒙古师范大学43 绕三灵鲍波大理大学44 胡集书会王加华山东大学45 敖包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46 新疆蒙古族春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47 点灯节(祖鲁节)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48 昌邑烧大牛刘邵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49 陕西宝鸡血社火赵德利宝鸡文理学院50 河南上蔡重阳节吴亚明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51 龙华庙会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52 陕西省绥德定仙墕娘娘庙花会黎小锋同济大学53 成都春节李家伦西南交通大学54 海南加乐武圣庙庙会李骞海南大学55 彝族剪羊毛节蔡富莲西南民族大学56 荞菜节谭晓霞云南大学57 摆古节李生柱贵州师范学院58 阔塔节张锦鹏云南大学59 霞节李建明云南民族大学60 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壮族三月三陆双梅云南师范大学61 白马藏族元宵节“池哥昼”陈亮东北林业大学62 福建宁化县客家七圣庙会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63 土族青苗会赵宗福青海师范大学64 彝年武小林西南交通大学65 羌族瓦尔俄足节刘广宇西南交通大学66 帕斯卡节(俄罗斯族)唐戈黑龙江大学67 花馍里的豫东春节吴效群河南大学68 水族端节张小军清华大学69 香浪节陈坚东华大学70 云南文山苗族花山节王宁彤中国传媒大学71 辽西喀左三月三“李龙王赶香烟”祭典江帆、孙心乙辽宁大学大连工业大学72 赛马节陈坚东华大学73 黄岗喊天节栗文清中央民族大学74 云南大围梗村开斋节苏涛云南民族大学75 广西南宁壮族三月三吴伟镔广西民族博物馆76 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77 曼厅寨的傣历新年郝跃骏昆明浩睿文化传播78 德昂族浇花节毕芳云南大学79 嘉绒藏族看花节韩洪电子科技大学80 傣族“关门节”金少萍云南大学81 纳西族摩梭人春节陈柳云南师范大学82 景颇族春节李伟华云南大学83 傈僳族“阔时节”高志英云南大学84 土家族春节胡艳西南民族大学85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刁统菊山东大学86 天津皇会马知遥天津大学87 热贡六月会朱晶北京奇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88 山东曲阜三峡移民春节彭文斌重庆大学89 二郎山花儿会戚晓萍甘肃省社科院民族文学所90 禹州神垕镇窑神节薛峰、周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苑出版社91 嘉兴端午节张雅欣中国传媒大学92 畲江镇中元节(VR)雷建军清华大学93 番禺石楼镇“龙舟节”(VR)叶风北京电影学院94 西藏拉孜琼嘎村望果节郝梦、骈树昆明浩睿文化传播95 新疆图瓦人春节顾桃北京和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96 龙岩市客家春耕节张凤英龙岩学院97 裕固族祭鄂博王海飞兰州大学98 咸宁大屋雷村中秋节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99 彝族十月年何定安(曲木约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100 小章竹马张士闪山东大学101 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春节杨达维西南交通大学102 河北省井陉县核桃园村元宵节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103 山西省介休市南庄村清明节刘磊西安工业大学104 朝鲜族流头节张芳瑜东北农业大学105 土山诚会樊启鹏北京师范大学106 山东曲阜孔子祭祀王焕全临沂大学107 山东院夼“谷雨节”刘绍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08 老爷山花儿会邢海珍青海师范大学109 甘肃西和县杜河村乞巧节杨滨兰州城市学院110 白云山四月八庙会梁君健清华大学111 锡伯族西迁节谷雪儿深圳大学112 湖南花垣机司村苗族春节龙杰湖南湘西州民委113 浙江平湖做社毕雪飞浙江农林大学114 福建清流“赛宝节”甯元乖宁化格子影像文化中心115 广西融水苗族新禾节融水村民影像小组广西民族博物馆116 京族哈节吕俊彪广西民族大学117 壮族侬峝节熊迅中山大学118 四川布拖县彝族火把节陈顺强西南民族大学119 贵州安顺屯堡人春节瞿巍成都体育学院120 贵州德江炸龙节徐浩贵州大学121 云南剑川白族火把节和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22 云南大理龙龛村中元节张海超云南大学123 云南纳西族“恒究衬朵或妮”节和红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24 云南景颇族目瑙纵歌巴胜超昆明理工大学125 西藏尼木县曲果节加央平措西南民族大学126 吉林满族春节孔朝蓬吉林大学127 彝族“阿依蒙格”节王美英西南民族大学128 自贡灯会刘广宇四川理工学院129 畲族乌饭节吴冬红丽水学院130 厦门集美大社侨乡元宵庙会张恒艳华侨大学131 云南永宁乡春节里的成年礼蔡华电子科技大学。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齐政发〔2020〕16号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齐政发〔2020〕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审定,共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我市第七批保护名录。
现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如下,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2020年6月2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申报地区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备注1克东县民间文学东北说瞎话Ⅰ市级2碾子山区民间文学蛇洞山传说Ⅰ市级3昂昂溪区民间文学罗西亚大街传说Ⅰ市级4昂昂溪区民间文学水师营传说Ⅰ市级5昂昂溪区民间文学衙门村的传统故事市级6齐齐哈尔市传统杂技北派狮子舞Ⅵ市级7齐齐哈尔市传统体育李氏三杰派形意拳Ⅵ市级8依安县传统美术陶瓷青花汾水画技艺Ⅶ市级9依安县传统美术陶瓷微书技艺Ⅶ市级10依安县传统美术陶瓷冰雪画技艺市级11富裕县传统技艺宁年驿站“让肠”制作技艺Ⅷ市级12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齐氏“北功”玉器技艺Ⅷ市级13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傅氏珠算技艺Ⅷ市级14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百家衣Ⅷ市级15依安县传统技艺陶瓷柴窑烧造技艺市级16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薄金属剪贴画技艺Ⅷ市级17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尚氏大骨头制作工艺Ⅷ市级18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三义成清真食品(糕点)技艺Ⅷ市级19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金氏春饼制作技艺Ⅷ市级20梅里斯区传统技艺柳蒿芽茶炒制技艺市级21富拉尔基区传统技艺烧锅屯酒制作技艺Ⅷ市级22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绢纸烙画Ⅷ市级23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通草画技艺Ⅷ市级24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北方柴烧窑技艺Ⅷ市级25依安县传统技艺五色陶绞胎炻器制作技艺市级26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民间剪纸Ⅷ市级27甘南县传统技艺孟氏剪纸Ⅷ市级28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砚台雕刻技艺Ⅷ市级29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传统剪像技艺Ⅷ市级30齐齐哈尔市传统技艺书画装裱技艺市级31龙江县传统医药高氏祖传特效黑膏药制作技艺Ⅸ市级32齐齐哈尔市民俗苏木鲁氏(徐)满族祭祀Ⅹ市级33齐齐哈尔市民俗齐齐哈尔冰灯风俗Ⅹ市级——结束——。
非遗中的端午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8日06 版)
非遗中的端午《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8日06 版)编者按:石榴花开的时节,端午来临。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划龙舟、插艾草、沐兰汤、吃粽子、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保护与传承中,端午节延续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也不断融入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
小贴士·端午叫法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有许多不同的叫法。
端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夏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
除此之外,端午节的叫法还有:端阳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
陆地巡游泽林街头拥彩舟本报记者范昊天每逢端午,热火朝天的赛龙舟是我国很多地方的一项传统习俗。
可是,你见过游“旱龙舟”吗?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的老百姓称这天为“大端午”,人们会将扎制的旱龙舟进行祭祀开光、打醮、朝舟、巡游和饯舟等祈愿仪式,纪念屈原。
2014年,泽林旱龙舟以端午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含彩球的金龙,张牙舞爪,十分威武;长达7米的船身上,栩栩如生的神像一个个立了起来……端午临近,刘桂生正在家中加紧赶制旱龙舟。
不久前,刘桂生被公布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整个旱龙舟分为龙头、中仓、大亭、小亭、龙尾、船底等8个部分,长约7米,高“龙”为中心,72尊神像环绕。
舟身下层有24名”,代表一年12个月。
“艾烟袅袅漫街头,旱地千人拥彩舟。
沐浴春风祈祷福,归来精魄畹田稠。
”龙舟制作完成后,先被放在泽林老街上有200多年历史的兴隆寺中。
农历五月十五一大清早,老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摆好香案、水果、腊鱼腊肉等祭祀品,迎接旱龙舟的到来。
重庆江津家乡的非遗宣传稿
重庆江津家乡的非遗宣传稿
大江之津,非遗荟萃。
作为重庆市第一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800余年建邑史的江津,文脉深厚,在这里,古街、庄园、祠堂、书院如同根系般相连,五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是全国罕见。
来到江津,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能感受江津深厚的人文气息。
非遗,更是江津传承千年的历史人文中,最为弥足珍贵的遗珠。
时间跨越千年,在如今的江津,雄厚的产业基础与深厚的历史文脉交相辉映、彼此赋能,即日起,界面新闻以非遗酿造产业为窗口,一探江津如何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开创非遗经济品牌化、时尚化、国际化的新途径。
“江津多元的人文艺术融合的经历,为酿造技艺筑就了历史温床。
”作为江津作家协会主席、江津区文旅委调研员的庞国翔,深耕巴蜀民俗文化20多年。
在他看来,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在江津共存的重要基础,而复杂的人口流动,则是造就江津地区有着多元文化融合背景的重要原因。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长府发[2011]11号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正文:----------------------------------------------------------------------------------------------------------------------------------------------------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长府发〔2011〕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市政府确定,“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秀华等18人为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和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附件: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长春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附件:长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8名)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姓名性别年龄1《榆树钱酿酒技艺》榆树市刘宝贵男632《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南关区杨秀华女603《积德泉酿酒技艺》宽城区商志军男554张东升525《郭丽布鞋制作技艺》绿园区郭丽女386《关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师范学院关连富男467关长纪男438《杨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师范学院杨靖凯男489杨靖超男43《贾春红编织技艺》二道区贾春红女3911《东升泥人》二道区钟东生男4912《赵家古筝技艺》朝阳区赵峰男5013《孟氏整骨》南关区孟晓东男6114孟大勇男5115《魏氏药膏》九台市魏前程男5316《平氏浸膏》九台市吴淑琴女6017刘宸隆男3518《满语文》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刘厚生男70——结束——。
红色国潮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戏剧耍牙宣传传承教育科普活动PPT模版
20xx·03
清丽明快:
宁海平调的曲牌虽有几百个,但实则先有[点 绛唇]。以[点绛唇]的第二句下半旬作为胚芽发 展成[混江龙],由[混江龙]派生[一江风],再而 [江头金桂]等等。细析[点绛唇]的主音羽、商。 而宁海当地的山歌、田歌、渔夫号子的主音 皆以羽、商二音为主,且[点绛唇]第二句和当 地山歌,当地渔歌《拉网》的主句颇为神似。 宁海的山歌渔歌以其清新、明快曾为人们所称 道,吸取这一特点作为曲牌音乐的基调,不能 不说这是平调曲牌音乐的又一风格。
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长约二寸。演员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 力,齿、唇、气为辅助,进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调“三大一小”的 打击乐及《将军令》等多种曲牌,以侧身龙步、转身亮相、上下翻牙,变换表情等表演手法为陪衬, 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塑造了角色的张狂与暴烈,可称为我国少数戏曲剧种—平调中的一朵演技奇 葩。宁海平调戏班停演的时间在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老艺人被迫是改行。
宁海耍牙的起源约在清末民初,它的影响范围主 要在浙江东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观众中也留有良 好的口碑。
历史发展
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自从被宁海地方剧种平调吸收 后,就与其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 地域性演技。这个演技充分反映在宁海平调“后十八本” 之一的传统节目《小金钱》中,它以强烈的艺术夸张,烘 托了独角龙妖魔化的野性美。
贰
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耍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
历史发展
解放前夕,平调班社已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 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才重又兴起,经几代 人的数年努力,平调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记录、 整理了一批平调传统剧目、唱腔、曲牌58册。 平调 剧团的文书档案、艺术档案、剧照563张于1991年 一起移交进宁海县档案馆,成为该馆的的具有地方 特色的专业档案之一。
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稿
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稿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广播节目。
我是您的主持人,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篇关于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探讨。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神木凭借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对神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我们对这个关键词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和技能。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神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木的民间艺术,比如皮影戏、腰鼓、锣鼓等。
这些艺术形式凝结了神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
在神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是最受瞩目的。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通过影子的变化来讲述故事。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演手法,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戏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另外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木的腰鼓舞。
腰鼓舞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点音乐展现了神木人民的活力和激情。
腰鼓舞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演出,成为神木文化的一大亮点。
此外,锣鼓是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锣鼓表演常常伴随着庆典和婚礼,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悦。
锣鼓表演凭借其高昂的节奏和活力十足的表演形式,成为神木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神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性的,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神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整个中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神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们展现了神木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天节”传承人吴政国作者:王淞
来源:《卷宗》2017年第09期
摘要:本文是对一个集多种身份的非遗传承人做的口述史分析,全文以时间、生活事件为主线,叙述吴政国的儿时、上学、工作、学习喊天、担任村干部、出任寨老、传下寨老。
通过口述生活史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天节”传承人吴政国的生活事迹,来强调应当从人文关怀和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对于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用口述史和生活史的角度展开调查与记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另一视角。
关键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生活史;田野调查
1 相关概念简析
口述史“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社会歌谣、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1]。
尤育号就认为“在民间文化口述史研究中,采取以生活空间为描述与解释的坐标、以生活事件为描述与解释的向度的研究策略,加强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着相当大的有待拓展的学术空间[2]。
王拓认为“基于传承人口述史文本内容的延展性研究的缺失,对传承人人生价值观念、信仰、心灵以及情感对民艺创作的影响等深层次研究基本处于空白”[3],所以口述史研究对于填补空白很有必要。
生活史(life history)“是一种对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中的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所以本文通过传承人的生活空间、生活事件、无事件境的记忆来讲述生活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非遗保护的另一核心。
“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调查符合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传承人只有在特定民俗语境下,才能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4]。
2 少时
吴政国[5]1942年农历8月20日出生,是吴老独和吴培软第二个儿子,大姐吴培信,二哥吴老狗,吴政国是这家第三个孩子,四妹吴政英。
吴政国老人讲:“在我们农村,家里要是没有男孩,是一件很抬不起头的事情。
家里要是男孩多,那么你家人腰杆就越直。
要是你没有兄弟,你说话也没有底气,做事情也很少会支持你。
”
吴政国的奶名叫“吴老九”,就是小儿子的意思。
在吴老九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里没有了劳动力,母亲吴培软带着四个子女,生活举步维艰。
迫于生活和照顾四个孩子,母亲在吴老九十一岁时改嫁给了贫农吴老懒,吴老懒也是二婚。
老人回忆说:“在一九四几年国民党那个时期,我们寨子生活很艰苦,村里还有两户地主,几家富农,整个黄岗侗寨的田地几乎都在他们家,一般农户只有很少的田可以种庄稼。
那个时候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
”
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岗侗寨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了一些改善。
1949年吴老九去上学,小时候开始,吴老九就对汉文化很感兴趣,继父也很支持他读书。
1950时学校就叫黄岗小学,位置在现在寨子“包几”鼓楼旁边。
学校是两层的木楼房。
这个学校在吴老九去上学以前,一直都只有一位老师。
黄岗小学当时只有一至三年级,三年级后就必须去双江区上四年级。
1954年,吴政国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去上四年级,老人回忆说:“当时我们去双江上学要走一天路,第一次离开家很舍不得,在学校里就想回家,但是我又不能回家,只能等到周末才回家。
要是不学习而回家,别人都在学习,你就会落后,对不起父母。
”吴政国在双江上学也很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很好,后来考上了黎平中学。
上初中就要去黎平,黎平县距离黄岗村更远了,当时没有车,走路要两天才能到学校。
因为路途远不方便带米去学校,所以去上初中就要花钱吃饭了,老人回忆说:“当时家里也没有钱,我一个学期要花一百多块钱吃饭,对我家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次去也不敢带很多钱,怕别人抢了。
在学校我们只有暑假或者寒假才能回家”。
吴政国初中成绩也很好,直到读初二,因为当时正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渡的需要,1958年成绩好的吴政国就被调用到黄岗小学教书,在黄岗小学教数学、语文、体育。
3 出来工作
1958年,黎平县领导下来视察工作,到黄岗后了解到吴政国这个年轻人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就说培养他做行政工作并让他先入党。
1959年吴政国申请入党,1961年成为正式党员,入党后被调到双江区担任干事。
后来因为区武装部长看中了吴政国,便调吴政国去了武装部工作,还配发了枪支。
但是迫于母亲和父亲不同意扛枪的工作,吴政国辞去了武装部工作,继续回到双江区担任干事。
1962年吴政国结婚,在侗寨男孩20岁就可以结婚了。
在父母包办下,吴政国和吴培业走进婚姻殿堂。
大姐和二哥都已经结婚并搬出了家里,家里就还剩下父母和四妹以及自己和妻子。
在那不久之后,区政府接到中央的文件,说是要知识分子下乡锻炼,吴政国就被分配到黄岗村兼任村支书,一直做到1964年。
随着中央政治的波动,文革的临近,一批不怀好意的破坏分子歪曲事实,打到了刘少奇同志,批刘的命令和事态愈演愈烈,很快便波及全国。
此时黄岗村也不例外,在黄岗村兼任支书的吴政国因执行中央刘少奇主张的政策也被撤销一切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之后便在家里干起农活,帮助家里种庄稼。
过了几年,双江区的一些领导也经常向上面反应,就说吴政国只是在村里面执行党中央的决策,这些政策又不是他提出的,他的事情处理的有冤。
上面也经过调查和商量,于是就恢复了他的工作和党籍。
1981年,吴政国正担任黄岗村长,村里的喊天师傅身体不好,迫于传下喊天技艺,吴政国又是黄岗人又有文化,也认识到了“喊天节”的重要性,就是跟着吴显文学习喊天,后来和吴广兴搭档从事“喊天”。
自那以后一直为黄岗村工作到1998年退休,期间担任过村支书、村长、生产队长。
4 出任寨老
1998年吴政国退休,但是这41年的工作使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名望。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社集体经济,黄岗村就设置了村委会和生产队长,寨老名存实无。
当时新任的村支书及其他干部都觉得吴政国为黄岗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个人在寨子里名望和声誉都很好,还需要吴政国为寨子工作,于是就请吴政国老人担任寨老,然后就取消了调解委员会,再次设置寨老。
但是吴政国老人说寨子需要四位寨老,因为有五座鼓楼。
后来就找到了原来的村里老支书吴配云,也请求他做寨老。
后来吴政国和吴配云就找到了村子里做事公平、公正、名望比较好的吴老懂和吴配林出来担任寨老。
寨老的职责就是调解村民纠纷、封山造林、商量节日庆祝、主持请姑娘唱歌等,现在很多村里的事情都归村委管了,寨老的身份式微。
2012年吴政国就觉得自己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于是就决定将自己的寨老职位传给下去,后来吴政国、吴配云、吴配林、吴老懂分别在村子里找了一位品德较好、威望较高的老者来作为自己寨老的传承人。
就这样吴政国退了下来,但他依旧在喊天节和村子其他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5 结语
近年我国的口述史、生活史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通过口述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开另一视角,通过了解非遗传承人吴政国的人生经历、情感和其他背景对于他学习、传承“喊天节”就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口述史、生活史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一视角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新国.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4): 101-128.
[2]尤育号.口述史、生活史与民间文化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4):88-94.
[4]潘刚,马知遥.民俗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原则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
[5] 吴政国(1942.8.20),今年76岁,初中文化程度,是黄岗侗寨老支书、原生产队长、大寨“高落”鼓楼寨老、喊天节传承人、祭萨主要参与者.
作者简介
王淞(1992-),男,汉族,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