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参考
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范文参考
文言文的学习令许多学生深感“头大”(学生惯用语),然而它却既是教师不得不教的内容,又是学生不得不学的“老古董”。因此,在一片“创新”与“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则成为我们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
一、本节课的目的和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然而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
教学……种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方法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为此,本人想借《满井游记》一课的教学,从中做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以便在今后能更好地讲解、教授文言文。
二、课前思索
着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然而“创新、个性”不是空喊两声就来的,想要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之风,不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谈何容易!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我们是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具体地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思之良久,最终本人将立足点着落于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这篇借景抒情的记游散文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对学生视觉的调动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感受北方初春的美妙景象,从而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置目的描述
1、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经历了瑟手缩脚、拘于暖室而畏于寒风的严冬之后的心情导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2、在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探究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点评。此举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
4、教师出示根据课文原句想象模画的“满井春色图”(十四幅同时展示),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出每幅图与原文对应的语句并说说对该句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语句,文图结合体会作者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感受北方初春的美景,最终帮助学生再过理解、背诵关。
5、让学生描绘“满井之春”。此举一为巩固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二为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面对美景时的愉悦心情。
6、教师设疑: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欲扬先抑、力求形象生动的写景手法;理解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出示作者
简介与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主题。
最后的'迁移拓展环节,教师出示有关四季的画面,综合训练学生写景的能力、借景抒情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精彩瞬间回顾
当课件出示这十四幅图时,课堂上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看图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
生1:老师,第二幅图应该是“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人们想出去都不敢,因为外面的风实在是太厉害了。
生2:老师,第十二幅图是“红装而蹇者”,穿着漂亮衣服骑着毛驴的大美人。(哄笑声响起,听课教师们也忍俊不禁。)生3:第三幅图是“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风太大了,每次出门走不了百步就只能回来。
生4:第一幅图是“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过了花朝节,可天气还是很冷。(反对声四起)
生5:应该是“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你看风大得把狗都吹得东倒西歪,何况是沙石(
笑声再起)
生6:第十幅图是“罍而歌者”,喝酒唱歌的人。
生7:第十一幅图才是“罍而歌者”,第十幅图是“泉而茗者”,打泉水烧茶喝的人。
……
生11:第九幅图是“麦田浅鬣寸许”,麦苗还没长高,象是一寸来长的兽毛。
师追问:这里用到了什么修辞起什么作用
生11:是比喻,可以使表达更生动形象。
师再次追问:还有没有与之相似的语句?
生11:(看图、看书)
生12:象第六幅图“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水面亮晶晶的,象刚打开的镜子。
生13:第七幅图“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峦漂亮得像刚梳洗打扮过的美女。
师:文中除了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外,还用到其它修辞手法了吗?
生14:应该是第十四幅图“呷浪之鳞”吧用鱼身上的鳞片来代替鱼本身,是借代吧
师:你迅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老师很欣赏,只是连用两个带“吧”字的问句,说明你还不够自信,而原因就在于你所掌握的知识在脑中还没有被强化。如果以后你能强化自己的理解与记忆能力,相信你会更自信。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的大胆探索与尝试,可以说是得失参半。
得:
1、本堂课上,气氛最热烈、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教学环节就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