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2015·四川德阳一模·21)读表3,对表中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表3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A.第一阶段的情况说明我国振兴科技起步的艰难B.第二阶段的情况印证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C.第三阶段的情况表明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这三阶段的情况证实“科教兴国”的推动作用【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第一阶段我国科研项目少,能够说明起步艰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6年我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大量科研项目同热潮相匹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前面相比,我国科研成果突然剧涨,也即科技领域“大跃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2.(2015·四川成都一模·8)以下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的摘录。
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向科学进军”【解析】材料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反映出中国在科技方面向苏联学习,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1956年在全国范围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995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资阳二模·5)《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掌握以下必背知识点,将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的统治: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局势: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对峙。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相互交流、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2)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高中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线索内容总结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中国现代史通史核心知识突破1、1956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概述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1)经济上,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
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2)政治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原因是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3)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4)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因是我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方针。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5·四川德阳一模·18)读图4,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C.新中国建国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外国资本家不可能同中国工人协商,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资本家同工人间关系为一般劳资关系,算不好,工人地位也不高,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劳资关系好、协商,以及图片中工人在协商会议中近乎主导,可知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资本主义中的情形,故C项正确;文革时期单一公有制,没有资本家,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四川雅安三模·8)图1直接说明中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全面展开“大跃进”运动D.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错误;从图示中的1954和万能工具胎可以直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的时间是1958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图示中不能直接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四川广安二模·7)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四川地方史事解读正确的是( )【考点】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解析】维新变法时间1898年,与材料中时间是1910年不符,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主要是南京受到日本侵华的威胁,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故D项错误。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思维导图
考点1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1
史料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图一 晚清上海 图二 民国初 图三 1922 年孙中山 衙门百姓跪官 年躬身问候 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 者希尔,亲切握手
解读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交礼仪上的重大变化,即 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 年的 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 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考点1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二
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 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解读 史料列举了许多吃、用的洋货,并且用“新到”打 广告宣传,表明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崇尚西洋事物。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 又有东西文化交融, 近代化 特征越来越明显。
考点1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论2
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 建设的奋斗目标。 (4)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
考点1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的对外关系也前所未有地发展,以下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B.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C.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是世界交往的中心D. 唐朝时称阿拉伯人为大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A,鉴真,唐朝僧人,应日本僧人之邀,先后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选项A 符合史实。
选项B,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因此,选项B符合史实。
选项C,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但当时的世界交往中心并不是中国,而是阿拉伯帝国,其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是世界古代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也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因此,选项C不符合史实。
选项D,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通典》、《旧唐书》、《新唐书》、《酉阳杂俎》和《资治通鉴》等,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故阿拉伯人被称为大食人。
因此,选项D 符合史实。
综上所述,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是世界交往的中心。
2、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 魏源B. 林则徐C. 严复D. 孙中山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
选项A,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他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故选项A正确。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课件
B 纵横线索
命题解题
知识系统
例3
“求同存异”——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外交思想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 110 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他(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 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 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以下对周恩来的贡献表述不 正确的是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D.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知识系统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维持正常的国际法律秩序具有重要 B.①②④ C.①③④ 纵横线索 D.①②③④
命题解题
解析ຫໍສະໝຸດ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 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 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 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 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才有保障。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 家主权平等。
知识系统
( D )
纵横线索
命题解题
例4
新时期的外交——加强国际合作精神
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 三大力量、四种人”。(注:“两家姓”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两大阵营,东西对垒;“三大力量”是说美英等西方发达 国家、 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等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 立的国家; “四种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 存在、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存在的现象) 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不包括 A.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 B.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D.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复习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现代史复习参考资料一.大事記1915.9.15——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5——护国运动1916.3.22——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1——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7——张勋复辟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中国对德宣战1919.5.4——五四运动1919.6.5——上海“三罢斗争”,运动中心由转移到上海1919.7——“济南血案”1919.11——“福州惨案”1920.11——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直皖战争1921.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8——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922.1—3——香港海员大罢工“沙田惨案”1922.6——陈炯明叛变1922.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22——第一次直奉战争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1923.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1——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5——黄埔军校建立中苏协定1924.9——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北京政变”1925.3.12——孙中山去世1925.5——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五卅运动1925.6—1926.10——省港大罢工1925.6——“沙基惨案”1925.7.1——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11——“首都革命”1925.11—1926.1——西山会议1926.3.18——“三▪一八”惨案1926.3.20——中山舰事件(三二〇事件)1926.5——整理党务案1926.7——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9.5——“万县惨案”1927.2——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1927.3.24——“南京惨案”1927.4.12——蒋介石反共政变1927.4.1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4——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5.21——“马日事变”1927.7.15——汪精卫反共政变1927.8.1——南昌起义1927.8.7——八七会议1927.8.13——蒋介石第一次下野1927.9——冯玉祥五原誓师宁汉合流秋收起义1927.12——广州起义1928.1.9——蒋介石复职1928.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1928.4——蒋介石第二次北伐中央研究院成立1928.5.3——“济南惨案”(“五▪三惨案”)1928.6.4——皇姑屯事件1928.6——北洋政府垮台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928.8——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开始实行训政1928.12.29——张学良“东北易帜”1929.3——蒋桂战争1929.5——蒋冯战争1929.7.——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1929.12——中俄“伯力协定”1930.3—10——中原大战1930.10—1931.1——第一次反“围剿”1931.4—6——第二次反“围剿”1931.7—8——第三次反“围剿”1931.9.18——九▪一八事变1931.9——中共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1—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2.15——蒋介石第二次下野1932.1.28——“一▪二八”事变1932.1—5——淞沪抗战1932.1.21——蒋介石复职1932.3.1——伪“满洲国”建立1932.5.5——中日《上海停战协议》1932.12.12——中苏恢复外交关系1932.12.30——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1932.底——第四次反“围剿”1933.1——中共临时中央政府迁至瑞金1933.1—5——长城抗战1933.5——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1933.5.31——中日《塘沽协议》1933.10—1934.10——第五次反“围剿”1933.11——“福州事变”1934.10.10——红军开始长征1934——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1935.1——遵义会议1935.6——《何梅协定》、《秦土协定》1935.8.1——中共《八一宣言》1935.10.19——红军吴起镇会师1935.11——国民党实行法币政策1935.12.9——“一二▪九”运动1935.12——瓦窑堡会议1935——华北事变1936.1——东北抗日联军成立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长征结束1936.11.23——“七君子事件”1936.12.12——“西安事变”1937.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7.7——卢沟桥事变1937.8——中共洛川会议1937.8.13——“八▪一三事变”1937.8.13—11.12——松沪会战1937.9——平型关战役1937.10——新四军建军1937.11——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12.13——南京陷落1938.1——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1938.3—4——台儿庄战役1938.5——《论持久战》发表1938.7.6——国民参政会成立1938.9—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10——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12.29——汪精卫发表“艳电”1939.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12——“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1940.3.30——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1940.5—6——枣宜会战1940.8—12——百团大战1941.1——“皖南事变”1941.3.19——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1.12.9——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1.1——《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签署1942.1.3——中国战区成立1942.2—1945.4——延安整风运动1943.11——开罗会议1944.4—12——豫湘桂战役1945.4—6——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1945.8.9——苏联出兵中国东北1945.8.14——《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8—10——重庆谈判1945.9.9——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1945.10.10——双十协定1945.12.1——“一二▪一运动”1946.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11.4——《中美商约》1946.11—12——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宪政实施1947.2.28——二▪二八起义1947.5.20——“五▪二〇运动”1947.10.10——《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发1948.9——济南战役1948.9—11——辽沈战役1948.11—1949.1——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1.22——蒋介石第三次下野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4——国共北平谈判1949.4.23——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基础知识1.1915.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四川专用)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排查 通史重构 第1部分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通史坐标通史综述史学界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一、过渡时期[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选修建国初1949~195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次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布拉吉和列宁装婚姻自由、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毛泽东1.时间: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2.关键词: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政治上,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某某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专题线索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横向链接列表法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建交热潮及其原因例1独立自主的外交——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外交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时,坚持平等的原则,不会为了获得帝国主义的承认而无原则地妥协,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故A符合题意。
例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谈起过“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历史充分证明( )①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完全可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友好的关系②只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要坚持多边合作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维持正常的国际法律秩序具有重要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例3“求同存异”——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外交思想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1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近代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近代某条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英国人民可以在中国的五个港口寄居并进行贸易通商。
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判断出该条约的名称,并结合材料选出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选项A,材料中的条约内容正是《南京条约》中的规定,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A正确。
选项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不符,选项B错误。
选项C,《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不符,选项C错误。
选项D,《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不符,选项D错误。
2、1940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抗战时期土地政策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
这次会议是A. 中共二大B. 遵义会议C. 瓦窑堡会议D.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1940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抗战时期土地政策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
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判断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材料选出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选项A,中共二大在1922年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错误。
选项B,遵义会议在1935年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错误。
四川高二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
四川高二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课程更是必修科目之一。
四川高二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全面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特点在此部分,你需要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包括夏朝的统治者、朝代更替的原因,商朝的政治组织、统治者的特点,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此部分要求你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其中包括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国家间的争霸,以及孔子、墨子等思想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提出的理论。
3. 秦王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的改革在这一部分,你需要了解秦王朝的建立过程和秦始皇的改革。
内容包括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手段,以及秦始皇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法制建设等。
4.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此部分要求你熟悉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包括汉朝的皇帝、官员制度,以及社会的农耕经济、手工业、天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在此部分,你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包括英国对华贸易、鸦片走私、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国力下降、条约签订等方面。
2.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此部分要求你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包括对清朝的抵制、武昌起义、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 清朝的衰落与民主变革在这一部分,你需要了解清朝的衰落过程和民主变革的努力。
内容包括百日维新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4. 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与思潮此部分要求你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思潮。
包括战乱频发、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方面。
三、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局与政治斗争在这一部分,你需要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变化和政治斗争的情况。
包括北洋政府成立、袁世凯的统治、孙中山的政治理念等方面。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线索+重大标志性事件》总结 ppt课件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是新时期推
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ppt课件
11
5、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A、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 陆探亲,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B、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C、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发展
关于真理标 准的大讨论
对内 改革
十一届三 中全会
对外 开放
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加强
邓小平理论是 如何形成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二大
3、十三大
4、南方谈话
5、十四大
ppt课件6、十五大
5
中国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各是什么?
原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出发。
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农民利 益放在重要位置;“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中国 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变革总是走在前列,党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问题
1978年
背景
1、大革命失败 2、城 人民解放军取得新民
市暴动失败 3、开辟 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
农村革命根据地
胜利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 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 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 恢复
主要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 内容 转移到农村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 转移到城市,开始由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三、改革开放以1992年为界分两个阶段:
1992年以前:改革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四川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四川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危机19世纪,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和鸦片贸易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开放通商口岸,并赔款赔偿。
这次战争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
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上帝爱世人”的理念,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天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戊戌变法与新式教育的兴起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尝试,旨在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新式教育的兴起是戊戌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式教育倡导科学、民主、普及教育,为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革命意识和进步思想的学者、作家,他们试图通过文化的改革来振兴中国。
五、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重要斗争。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承担起了民族解放的历史责任。
六、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新中国的成立为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与信心,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七、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深化经济改革为核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八、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
四川省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斗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其次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芳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斗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消灭(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分: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养分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训练、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训练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进展水平的打算,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状况有关其次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生疏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 (2018高二上·肇庆期末)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 .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 .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2. (2分) (2017高三上·中原模拟)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 . 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 . 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 . “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3. (2分) (2019高一下·天长月考) 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的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 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 . 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 . 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 . 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4. (2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 .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B .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 .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5. (2分)(2016·遵义模拟)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其中一次修订增加了如中国梦、正能量、基层民主、市场经济、城镇化社区、低保、3G手机、期货交易、超市等上百个新词。
这些新增的信息本质上反映出()
A . 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 . “双百”方针遭到重大破坏
C . 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
D . 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新气象
6. (2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 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 . 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 . 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7. (2分) (2017高一下·庄河月考)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 . 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8. (2分) (2017高三上·沙市月考)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
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除了美日澳大利亚外,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
材料主要强调了()
A . 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
B . 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C . 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
D . 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
9. (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
A . 1949年
B . 1972年
C . 1992年
D . 2001年
10. (2分) (2017高二下·玉溪期中) 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
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A . 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 . 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 .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 . 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11. (2分)(2016·淮南模拟) 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
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 . 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 .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 . 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12. (2分)“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这里的“它”是指
A . 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B . 农村生产合作社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农村人民公社
13. (2分)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秘密按下了十八个手印(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它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小岗村村民此举目的是
A . 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
B . 打破不合理的统购派购制度
C . 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D . 寻求奔小康的途径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0分)
14. (10分) (2017高一下·湖北期中)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见下图)。
注释:左边牌子: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右边牌子: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材料二下列是1984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一:深圳特区在全国率先取消“购物票证”,副食品放开价格,敞开供应。
二:王石以个人资本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万科前身);张瑞敏在青岛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企业(后发展为海尔);泰籍华人创办的正大集团正式进入成都,成为四川第一家外资企业。
三:民调显示,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
一部分人冲破了“捧铁饭碗、拿死工资”的旧观念,“下海浪潮”初现。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释。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指出背后的推动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
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0分)答案:14-1、
答案:14-2、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