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阶层,关于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也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作为人类的社会化,其基本内容又具有共同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新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的本能以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是生活的弱者,为了使新生儿以后能为社会有所创造,社会化的执行者就要教给他吃饭穿衣的技能,让他能自理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解手和会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等。这些既是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生理活动,也是与一定的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基本社会生活知识。成年人在教给儿童这些基本生活知识时,是连同一定的文化模式传授给儿童的,所以也是用一定的文化模式塑造一个人。
除了生活知识的掌握,儿童稍大后,就要开始学习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因为人不但是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也应该是一个生产者,不但要通过劳动而自食其力,而且要向家庭成员中的非劳动者提供消费资源。另外,他还要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人就必须学会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在不同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们学习谋生手段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劳动技能靠世代相传,通常是通过自幼跟随长者,耳儒目染及模仿而获得,职业的训练差不多都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因为职业变动很少,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如农民的儿子学种田,铁匠的儿子学打铁,木匠的儿子学木工。至于文化知识,只能在有钱有势人家得到传授,穷人是无法问津的。到了工业社会,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谋生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正规的学徒训练或通过学校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劳动者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家庭已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职业训练一般是由学校来承担的,一个人要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谋生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这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学习和内化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与传统,以约束个体任意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人要在社会中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是唯一条件。人如果不掌握社会的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任何社会为了统一社会成员的行动,都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一整套行为规范。人们学习和认同了这些行为规范,就会减少由于其生物性所驱使的混乱行为,也就增加了自己的社会性,社会也就显得秩序井然。为了避免新生儿长大后破坏社会秩序,任意渲泄自己的行为,就要让他们懂得、掌握社会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行事。于是,社会就要教导新生儿遵守社会规范,新生儿为了以后更好地与人们相处,在成长过程中也要主动学习社会规范,所以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也是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自己的任意行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这些社会规范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内化社会规范,用这些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社会规范无处不在。而每个人的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所以,每一个生活领域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个体社会规范社会化的领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1.一般日常生活规范的社会化
它是指个体学习和遵从日常生活规范的过程。如饮食用餐的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公共场合的守则、待人接物的礼节、公共交通的规则、工作单位的规章等,每个人自幼年起就不断地受到社会的灌输和教化。
2.政治规范的社会化
它是指个体逐步学会他所贝属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许可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及行为准则。政治规范社会化的目的,是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将社会的政治规范内化,成为一名符合该社会政治规范的合格公民,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积极地发挥作用。社会成员的政治规范社会化程度如何,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一个人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法律规范的社会化
它是指个体学习和掌握他所属社会的法律规范,并以此来指导调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的核心是知法守法,即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要求人们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完成法律规范社会化的任务。
4.道德规范的社会化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标准,这些标渡是社会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向利益,协调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而形成的。个体只有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实现道德规范的社会化。个体的道德规范社会化,就是要对社会道德规范不断地了解和适应,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三、明确生活目标和培养价值观念
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教给新的成员那些必需的技能和规范外,还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给他们提供一种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我们知道,作为生物的个体,人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人们活着却并不是为了吃饭,人们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或迟或早总会面对诸如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为着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等等问题。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这种目标既包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也包括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比如有的人想当工程师,有的人想做医生,有的人要做一名技术工人,有的人想发家致富成为一个富裕农民,等等。
同时,确立生活目标又总是与培养价值观和态度密不可分的。因为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确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就会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念问题。生活目标是受人生观支配的。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所以在选择生活目标时的出发点就不同。人在幼儿时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行为也不能作价值判断,因此他们的态度,即行为倾向也是不明确的。但是从幼年时期起,父母和老师就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人。通过日常生活、教学、文化娱乐和游戏活动反复不断地教育儿童,使他们逐渐有了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有了赞成或反对的态度,这就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应当采取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成人帮助他们确立生活目标。如父母和老师经常教育儿童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还采取实际的步骤朝着这个目标培养。一般地说,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目标都是家长为之选定的,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视野开阔,见识增加,家庭的教育和影响逐渐减弱,于是其价值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价值观的改变,就会导致最初选定的生活目标的改变。如鲁迅最初是学医,后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他认为当医生只能拯救少数人,于社会益处不大,“小补之哉”,于是他转攻文学,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人最初的目标选择和后来目标的转变,都是社会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