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青岛农业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青岛农业大学

社会化概念的三种理解角度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 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社会化分为3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 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社会 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 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1938年2月6日,《纽约时 报》报道了美国宾州一座 农庄里一个六岁半女童的 故事。这个女孩叫安娜, 是个私生女,出生后,母 亲由于害怕社会的压力, 将孩子关在了二楼的储藏 室,不让她与任何人接 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 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 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对家庭以 来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从中习得 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1、文化的角度: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2、个性发展的角度: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角色的承担
三、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性)
1、人有发达的大脑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 2、掌握社会规范 3、树立生活目标 4、扮演社会角色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一)涵义: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 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两种情况: 1、原有的社会化失败 2、进入一种异质文化
四、代沟 generation gap
(一)涵义:代沟(又称代差)指的是, 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 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是社会化的主要 时期,被称为基本社会化。 1、幼儿期:父母崇拜期 2、儿童期:英雄崇拜期 3、青少年期:偶像崇拜期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
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1、成年早期 2、中年期 3、老年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
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
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源自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精心整理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

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

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

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

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

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但最有美国社会学家乔治·—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

“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

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

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

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

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自我形成。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嬉戏阶段(playsstage)和博弈阶段(gamestage)。

社会化课件

社会化课件

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历程和结果第四节自我概念及其发展2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三、社会化的作用四、社会化的类型五、社会化的内容六、社会化的基本途径3zuo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弗洛姆4赖兹蒙(L.S.Wrightsman)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是受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所包围,而这些人和事是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

5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安德列耶娃6我国社会心理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中,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进行了讨论:沈德灿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时蓉华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7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8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9从社会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承继和创新的前提。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三、社会化的作用10四、社会化的类型(一)早期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1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 A、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 一般说来,人的婴儿、幼儿期基本上是完全依赖 期,少年期乃至青年期属于部分依赖期。
• B、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 现实的学习能力是人的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 和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 C、人有语言的能力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 1、人类发展的任务
•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原创
•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 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与含义
•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 1、人类发展的任务 •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你知道《鲁滨逊漂流记》吗? 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28年有没有完全脱离人类社会?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 1、继续社会化: • 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 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 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 2、再社会化: • 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 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 的社会化过程。
一、个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个性
2、个性的形成
• 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惹争 议——“虎妈猫爸”
• 请看视频
• 这让我想起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黑猫白 猫,能抓到老鼠的,都是好猫”。不管哪一 种教育方式,都不要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 我更赞成‘严’与‘松’的折中教育,“虎 妈猫爸”只是个例。
我流行我选择
电视剧 影视明星
书籍
电脑游戏
顺流?
歌星 名牌服饰
期 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特点: • 一是对政治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 • 二是进入少年期后,对个别概念的肤浅认识能 够深入到理解其抽象含义;对政治和道德的评 价从他律转向自律。 • 三是大多以直观、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 作为学习对象,其学习方式主要是直接模仿和 心理体验。 • 四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是学校和家庭,教 师和家庭成员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五、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能够为政治体系输送合格的成员, 另一方面也传播着社会政治文化,并通 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维持着政治体系有 效运转。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青年——参与政治体验时期 • 这一时期从高中开始,一直持续到30岁左右。 • 特点: • 一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扩大,由于强烈的求知 欲和认知兴趣,青年会广泛接受社会政治知识 和政治信息,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 参加社会政治实践。 • 二是由于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以及思维能力 的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强度和速度提高。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四、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 (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人们通过直接、公开、明确的 方式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训练,形成政 治人格。 • 1.政治行为模仿 • 2.政治思想教育 • 3.政治专业训练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在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大环境的 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人们通过非 政治性的经历和学习,把获得的特定社 会心理、社会思想和行为移用于政治生 活,将一般的社会文化逐步转向特定政 治文化的过程。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是个人利益成分突出,即人们主要从 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情感出发来 认识政治现象,接受或者排斥政治价值、 信念及行为模式。 • 四是个人作用明显,即成年人不再仅是 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同时也会以其 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 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政治。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 等。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
的途径。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社会文化不断延续
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生存技能 衣食技能;职业技能 2、传递社会文化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泳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 2、自主能动性 正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一、社会化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4、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初创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 、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 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 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 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 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 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社会学第五章 个人社会化

社会学第五章 个人社会化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四)工作单位 (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
关系,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 (2)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 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3)工作单位代表国家或社会对职工进行 价值教育,但职工对此教育有一定的选择 性。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一)儿童期 (二)青年期 (三)成年期 (四)老年期
三、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1、获得人格和自我 2、培养社会角色 3、实现文化转移 4、完成世代交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三)代差(双向教育问题) 所谓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
成人世界做准备。 (3)培养组织纪律性,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如何
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 (4)学校在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
培养教育作用,而且还起筛选作用。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三)同辈群体 (1)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2)在无意中社会化。 (3)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4)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3、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 )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生存能力要靠学习才能获得。与动物相比,人的生 存本能要差得多,而人的需要又复杂得多,因此,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借助 语言的运用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掌握必要的生活 知识和劳动技能, 学会与他人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阶层,关于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也各不相同。

尽管如此,作为人类的社会化,其基本内容又具有共同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新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的本能以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是生活的弱者,为了使新生儿以后能为社会有所创造,社会化的执行者就要教给他吃饭穿衣的技能,让他能自理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解手和会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等。

这些既是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生理活动,也是与一定的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基本社会生活知识。

成年人在教给儿童这些基本生活知识时,是连同一定的文化模式传授给儿童的,所以也是用一定的文化模式塑造一个人。

除了生活知识的掌握,儿童稍大后,就要开始学习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

因为人不但是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也应该是一个生产者,不但要通过劳动而自食其力,而且要向家庭成员中的非劳动者提供消费资源。

另外,他还要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人就必须学会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

在不同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们学习谋生手段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劳动技能靠世代相传,通常是通过自幼跟随长者,耳儒目染及模仿而获得,职业的训练差不多都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因为职业变动很少,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如农民的儿子学种田,铁匠的儿子学打铁,木匠的儿子学木工。

至于文化知识,只能在有钱有势人家得到传授,穷人是无法问津的。

到了工业社会,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谋生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正规的学徒训练或通过学校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由于劳动者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家庭已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职业训练一般是由学校来承担的,一个人要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谋生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这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学习和内化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与传统,以约束个体任意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要在社会中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是唯一条件。

人如果不掌握社会的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

任何社会为了统一社会成员的行动,都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一整套行为规范。

人们学习和认同了这些行为规范,就会减少由于其生物性所驱使的混乱行为,也就增加了自己的社会性,社会也就显得秩序井然。

为了避免新生儿长大后破坏社会秩序,任意渲泄自己的行为,就要让他们懂得、掌握社会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行事。

于是,社会就要教导新生儿遵守社会规范,新生儿为了以后更好地与人们相处,在成长过程中也要主动学习社会规范,所以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也是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自己的任意行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这些社会规范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内化社会规范,用这些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社会规范无处不在。

而每个人的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所以,每一个生活领域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

个体社会规范社会化的领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1.一般日常生活规范的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学习和遵从日常生活规范的过程。

如饮食用餐的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公共场合的守则、待人接物的礼节、公共交通的规则、工作单位的规章等,每个人自幼年起就不断地受到社会的灌输和教化。

2.政治规范的社会化它是指个体逐步学会他所贝属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许可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及行为准则。

政治规范社会化的目的,是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将社会的政治规范内化,成为一名符合该社会政治规范的合格公民,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积极地发挥作用。

社会成员的政治规范社会化程度如何,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一个人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法律规范的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学习和掌握他所属社会的法律规范,并以此来指导调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法律规范社会化的核心是知法守法,即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要求人们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完成法律规范社会化的任务。

4.道德规范的社会化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标准,这些标渡是社会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向利益,协调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而形成的。

个体只有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实现道德规范的社会化。

个体的道德规范社会化,就是要对社会道德规范不断地了解和适应,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三、明确生活目标和培养价值观念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教给新的成员那些必需的技能和规范外,还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给他们提供一种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我们知道,作为生物的个体,人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人们活着却并不是为了吃饭,人们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或迟或早总会面对诸如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为着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等等问题。

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这种目标既包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也包括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

比如有的人想当工程师,有的人想做医生,有的人要做一名技术工人,有的人想发家致富成为一个富裕农民,等等。

同时,确立生活目标又总是与培养价值观和态度密不可分的。

因为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确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就会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念问题。

生活目标是受人生观支配的。

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所以在选择生活目标时的出发点就不同。

人在幼儿时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行为也不能作价值判断,因此他们的态度,即行为倾向也是不明确的。

但是从幼年时期起,父母和老师就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人。

通过日常生活、教学、文化娱乐和游戏活动反复不断地教育儿童,使他们逐渐有了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有了赞成或反对的态度,这就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应当采取的态度。

在这个基础上,成人帮助他们确立生活目标。

如父母和老师经常教育儿童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还采取实际的步骤朝着这个目标培养。

一般地说,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目标都是家长为之选定的,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视野开阔,见识增加,家庭的教育和影响逐渐减弱,于是其价值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由于价值观的改变,就会导致最初选定的生活目标的改变。

如鲁迅最初是学医,后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他认为当医生只能拯救少数人,于社会益处不大,“小补之哉”,于是他转攻文学,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一个人最初的目标选择和后来目标的转变,都是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的重要的任务,是把个人的追求目标从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最基本、最低级的水平提高到对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善,对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的享用,成就未来事业等高层次的追求上。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要把文化中的社会理想、价值观、道德观等观念灌输给自己的成员。

四、培养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就是为社会培养与训练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成为社会这个大舞台中一个角色。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希望他们成为好儿子、好女儿,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希望他们成为合格的学生。

在这里,后者是社会角色,而那些具体的儿子、女儿、学生都是角色的扮演者。

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他们能按照要求扮演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社会结构、社会位置、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是十分复杂和多样化的。

人们参与一种社会生活,进入一种具体的社会与社会关系,就占有了一个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也就要扮演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角色。

这样,群体和社会对后来者的教导和指点就是在培养一种社会角色。

实际上,群体和社会关于生活技能、谋生技能、社会规范和生活目标的教导都是培养社会角色的组成部分。

当然,社会角色培养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比如,在人的婴儿一青年期性别角色社会化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封建社会这一点特别明显。

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也渗透于各种对后来者的教导之中。

这一切都是要将新成员,特别是末成年人培养成施教者所希望的合格的社会角色。

当然,上述的主要还指的是基本社会化或初级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角色培养。

其实,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仍然会不断地学习和担当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随着基本社会化过程的结束,人们第一次以正式的社会成员的身份走入社会,担当起社会生活中与某种特定职业、地位相联系的身份和角色,却是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变化。

在成年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始终处于对许多新的社会角色进行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的状态中。

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要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许多角色又是在人们生活的不同时期出现的。

实际上,人的社会化的整个过程都是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过程。

五、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通过社会化,个体不仅获得了社会成员的资格,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

社会化的任务就在于一方面促使个人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促使个人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有利于社会的个性特征。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

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