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岩挤压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论文
隧道软岩大变形处治与控制方法探讨

隧道软岩大变形处治与控制方法探讨【摘要】某公路隧道穿越软岩破碎带时发生大变形,本文在分析大变形的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软岩大变形防治措施,优化了支护参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隧道施工;软岩变形;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某特长公路隧道设计为分离式单向双车道,隧道左线6848m,右线全长6868m,隧道洞深最大埋深470m,线间距42m,施工时从隧道两端掘进。
未设斜井及竖井等辅助坑道。
施工中均采用复合衬砌,钻爆法施工,该隧道地处祁吕弧形断褶带等构造体系的交汇部分,地处祁连多字型构造的槽地,隧道所处区段构造单元属安远断坳,被夹持于古浪断褶带与乌鞘岭断褶带之间,隧道途经安远拉分盆地、西北缘活动断裂(F9)大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此带中分布的地层为线红色,淡红色砂岩、砾岩。
粉砂岩、页岩、碳质页岩,灰岩加碳质页岩交汇互层,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及断层带中的构造碎裂岩,泥砾岩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至ZK2403+365、YK2403+385薄层煤、F9次生断裂带等软弱围岩地段时发生了大变形,单侧最大变形达到600mm,见表1)致使初期支护破坏并严重侵入隧道衬砌净空。
为确保隧道衬砌净空,将初砌支护开裂。
未侵占二衬段落进行加固处理,对已侵占二衬的段落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做,并对该变形段落的二次衬砌钢筋进行加强。
对还未施工段落的初期支护进行加强,工程严重受阻,进度滞后。
因此,分析隧道软岩围岩大变形原因,及大变形防治技术对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2、软岩大变形整治针对该隧道软岩大变形情况,经共同研究,并吸取国内外整治大变形的经验,提出如下整治措施:2.1用8m长Φ28自进式注浆锚杆对两侧拱腰及边墙部进行加固.间距75cm (纵向)×100(环)拱墙范围每环14根,锚杆长度8m。
该锚杆自带钻头、在发生坍孔时仍能钻进孔位,且杆体为中空、水泥浆从锚杆头涌出,尾部带有止浆塞,可保证注浆饱满,注浆压力可达到 2.0Mpa,浆液压入岩层裂隙范围大,加固围岩的效果优于普通锚杆。
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岩挤压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5 施 工 中应 注意 事 项 51上下台阶不宜拉的过长 , . 一般以 2 . 00 为宜。 O0~3 .m 52 开挖 施 工 必 须 具 有 时效 性 , 能 人 为 因素 延 长 时 间。 . 不 隧 道 平 、 面 图 断 53 超前支护必须严格按设计 方案做到位。 . 2 工 程 地 质 54 初 期 支 护 完 成 50~1 .m 后 及 时 进 行 软 岩 处 壁 后 注 浆 , . . OO 21 概 述 广 成 山 隧 道 位 于 重 庆 市 忠 县 与 万 县 交 界 处 大 山 山 . 控 制 隧 道偏 压 变形 。 脉 ~方 斗 山 山脉 的 北 西 翼 , 程 区 属 构 造 剥 蚀 , 工 侵蚀 中 低 山 区 , 形 地 55 仰 拱 和 二 次 衬 砌 必 须 紧 跟 掌 子 面 , 一 般 二 衬 应 控 制 在 . 起 伏 较 大 。沿 线 地 层均 为三 叠 系 中上 统 , 区域 构 造 应 力 集 中 , 育 有 发 1 0 范 围 内 拱应 控 制 在 1 O 范 围 内。 m 5 仰 Om F 、5F 4 F 、 6三 个 断层 。 6 施 工 期 间 的监 测 隧 道 围 岩 分 级 为 I ~ V级 , V 为灰 、 灰 色 泥 质 灰 岩 夹页 岩 , ~ 深 薄 该隧道从 2 0 0 4年 7月 1 5日开始施工至 2 0 0 5年 9月 1日止 , 中厚 层状 , 下 水均 为基 岩 裂 隙 水 , 量 较 大 。 地 水 初 期 支 护 已完成 6 m。综 合 这一 段 时 间 的 监 测数 据 如 下 1 5 22不 良地质及特殊 地质 隧道 左侧围岩存在顺层软 弱面 , _ 易产 生 滑 落 、 塌 对 整 个 洞 身产 生侧 面 挤压 变 形 , 施 工 带来 了相 当大 的 坍 给 困难 。 3总体设计情 况 根 据 以上监 测结 果 , 个初 支 闭合 完成 后 , 有 的 变形 均 在 设 计 整 所 隧道 以喷 、 、 、 锚 网 拱架 等 作 为初 期 支 护 , 期支 护承 受主 要荷 载 , 初 同时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断面支护参数:按不同围岩分级分别为 要 求范 围 之 内。 从 施 工 角 度 分析 ,拱 顶 下 沉 和 隧 道 周边 收 敛 值 最 能直 观 地 反 映 1O 4 mm、O mmC 0网喷砼( 1O 2 内埋钢格栅 )二次模筑分别为 3 O , O mm、 洞 室开 挖 引 起 的 结构 及 周 围 岩 体 的 变 形 。从 拱 顶 沉 降和 周 边 收 敛 值 3O 5 mm 厚 C 0砼 , 2 抗渗标号为 p , 8 具体初期支护参数见下表 初期支护参数表 来 分 析 , 导 施 工 累 计 沉 降 占总 沉 降 的 6 % , 导 施 工 占沉 降 量 的 上 9 下 1 % , 架封 闭后 的沉 降 量 占 总沉 降 的 1 % 。 因 此 , 何 采 取 措 施 , 4 拱 1 如 控 制 上 导开 挖 过 程 中 的沉 降和 收 敛 是 施 工控 制 的关 键 。 7 结 论 软 弱 围岩 偏 压 隧 道 的施 工 ,关 键 在 于超 前 支 护 和 侧 向软 岩 加 固 注 浆 的控 制 ,施 工 时 还 要特 别 注 意 开 挖 支 护 的 时效 性 和 监控 量 测 的 4 施 工 方 案 隧道围岩破碎 , 稳定 性极 差 , 开挖 后易失稳坍塌 , 不仅 存在施工 信 息反 馈 。 宜 万 铁路 广威 山隧 道 软 弱 围岩 隧道 按 照 既 定 的施 工 工 序 已经开挖成 型 6 m, 1 5 从现 场施 工的情况 分析 , 洞 上 的干扰 , 也存在对地层扰 动的相互影响和叠加, 因此依据 隧道断面 和 施工工法施工 , 内 初期 支 护 稳 定 , 顶 下 沉 和 洞 周 收敛 均 在 允 许 范 围 之 内 , 面 无 任 拱 地 尺寸 , 围岩 地 质 情 况 , 定 科 学 的 开挖 方 法 和 支 护 参 数 , 理 安 排 各 确 合 由此 可 见 , 们选 择 的施 工 顺 序 和 施 工 工法 是 科 学 、 我 合理 的 , 工序 , 控制隧道偏压变形 , 确保洞室稳定使开挖掘进不受较 大的影响 何 变化 。 能够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 , 可作为同类工程施工借鉴 的先例。 是施 工 的 关键 。
软岩隧道工程问题分析论文

软岩隧道工程问题分析论文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开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将会在地形、地貌及地质背景复杂的西部山区修建。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防止的会遇到软弱围岩、高地应力围岩、断层破碎带等复杂的地质状况。
通常意义上,穿越这些地区的隧道统称为软岩隧道[1]。
软岩隧道开挖易造成围岩大变形,控制围岩变形也是软岩隧道开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尤其是对于穿越软弱地层的大跨度隧道而言,如果支护不强或支护不及时,将会发生塌方冒顶或二次衬砌严重开裂现象,将会给工程平安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通常来说,隧道围岩大变形指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条件下,围岩发生沉降破坏并最终导致隧道围岩失稳的现象[1]。
其实质是围岩产生剪应力使得岩体彼此错动、断裂破坏,也就是说使围岩的自稳能力丧失,产生塑性变形,进而迫使围岩向开挖洞室方向挤压,产生大变形的现象。
对于大变形的界定[2],铁二院考虑了预留变形量,认为单线隧道适当的预留变形量一般不大于150mm,双线隧道一般那么不大于300mm,正常的变形量上限取上述值的0.8倍,在支护位移上,假设单线隧道大于130mm,双线隧道大于250mm,就认定为发生了大变形。
近年来,随着深埋特长隧道建设的日益增多,国内外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变形机理[3]、变形特征[4]、控制措施[5]、施工工法[6,7]及支护时机[8]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地层地质的复杂性,大跨软岩隧道工程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对围岩变形的判断与控制。
对于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从理论方面对变形机理进行研究;b.选择合理的施工工法对围岩变形进行控制;c.运用有限元或其他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围岩的变形量和变形趋势进行预测。
从众多的学术和科研成果中不难发现,对于围岩变形的机理多是采用连续性介质理论进行分析,而实际工程中的围岩是非连续的,它是岩块和结构面在三维空间的一种非定向关系。
尤其是对于地质状况比拟复杂的软弱围岩,都是由多种物理成分组成的,且各物理成分的大小、多少及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软岩偏压铁路隧道大变形处治施工技术

软岩偏压铁路隧道大变形处治施工技术谭准;向浩东【摘要】Restricted by the terrain conditio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and the planning plane requirements, more and more tunnels are excavated and supported in soft and eccentric compression rocks. However, soft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variable and fragmentized, which tend to induce large deformation in tunnel construction, Xiaguiping Tunnel is taken as a project cas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ite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resul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is tunnel are analyzed. And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errain with seriously eccentric compression, the weak and broken surrounding rocks and the in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have induce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is tunnel. Finally, direct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is tunnel, three control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operation safety, including adjusting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support measures, deloading and counter pressuring to the shallowly-buried eccentrically-loaded section, and removing the deformed primary supporting.%受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规划平面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软弱偏压岩体中进行隧道开挖支护的工程越来越多.软弱岩体特征复杂、岩性多变、围岩破碎,隧道施工时易发生大变形.以下贵坪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观察和分析监测结果,分析大变形的基本特征,并归纳总结地形偏压严重、围岩软弱破碎和施工方法不当是引起下贵坪隧道大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隧道大变形的特点提出施工方法调整和支护措施加强、浅埋偏压段洞外减载反压及初期支护变形拆换3项大变形控制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及后期安全稳定.【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偏压隧道;大变形;拱架拆换;减载反压【作者】谭准;向浩东【作者单位】中铁二局集团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中铁二局集团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9.11 概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受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规划平面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隧道大量出现,在地形偏压软弱岩体中进行隧道开挖支护便是典型现象之一[1]。
超欠挖控制技术及其在宜万铁路隧道中的应用浅析

超欠挖控制技术及其在宜万铁路隧道中的应用浅析摘要:本文结合宜万铁路38标长5353m的广成山隧道和长2417m 的庙垭口隧道施工实践,通过现场记录观察,分析了影响隧道超欠挖产生的五个主要因素,即围岩地质条件、测量放线、钻孔精度、爆破技术(包括爆破参数等)和现场管理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隧道超欠挖所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从而有效控制隧道的超欠挖,减少了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加快了掘进速度,控制施工成本,取得较理想的爆破效果。
关键词:隧道工程超欠挖因素分析控制爆破参数就目前国内隧道工程施工发展趋势而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奥法”在隧道施工仍然是修建山岭隧道的主流施工方法,其主导地位是其他施工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中平均超挖值为38.7cm,最大能达到76cm。
隧道的超欠挖会使隧道局部应力集中,围岩的塑性区、变形量显著增大;衬砌施工时因超挖回填导致砼不密实,使结构受力处于不利状态,并且易积水,形成质量隐患。
同时超挖会造成开挖轮廓不圆顺,表面凹凸不平,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受力不均,对安全也极为不利,违背了隧道施工“爱护围岩”的原则。
事实上,围岩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往往比回填混凝土好得多。
要想将全部超挖用混凝土喷平,操作起来非常费劲,喷混凝土表面的不平顺,会给挂设防水板带来困难,难以掌握防水板富余量,造成衬砌时防水板紧绷而破裂,严重影响防水效果,隧道渗漏水是最难整治的病害之一。
另外,大的超挖会在二衬施作时造成台车偏压,或者出现堵头挤爆现象,严重影响衬砌的整体质量。
同时,超挖引起多装、多运碴土,超挖空间还要用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回填,从而造成人工、工期和材料的超额浪费,致使工程成本增加。
由此可见,有效控制岩石隧道爆破时的超挖问题对隧道施工的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产生及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意义。
论文以宜万铁路第38标段两座铁路隧道,长5353m的广成山隧道和长2417m的庙垭口隧道施工实践,分析了影响隧道超欠挖产生的五个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控制隧道超欠挖所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直接指导了该两座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论防治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技术研究

论防治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技术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隧道施工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针对隧道修筑过程当中的一些高地应力区,其非常容易造成隧道软岩大变形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因此,研究防治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技术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隧道软岩大变形的原因,提出了软岩隧道大变形防治的一些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防治;隧道软岩;大变形;技术研究前言目前,随着我国铁路建筑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建设的要求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我国现阶段铁路建设的隧道也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迅猛发展也越来越多,并且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问题在我国铁路建设的过程当中也是经常的发生,为了解决铁路建设过程之中的隧道软岩大变形等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也是目前我国铁路建设过程之中一个迫在眉睫、尚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由于隧道软岩大变形会导致支护系统的进一步破坏,甚至会发生隧道坍塌等现象,进而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性和施工进度。
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隧道软岩大变形原因分析1.1地应力场对隧道变形的影响隧道的横截面积一般比较的大,使得隧道地段处的应力也很大。
尤其是对于软岩隧道而言,其地应力场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更加明显。
软岩隧道通过变形而形成炭质岩,进而容易产生严重的变形,还会导致隧道岩体出现破坏现象。
因此,高地应力是隧道发生变形的主要前提。
1.2地下水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地下水的存在对隧道岩体会产生静力作用,进而会导致隧道发生变形。
地下水对岩体会造成损伤,主要是会导致岩体的强度下降。
同时,对于页岩等岩体,一旦遇到水就会出现软化等现象,这更加会对岩体造成损伤。
隧道局部位置处的水也会降低岩体的强度,进而就会加剧隧道的变形。
因此,地下水的存在是隧道发生变形的主要内在原因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3围岩强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隧道软岩主要由砂质页岩、粉砂页岩和炭质页岩等诸多物质组成,其中,围岩对隧道的强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

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导语:软岩偏压隧道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形式,其开挖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力学行为和变形控制问题。
本文将对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第一部分:引言软岩偏压隧道是指当地质条件较差,周围岩石不坚固时,采用偏向开挖方法进行施工的隧道工程。
由于软岩地层的力学性质与硬岩截然不同,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力学行为和变形现象,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本文将以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为主题,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并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观点。
第二部分:软岩力学行为分析1. 软岩力学性质特点软岩地层具有较低的抗压强度和较高的变形性,易于发生失稳和塌方。
其力学性质与常规硬岩不同,因此需要专门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2. 应力分布特点软岩中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主要体现在周围围岩应力明显大于洞体内部应力。
这种应力分布特点是软岩隧道开挖引起变形的重要因素。
3. 变形特征分析软岩偏压隧道开挖过程中,主要变形形式包括挠曲、压拱和前后侧壁的变形。
这些变形会严重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第三部分:软岩偏压隧道开挖的变形控制技术1. 结构支护技术通过合理的结构支护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软岩偏压隧道的变形。
常见的支护结构包括锚喷支护、仰拱和加固爆破等。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岩体位移,增加围岩的承载能力,从而达到控制隧道变形的目的。
2. 施工参数控制技术适当的施工参数控制对软岩隧道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至关重要。
施工参数包括开挖速度、爆破参数、支护材料和施工顺序等。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减少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和不稳定现象。
3. 地下水控制技术软岩偏压隧道的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地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可以减少软岩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减轻隧道的变形和病害。
第四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通过对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我认为这是一门非常复杂且重要的学科。
广成山隧道挤压大变形围岩的施工技术探讨

3。 6。 5- 0, 坡顶大都呈浑圆状 , 相对高差约 20 0 0 ~4 0
图 1 隧 道 平 面 图
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为矿山法施工单线电气化
收 稿 日期 :070 —5 2 0 —20
m, 最高峰为广成山, 标高约 1 0 山坡坡面植被 2m, 0 较发 育 , 坡顶 多辟 为旱地 或经 济林带 , 星分 布水 塘 零
1 工程概况
隧道 , 长 533 0m, 止 里 程 K 0 全 5 . 起 4 6+98 0~ 8. K1 42+3 10 由于线路 多 功能 的需 要 , 区间 设有 4 ., 在
非绝缘下锚段、 余长 电缆腔 、 变压 器 宜万铁路东起鸦 宜铁路 花艳站( , 含) 西止达万 进 出口战备段、 隧道结构尺寸为 ( 跨度 X 高度 ) .4mX .7 7 1 9 8 铁路万州站( 。沿途经贺家坪 、 含) 榔坪、 野三关 、 高 室等 , 洞顶最小覆土厚度 5 . 00 m。隧道施工方法主要 坪、 始、 施、 川、 建 恩 利 重庆 五 桥 至 万州 车 站 ( 线路 m, 见 对 平面图 1 。宜万铁路基本成东西走向, ) 位于鄂西长 为台 阶法一 全 断面 法一 台 阶法 , 于 围岩破 碎 带 施 江与清江分水岭 的低山和中高山的半坡地区 , 山高 壁陡 , 谷深切 , 河 地形极其 困难 , 地质 十分复杂 , 岩 溶、 顺层、 滑坡、 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主要不 良 地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岩挤压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摘要:介绍了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支护技术、开挖顺序、和相应的监测手段,保证了洞室的稳定,避免了隧道因挤压发生的变形侵限及塌方,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
关键词: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施工控制
1 工程概况
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为矿山法施工单线电气化隧道,全长5353.0m,起止里程k406+988.0~ k412+341.0,由于线路多功能的需要,在区间设有进出口战备段、非绝缘下锚段、余长电缆腔、变压器室等,隧道结构尺寸为(跨度×高度)7.14×8.97m,洞顶最小覆土厚度50.0m。
该隧道施工方法主要为台阶法→全断面法→台阶法。
对于围岩破碎带施工较为困难,详见线路平面图。
2 工程地质
2.1 概述广成山隧道位于重庆市忠县与万县交界处大山山脉~方斗山山脉的北西翼,工程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沿线地层均为三叠系中上统,区域构造应力集中,发育有f4、f5、f6三个断层。
隧道围岩分级为ⅳ~ⅴ级,为灰、深灰色泥质灰岩夹页岩,薄~中厚层状,地下水均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大。
2.2 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隧道左侧围岩存在顺层软弱面,易产
生滑落、坍塌对整个洞身产生侧面挤压变形,给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3 总体设计情况
隧道以喷、锚、网、拱架等作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承受主要荷载,同时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
断面支护参数:按不同围岩分级分别为140mm、100mmc20网喷砼(内埋钢格栅),二次模筑分别为300mm、350mm厚c20砼,抗渗标号为p8,具体初期支护参数见下表:
4 施工方案
隧道围岩破碎,稳定性极差,开挖后易失稳坍塌,不仅存在施工
上的干扰,也存在对地层扰动的相互影响和叠加,因此依据隧道断
面尺寸,围岩地质情况,确定科学的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合理安排各工序,控制隧道偏压变形,确保洞室稳定使开挖掘进不受较大的
影响是施工的关键。
根据隧道实际情况,结合以往隧道的施工经验,参照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
确定总体施工方案为:采用台阶工法施工,辅助工法采用超前小导管和径向小导管注浆并及时封闭仰拱。
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范围为拱部150°。
总体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速反馈”的原则。
5 施工实况
洞门施工完毕,进入正线施工,采用工法为台阶法,先进行超前
注浆小导管施工,而后开挖上半断面,上、下断面相距20~30m,仰拱
紧跟下半断面,下半断面施工完成后对隧道左侧软弱围岩部分进行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并在初支格栅底脚采用i20工字钢横撑进行加固,具体施工参数如下图。
5 施工中应注意事项
5.1 上下台阶不宜拉的过长,一般以20.0~30.0m为宜。
5.2 开挖施工必须具有时效性,不能人为因素延长时间。
5.3 超前支护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做到位。
5.4 初期支护完成5.0~10.0m后及时进行软岩处壁后注浆,控制隧道偏压变形。
5.5 仰拱和二次衬砌必须紧跟掌子面,一般二衬应控制在150m 范围内,仰拱应控制在100m范围内。
6 施工期间的监测
该隧道从2004年7月15日开始施工至2005年9月1日止,初期支护已完成615m。
综合这一段时间的监测数据如下: 根据以上监测结果,整个初支闭合完成后,所有的变形均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
从施工角度分析,拱顶下沉和隧道周边收敛值最能直观地反映洞室开挖引起的结构及周围岩体的变形。
从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值来分析,上导施工累计沉降占总沉降的69%,下导施工占沉降量的14%,拱架封闭后的沉降量占总沉降的11%。
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控制上导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和收敛是施工控制的关键。
7 结论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的施工,关键在于超前支护和侧向软岩加固注浆的控制,施工时还要特别注意开挖支护的时效性和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
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按照既定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施工,已经开挖成型615m,从现场施工的情况分析,洞内初期支护稳定,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地面无任何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选择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法是科学、合理的,能够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可作为同类工程施工借鉴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徐林生,李永林,程崇国.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破裂类型与等级的判定[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3]刘志春,孙明磊,贾晓云,朱永全.乌鞘岭隧道f4~f7断层区段压力、应力实测与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2期3 姜云.
[4]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问题研究[a].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讨交流会专辑[c].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