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困生”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学困生”的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尤其是一般普通中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并致力于教育科研,努力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上想千方出百计,真可谓殚精竭虑,一腔赤诚!然而,许多老师却发出这样的怨声:“费力不讨好啊!”“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啊,一届不如一届”。其症结何在呢?对不想学习的“学困生”又如何去进行有效的教育呢?这项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和家长们都要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能行教育;心理环境;人品教育;换位
“学困生”概念由来已久,在教育界颇受重视,因此“学困生”转化工作一直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上付出未必都有回报。“学困生”是错误的教育观念的产物。长期以来的“学困生”观念有着较多的错误和危害。在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困生”必然要转变教育观念,抛弃“学困生”概念。那么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呢?
1.能行教育要求老师改变教育理念和课堂组织模式
能行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信心,诱发学生情趣,催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现个人自我认可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教育。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立德重能,自主践行。能行教育倡导我能我行的理念,核心要素是尊重和信任,并通过培养兴趣、目标激励,成功体验等激活学生的潜在的积极因素,即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积极热情。
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要求让教学回归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人本教育”。孙子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教育工作只讲工作要求、规定,不考虑学生心理需求,就很难实现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人都是渴望与别人亲近、被他人赏识的。教师应蹲下来了解学生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参与他们的游戏,甚至闲话家常。能行教育要求教师改变课堂组织模式。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要做学生的顾问、同伴、促进者、研究者。教学不能强迫,不能命令,而是要钻进学生心灵世界,去寻找、激活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改变课堂组织模式,创造种种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
2.课堂心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的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识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意志薄弱,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怕被教师批评、指责,于是就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在心里上产生学习障碍和消极情绪。其次,有些学生自尊心很强,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在心理上的焦虑,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也不想参与。课堂心理辅导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学生的热情,因此课堂心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3.开放性教学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没有才能是废品,没有人品是危险品。人的一生,人的品德对人的影响很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必须紧跟时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鉴于以往教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校园的弊端,新理念提倡开放的教学,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把学生24小时关在学校,实行所谓的封闭管理,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走向社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条件。在教学上,内容不囿于本学科,强调学科与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在测试上,命题不拘泥于教材,答案不惟一,应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
4.激励性教学
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责任感。如果缺乏责任感,缺乏真诚的求学愿望,不理解学习的意义,那就必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消极地对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费尽心机力图教好学生,也将劳而无功。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他们内在的驱策和激励。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从而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
教师应通过形象优美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感情、渐入佳境的诱导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内容中的真、善、美,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2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宜密切渗透中国乃至世界崇高的人文精神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激励学生从小立志。
4.3 组织学生参加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要贯彻“学用结合”的原则。学生只有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用”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进而必会产生为解决实践困难而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
成功是乐学的内因,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使学生经常性地获得小小的成功。学生只要在成就感中学习,就会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内在的推动力将会促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4.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互爱、彼此信任、民主平等等,它能使学生感到愉快,乐于学习。所谓“爱屋及乌”、“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此意
4.5 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教师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后盾,才能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更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灵魂,并对塑造学生的人格起到一种非语言说教所能代替的特殊作用。
5.换位教育
所谓换位教育就是老师和学生互换位置的一种教育方式。。“换位教育”是以师生平等为平台,通过多种角色交换的形式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教学与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不是一个孤立的角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不尽相同。有时,学生希望教师像父母,能给他们以爱护与关怀;有时,又希望教师是宽厚的兄长,任他发泄胸中的怒气。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换位,不能恰当地扮演角色,就无法与学生沟通心灵,导致教育失败。
总之,为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了解学生原有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恰当要求,为他们确立一些恰当的短期目标,并给学困生提供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寻找他们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从中找出自己的局部优势和“闪光点”,从而树立信心,培养兴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智慧的力量,最终走出学习困难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 《中国校外教育》2011、4
[3] 张国洲《实施能行教育,加强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