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药效学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

[动因]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结果]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K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D取负对数(-logK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剂量药物从肾、肝消除漏斗系统通路D2受体,下丘脑分泌抑制临床应用治疗精神病;治疗神经官能症;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人工冬眠不良反应

一、神经系统:

1、锥体外系症状: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苯海索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换用氯氮平治疗)

2、药源性精神失常,

3、惊厥与癫痫

4、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

二、心血管系统:直立性低血压心电异常等

三、内分泌系统:乳腺增大、泌乳、月经紊乱

四、过敏反应:肝损伤急性中毒救治:洗胃,对症治疗(氯酯醒、血透杆)[作用机制]:阻断中脑皮质系统(参与认知、思维、感觉、理解和推断能力的调控)通路的D2受体,降低过高的DA功能活动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下丘脑-漏斗柄-垂体: (结节-漏斗)调控垂体激素分泌、体温调节;黑质-纹状体:调控锥体外系运动功能舒必利:奏效快,有药物电休克之称,对纹状体部位D2受体亲和力低,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较少氯氮平:阻断5HTHT在末梢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递质浓度增高,效果明显,显效慢,用于内源性、更年期抑郁症>反应性>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遗尿症,焦虑和恐怖症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治疗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的躁狂兴奋

第七章镇痛药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内源性阿片样受体可被纳洛酮拮抗。吗啡:首过效应,代谢产物吗啡6-葡萄糖醛酸,具强活性。可以透过胎盘。药理作用记忆口诀

3、4、5。a、对平滑肌的影响:(1)胃肠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不想吃);抑制消化液(胃、胰液)分泌(不消化);中枢抑制(不想拉)。(2)胆道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胆道和胆囊内压增高,可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3)其他平滑肌:提高输尿管、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及排尿困难。对抗催产素兴奋子宫,降低张力而延长产程。大剂量时促组胺释放,收缩支气管,诱发哮喘。b、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强、久)和镇静:各种疼痛,尤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优于急性间断性锐痛,且不影响意识及其它感觉;作用持久。有镇静和欣快感。(2)抑制呼吸:降低延髓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3)镇咳: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因为易成瘾,用可待因代替。(4)催吐: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5)缩瞳: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缩瞳。针尖样瞳孔可作为吗啡中都的依据。c、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由于抑制呼吸,导致CO2增多,继发性的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导致颅内压升高。d、免疫系统:作用于u受体,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释放NO,并抑制T细胞的增殖,使人的免疫功能降低。临床应用a、镇痛:适用于各种疼痛。长期用于癌症晚期

疼痛。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各种急性锐痛;内脏绞痛(与解痉药阿托品合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止痛,还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和缓解心脏负担。b、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导致肺泡换气功能障碍,CO2潴留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配以吗啡辅助治疗可获良效。作用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变慢;扩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和心脏负荷;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禁支气管哮喘。c、止泻和止咳(无痰性干咳):急慢性消耗性腹泻(单纯性);若伴细菌性感染,应加用抗菌药。阿片酊和复方樟脑酊。机制脑啡肽神经元释放的脑啡肽,与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耦联机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SP,Glu)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痛觉传入中枢,产生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眩晕、排尿困难、便秘、胆绞痛、呼吸抑制、直立性低血压。耐受性及依赖性。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降低、缺氧、尿潴留;呼吸麻痹是主要致死原因;抢救措施:吸氧、人工呼吸、纳洛酮对抗。禁忌症:分娩止痛、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肝功能减退患者和婴幼儿。可待因:前药。体位性低血压不明显;欣快、成瘾性发生率低、轻。无痰性剧烈干咳。中等轻度疼痛(合用解热镇痛药起协同)。哌替啶与吗啡比较的特点:持续时间短,镇痛效力弱。无止泻作用,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